儿科病证.pdf
《儿科病证.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科病证.pdf(3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儿 科 病 证河 南 国 大 药 房第一节常见疾病一、肺炎喘嗽肺炎喘嗽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肺部疾患之一,临床以发热咳嗽,痰涎壅盛,气急鼻煽为主症,重者面色苍白,发将,涕泪闭塞。多由于感受外邪,或继发于其他疾病过程中,肺气郁闭所致。病位主要在肺,常可累及脾,亦可内窜心、肝。本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生,而冬春两季尤为常见,好发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西医学中的支气管肺炎、间质性肺炎、大叶性肺炎等均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诊断与鉴别(一)诊断要点1.发病较急,发热咳嗽,喉间痰鸣,呼吸急促,鼻翼煽动。2.病情严重时面色苍白,唇口发组,烦躁不安,四肢抽搐。3.初生儿患本病时,上述症状可不典型。4.若正虚邪盛,可导致心阳
2、虚衰,热陷厥阴的变证,为肺炎喘嗽的危重证候。(二)类证鉴别1.哮喘哮喘是以咳嗽气喘,喉中痰鸣,呼气延长,反复发作为主症,常不发热。2.咳嗽 以咳嗽为主症,可有发热,但无气喘、鼻煽。辨证论治(一)常见证治常证1.风寒闭肺证候 恶寒发热,咳嗽气急,无汗不渴,痰稀色白,舌质不红,舌苔薄白,指纹浮红,脉浮紧。治 法 辛 温 宣 肺,止咳平喘方药 华盖散加味。药用麻黄、杏仁、陈皮、茯苓、苏子、桑白皮、莱瓶子、甘草。(小儿用药量根据年龄、体重等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5岁以下小儿用成人用药 量 的1/4,56岁以上小儿用成人用药量的1/2,临证时可灵活运用,以下同)2 .风热闭肺证候 发热恶风,咳嗽气急,微
3、有汗出,咽红口渴,痰稠色黄,舌尖红,苔薄黄,指纹紫,脉浮数。治 法 辛 凉 宣 肺,化痰平喘方药 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味。药用金银花、连翘、薄荷(后下)、桔梗、牛劳子、麻黄、杏仁、生石膏、瓜萎、草茄子、甘草。3 .痰热闭肺证候 壮热烦躁,呼吸困难,气急鼻煽,喉间痰鸣,口唇紫绢,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治 法 清 热 宣 肺,涤痰平喘方药麻杏石甘汤合拿茄大枣泻肺汤加减。药用麻黄、杏仁、生石膏(先煎)、桑白皮、拿茄子、苏子、前胡、黄苓、天竺黄、生甘草。变证1 .心阳虚衰证 候 突 然 面 色 苍 白,口唇发紫,呼吸浅促,四肢厥冷,舌质淡紫,舌苔薄白,脉微弱而数。治 法 温 补 心 阳,救逆固脱方药
4、 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药用人参(另煎)、附子(先煎)、龙骨(先煎)、牡蛎(先煎)、白芍、丹参、当归、甘草。2.内陷厥阴证候 壮热神昏,烦躁澹语,四肢抽搐,口噤项强,两目上视,舌质红绛,指纹青紫,可达命关,或透关射甲,脉弦数。治 法 平 肝 熄 风,清心开窍方药 羚羊钩藤汤合牛黄清心丸加减。药用羚羊角(铿粉)、钩藤(后下)、桑叶、菊花、茯神、白芍、生地黄、甘草、淡竹茹。送服牛黄清心丸。(二)针灸疗法1 .毫针刺法 取尺泽、孔最、列缺、肺俞、膻中、定喘等穴,采用平补平泻法。2 .灸 法 隔 姜 灸 人 中、百会、神阙、气海、关元,可回阳固脱。3 .拔罐疗法肺炎后期迁延不愈者,可在双侧肩胛下部拔罐,
5、每 日1次,每 次51 0分钟。(三)常用中成药蛇胆川贝液,用于治疗痰热闭肺证。急支糖浆,用于治疗风热闭肺证。预防与护理(一)预防居室保持空气清新,流行季节尽量少带或不带易感儿到公共场所。注意保暖,衣着适宜,减少感冒的发生。(二)护理保持生活环境安静、舒适,居室温度、湿度适宜。饮食宜清淡而富有营养,鼓励患儿多饮水。对重症患儿要加强巡视,密切观察,注意病情变化。案例王某,男,2岁。发热,咳嗽,气 喘2天来诊。患 儿2天前外出不慎着凉,继而出现发热咳嗽,曾 服“小儿退热片”、“小儿化痰止咳冲剂”,效果不佳,现 体 温39,咳嗽气喘,鼻翼煽动,喉间痰鸣,神疲纳呆,舌质红,苔黄腻,指纹紫达风关。诊 断
6、 肺 炎 喘 嗽辨 证 痰 热 闭 肺分析 感受外邪,肺卫被侵,肺气郁闭,郁而生热,炼液为痰,痰热互结,阻塞肺络,故发热,咳嗽,气喘,痰鸣。舌质红,苔黄腻,指纹紫均为痰热闭肺之象。治 法 清 热 宣 肺,涤痰平喘方药麻杏石甘汤合拿防大枣汤加减。药用炙麻黄1g,杏仁2g,生石膏5g(先煎),黄 苓3g,桑白皮3g,拿茄子2g,前 胡3g,炙枇杷叶3g,瓜 萎2g,浙贝母2g,茯 苓3g,甘 草2g。二、泄泻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如水样,或夹杂不消化的乳食及粘液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以内伤乳食、感受外邪、脾胃虚弱为常见病因。其主要病变在脾胃,以脾胃受损,水谷不化,精微不布,清浊不分为主要
7、病机。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发病率为高,秋冬季节发生的泄泻,容易引起流行。本病以2 岁以下的婴幼儿最为多见,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西医学中的腹泻及婴幼儿腹泻均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诊断与鉴别(一)诊断要点1 .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 次,严重者每日可达1 0 余次以上,粪质稀薄,呈淡黄色,如蛋花样,或黄绿稀清,或色褐而臭,或有少量粘液。2 .常伴有发热,腹痛,恶心呕吐等症。3 .有饮食不洁、乳食不节或感受时邪史。4 .重症患儿可致小便短少,目眶下陷,囱门凹陷,啼哭无泪,皮肤干燥,精神萎靡,口唇樱红,腹胀等伤阴和伤阳的变证。(二)类证鉴别痢疾痢疾是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便下赤白脓血为主证。
8、辨证论治(一)常见证治常证1.伤食泄泻证候大便稀清,夹有食物残渣或乳块,气味酸臭如败卵,脱腹胀满,腹痛拒按,便前腹痛,泻后痛减,不思乳食,暧气酸馒,夜卧不安,舌苔厚腻,指纹紫滞,脉滑有力。治法消食导滞方药保和丸加味。药用山楂、神曲、莱殖子、陈皮、半夏、茯苓、连翘、木香、厚朴、槟榔。2.风寒泄泻证候 大便清稀,中多泡沫,臭气不甚,腹痛肠鸣,。口淡不渴,或伴恶寒发热,鼻塞喷嚏,舌淡苔白腻,脉濡缓,指纹浮红。治 法 疏 风 散 寒,和中止泻方药 蕾香正气散加减。药用饕香(后下)、紫苏、白芷、大腹皮、厚朴、陈皮、半夏、白术、茯苓、生姜、焦山楂、木香、甘草。3.湿热泄泻证候 大便清稀,或如水样,或如蛋花
9、样,泻下急迫,色黄而臭,日 行10余次,伴有腹痛,食欲不振,神疲乏力,发热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 法 清 热 利 湿方药 葛根苓连汤加减。药用葛根、黄苓、黄连、马齿览、木香、茯苓、芦根、山楂、连翘。4.脾虚泄泻证候 大便滤薄,多于食后泄泻,色淡不臭,时轻时重,反复发作,面色萎黄,神疲体倦,形体消瘦,舌淡苔白,指纹淡,脉缓。治 法 健 脾 益 气,渗湿止泻方 药 参 苓 白 术 散 加 减。药用党参、白术、茯苓、山药、扁豆、惹菽仁、桔梗、陈皮、木香、焦山楂。变证1.伤阴证候 泻下无度,质稀如水,口唇樱红,目眶及前囱凹陷,啼哭无泪,皮肤干燥,口渴引饮,小便短少,甚或无尿,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
10、,脉细数。治 法 酸 甘 敛 阴,涩肠止泻方药 连梅汤加减。药用生地黄、麦门冬、乌梅、黄连、阿胶(伴化)、莲子、山药、山楂炭、诃子、赤石脂。2.伤阳证 候 泻 下 不 止,面色苍白,精神萎靡,表情淡漠,四肢厥冷,尿少或无,舌淡无津,脉沉微欲绝。治 法 回 阳 救 逆,固脱止泻方药 参附龙牡救逆汤合生脉散加减。药用人参(另煎)、麦门冬、五味子、附 子(先煎)、白芍(先煎)、龙骨(先煎)、牡蛎(先煎)、炙甘草。(二)针灸疗法b毫 针 刺 法 主 穴 取 足 三 里、天枢、上巨虚、脾俞、大肠俞。发热者加曲池;伤食者加四缝;呕吐者加内关;水样便者加水分。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也可针灸并用,每 日12
11、次。2.灸法 隔姜、附子饼或艾条温和灸中皖、神阙、足三里穴,可治脾虚泄泻,每 日12次。3.拔罐疗法双侧大肠俞拔罐,可治各种泄泻。每 日1次,每次510分钟。(三)常用中成药董香正气水,用于治疗风寒湿泄泻。参苓白术散,用于治疗脾虚泄泻。保和丸,用于治疗伤食泄泻。葛根苓连丸,用于治疗湿热泄泻。(四)推拿疗法运脾土,侧推大肠,运土入水,摩腹,揉脐,揉龟尾,按揉足三里。热泻及伤食泻者加推上三关,退下六腑,推天河水,推腹阴阳,推下七节骨;虚寒泻者加推上七节骨,捏脊。每日12次。预防与护理(一)预防饮食有节,科学、合理地添加辅食,注意饮食卫生。衣着适宜,避免腹部着凉。(二)护理轻者适当控制饮食,减轻胃肠
12、负担;重者需禁食68小时,随着病情的好转,可逐渐增加饮食量,初愈后仍应注意调摄饮食。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勤换尿布,每次排便后,宜用温水清洗臀部,并扑上爽身粉,防止发生红臀。仔细观察粪便情况及全身症状,防止泄泻变证的发生。案例王某,女,2岁。主因大便稀清5天而就诊。每日大便45次,气味酸臭,腹满胀痛拒按,矢气频多,啼哭不安,不思饮食,舌苔厚腻,指纹紫滞。诊 断 泄 泻辨证伤食泄泻分析 饮食积滞,损伤脾胃,运化失常则大便稀澹,次数增多。食滞中焦,气机不利则腹满胀痛拒按,矢气频多。饮食积滞,则不思饮食。舌苔厚腻,指纹紫滞,脉滑有力均为饮食积滞之象。治法消食导滞方药保和丸加减。药用山楂5 g,神曲2 g
13、,莱瓶子2 g,陈皮2 g,半夏3 g,茯苓3 g,槟榔3 g,木香2 g,厚朴2 g。三、厌食厌食又称恶食,为小儿常见病证。临床以较长时间不思饮食,厌食为主症,常伴有面色少华,形体偏瘦,脱腹痞闷,大便不调等症状。多因饮食不节,喂养不当,脾胃失和,受纳运化失健所致,好发于16岁的小儿。诊断与鉴别(一)诊断要点1 .长期不思饮食,厌食,食量明显少于同龄儿童。2 .可伴有面色少华,形体偏瘦,口干喜饮,暧气泛恶,胸皖痞闷等症。(二)类证鉴别积滞积滞是指乳食停积中脱,除食欲不振,不思乳食外,伴有暧气酸腐,腹部胀满,大便酸臭,多有伤乳或伤食史。辨证论治(一)常见证治1.脾运失健证 候 厌 食,食量减少,
14、或食而无味,拒进饮食,面色少华,形体偏瘦,精神如常,舌苔薄白或腻。治法运脾开胃方药 曲麦枳术丸加减。药用苍术、神曲、麦芽、枳实、陈皮、鸡内金。2.脾胃气虚证 候 不 思 饮 食,大便不成形或夹有不消化食物,面色萎黄,精神较差,容易出汗,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治法健脾益气方药 参苓白术散加减。药用党参、茯苓、白术、陈皮、焦神曲、山药、焦山楂、意或仁、白扁豆、砂仁(后下)、桔梗。(二)针灸疗法取穴足三里,用毫针针刺或艾灸,每 日1次,用于脾胃气虚证。(三)常用中成药儿康宁口服液、小儿健脾丸,用于脾胃气虚之厌食。小儿香橘丹,用于脾运失健之厌食。(四)推拿疗法补脾经、摩腹、揉脐、按揉足三里、捏脊、推四缝
15、,每 日1次。预防与护理(一)预防注意调节饮食,荤素合理搭配。掌握正确的喂养方法,营造良好的进食环境。(二)护理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如偏食、挑食等。鼓励患儿多吃蔬菜及粗粮,少食肥甘厚味、生冷食品,忌滥用补品、补药。四、积滞积滞又称为食积,是指小儿喂养不当,内伤乳食,停积胃肠,脾失健运所引起的一种小儿常见的脾胃病证。以不思乳食,腹部胀满,暧腐吐酸,大便不调为临床特征。多由于乳食内积,损伤脾胃,气滞不行所致。一年四季皆可发生,夏秋季节发病率较高。小儿各年龄组皆可发病,但以婴幼儿多见。西医学中的消化不良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诊断与鉴别(一)诊断要点1.不思或少思乳食,腹胀腹痛,呕吐酸馒,大便清薄酸臭。
16、2.面黄肌瘦,烦躁多啼,夜卧不安,或兼低热。3,有伤乳、伤食史。4.积滞日久,迁延失治可转化成疳证。(二)类证鉴别疳证疳证的临床特征为食欲不振或食欲亢进,嗜食异物,形体明显消瘦,易发脾气,毛发稀疏等。辨证施治(一)常见证治1.乳食内积证候 不思乳食,呕吐酸腐,烦躁多啼,脱腹胀满,时有疼痛,大便酸臭,或兼低热,舌苔厚腻,指纹紫滞,脉弦滑。治 法 消 乳 消 食,化积和中方药 消乳丸或保和丸加减。乳积宜用消乳丸,药用砂仁(后下)、神曲、麦芽、香附、陈皮、甘草;食积宜用保和丸、药用山楂、神曲、莱瓶子、半夏、陈皮、茯苓、连翘。2.脾虚夹积证候 面色萎黄,身倦乏力,呕吐酸馍,不思乳食,食则饱胀,腹满喜俯
17、卧,大便滤薄,常夹有乳块或食物残渣,舌淡苔白腻,指纹淡红,脉细而滑。治 法 健 脾 消 积方药 健脾丸加味。药用党参、白术、山楂、神曲、麦芽、枳实、陈皮、砂仁(后下)。(二)针灸疗法1.毫针刺法 主穴取足三里、天枢、阴陵泉。乳食内积者加中院、梁门;脾虚夹积者加脾俞、四缝。随证补泻,每 日1次。2.三 棱 针 刺 法 取 穴 四 缝,三棱针点刺,隔 日1次,用于脾虚夹积证。(三)常用中成药化积口服液、王氏保赤丸,用于乳食内积证。小儿健脾丸、小儿香橘丹,用于脾虚夹积证。肥儿丸、小儿七珍丹,用于乳食积滞且大便秘结者。保和丸,用于伤食积滞证。(四)推拿疗法补脾经、揉板门、清大肠、掐四缝、揉中院、揉天枢
18、、分腹阴阳、摩腹、按揉足三里、推下七节骨、捏脊,每 日1次。预防与护理(一)预防乳食有节,不宜过饥过饱、过食生冷油腻食品。合理添加辅食,注意易消化且富于营养。(二)护理饮食起居规律,纠正偏食,禁止滥用补品。呕吐者可暂禁食36ho五、疳证疳证是指以精神萎靡,形体消瘦,面黄发枯,食欲不振,大便不调,肚腹胀大,青筋暴露,或腹凹如舟为特征的一种小儿慢性病证。多由于喂养不当、他病转化或禀赋不足所致。病变部位总在脾胃,主要病机为脾胃受损,津液消亡。可见于各年龄组儿童,但以5岁以下儿童多见,无明显季节性。西医学中的营养不良,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诊断与鉴别(一)诊断要点1.形体消瘦,体重低于正常值15%40%
19、,面萎少华,毛发稀疏,饮食异常,大便不调,肚腹膨胀等。2.兼有精神欠佳,易发脾气,或揉眉挖鼻,或吮指磨牙等。3.有喂养不当,病后失调及长期消瘦病史。(二)类证鉴别厌食厌食是以长期食欲不振,厌恶进食为特征,无明显形体消瘦和其他病症,精神状态尚可。辨证论治(一)常见证治1.轻型(疳气)证候 面色萎黄,形体较瘦,毛发稍稀,食欲不振,精神欠佳,易发脾气,大便清薄或秘结,舌薄微腻,指纹淡紫而滞,脉沉缓。治 法 健 脾 助 运方药 资生健脾丸加减。药用党参、山药、白术、茯苓、意直:仁、泽泻、蕾香(后下)、砂仁(后下)、麦芽、山楂、神曲。2.重型(疳积)证 候 面 色 萎 黄 无 华,形体明显消瘦,毛发稀疏
20、如穗结,食欲明显减退或多食多便,肚腹膨胀,甚则青筋暴露,精神不振或易烦躁激动,睡眠不宁,或伴揉眉挖鼻,吮指磨牙,动作异常,舌淡苔薄腻,指纹淡滞,脉沉细。治 法 消 积 理 脾方药 金鉴肥儿丸加减。药用党参、白术、茯苓、胡黄连、山楂、麦芽、灯芯草、使君子、枳实、炙甘草。3.极重型(干疳)证候 极度消瘦,呈老人貌,皮肤干瘪起皱,精神萎靡,啼哭无泪,哭声不扬,毛发干枯,腹凹如舟,不思饮食,大便澹泻或秘结,时有低热,口唇干燥,舌淡嫩少苔,脉细弱无力甚至脉微欲绝。治 法 气 血 双 补方 药 八 珍 汤 加 味。药用党参、白术、茯苓、当归、生地黄、白芍、川苛、砂 仁(后下)、焦山楂、麦门冬、陈皮、炙甘草
21、。(二)针灸疗法主穴取四缝、中院、足三里。时有腹痛,吮指磨牙者加百虫窝;烦躁者加神门、内关。四缝点刺时挤出黄白色粘液,随证补泻,每日1次。(三)常用中成药健脾肥儿片,用于疳积脾虚夹虫者。十全大补丸用于疳积气血两虚者。化积口服液,用于治疗轻型疳积。(四)推拿疗法补脾经、揉板门、推大肠、推三关、退六腑、揉中院、揉天枢、按揉足三里、分腹阴阳、掐揉四缝、捏脊。每 日 1次。(五)割治疗法取穴大鱼际,常规消毒,用大拇指揪住割治部位旁约1厘米处,用平口手术刀直戳,创口约0.5 厘米,挤出赤豆大小黄白色脂状物,并迅速剪去,然后包扎,5 天后可解除包扎,包扎期间防止感染。预防与护理(一)预防提倡母乳喂养,合理
22、添加辅食,纠正偏食、挑食等不良习惯,经常带小儿到户外活动,以增强体质。(二)护理重症患儿应注意全面观察,以防突变。同时做好口腔、眼部、皮肤的护理,以防发生口疳、眼疳、褥疮。注意饮食卫生,忌食生冷。六、惊风惊风是指以抽搐伴神昏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危重病证,又称 为“惊厥”,俗 名“抽风”。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好 发 于 15 岁的婴幼儿,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其症情往往比较凶险,变化迅速,常可威胁小儿生命。惊风的症状,临床上可归纳为八候,即搐、搦、颤、掣、反、弓 、窜、视。八候的出现,表示惊风正在发作。但惊风发作时,不一定八种证候全部出现。由于惊风的发病急缓不同,证候表现有实有虚,有热有寒
23、,所以临证时将惊风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凡起病急暴,属阳属实者,统称急惊风;病久中虚,属阴属虚者,统称慢惊风。急惊风急惊风来势急暴,除抽搐、神昏外,常伴高热。发病原因多为感受时邪、痰热积滞和暴受惊恐。主要病机是邪热人里,郁而化火,火盛生痰,热盛生风,肝风内动。主要病位在心、肝二经。西医学中的高热惊厥、急性中毒性脑病、各种颅内感染等出现的惊风均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诊断与鉴别(一)诊断要点1.突然发病,发作前常有发热、烦躁、呕吐等先兆症状。发作时可出现高热、惊厥、痰鸣、神昏、目睛上视或斜视。2.多在高热时发作,且大多只抽搐1 次,很少发作2 次以上。若反复发作甚至呈持续状态可危及生命。3.有接触时行
24、疫疣邪气,饮食不洁,或暴受惊恐的病史。(二)类证鉴别1.癫痫临床以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四肢抽搐,两目上视,醒后如常人为特征。多见于5 岁以上儿童,发作前体温大多正常,偶有发作后体温升高者,多有反复发作病史。2.脐风 脐风临床以唇青口撮,牙关紧闭,苦笑面容,甚至四肢抽搐,角弓反张为特征。多发生在患儿出生后47 天,有明显的断脐不当病史。辨证论治(一)常见证治1.外感风热证候 发热骤起,头身疼痛,咳嗽流涕,烦躁不安,目睛上视,牙关紧闭,四肢拘急,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治 法 疏 风 清 热,熄风止惊方药 银翘散加减。药用金银花、连翘、薄荷(后下)、豆豉、蝉蜕、防风、僵蚕、钩藤、菊花、石决明(先煎)。
25、2.气营两燔证候 起病急骤,高热烦躁,神昏惊厥,舌质深红或绛,舌苔黄燥,脉数有力。治 法 清 热 解 毒,凉血熄风方 药 清 瘟 败 毒 饮 加 减。药用石膏(先煎),知母、黄苓、桅子、连翘、水 牛 角(铿粉)、石决明(先煎)、钩藤(后下)、赤芍、玄参、石菖蒲。3.湿热疫毒证 候 起 病 急 骤,壮热烦躁,神志昏迷,腹痛呕吐,大便腥臭,或夹脓血,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治 法 清 热 化 湿,解毒熄风方药黄连解 毒 汤 加 味。药用黄苓、黄连、黄柏、桅子、石决明(先煎)、钩藤(后下)、全蝎、白头翁、秦皮。4.惊恐惊风证候 惊恐后突然抽搐,时发惊惕,甚则惊厥,偶有发热,面色乍青、乍白、乍赤,四肢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儿科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