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pdf(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6 6 飞向蓝天的恐龙飞向蓝天的恐龙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认识“钝、仅”等 12 个生字,会写“笨、钝”等 15 个字,正确读写“恐龙、笨重”等 14 个词语。2.默读课文,写下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3.体会课文中词句表达的准确性,能有条理地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过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1.阅读过程中,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2.体会课文中词句表达的准确性,能有条理地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过程。教学策略教学策略1.1.字词教学字词教学“膨”为后鼻音;“钝、吨、仅、崭”读前鼻音,其中“崭”又读翘舌音;“辟”读“p”,不要读成“b”。“末”与“未”容易混淆,利用说文解字区分;“隧”字的笔画比较多
2、,重点指导书写。2.2.阅读理解阅读理解理解“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放手让学生去读书、去学习,在读中质疑,在读中解疑,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细心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体会课文语言的准确性。3.3.语言运用语言运用整个教学过程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感知、理解、积累、运用等语言实践的过程中,都以学生为主体,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有序地展开。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教学课时 2 课时第第 2 2 课时课时 课时目标课时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能有条理地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过程。12.体会课文中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板块一板块一 认读词语,导入新课认读词语,导
3、入新课1.复习巩固。课件出示词语,师指名认读,相机正音。2.发现词语规律。(1)生自由读词,边读边观察:这些词语的排列有什么规律?(2)示例:第 1 组词语是描写恐龙的;第 2 组词语是描写鸟儿的;第 3组词语是描写科学家的研究价值及表现的。3.导入新课。师:如此凶猛、笨重、迟钝的恐龙,是怎样变成轻灵、五彩斑斓、凌空翱翔的鸟儿的呢?这节课我们就跟着科学家一起去探索恐龙的奥秘吧!【设计意图】掌握生字新词,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课前巩固复习,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通过交流,归纳总结词语规律,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而问题的设置则达到了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的目的,这样的方式更利于学生理解课文
4、内容。板块二板块二 深入研读,交流感悟深入研读,交流感悟1.1.感悟“欣喜若狂”。感悟“欣喜若狂”。(1)读词理解“欣喜若狂”。课件出示“欣喜若狂”。师指名认读,要求生读出自己的理解。全班齐读,读出“欣喜若狂”的感受。20 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的恐龙化石,顿时使全世界的研究者们欣喜若狂。师指名读句子,要求生读出“欣喜若狂”的语气。(2)发现成果,感悟“欣喜若狂”。师引导:为什么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保存有羽毛的恐龙化石,会使全世界的研究者们欣喜若狂?2出示课件。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理解“点睛之笔”。(课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蓝天 恐龙 教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