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pdf(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外历史纲要(上)第第 7 7 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明白隋唐新制度的建立总结出制度创新是历史演进的一种常态,是推动国家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通过本课学习掌握选官、中枢机构及赋税等制度的创建、发展及完善,从历史沿革的角度构建时空观念,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古代制度的变迁。能够运用相关史料从当时的情境和历史的角度论述新制度创立的重要性。把握隋唐时期为维护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所做出的制度变革和历史贡献,加深对国家的认同感。课程标准要求:课程标
2、准要求:(2020 修订版)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的新成就。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科举制度的创立、三省六部制的确立、租庸调制的肩部作用和两税法的特点。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汉唐间赋税制度的变化。本课设计主旨:本课设计主旨:通过汉唐之间选官制度、三省六部制、赋税制度三个方面说明汉唐制度的重要变化,体现新事物从旧事物母体中产生并向上发展的规律,帮助学生构建历史发展的前后联系。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一、导入新课:导入新课:(课件上出示孟东野像)【教师讲授】同学们,在今天的课程开始之前,老师要为大家讲述一则小故事,现在出现在图画上出现的这个人们就是我
3、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大家都叫他贞曜先生,他出生于出生于公元 751 年,祖籍湖州武康也就是今天的浙江德清县,有一个做小吏的父亲。他自己也是孤僻的性子,很少与人往来,从青年时代就在河南嵩山隐居。同学们,这样的一个普通人,他如果想要入朝为官施展抱负,他应该通过什么方式呢?【学生回答】(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同学回答去结交豪门大族、有人回答上上沙场建功立业、有同学回答去科举考试)【教师讲授】我们可以从刚刚的故事里看出,这个贞曜先生他的家境并不是非常好,父亲只是小吏,自己也比较孤僻,所以并没有与豪门显贵结交的机会。但在他的那个朝代有一个非常流行的方式,就是通过考试的方式获得做官的机会。于是他就努力学习,
4、多次尝试,终于在他四十六岁的时候考中了进士,欣喜若狂的他,怀着激动的心情写下了这首大家都很熟悉的小诗。【学生回答】(有的学生能够结合这首诗以及画像上的孟东野三个字明白孟东野就是唐朝的诗人孟郊)【教师讲授】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是唐朝诗人孟郊考中进士后,欣喜之际写的一首诗,描述了他登科后骑着马在京城游玩时那种志得意满的情景,其中的春风得意和走马观花也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成语。那么,考中了这个考试的孟郊为什么这么开心呢?“登科”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学生回答】科举考试考中了进士,能够做官了!【教师讲授】是的!同学们说的都非常正确,这个用考试来选
5、拔官吏的科举制是在隋唐创立、完善的选官制度,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设计意图】用一则故事导入,轻松愉悦,不断探寻故事之中人物的身份,之后让学生在诗词之中体会诗人孟郊在进士及第的时候的喜悦心情,感受科举考试带给士人人生的巨大影响。【过渡】那么在唐朝的孟郊可以通过科举考试来实现人生价值,如果他身在其他朝代,又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走上人生巅峰呢?二、教学过程环节一、栋梁之源选官制度【教师提问】我们在之前的学习之中已经了解过了西周时期和战国时期的选官制度,那么现在老师带领大家再对内容复习一下。大家还记得这两个朝代的的选官制度和选官的依据都是什么吗?【学生回答】西周实行的是世官制,官位世袭
6、。战国时期是军功爵制,依据军功进行授官。【教师讲述】同学们都说的非常好,苏轼的论养士之中用的一句话概括了自西周到北宋的选官制度,结合老师下面出示的选官制度时间轴我们可以看到两汉、魏晋、隋唐都产生了新的选官制度,那么当时这些制度是为什么出现,又是为什么走向衰落的呢?接下来我们将一一学习,首先是两汉的察举制度。我们在示意图中可以看出察举制度是一个自下而上的选拔过程,由地方向中央推举德才兼备的人,再由中央进行选拔。【教师提问】接下来请同学们分小组阅读屏幕上的三则材料,从材料当中,从选拔形式、依据、权力的角度了解察举制。【学生回答】(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的进行帮助引导,最终得出较为正确的答案。)通
7、过第一则材料总结出考察与考试相结合的选拔形式。通过第二则材料中的“前提往往是被选拔人当地的士人舆论”得出选拔依据为乡里清议,通过第三则材料中得出德才兼备的要求。通过第三则材料中的所选“人才”无德无才的情况并且结合所学得出选拔权力由中央转向世家大族,大族结交朋党,干扰人才选拔。【教师讲授】在材料之中我们可以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察举制到了后期出现了十分明显的弊端,世家大族掌握人才的选拔,十分不利于中央权力的加强,选官制度亟待调整,察举制度走向衰落,接替它的新制度是曹魏时期设立的的九品中正制。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的【教师提问】关于九品中正制的确立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下课本 38 页下面的历史纵横,请同学们
8、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下九品中正制产生的原因吧。【学生回答】汉末社会动荡,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世家大族垄断选举,干扰人才选拔。(少数同学能答出)地方大族势力强,不利于中央集权。【教师讲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正是因为之前的察举制有这样那样的弊端,也给改良后的新制度的出现提供了可能。请同学们继续来阅读 38 页第一段的内容,来总结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方式、选官标准、这个制度的地位以及衰落的原因。【学生回答】选官方式:选官方式: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选官标准:选官标准: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到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地位:地位: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
9、士族特权的工具。衰落: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延续。【教师提问】同学们都总结的很到位,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方式也延续了原来察举制乡里清议的传统,只是掌握评议权的官员由地方的大族名士变成了由中央委任中正官,同学们能够体会到这样的作法有什么好处吗?【学生回答】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教师提问】没错,地方的力量被削弱,相应的中央的权力就会被加强。中正官将各地家世显赫、德才兼备的人才分成九个等级,授予不同的官职。我们可以看一下课件之中这个像金字塔一样的图,这个图指的就是中正官的品第所对应授予的官职。【教师提问】九品中正制在初创之时确实为国家选出了很多的人才,但到了西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不再是挑
10、选德才兼备的人才,家世如何成为了选拔官员的唯一标准,社会上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情况。所选之人无论是否有学识、品德,只要家世显赫就能够入朝做官。九品中正制也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所选的“人才”已然变味。一方面士族所选官员更多的受到世家大族的影响,根基深厚,皇帝对官员的控制力差,也不利于加强皇权。另一方面士族特权使得世家大族的子弟不再需要进行品德和才学的修养和锻炼,不知书,不识礼,无法在社会立足。同时寒门子弟崛起,在朝中占据更高品阶,士族在朝中的影响力逐渐降低。随着士族的没落,维护其特权的九品中正制也走到了尽头。【教师提问】那么九品中正制走向衰落之后又会出现一个怎样的制度呢?其
11、实这个制度咱们在刚上课的时候大家已经与它见过面了。【学生回答】科举制!【教师讲授】是的,那就是让下层读书人拥有无限可能的科举制。我们可以首先根据课本 P38 页中的内容,分小组来填写大屏幕上的表格。【学生回答】【教师讲授】同学们都找的非常正确,在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之后,隋唐两代的帝王对于科举制度就进行了不断地修补和完善。那么这样的改变对于当时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呢?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首先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原来的九品中正制主要选举的标准是家世,那么中下层的人们想要出头就难如登天了,但有了科举制度以及其一系列改革(增加考试科目、增加科举取士人数等)之后,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可以通过相对公平的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隋唐 制度 变化 创新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