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翻译大全.pdf
《高考文言文翻译大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文言文翻译大全.pdf(6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考文言文翻译大全专题高考文言文翻译大全一、文言文翻译注意“五看”从近几年的文言文主观翻译题来看,考查的是对全句的理解,但命题人选择文句是独具慧眼的。他们往往会选择那些有重要语法现象的文句让考生翻译,同时也将其列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因此,考生必须特别注意这些采分点。在答题 时,我们除了把握句子翻译“信、达、雅”的要求,掌握“留、对、拆、增、删、调”等六种翻译方法外,还需注意五看:一看特殊句式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主谓倒 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 省 略 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或谓语动词、省略宾语,省略介宾短语以及介词的省略)。在复习中,考生必须对各种句式的表现形式
2、做到心中有数,考试时才能运用自如。如:(2004福建)欲而得之,又何请焉?译 文:(你)想 要 的(东 西)已得到了,还请求什么呢?(2004广东)不识吾子奚以知之?译 文:不知道您凭什么知道这件事?以上两例中,“何请”和“奚以”都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现象,翻译时须按现代汉语的语序译出。又如:(2004上海)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译 文:如果有人像这个老人一样被欺负,也一定不会给他马驹的。此例中,“有见暴如是叟者”,是定语后置句,“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只有弄明白了句式才好下手。二看词类活用词类活用考查得比较多的是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如:(2002上
3、海)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译文是:然而也对他不采纳我的意见而实现自己的心愿感到惊异。要翻译好这个句子,须弄清“奇”字是意动用法。又如:(2003全国)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译文是: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 从。此题得分的关键在于能否看出“廷”和“面”是名词作状语。还 有:(2004湖南)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译 文:凭借这保全他们的真性,并闻名后世。句中“全,和”名,一个是形容词用作动词,一个是名词用作动词,知晓这两个字的活用现象,才能翻译得准确得体。三看通假现象通假现象大致有五种情况:1、音同形似;2、音同形异;3、音近形似;4、音近形异;5、音异形似。中学教材中出现的通假字有18
4、0个左右,平时注意了积累,考试时就不为难了。如:(2002上海春季)知者创 物,能者述焉。译文是:有智慧的人开创一门新的技艺,有才能的人对之加以传 承(传 述)。这句话考查的重点是对“知”和“焉”的理解,如果不了解“知”字的通假现象,就丢失了一个得分点。乂如:(2004青海)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赈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译 文:每月初得到俸禄,仅仅留下自身口粮,其余全都分开周济亲族,家人绩麻纺线来供给早晚饮食。(2004江苏)每曲意事二人,绩不少降节。译 文:常常违心地奉承二人,徐绩并没有稍稍降低自己的品节。青海卷中“裁”就是通假 字,通“才”,理解为“只,仅仅”。江苏卷中的“少”通
5、“稍”,理解为“稍 微,稍稍”。如果对通假现象不了解,句子就很难翻译正确。四看古今异义古今异义的考查近几年在文言文客观题中时有考查,并且多以古今异义的复合词出现。2001年全国题考查了“反间、南面、鼓 噪、扰乱”,2002年北京题考查了“穷困”,2003年北京题考查了“具有”等等,2004年则拓展到了主观翻译题中。(2004天津)意气益厉,乘胜逐北译 文:精神更加振奋,趁着胜利追击败兵。句中的“意气”一词,就不能按现代汉语中的“意气”来翻译,否则失当。五看固定结构固定结构也是一个重要的考查点。2002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就考了这样一个句子:其李将军之谓也:译为“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就考查了“其之
6、谓也”这个固定结构。(2004湖北)今之朝臣无以易薛季昶。译文:如今的朝臣当中,没有人能够取代薛季昶。句中“无以”就是一个固定结构。常见的固定结构有20多种,笔者认为以下儿种需特别引起注忌:如何、奈何、若何,译为“对(把)怎么办呢”?如:若楚惠何?对楚国的恩惠怎么办呢?何为、何以为、奚以为 译 为:”还要干什么呢”?如: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上天要使我灭亡,我还要渡河干什么呢?得无乎、无乃乎 译为:恐怕吧”?如: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庸乎、其乎 译为 难道吗”?如: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难道我中国果真是老大吗?二、文言文翻译“六字经”2002年 起,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语句不再采用选择题的形
7、式,改为直接用文字翻译的表述形式,两条,分 值 为5分。2004年高考将再增一条,共三 条,大 概 为8分。文言文翻译是对考生文言能力的一种综合考查,也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综合运 用。由于这类试题有沟通古今的作用,考生在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过程中,既要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因此,它又是检查考生书面表达能力的一种好方式。综观两年高考以及平时练习,这已成为学生的拦路虎。加强翻译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已是刻不容缓。那 么,怎样正确地翻译文言文 呢?文言文要翻译要忠于原文,沟通古今。忠于原文,就是原文中每一个字都要落实。如2002年北京卷“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除了语气词“也”外,都要落实。可译
8、成:“天下人不赞美管仲的贤明却赞美鲍叔能识别人才。沟通古今,就是根据古今语言差异的实际加以妥善处理,可概括为“留”、“删补”、“调”“换”、“贯”六字。“留”,就是保留不译。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 名,人名、官名、帝号、年 号、器物名、度量衡 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如2002年全国卷“其李将军之谓也?”中的“李将军”。“删”,就是删略。例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人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J去,造成错 误。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 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
9、,完全可以去掉。在文言文中有些 只 表 示 停 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 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 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比如表示判断的“者”和“也”或“者也”“者 也”,在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去掉,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是”。“补”,就是根据现代语言习惯或表达需要作必要的添补。一是省略的添补。文言文常有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连词、量词的现 象,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习惯加以增 补。如:权 以 示群 下,莫不响震失色。(司 马 光 赤壁之战)译 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句中的“以
10、”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 信,而译句中没有译出来,应该在“孙权”的后边加上“把曹操的书信”,语言才显得清晰完整。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 见。译 成:因此,先主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 共 去 了 三(次),才见到他。译句中在数词“三”后加上量词“次”字。二是内容的添补。在翻译 时,有 时为了文句符合现代汉语习惯,语意更顺畅,必须增添一些内容,才算恰当,如:吾王庶儿无疾病与,何 以能鼓乐 也?(庄暴见孟子)翻译时,就要在“何以能鼓乐也”前加“不然”,语意才衔接。“调”,就是调整语序、句序。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习惯,对主谓倒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语序调整。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11、。译成: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没有找到。这个句子翻译不妥,因为原句是定语后置,在翻译时必须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词前边,正确的翻译是:寻找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再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译成: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筋骨的强壮。这个译句没有按定语后置的特点来译,正确的翻译应该是: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的筋骨。“换”,用现代汉语词语替换古义词。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广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且不可以今义当古义。下面儿例翻译均是不妥的。1、是女子不好得要求好女。西门豹治邺
12、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2、(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译成: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3、先帝不以臣卑鄙。译成:先 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这三句翻译均犯了以今义译古义的毛病。例1的“好”属于词义扩大。在古代是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 人、对事、对物都可以修饰限制。译句应换成“这个女子长得不漂亮”。例2的“去”是词义转移,由古义“离开某地”的意思,后来转移为“到某地去”。意义完全相反。译句中的“才到树林中去”,应换为“才罔7T o例3的“卑鄙”属于感情色彩变化。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行
13、为或品质恶劣。译句中的以今义当古义,应改为古义。“贯”,是指要根据上下文语境,灵活贯通地翻译。这个“贯”就是所谓的“意译”。这往往指前五种方法都用上了还不能解决问题时。文言文中修辞格运用的相当普遍,有些如果按字面翻译,往往会造成误解。如:“今治水军八十万从,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赤壁之战)这就是一种委婉说法。明明大兵压境,杀气腾腾,却故意说得十分轻松自在。对这类句子的翻译,则要意译。一般说来,最后一个方法总是最有用的,有些同学看了这个方法就很高兴了,以为前五个都不行了。必须说明的是,这个“贯”不能随便使用,因为对文言文翻译而言,我们首先要“直译”(留删补调 换),在“直译”不能完成时,不得已才
14、用“意译”。三、文言文翻译五法文言文翻译是对学生文言文能力的一种综合考查。翻译时需要遵循“信、达、雅”的原则。所谓“信”,就是要忠实于原文,保持原文风格。“达”,就是文句要通顺,表达要准 确。“雅”,就是文字简明、优美。中学生在翻译文言文时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注意对原文词语的保留、替换、增 补、删 除、调整,下面简介几种常用的方法:一、保 留专有名词凡是专用词语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 名、年号、官职名、器具、度量衡名称等,均保留不译。例 如:庆 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译 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句子中的“庆历”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
15、郡 是地名。这些专有名词不必翻译,照搬即可。二、替换差异词语文言句中有些词语古今差异很大,需要用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汉语来替换。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用双音词替换单音词。例 如:“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五柳先生传)译 为:安闲文静寡言少语,不羡慕荣华利禄。2、用本字替换通假字,用今词语替换古词语。如:“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这里的“知”通“智”。3、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今词义发生变化的词。有的词义扩大:如,江”,河,原专指长江、黄 河,后泛指普通的江河;有的词义缩小:如“妻子”古指妻子和儿女,今专指妻子;有的词义发生变化:如“牺牲”古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指为正义事业而失去生命。有的词感情色彩
16、发生变化:如“卑鄙”原指地位低下,今指语言行为等恶劣、不道德。三、增补省略成份文言文语言简洁常有省略,如不补出来会影响语意或不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翻译时需补出省略的成份,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补出省略的主语。如“未至,道渴而死”(夸父追日)译为:(夸父)还没到,半路上因口渴而死了。2、补出省略的谓语。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译为:环绕滁洲城四周的都(是)山。3、补出省略的宾语。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译为:便 邀 请(渔人)到家中,摆酒、杀鸡,做好饭菜款待他。4、补出省略的量词。如“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译为:撤掉屏风一看,不过是一(个)
17、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5、补出省略的介词。如“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译为:天下的人苦(于)秦王朝的统治已经很久了。四、删除无义虚词,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无实在意义,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落实,可删去不译。主要有以下情况:1、删掉句首句尾的语气词。如“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译 为:作 战,是靠勇气的。又如“技亦灵怪矣哉”(核舟记)译为:技艺也真神奇啊!2、删掉句中表顺接的连词。如“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译为: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3、删掉只起结构作用的助词。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译为:我惟独喜爱莲花在污泥
18、中生长却不受一点污染。五、调整特殊语序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尽相同,翻译时在做到不失原意的情况 下,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适当调整。主要有以下情况:1、调整主谓倒装的语序。如“甚 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译为:你太不聪明了。2、调整宾语前置的语序。如“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译 为: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3、调整定语后置的语序。如“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译 为: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4、调整互文见义的语序。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译为:将军和壮士们出征十年,经历了很多次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总之,翻译方法的运用不是孤立的,
19、往往是儿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表达的需要灵活运用,以达到文言文翻译的“信达雅”。四、文言文翻译九法保留法专有名词、国号、年 号、人名、地名、官名、器具等,可保留不变。例 如: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勾践灭吴)“越王”是官名,“勾践”是人 名,“会稽”是山名,翻译时保留不变。全句可译为“越王勾践退守在会稽山上”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是时间,“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全句可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季,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补充法古代汉语中有很多省略现象,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成份。例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 告(之)以事。(鸿门宴
20、)动词 告 的后边省略了代词“之,全句可译为“项伯于是连夜骑马奔驰到刘邦的军营,把事情全都告诉了他。”荆州之民附曹 者,逼(于)兵势耳。(赤壁之战)动词“逼”后边省略了介词“于,全句可译为“荆州的百姓依附曹 操 的 原 因,是 被 他 的 兵 势 所 逼 罢 了”删 除 法删 去 不 译 的 词。例 如:夫 晋,何 厌 之 有?(烛 之 武 退 秦 师 )“夫”是 发 语 词,译 时 应 删 去。全 句 可 译 为“晋 国,有 什 么 满足 的 呢”鹏 之 徙 于 南 冥 也,水 击 三 千 里。(逍 遥 游 )之 位 于 主 语 和 谓 语 之 间,取 消 句 子 的 独 立 性,不 译,应
21、删去,句 可 译 为“鹏 鸟 飞 往 南 海 时,激 起 的 水 花 达 三 千 里。”替 换 法翻 译 时 应 把 古 词 换 成 现 代 词。例 如:而 翁 归,自 与 汝 复 算 耳!(促 织 )-“而”“翁”“汝”应 分 别 换 成,你”“爹”“你”。全 句 可 译 为“你 爹 回来,自 会 和 你 再 算 账 的”邦 分 崩 离 析 而 不 能 守 也。(季 氏 将 伐 颛 臾 )“邦”应 换 成“国家”。全 句 可 译 为“国 家 四 分 五 裂 而 不 能 好 好 把守“调 整 法文 言 文 中 变 式 句(谓 语 前 置、定 语 后 置、宾 语 前 置、介 宾 结 构后 置 等
22、)较 多,翻 译 时,这 些 句 子 的 词 序 需 要 调 整。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不余欺”调整为“不欺余”。全句可译为“古人没有欺骗我啊。”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儿人欤?(五人墓碑记)“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调整为“能不易其志之缙绅”,全句译为“大宦官魏忠贤作乱时,能不改变自己志节的官吏,中国这么大,能 有 儿 人 呢?”选择法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较为常见,因此,选择恰当的词义进行翻 译,成为文言文翻译的难点。例 如: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兵”是一个多义词,它的义项共五条:a.兵器;b.士兵;c.军队;d.军事;e.战争。这 个 句 子 用a项
23、最恰当。全句译为“砍下树木作为兵器,举起竹竿作旗帜”。去今之墓而葬焉,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去”是一个多义词,它的义项共四条:a.离开;b.废 除;c.距离;d.前 往。这个句子用C项最恰当。全句可译为“距现在修墓并将他们安葬在这里,那时间只有十一个月罢了。”灵活法遇到活用词时,应灵活地译出该词的活用意义。例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水”译为“游泳”。名词活用为动词,全句可译为“借助船只远行的人并不是会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六王毕,四海 一。(阿房宫赋)“一”译为“统一”,数词活用为动 词 全 句 可 译 为“六国灭亡了,天下统一了。”固定法文言文中的固定格式有固定的
24、译法。例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无乃与”是固定格式,译为恐怕吧”全句可译为“恐怕应该责备你 吧?”其李将军之谓也?(李将军列传“之谓也”是固定格式,译为“说 的就是吧!”全句可译为“大概说得就是李将军吧?”意译法文言文中的比喻,借 代、引申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确,应用意译。例如:振长策而御宇内。(过秦论)举起马鞭子驾御天下。(直译)用武力来统绐各国.(意译)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直译)财物丝毫不敢据为已有.(意译)在实际运用中,上述九种翻译的方法往往要结合使用,要注意各个不同方面的要求,才能辩清词义,译出忠实原文、表意明确语言而又通畅的好句子来。五
25、、文言文翻译十注意一、注意保留原文中表示国名、年号、地名、人名、物名、官职名等之类的词语应当注意保留下来,不必翻译。例如:(1)使尧在上,咎繇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2004年上海卷)译文:假使尧在上主政,咎繇当法官,怎么会有夺人马驹的人呢?(2)乃遗黑铁券,云城全当授本州刺史。(2004年辽宁卷)译文:于是颁赐给王黑铁券,说只要荆州城完整就一定授予本州剌史一职。句中的“尧 咎繇”是表示人名的词语,句中的“铁券”“刺史 是分别表示物名、官职名的词语。上述词语在翻译时均应给予保留。二、注意增补原文如果是一些省略句,那么翻译时应当注意把它补充完整。例如:(1)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文言文 翻译 大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