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说》教案汇编5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马说》教案汇编5篇.pdf(3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关于马说教案汇编关于马说教案汇编 5 5 篇篇马说教案马说教案 篇篇 1 1一、说教材一、说教材马说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论述的是识别和选拔人才的问题,但通篇无一字谈到人才。作者将人才比做千里马,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抒发了怀才不遇、有志难申的知识分子的愤懑与不平之情,对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的统治阶级进行了嘲讽和鞭挞,巧妙地发挥了针砭时弊的作用。二、说目标二、说目标根据教材和中考复习的需要,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熟练背诵,准确默写课文;积累文学常识及重点文言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主旨及写作手法;反复练习,提升能力。2、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
2、教师点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在当今社会能够充分展示自己,实现人生价值。三、说重点三、说重点掌握重点的字词以及_内容。四、说难点四、说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主旨及写作手法;五、说教学过程五、说教学过程(一)、引入(二)、背默1、出示要求:准确流畅地背诵全文准确无误地按要求默写2、自由背诵同桌检测指名背诵齐诵3、默写全文并按要求画出下列句子:文中描写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_极写“食马者”愚昧无知(“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排比句是_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_根本原因(_论点)是_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_(三)、积 累1、出示要求:积累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本课重要的文言词句2、学生自行梳
3、理总结3、检测4、师补充文学常识关于“说”“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虽是议论文体,却讲究文采。关于韩愈韩 愈: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世称其“文起八代之衰”,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马说选自韩愈的杂说。5、检测对文言词句的理解:找出并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才美不外见食之不能尽其材 其真无马邪一词多义(理解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安
4、求其能千里也 虽有千里之能理解重要文言词语一食或尽粟一石 执策而临之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故虽有名马 安求其能千里也(四)、理解1、自行梳理课文主要知识点。提示:可分别从课文内容、_结构、表现主题、写作手法等角度说说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2、检测:生口头展示梳理的知识点师小结写法与主题_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结构特点正面提出问题并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强烈的谴责,辛辣的嘲讽。以“伯乐不常有”开始,中间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千里马“才
5、美不外见”写食马者的无知及其造成的恶果,然后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五)、练 习1._作者是我国唐代文学家_。2、_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把_比作千里马,把_比作食马者,反映了古代统治者_、_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_的愤懑之情。3、千里马是客观存在的,可文中为什么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4、根据文意,说说应该怎样正确对待“千里马”及人才?5、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马说教案马说教案 篇篇 2 2教学目的: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在把握_中心的基础上,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
6、,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教学重点:有步骤的诵读训练。托物寓意的写法。教学过程:一、导入。讲述伯乐相马的故事,引出课题。二、初读课文,疏解文意。教师范读。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针对学生朗读情况,教师适当点拨。学生齐读。三、再读课文,推究文理。教师提出讨论题,学生分组讨论。(1)_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 之间的关系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马说教学设计 3。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3)千
7、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4)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且欲与常成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5)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6)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其真不知马也。学生交流讨论结果,教师从旁指导。在此基础上,再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得当。(1)同桌间互相听读。(2)指名学生朗读。(3)全班学生齐读。四、三读课文,品味意境。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无限痛惜;愤怒谴责;
8、深刻嘲讽。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简介写作背景,体会作者通过_所表达的见解。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出_的意味和情趣,铿锵悦耳,抑扬顿挫,声情并茂。五、要求学生背诵全文。六、教师小结。七、辩论:当今社会还需要伯乐吗?板书设计:伯乐不常有 不以千里称也(无限痛惜)食马者无知 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怒谴责)天下无马 其真不知马也(深刻嘲讽)马说教案马说教案 篇篇 3 3【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_的思想意义。2学习借鉴_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3积累文言知
9、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_的整体思路。2学习_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自主探究;多媒体辅助。【课时分配】课时分配】两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并解题初中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 马说,马说 实际上是“说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老师”,说“从师风尚”的_,叫师说。“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二、作家作品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
10、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三、写作背景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
11、斑。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四、初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看书下注释,初步理解_含义,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标记。2教师板书需正音的字:愚(y)句读(du)谀(y)经传(zhun)郯(tn)苌(chng)聃(dn)蟠(pn)巫(w)3请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注意断句,声调等。五、分析课文第 1 段(一)朗读:齐读;单读。(二)学
12、生根据注解自己疏通文意。把第一段分为三层,学生分 a、b、c 三组,每组一层。然后每组推举代表,向大家翻译课文。(三)总结本段的语法文言文知识:1通假字:受授2古今异义学者:古求学的人;今在学问上有较高造诣的人。无:古无论;今没有。众人:古普通人;今很多人。3一词多义之:古之学者必有师 人非生而知之者 吾从而师之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所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乎: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其皆出于此乎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吾师道也马说教案马说教案 篇篇 4 4
13、【教学目的】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教学要求】1、把诵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2、鼓励学生自读,认真看注释,弄清大意。3、疏通文意只限于难词难句,学生理解就行,不搞机械的串讲。【教学重点】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教学难点】1、难句译注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世:世上、世间。然后:这以后。世上有了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是:这、这种。也:语气助词,在这里表示语气的舒缓停顿,可译为啊。虽:即使。能:能力,本
14、领。才美:才能美质,指马的能力和长处。外见:表现在外面。常马:普通的马。安:怎么,哪里。也:语气助词,用于句末,和安配合使用,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呢。这样的马啊,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却)因为吃不饱,力气就不充足,(因而)出众的本领也就不能显露出来。想要它和普通的马一样(跑)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2、马说的论点是怎样的?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分析: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就是 _的论点。提出论点后即举社会上伯乐不常有以致千里马常遭埋没的客观现实,以证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接着第 2 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从反面论证了论点。第3 段又揭示了千里
15、马被埋没的第二个原因使用不当。从另一个侧面论证了论点。_写作意图并不在于论证论点,而是在论证过程中突出了食马者的不知马,作者的真意在于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示了极大地愤慨。【课时安排】第 1 课时:通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明确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第 2、3 课时:翻译课文,理解_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介绍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
16、现了这种精神。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_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三、解题马说 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_是作者 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这篇_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四、简介伯乐相马的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
17、,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五、通读课文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3、讨论: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明确:比喻人才。伯乐指的是什么?明确:比喻识人才的人。归纳:_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六、学习课文1、学习课文第 1 段 朗读课文第 1 段。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相马 祗 骈死 槽枥 教师补充讲解词义:伯乐善
18、于相马的相字怎么解释?明确:察看,仔细地看。相马就是仔细审视、察验马的优劣。骈,并。骈死,并死,成双成对地死、一个接着一个地死。槽,是放饲料的食。槽、枥,是系马、拴马的马棚、马厩,这两个字合起来可以不分开解释,用槽枥借指马食宿的整个环境,即养马的处所。介词于,都可作在字讲。介词以,可以作因为讲。学生逐句读、译。教师归纳讲析:提问: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明确: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所
19、以作者劈头就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连词然后,表示两件事情的联系,后事续前事而起,没有前事就没有后事。世上先要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第二句从反面承接上文,转入论述。本来千里马是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是经常有的。表明千里马多伯乐少。第三句的奴隶人并非奴隶,指地位低下不识好马的养马人。因为没有人识得好马,即使有了好马,也只是交到他们手中一般地对待。称,著名、著称、出名。句末也字表示陈述语气。全句说:因此即使有了好马,也只能在无识的养马人手里遭受屈辱,直到相继死在马厩里,可见由于没有伯乐,千里马只落得个平庸地默默无闻地死去的不幸遭遇。第 1 段大意: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齐读第 1
20、段。2、学习课文第 2 段:朗读第 2 段。正音、析义(或辨形):外见 xin(同现。)是:此,这。且:副词,犹尚且。安:疑问副词,怎么。逐句读、译。教师归纳、讲析:第一句:一天能跑千里的马,一顿有时会吃光一石小米。是说才能、本领特殊,食量也特殊。由于没有识马的人,只由喂马的将它一般地喂养,便显示不出它的特殊本领来。而字是连词,表示顺接,联系不知和食(喂)两个动作。不懂得它能一天跑上千里而一般地喂它。也字表陈述语气,是马也,也字表句中语气的停顿。且欲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千里也应译作:而且想要跟普通马一样尚且不可能达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提问: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21、?明确: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第 2 段大意:无识马者则干里马无法日行千里。齐读第 2 段。3、学习课文第 3 段:朗读第 3 段。学生读、译第 3 段。归纳、讲析:提问: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明确: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问:这里的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明确: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
22、,而不是鸣(马)。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执策的策:马鞭子,名词。临之:面对着它(千里马)。三个马字,都是指千里马。其其:道,那:难道真的是没有千里马吗?那是真正不识得千里马呀!第一个其同岂,第二个其作那讲。末一个也字,表感叹语气。全段综述不识马者的表现,活画出不识马者昏庸无知而又妄言天下无马的丑态,归结到要害是不知马。呼应了前文,证明了不是没有千里马,而是没有伯乐。第 3 段大意: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齐读第 3 段。4、归纳课文:中心思想:_围绕着有马还是没有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
23、的心情。读了_受到什么教育?明确:阅读_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_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今天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5、归纳写作特点:_以物作为比喻,通篇说马,通篇喻人。先从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落笔,鲜明地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接着以名马的不幸遭遇说明有千里马没有伯乐还是等于没有千里马。再以喂马的不得法进一步论证了论点,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最后用排比句有力地概述了不知马者的表现,归结到实质是不识马这个要害上来。不识马才会妄说无马,识马就有马。_反复论述,层层深入,短小精悍,波澜曲折,耐人寻
24、味。6、课堂练习:教师领读全文。分别指名学生逐段试背课文。七、教学小结八、布置作业【译文】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获得千里马的称号。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
25、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马说教案马说教案 篇篇 5 5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2掌握古今异义词。如:然后有千里马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等。教学准备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课文,也可以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2学生查找有关马的成语,并作解释。3教师准备一个关于千里马的故事,有关伯乐相马知己
26、等词的来历。设计思路设计思路把诵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明确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进一步理解_所表达的主题思想。鼓励学生自读,认真看注释,弄清大意。疏通文意只限于难词难句,学生理解就行,不搞机械的串讲。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一、导入(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
27、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二、解题二、解题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3思考讨论:(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要点提示:比喻人才。(2)伯乐指的是什么?要点提示:比喻识人才的人。(3)归纳:_就是
28、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2思考讨论。(1)概括本段内容。(2)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要点提示:(1)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2)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3齐读第一自然段。(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1请一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2。思考讨论。(1)概括本段内容。(2)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
29、常马了吗?要点提示:(1)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2)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3齐读第二自然段。(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1请一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2思考讨论:(1)概括本段内容。(2)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3)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要点提示:(1)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2)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3)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
30、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 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这样用使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4)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3齐读第三自然段。(四)归纳课文。1读了_请你谈谈作者的思想感情。2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要点提示:1_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2阅读_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_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
31、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五、拓展探究五、拓展探究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把你的探究结果,写成一篇小短文,下节课交流。六、布置作业六、布置作业1完成拓展探究中的三项作业。2背诵课文。资料链接资料链接一、作者及写作背景一、作者及写作背景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_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二、关于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