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知识点精要.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高考物理知识点精要.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物理知识点精要.pdf(6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考物理知识点精要一、力物体的平衡1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力是矢量。2.重 力(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笠壬万有引力(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映.,.离地面.高.h.处G翔其(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3.弹 力(1)产生原因: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2)产生条件:直接
2、接触;有弹性形变.(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丕二定沿.枉.(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胡 克 定 律.:.在理性,限度内.辨.簧强力的大小利.里舞的超变量成正比,.即后K a k为鹿黄的劲度系数宜只与舞.簧至身因素.直差里位悬N/m.4.摩
3、擦力(1)产生的条件: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接触面不光滑;接 触 的 物 体 之 间 有 相 对 运 动(滑 动 摩 擦 力)或 相 对 运 动 的 趋 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2)摩 擦 力 的 方 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 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
4、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确定静摩擦力方向.平衡法: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以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4)大小:先判明是何种摩擦力,然后再根据各自的规律去分析求解.澧动摩擦力大小二利用公式龙上瓜.进红让篡,其 中FN是物体的正压力,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甚至可能和重力无关.或者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静摩擦力大小:静摩擦力大小可在0 与 f max之间变化,一般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由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5.物体的受力分析(1)确定所研究的物体,分析周围物体对它产生的作用,不要分析该物体施于其他物体上的力,也不要把作用在其他物体上的力错误地认为通过“力的传递”作用在研究对象上
5、.(2)按“性质力”的顺序分析.即按重力、弹力、摩擦力、其他力顺序分析,不要把“效果力”与“性质力”混淆重复分析.(3)如果有一个力的方向难以确定,可用假设法分析.先假设此力不存在,想像所研究的物体会发生怎样的运动,然后审查这个力应在什么方向,对象才能满足给定的运动状态.6.力的合成与分解(1)合力与分力: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它产生的效果跟儿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2)力合成与分解的根本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3)力的合成:求儿个已知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共点的两个力(F 1 和F 2)合力大小F 的取值范围为:|口-F 2
6、|WFWF +F 2.(4)力的分解: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 合 成 互 为 逆 运 算).在实际问题中,通常将已知力按力产生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为方便某些问题的研究,在很多问题中都采用正交分解法.7.共点力的平衡(1)共点力: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作用线相交于一点的几个力.(2)平衡状态: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叫平衡状态,是加速度等于零的状态.(3)去点力作.用工的物便的.坐.衡条.隹;.物体.所.爱的会处力为.零?.即 若采用正交分解法求解平衡问题.,则 及 衡 条 件 应 为:.,Z E.或:(4)解决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隔离法、整体法、图解法、三角形相似
7、法、正交分解法等等.二、直线运动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运动形式.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需要选定参照物(即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所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它的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照物来研究物体的运动.2.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只有质量没有形状和大小的点,它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仅凭物体的大小不能做视为质点的依据。3.位移和路程:位移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是从物体运动的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路程和位移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仅就大小而言,一般情况下位移的大小小
8、于路程,只有在单方向的直线运动中,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4.速度和速率(1)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平均速度:质点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或位移)的平均速度v,即丫=$/3平均速度是对变速运动的粗略描述.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沿轨迹上质点所在点的切线方向指向前进的一侧.瞬时速度是对变速运动的精确描述.(2)速率:速率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标量.平均速率:质点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率.在一般变速运动中平均速度的大小不一定等于平均速率,只有在单方向的直线运动,二者才相等.5.加
9、速度(1)加速度是轴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宜悬矢量加速度X.叫速度变化.率(2)定义: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变化Av跟发生这个变化所用 时 间At的 比 值,叫 做 匀 变 速 直 线 运 动 的 加 速 度,用a表一 a*工旷中小.A t t-七(3)方向:与速度变化Av的方向一致.但不一定与v的方向一致.注意.加速度与速度无次.只要速度在变化.,无论速度太小二都直加速.度.;.只要速度丕变化工匀速无论速度多大,加速度起悬震忠要速度变化快.3.无论速度悬大M.悬小或悬震?物倭加速度就太6.匀 速 直 线 运 动(1)定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位移相等的直线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2
10、)特点:a=0,v=恒 量.(3)位移公式:S=v t.7.匀 变 速 直 线 运 动(1)定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相等的直线运动叫匀变速直线运动.(2)特点:a=恒 量(3)公式:速度公式:V=V +a t 位移公式:s=vot+-a t22速 度 位 移 公 式:vt2-v02=2 a s平均速度V=JL2以上各式均为矢量式,应用时应规定正方向,然后把矢量化为代数量求解,通常选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凡是跟正方向一致的取“+”值,跟 正 方 向 相 反 的 取”值.8.重要结论(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差值是恒量,即AS=Sn+i-S=aT2(2)
1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某段时间内的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即:-f;一_ 丫M。+匕9.自由落体运动(1)条件:初速度为零,只 受 重 力 作 用.(2)性质:是一种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a=g.(3)公式:k驻 威,N=2胞.1 0.运动图像(1)位移图像(s-t图像):图像上一点切线的斜率表示该时刻所对应速度;图像是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图像是曲线则表示物体做变速运动;图像与横轴交叉,表示物体从参考点的一边运动到另一边.(2)速度图像(v-t图像):在速度图像中,可以读出物体在任何时刻的速度;在速度图像中,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大.小:笠壬物倭的速度图.
12、像与这段时回轴.所国面积的值.在速度图像中,物体在任意时刻的加速度就是速度图像上所对应的点的切线的斜率.图线与横轴交叉,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反向.图线是直线表示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或匀速直线运动;图线是曲线表示物体做变加速运动.三、牛顿运动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二:切物倭忠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蔑止状态.直到有处力迫便宜改变这种运动状态为止.(1)运动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2)定律说明了任何物体都有惯性.(3)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牛顿第一定律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但是建立在大量实验现象的基础之上,通过思维的逻辑推理而发现的.它告诉了人们研究物理问题的另一种新方法:
13、通过观察大量的实验现象,利用人的逻辑思维,从大量现象中寻找事物的规律.(4)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不能简单地认为它是牛顿第二定律不受外力时的特例,牛顿第一定律定性地给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定量地给出力与运动的关系.2.惯性: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1)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即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与物体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无关.因此说,人 们 只 能“利 用”惯 性 而 不 能“克服”惯 性.(2)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3.牛顿第二定律:物健.的加速度跟所.爱的处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依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宜处力的方向相同.,.表达式
14、F合=m a(1)牛顿第二定律定量 揭 示 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即知道了力,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出物体的运动规律;反过来,知道了运动,可根据 牛 顿第二定律研究其受力情况,为设计运动,控制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2)对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F合=m a,F合是 力,m a是力的作用 效 果,特别要注意不 能 把m a看作是力.(3)牛顿第二定律揭示的是力的瞬间效果.即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它的效果是瞬时对应关系,力变加速度就变,力撤除加速度就为零,注意力的瞬间效果是加速度而不是速度.(4)牛 顿 第 二 定 律F合=m a,F合是矢量,m a也是矢量,且m a与F合的方向总是一致的.F仔可以进行
15、合成与分解,m a也可以进行合成与分解.4.牛顿第三定律:两仝物住之.回.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笠,友向.相反.,作用.在同二直线上.(1)牛顿第三运动定律指出了两物体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因而力总是成对出现的,它们总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同种性质的力.(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各产生其效果,不可叠加.5 .生顿运动.定建的适用范最.宏观低速的物体和在惯性系史.6 .超重和失重(1)超重:物体有向上的加速度称物体处于超重.处于超重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F N (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的重力m g,即F N=m g+m a.(2)失
16、重: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称物体处于失重.处于失重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F N (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的重力m g.即F N=m g-m a.当 a=g 时 F N =0,物体处于完全失重.(3)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应当注意的问题不管物体处于失重状态还是超重状态,物体本身的重力并没有改变,只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不等于物体本身的重力.超重或失重现象与物体的速度无关,只决定于加速度的方向.“加速上升”和“减速下降”都是超重;“加速下降”和“减速上升”都是失重.在完全失重的状态下,平常一切由重力产生的物理现象都会完全消失,如单摆停摆、天平失效、浸在水中的物体不再受浮力、液体柱不再产
17、生压强等.6 处理连接题问题二1 通赏悬用整体法求加速度.用隔离法.求力四、曲线运动万有引力1.曲线运动任意叶刻的位置(相对干脑出点的位移)3=R+琴运动此向”二年取决干竖直下涔的高度射程:2h取决干竖直下落的高度和初速度(1)物体作曲线运动的条件:运动质点所受的合外力(或加速度)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2)曲线运动的特点: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方向,就是通过该点的曲线的切线方向.质点的速度方向时刻在改变,所以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3)曲线运动的轨迹: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其轨.逃跑食处力所.指二:.左驾.曲,若已知物体的运动轨迹,可判断出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大致方向,如平抛运动的轨迹向下弯
18、曲,圆周运动的轨迹总向圆心弯曲等.2.运动的合成与分解(1)合运动与分运动的关系:等时性;独立性;等效性.(2)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3)分解原则:根据运动的实际效果分解,物体的实际运动为合运动.3.平抛运动(1)特点:具有水平方向的初速度;只受重力作用,是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的匀变速曲线运动.(2)运动规律:平抛运动可以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建立直角坐标系(一般以抛出点为坐标原点0,为x轴正方向,竖直向下为y轴 正 方 向);由两个分运动规律来处理(如右图).水 平 方 向 上 .卬.3L=qj t竖 直 方 向 上:=0y=f任 意 时
19、刻 的 速 度:=v 1 )tanP=夙/q 、/以初速度VO方向4.圆周运动(1)描述圆周运动的物理量线速度:描述质点做圆周运动的快慢,大 小 v=s/t(s是 t 时间内通过弧长),方向为质点在圆弧某点的线速度方向沿圆弧该点的切线方向/角 速 度:描 述 质 点 绕 圆 心 转 动 的 快 慢,大 小(杆)(3=6/t(单 位 rad/s),6 是连接质点和圆心的半 径 在 t 时间内转过的角度.其方向在中学阶段不研究.周 期 T,频 率 f-做圆周运动的物体运动一周所用的时间叫做周期.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沿圆周绕圆心转过的圈数叫做频率.队 5 f 的 关 系:T=彳,=4,r越 大
20、.s越 小由6缪=m(祭 A 得T三 驾 犬,二r越 大,T越 大(3)三种宇宙速度第一宇宙速度:v i=7.9k m/s,它是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也是地球卫星的最大环绕速度.第二宇宙 速 度(脱离速度):V 2 =1 1.2 k m/s,使物体挣脱地球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第三宇宙 速 度(逃逸速度):v 3=1 6.7 k m/s,使物体挣脱太阳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4)地球同步卫星所谓地球同步卫星,是相对于地面静止的,这种卫星位于赤道上方某一高度的稳定轨道上,且绕地球运动的周期等于地球的自转周期,即1威曾 rT=24h=86400s,离 地 面 高 度h=4M2-R=3 56XL(
21、FTN-同步卫星的轨道一定在赤道平面内,并且只有一条.所有同步卫星都在这条轨道上,以大小相同的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运行着.(5)卫星的超重和失重“超重”是卫星进入轨道的加速上升过程和回收时的减速下降过程,此 情 景 与“升降机”中物体超重相同.“失重”是卫星进入轨道后正常运转时,卫星上的物体完全“失重”(因为重力提供向心力),此时,在卫星上的仪器,凡是制造原理与重力有关的均不能正常使用.五、动量1.动量和冲量(1)动量:运动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叫做动量,即p=m v.是矢量,方向与v的方向相同.两个动量相同必须是大小相等,方向一致.(2)冲量:力和力的作用时间的乘积叫做该力的冲量,即 I=F
22、 t.冲量也是矢量,它的方向由力的方向决定.2.动量定理:物体所受合处力的冲量.笠壬它的动量的变化.表达式:F t=p -p 或 F t=m v -m v(1)上述公式是一矢量式,运用它分析问题时要特别注意冲量、动量及动量变化量的方向.(2)公式中的F 是研究对象所受的包括重力在内的所有外力的合力.(3)动量定理的研究对象可以是单个物体,也可以是物体系统.对物体系统,只需分析系统受的外力,不必考虑系统内力.系统内力的作用不改变整个系统的总动量.(4)动量定理不仅适用于恒定的力,也适用于随时间变化的力.对于变力,动量定理中的力F 应当理解为变力在作用时间内的平均值.3.动量守恒定律:二个系统不受
23、处力或者所受外力之和为零,这 个.系 统 的.总 动 量 保 持.丕.变.表达式:m 1 v+m 2 V 2=m 1 v1+m 2 V 2(1)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系统不受外力或系统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系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虽不为零,但系统外力比内力小得多,如碰撞问题中的摩擦力,爆炸过程中的重力等外力比起相互作用的内力来小得多,可以忽略不计.系统所受外力的合力虽不为零,但在某个方向上的分量为零,则在该方向上系统的总动量的分量保持不变.(2)动量守恒的速度具有“四性”:矢量性;瞬时性;相对性;普适性.4.爆炸与碰撞(1)爆炸、碰撞类问题的共同特点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突然发生,作用时间很短,作用力很
24、大,且远大于系统受的外力,故可用动量守恒定律来处理.(2)在爆炸过程中,有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动能,系统的动能爆炸后会增加,在碰撞过程中,系统的总动能不可能增加,一般有所减少而转化为内能.(3)由于爆炸、碰撞类问题作用时间很短,作用过程中物体的位移很小,一般可忽略不计,可以把作用过程作为一个理想化过程简化处理.即作用后还从作用前瞬间的位置以新的动量开始运动.5.反冲现象:反冲现象是指在系统内力作用下,系统内一部分物体向某方向发生动量变化时,系统内其余部分物体向相反的方向发生动量变化的现象.喷气式飞机、火箭等都是利用反冲运动的实例.显然,在反冲现象里,系统的动量是守恒的.六、机械能L 功(1)功的
25、定义:力和作用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位移的乘积.是描述力对空间积累效应的物理量,是过程量.定义式:W=F s cos 0,其中F 是力,s 是力的作用点位移(对地),9 是力与位移间的夹角.(2)功的大小的计算方法:恒力的功可根据W=F-S-cos 9 进行计算,本公式只适用于恒力做功.根据W=P-t,计算一段时间内平均做功.利用动能定理计算力的功,特别是变力所做的功.根据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反过来可求功.(3)摩擦力、空气阻力做功的计算:功的大小等于力和路程的乘积.发生相对.运动的两物倭的这二二对相互摩擦力做的总功;归如“9.悬两物他回.的.相对路程.且听9工摩擦生热2.功率(1)功率的概念:功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物理 知识点 精要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