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pdf(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最新版)(最新版)编制人:_审核人:_审批人:_编制学校:_编制时间:_年_月_日序言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教案,如幼儿教案、小学教案、初中教案、高中教案、大学教案、其他教案等等,想了解不同教案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
2、ownload it,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thank you!In addition,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lesson plans,such as preschool lesson plans,elementary school
3、lessonplans,junior high school lesson plans,high school lesson plans,university lesson plans,other lesson plans,etc.If you want to learnabout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lesson plans,stay tuned!第 1 页 共 26 页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下面是本店铺给大家整理的部编版八
4、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教学目标1、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激起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思想情感。2、品读赏析,感受文章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特点。3、研读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初步感知形象美#教案#导语诗仙李白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庶民,都要先睹为快。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
5、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临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第 2 页 共 26 页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二、初读感知大意,扫清障碍1、请同学们先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意。2、品读课文,结合注释探究交流,弄懂大意3、师点拨,考查,教师导学1、从“既望”看古人对某些日子的特殊称谓。“望”是古人对阴历十五这一天的称谓,“既”是已经过去的意思,“既望”是指过了阴历十五,因此是十六这一天。类似的称谓还有“晦”(指阴历每月的末一天)、“朔”(阴历每月的初一)说明作为文言文这一板块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
6、弄懂文言大意,掌握文言知识点,同时通过朗读初步感知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三、研读理解构思,欣赏语言美,感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特点。1、生研读课文,设计问题,质疑答疑,A、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探究学习这一句大有横空出世之势,先声夺人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B、古人说:“富于万篇,贫于一字。”这说明写文章选词炼字是多么重要。试从课文中找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探究学习“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披”“文”“持”“争”“鼓”“迎”第 3 页 共 26 页“上”
7、“出”“没”“腾”“变”“沾”动词蝉联而下,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人特别多。C、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探究学习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涨潮之状,水战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作者由远而近写“涨潮之状”。“水战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
8、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D.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探究学习课文前三段分别描写了钱塘江潮的气势。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的突出表现,这些都是正面直接描写。最后一段则是从侧面描写,观潮的人越多,越是说明钱塘江潮气势的壮观,越是说明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本领高强,人人都想一睹为快。这样,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对正面描写起了衬托的作用,使文章中心更第 4 页 共 26 页突出,更具有表现
9、力。四、师提问题,生思考,升华情感1、针对学生提的问题,老师提出学生没有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交流问题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与吴中健儿在潮头弄潮?明确作者在描写了浙江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之后,又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这样的描写,使雄伟之上更添雄伟,壮观之上更添壮观;使自然美与人文美相互融合,相互映衬,给读者极其美妙的感受,在身临其境中受到美的熏陶。“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作者如此着意刻画出人是自然的精灵,人是自然的主宰,自然风景因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加精彩美丽,表现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无畏
10、精神。问题据说近几年,有不少人因看钱江涌潮而丧命,是否说明只有古代的人才有如此胆识敢于弄潮争标和大自然搏斗,今人就缺乏这种斗志了?(同学争论)明确今人用摩托车与大潮赛跑,在大潮中架船张帆,还有更多的挑战极限,征服自然的冒险活动,你能从中举例吗?(生争先恐后的说,象长江漂流、飞跃壶口瀑布以及今年的 10 月 15 日的神舟 5 号飞天都能表明现在的我们更是具有挑战性。)从中激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更使我们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第 5 页 共 26 页说明这一环节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上设计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感悟自然之美的同时别忘了人是万物的主宰者,宇宙的精灵,我们要有饱满的
11、_和昂扬的斗志,勇于拼搏。这无疑是人格美的一大体现。板书设计观潮周密眼观耳听心悟涨潮(状)正水战(威)侧弄潮(技)结观潮(盛)合一切景语皆情语总评本设计着意贯彻“美文美读”,提高审美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原则,从反复朗读中发现美、感受美、理解美,进而欣赏美;同时在加强语感训练中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并在反复朗读中受到情境艺术的感染,在潜移默化中收到陶冶情操、丰富文化涵养的功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知识目标:1、体察信客的语言、行动和心理。领悟他的品格和精神。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能力目标:学会新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正直无私的品格。第 6 页 共 26 页教育目标:培
12、养学生洁身自好、待人宽容、任劳任怨等的品质。重点难点:感受本文的语言。抓取人物的品格。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引导法、讨论法。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一、导入。请大家回想一下,有什麽职业是过去有而现在已逐渐消失了的?为什麽?(因为我们现在已经不需要他们了。或者他们已经落伍了。)那麽,我么今天要讲的信客,也正是这样一种职业。大家就来看一下,“信客”到底是做什麽的?二、整体感知。1、这篇课文比较长,我们就不读了,提前让大家回去预习了。现在再给大家一点时间,快速浏览一下本文,并且找出信客是做什麽的?这行职业有何特点?(这个问题,学生基本上都能找出来,但是概括的语言并不是很简练。但是,对于职业的特点,却
13、总结的不好。好像学生还摸不着门路。)1)、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诚信无私2)、终年跋涉,非常辛苦任劳任怨3)、收入微薄,生活贫穷待人宽容4)、最痛苦的是蒙受怀疑、欺凌、憎恨。但是信客的阅历又让他增长才干。2、从上面大家的总结可以看出,信客的为人如何?(或信客这一第 7 页 共 26 页行所需要的品质是什麽?)诚信无私、任劳任怨、待人宽容、洁身自好、恪尽职守、善良厚道等。(学生基本上能说个差不多。但有时专业语言运用的还是不好。口头语比较多一些。)3、那麽分别从文中找出相对应的事例来!都能对号入座。只是语言繁琐,不凝练。4、可是,有个很奇怪的现象。为什麽作者再写信客之前,还写了一个老信客?险些老信客
14、,实际上说明了信客这一职业的两个特点:路途艰苦;强调职业道德“就在一个信字”,而且这个“信”字要做到一丝不苟的地步。老信客既以自己的丰富经历,给年轻信客以具体切实的指点,他的惨痛的教训。又时时警惕着年轻信客。这些,都促使他迅速成为可以信赖的信客。(这个问题,孩子的回答却不甚好。老是靠不到主题上来。)5、那麽,信客成长起来后,作者重点写了信客的什麽事迹?为何要重点写?重点写了两个事迹:概括写遇到谋生者客死他乡,信客充当代理人的事迹;具体写一次遭人诬陷、说明信客职务的凶险和信客仁义热心、任劳任怨、宽以待人、善良厚道的品性。6、总结信客这一生,他在哪里是一个转折?回乡教书。第 8 页 共 26 页7
15、、他这一生正好验证了那一句话?好人有好报。社会总是有良心的,奉献者终究会赢得敬爱和怀念。人们常送些关怀与温暖。发财的同乡回来道歉,并请他代办邮政事务,后来大家又推举他当老师,当校长等等。等到临死时,又来纷纷吊唁。8、信客死后,为什麽要和老信客葬在一起?因为信客理解老信客,同情他,敬重他,感激他。9、请写出一段话,作为信客墓碑上的文字。_(这道题开放性很强。学生的回答也丰富多彩。)现摘抄几则如下:马茜茜:信之子,众之父,仁义之人,大公无私,为吾敬之人某某。王彬:我们永远的信客,你是夜晚照亮我们的月亮,你是寒冬温暖我们的火光。你是我们永远的心灵支柱!徐云龙:村中之翼。嵇姗姗:您的功劳是为我们的奉献
16、,您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您的身影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您奉献出了青春,却换来了无限的美好。于刚:尊敬的校长,您像一把熊熊烈火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您给我们留下了伟大的精神财富。我们全体同学向您致敬。杨一帆:一支蜡烛,奉献默默。一生之中,忍辱负重。一人只为,仁义热心。光芒四射,蜡烛已尽。第 9 页 共 26 页10、本文的语言有何特色?信客:质朴典雅;警辟而畅达。背影:朴素平实。台阶:十分口语化。原因:题材不同,作者个性气质语言习惯不同。三、作业。1、把课后词语加意思写一遍,并且背过。2、把自己的墓志铭整理在本子上。课后记:虽然这是一篇描写信客的文章,大家都没有接触过信客。但是学生在理解起来还
17、是不困难的。可是,有个别的地方还需要老师话语上的精彩引导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3教学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2.理清层次;背诵课文。3.感受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教学重难点1.背诵课文。2.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第 10 页 共 26 页(学生齐背桃花源记)对美好社会的不懈追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其实由陶渊明再上溯千年,我国就有了名字为“大同”(板书)的美好社会构想。那么,大同社会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社会?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是不是大同社会?21 世纪的中国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让我们带着这
18、些疑问学习大道之行也。先请学生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音正确、停顿正确。好,读起来(板书:大道之行也礼记)二、初读课文1.自由读课文。2.指名读课文。师生点评。(1)关注生字读音。与(j)矜(gun)分(fn)恶(w)(2)关注句子停顿。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故/谋/闭而不兴三、理解文意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2.屏显如下练习。(1)解释加点的字。选贤与能通“举”,选拔。男有分,女有归职分,指职业、职守。女子出嫁。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是故谋闭而不兴 是谓大同这。(2)翻译句子。第 11 页 共 26 页大道之行也。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为公。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人不独亲其亲
19、,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3)给文章加标点。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3.指导朗读。对诵读作具体指导,在诵读中理清文章层次。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你认为哪一个是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明确:天下为公:一个“公”字点
20、出了其他所有做法的出发点和归宿。第二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每组后当作一顿,要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人”统领以下两句,“使老有所终”中,“使”统领以下四句,其后均当作一第 12 页 共 26 页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这两句话是怎样体现大同社会“天下为公”的特征的?明确:(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
21、的安排。又特别提到,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地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样才能丰衣足食。以上两个方面主要是就物质生活说的。(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这主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说的,因为只有树公心、去私心,才能达到货尽其
22、用、人尽其力的境界。第三层:“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谋闭而不兴”中“闭”读降调。“而不闭”一语后停顿可稍长。末句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第 13 页 共 26 页字分明、语气肯定。4.指名朗读。要求读出理解、读出层次,直至背诵。四、合作探究1.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世外桃源”与“大同”社会相比,有哪些相似之处?2.联系实际思考,你认为我们现在的社会哪些地方达到了“大同”社会的要求?我们还应该作哪些努力?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然后推选代言人,阐述本组看法,全班交流。(第一题,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加深对的理解,例如
23、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再如,从“往来种作”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那是一个“男有分,女有归”的理想社会。第二题从正面设问,引导学生挖掘当前社会的积极健康因素,要求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第三题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象,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五、齐背课文第 14 页 共 26 页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4教学构想三峡
24、是郦道元为水经注一书做的注释,它虽属地理著作,但描写委婉曲折,文字峻洁明丽,展现了三峡的无限风光,也可堪称一篇美妙绝伦的描景散文。针对本文的特点,结合本单元教学重点,笔者有以下思考:1、本课宜以“美”为情感主线展开教学活动,并利用电教多媒体,引导学生去感受三峡的景色美,揣摩描写的生动美,分析结构的层次美,品味语言的简约美,体会情感的变化美。若学生能感知这些美,其兴趣一定会高涨,从而主动地去探究“美”。2、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须注重积累与归纳。对于八年级的学生而言,已积累了一定的文言词语,且还能利用课_释来读懂文章大意,因此,可采取学生自译、互译等方式让学生自主、合作疏通文意,有问题的词句可由各小
25、组代表提出,并在全班交流解决,这样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3、重视对课文的诵读。“教学千法读为本”,这是学好文言文的一把金钥匙。课堂教学中可利用多种诵读形式交错进行,在反复的诵读中,感知课文内容,品味语言,体会情感,从而激发学生自发地去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三峡的相关知识。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三峡的景物特征。第 15 页 共 26 页2、体会作者总分结合的层次美和变化多姿的写景方法。3、学习掌握文中的多义词语、特殊句式和修辞手法。过程与方法目标:1、节奏分明地朗读课文,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疏通文章大意,力争当堂背诵。2、品味文章语言,借助画面及文字
26、展开想象,体味作品意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三峡独特美的欣赏之情,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教学重难点重点:文章结构及描写方法。难点:通过展开想象来体味作品意境。教学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1、教师要求学生认真朗读课文,利用工具书和课_释读准字音,把握节奏。2、自己试着翻译课文,疏通文意,记下有疑问的地方。3、教师录制以高山流水为背景音乐的配音朗读。4、作者郦道元简介及水经注的背景资料。5、教师利用网络_三峡不同风光的画面。教学步骤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第 16 页 共 26 页1、播放背景音乐高山流水,同时多媒体展现“三峡”不同风光的画面。2、导言:听着如此优美的乐曲,欣赏着如此多姿
27、的画面,让我们乘上白云,飞越高山流水,来到三峡这个秀美的名胜风景区尽情地游一游吧!(音乐是最有穿透力的无声语言,而画面易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再加上教师优美生动的语言,极容易调动学生的兴趣。)二、介绍作者,了解背景1、有关作者郦道元的简介2、有关水经注的背景资料【关于作者】郦道元(466 或 469 或 472527),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县)人。出身于官宦世家,他也先后在平城(北魏都城,今山西大同市)和洛阳担任过御史中尉等中央官吏,并且多次出任地方官。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并且爱好游览,足迹遍及河南、山东、山西、河北、安徽、江苏、内蒙古等地,每到一地,都留心勘察水流
28、地势,探溯源头,并且阅读了大量地理著作,积累了丰富的地理知识。他认为,地理现象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经过历代的更迭,城邑的兴衰,河道的变迁和山川名称的更易,地理著作必须不断充实完善。他参阅了437 种书籍,通过自己的实际考察,终于完成了水经注这一地理巨著。郦道元以饱满的热情,深厚的文笔,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祖国的壮丽山川。第 17 页 共 26 页【关于水经注】我国古代记载河流的专著叫 水经,水经注)则是以注释 水经而得名。水经注本书共四十卷,以水经所记水道为纲,记述了1252 条河流的发源地点、流经地区、支渠分布、古河道变迁等情况,同时还记载了大量农田水利建设工程资料,以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山川
29、胜景、历史沿革、风俗习惯、人物掌故、神话故事等内容,注文达 30 万字,涉及的地域范围之广,时间跨度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可谓我国 6 世纪的一部地理百科全书。(本环节的相关资料以幻灯片投影形式呈现,介绍作者和背景资料,对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有帮助,同时还可拓展学生的视野。)三、美读课文,整体感知一读课文,初步感知1、教师播放配乐朗读,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分清节奏、把握语调。2、生在背景音乐中试读课文,要求字音准确,句读恰当。3、教师请四名学生轮读文章的四个段落,比比看,谁读得好,师生共同评议。(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教师的配乐朗读能充分调动学生、感染学生,更是不着痕迹地给学生进行了朗读指导。
30、学生的试读和轮读是对其朗读能力的训练和检测,在轮读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归纳文言文的诵读要点。)第 18 页 共 26 页二读课文,疏通文意1、四五人为一小组,学生结合自我预习情况,在小组讨论时提出有疑问的地方,并将有争议的问题或感到困惑的问题提交全班合作探究。2、教师引导全班学生互相质疑、互相释疑,尽量由学生自行解决,教师只伺机适当地点拨引导。3、播放背景音乐,师生齐读课文。(本环节的读的目的是为了疏通文意,把握内容。浅显文言的翻译应避免教师从头到尾的串讲,预习时先自主探究,再通过小组互助、合作解决问题,仍有解决不了的,全班共同探究。)四、想象意境,体会写法三读课文,想象意境1、这篇文章充满了“
31、美”,郦道元用凝练的笔墨,用高超的具有音乐美感的语言,浓缩了三峡的万千气象,展现了三峡的无限风光。多媒体展现三峡不同风光的画面(山势图、夏水图、春冬图、秋景图),学生选取课文中最喜欢的一处景,设计一段导游词,可借助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作形象的描述。(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感悟文章的意境美,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也为下一教学环节作铺垫。)2、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让老师饱览了三峡的风光。请同学们 浏 览 课 文,用“三 峡 美 在 _,我 从 文 中 的_读出来的”这样的句式说话。第 19 页 共 26 页师示范说话:三峡美在山的连绵不断、高耸入云,我从文中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
32、隐天蔽日”中读出来的。(想象的过程就是把握文章景色特征的过程,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能体会出作者的写作技巧,为突破本文重点作准备。)四读课文,体会写法3、三峡美在那宏观勾勒的一笔,描写角度多变,生动形象,那么作者是如何多角度地细致描绘呢?请你从文章结构、动静描写、正侧描写、感观描写等方面体会本文的写作技巧。教师示范说话:文章第一自然段总写三峡的峰峦重叠、高耸入云的山势。“两岸连山”是正面写山的连绵不断,“略无阙处”则是从侧面写山的“连”。“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运用夸张手法正面写山的“高耸入云”;“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则是从侧面烘托山的“高峻”。3、学生配乐齐读,再次体会三峡的美。(学生以前已学
33、过一些写景的文章,具备初步感知写景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示范说话能给学生体会写作技巧提供一个导向,无形中引导学生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体会与评议,固巩学生已初步掌握的学习方法。)五、拓展延伸,积累思考1、多媒体展示现今三峡开发建设后的一些图片,感受三峡的巨大变化,促使学生树立为国家建设做贡献的理想。2、有人说:三峡的开发建设可能会破坏自然美,课后利用网络第 20 页 共 26 页或图书馆搜集有关三峡的文章、诗句及现今开发现状等,为三峡的日后发展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此设计着重于让学生积累,开拓视野,也激发学生树立责任意识与忧患意识。)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5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边读书,边抓住
34、有关描写潮水的词句,通过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来想象画面,从而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神奇壮观,并鼓励学生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3.让学生感悟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对自然奇观、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引导学生读懂三、四自然段,即引导学生抓住潮来时潮水声音变化的词语和潮水形态变化的词语来理解大潮的雄伟气势。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生动而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的雄奇,从而深切体会到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三、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第 21 页 共 26 页1.
35、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观潮这篇课文,还学习了生字新词,那我们就比比谁的记忆力,好吗?出示课件:复习重点词语,理清课文脉络。平静闷雷滚动一条白线白浪翻滚山崩地裂漫天卷地风号浪吼这四组词语,都是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那么有什么不同呢?(这四组词语分别描写了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潮水的样子和声音。)2.师生问读。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钱塘江观潮。师问:是啊,江潮还没有来,江面什么样?生读描写江面的句子。师问:江边又是怎样的景色?生读描写江边的句子。师问:海塘大堤上又是怎样的景象呢?生读描写海塘大堤上的句子。人们等啊,盼啊!那么,如果你就是这人群中的一员,你会等着什么、盼着什么?心情又是怎样的
36、呢?(二)重点切入,体验大潮的雄奇1.引导默读,总体感受潮来之时的景象。现在请你认真默读课文三、四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可以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感受深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第 22 页 共 26 页2.指名读文。把感受通过读抒发出来,并适时引导学生揣摩作者在表达上的特点。(比喻句的运用)3.品读文本,深入体会潮的声音和形态之奇。引导学生边读边谈谈自己想象到的。(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学生们很容易抓到第一句,我们可以借助学生的朗读,引起大家的发散思考。具体操作是:我刚才听到你在读这句话中,特别突出了“好像闷雷滚动”,你
37、能说说此时听着这滚滚而来的声音,你仿佛想到了什么吗?预设生成:此时,孩子们可能会结合生活实际,说道:平时我听到过大雨来临之前,那由远而近的滚滚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倾盆大雨即将来临,那么此时听到潮水发出的隆隆的声音,虽然比较沉闷,但持续不断,我想潮水的来势也一定很猛、很大。小结:是啊,就像他刚才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的那样,未见其形,但闻其声,虽然潮水还距离我们很远,但却能听到它滚动不止的声音。再请几个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这一句。是不是真像你们所说的这潮水来势汹涌呢?过了一会儿,潮水又有什么变化呢?(2)“过了一会儿”学生会紧接着抓住“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这一句来加以
38、体会。引导学生抓住“很快移来”“拉第 23 页 共 26 页长变粗”“横贯江面”这几个词语,加以具体的想象和描绘(潮水前进的速度越来越快,而且离我们越来越近,我们不只能看到潮水的头,还能看到整个江面都是飞奔而来的潮水,这就是“横贯江面”。)通过朗读再现这壮观的景象。出示课件:大潮由远及近的视频画面。齐声朗读这句话。到浪头越来越近的时候,大潮又是怎样一番情景呢?(3)“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这一句话比较好理解,可以提示学生们借助数学常识“两丈相当于6 米多”来深刻感受到“两丈多高的水墙”是多么的壮观啊!引导学生描述眼前所出现的画面:“我们眼中只见汹涌的潮水形成无数的巨
39、浪翻滚着,一浪高过一浪,一浪盖过一浪。”有的说:“我好像看到巨浪相互交错、撞击,形成一堵高大的水墙,而看不到那条白线了。”还有的说:“江边的、远处一切景物都已被这如同水墙一般的、不断翻滚、奔涌的潮水挡住了,看不到了。”(4)“越来越近”出示课件:通过句子的对比,体会词语的精妙作用。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奔来。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奔来。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第 24 页 共 26 页学生们在和的比较中,可发现:前文提到了潮水横贯江面,此时潮水掀起的无数巨浪就像千万匹战马一样,马不停蹄地向前奔涌,后浪推着前浪,前浪引着后浪,所以作者用上了“千
40、万匹”这个词语。在和的比较中,可发现“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写出了潮水铺天盖地般、如万马奔腾般地奔涌的具体样子,其场面浩大、宏伟、壮观。趁着学生们交流的_,请三个同学依次读出这句话,要求一个比一个读得更有气势。其他人闭眼欣赏,以强化这些关键词语的作用。这样对形象直观的词句比较和诵读,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关键词句,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语言文字的魅力,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引导学生继续抓住潮水的特点来体会:这磅礴的气势仅从形态可以看出来吗,你还从哪些词句体会到这大潮势不可挡?自然而然,孩子们会抓住“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来想象当时大潮咆哮、怒吼着,似乎吞没了整个江边上的一切声响,耳朵也都要
41、被震聋了。这无比巨大的声响更能衬托场面的壮观。指导朗读:带着此时的感受完整地读出第四自然段的最后一句。4.有感情朗读,领略大潮的变化奇观。小结:作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位置的变化,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描写了潮来时的景象,使我们仿佛和作者一起站在钱塘江畔,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大,看到的潮水越来越近,浪头也越来越高。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5.师生合作读二至四自然段,引导学生在读中发现作者的写作顺序。第 25 页 共 26 页(1)学生读描写大潮的语句,其他的由老师读。(2)读后你们发现什么了?是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写的。6.出示课件:观看完整的大潮变化的视频。(1)看了视频之后你们有什么感受啊?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2)请你再来读读二至四自然段中最能够表达你现在心情的句子,一会儿读给同学们听。(3)让我们把三、四自然段背诵下来。7.略读“潮过后”部分,感受大潮气势犹在。最后一个自然段其实重点词句也不少,但通俗易懂。而且学到这儿,我们都知道还要注意教学时间和重难点的分配,引导学生读中关注“还在、依旧、才”这三个词语,体会到大潮气势犹在。(三)梳理整篇文章的顺序,回归整体(四)布置作业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2.做小导游,把钱塘江大潮的景观讲述给家长听。第 26 页 共 26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