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期中试题苏州.pdf
《高三语文期中试题苏州.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期中试题苏州.pdf(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一、现代文阅读(20分)匡庐晚钟(节选)夏 磊每次与外地朋友通电话,末了总要说一句:欢迎来江西做客,我们一起去登庐山。可当朋友真的来了,却总为如何登山而犯难,是爬好汉坡上去呢,还是驱车直到牯岭。朋友中多有儒雅之士,如果走好一汉坡,登三叠泉,怕是体力不支,显出狼狈;可如果只在牯岭或山顶转转,又怕怠慢人家。话是这么溅其实我也没有真正地攀过好汉坡,可却从未放弃登一次的念头。我一直认为山是有生命的,人只有在登山的时候,才能与这个伟大的生命进行交流,每一次剧烈的喘息和每一次牙关紧咬,都是对生命的一次原始的体验,是一次心无杂念的回归。我不赞同有的登山者在登顶之后说自己又征服了一座山。一个如此伟岸的生命怎么
2、能被征服呢?自然界的生命人类可以驾驭,但除非你消灭了它,不然它们生命的属性是永远不可能被征服的,谁能阻止沧海桑田?谁又能不让小草生长呢?因此,当我在这个深秋的傍晚试着在好汉坡爬一段的时候,心中是怀着敬意的。从山谷吹来的寒风,似乎隐隐约约总像带着点山中寺院的晚祈的钟鸣,我知道这只是一种感觉,这感觉从我踏上第一个台阶就有了,或许这钟声正是我期望听到的,并已经在我心中萦绕多时了。是的,一个俗人面对着这座“一山藏六教”的宗教名山,是没有办法不诚心祈福的,面对着无数神明的仁爱,谁都没有办法不去做一次虔诚的参悟。尤其是在这夕阳如血的黄昏。我知道,我无法改变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石一瓦,甚至都弄不清这里曾经发生
3、过什么,那几百座寺院和别墅残留着的又都是谁的气息;而我更知道的是,当我离开庐山,当我有一天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它依然在这里等待着和下一个来访者交谈。这里面又该有多少轮回的秘密呢?这么一想,这次留宿庐山就相当于一次宗教式的膜拜了。深秋不是上庐山最好的季节,却是最能够让人感怀的。各式各样别墅的红色的屋顶,点缀在萧瑟的秋风里,旧一些的显得凝重,新一些的则渲染出一片灿烂,鲜红的枫叶散布在其间,提醒着人们岁月和季节的变迁。中国文人素来就有悲秋情结,面对着层林尽染、红叶似火,聆听着孤雁长鸣、枯溪浅唱,谁都不可能无动于衷,他们从来不缺乏想像,眼看着一个个生命在这个季节无声地衰落,联想到人世无常,就难免会生出
4、几许凄凉。于是,中国最伟大的悲情人物司马迁来到了庐山,他“南登庐山”,为庐山两千年的文化史翻开了第一页,写下了第一个篇章。司马迁是孤独的,在他之后上山的人里面,也有许多是孤独的,像陶渊明、朱熹、苏轼等等。我不知道是什么让他们中的一些人那么执著地登上山顶,然后选个地方住下来,与青灯黄卷、竹影林风为伴;又为什么总选择独自一人。我不只一次地想,或许他们是为了感悟什么,也可能是已经感悟到了什么,而这些东西是不能说破的,是无法与他人分享的。那么,既然只能放在心里,这些感悟又有什么用呢?他们之中许多人还写过不少诗篇,那些诗文一旦从口中吟出,感悟也就画上了句号,那么他们的诗又是写给谁看的呢?看来,他们的孤独
5、和感悟也是希望有人来一同品尝和分享的。这么一想,我忽然觉得那些高山一样的先贤大家,其实也是很可爱的。他们由于内心的矛盾和挣扎选择了隐居庐山,又因为庐山,他们谐解了矛盾,停止了挣扎,这本身就已经具有了一些宗教的意味,更何况他们其中的几位正是中国儒道佛划时代的人物。.还是我前面说的,庐山是有生命的,它被长江和鄱阳湖滋养着,它的个性里面充满了水的圆融。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一大片山水天生就是为了启迪人的智慧而生的,难怪那么多人把庐山当成了仙山福地。(选 自 散文2 0 0 7年第5期)1 .风送晚祈的钟鸣,是“一种感觉”,这 种“感觉”是什么?(4分)2 .文章两次提到“这么一想”,它们在结构上有什
6、么不同之处?(5分)3 .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庐山具有什么样的特点?(6分)4.作 者不同意有些登山者在登顶之后说自己“征服了一座山”,请联系全文,说说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5分)二、古诗文阅读(3 4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5 8题。(1 8分)王彦超,大名临清人勺性温和恭谨,能礼下士。周祖平内难后,北征契丹,以彦超为行营马步左厢都排阵使,从周祖入汴。会军变,周祖革命,即命彦超权知徐州节度。未行,湘阴公旧校巩廷美据州叛,真拜彦超武宁宰节度,命讨之。彦超督战舰破其水寨,乘胜拔之。又与枢密使王峻拒刘崇于晋州,彦超以骑兵进,崇遁去,授建雄军节度。复以所部追贼至霍邑,贼步骑堕崖谷,死者
7、甚众。显德初,刘崇南寇,命彦超领兵取晋州路东向邀击,从战高平。彦超自阴地关与符彦卿会兵围汾州,诸将请急攻,彦超曰:城已危矣,旦暮将降,我士卒精锐,傥驱以先登,必死伤者众,少待之。”翌日,州将董希颜果降。遂引兵趣石州,彦超亲鼓士乘城,躬冒矢石,数日之下,擒其守将安彦进,献行在。师还,诏率所部浚胡芦河,城李晏口。工未毕,辽人万余骑来侵,彦超击败之,杀伤甚众。宰相李谷征淮南,以彦超为前军行营部署,败淮南军二千于寿州城下。吴兵水陆来援,谷退保正阳,吴人蹑其后。会李重进兵至,合势急击,大败吴人三万余众,追北二十余里。宋初,加兼中书令。太祖与彦超有旧,因幸作坊,召从臣宴射。酒酣,谓彦超曰:“卿昔在复州,朕
8、往依卿,何不纳我?”彦超降阶顿首日:“勺水岂能止神龙耶!当日陛下不留滞于小郡者,盖天使然尔。”帝大笑。彦超翌日奉表待罪,帝遣中使慰谕,令赴朝谒。太平兴国六年,封分邻国公。七年,彦超语人曰:“人臣七十致仕,古之制也。我年六十九,当自知止。”明年,表求致仕,加太子太师,给金吾上将军禄。彦超既得请,尽斥去仆妾之冗食者,居处服用,咸遵俭约。雍熙三年,卒,年七十三。开宝初,彦超自凤翔来朝,与武行德、郭从义、白重赞、杨廷璋俱侍曲宴。太祖从容谓日:“卿等皆国家旧臣,久临剧镇,王事鞅掌,非朕所以优贤之意。”彦超知旨,即前奏日:“臣无勋劳,久冒荣宠,今已衰朽,愿乞骸骨归丘园,臣之愿也。”行德等竞自陈夙昔战功及履
9、历艰苦,帝曰:“此异代事,何足论?”翌日,皆罢行德等节镇,时议以此许彦超。(宋史卷二百五十五列传第十四)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A.即命彦超权知徐州节度权:暂时代理官职B.追北二十余里北:败军C.尽斥去仆妾之冗食者斥:斥责D.时议以此许彦超许:称许6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王彦超识时务的一组是(3分)()乘胜拔之傥驱以先登,必死伤者众,少待之奉表待罪人臣七十致仕,古之制也表求致仕居处服用,咸遵俭约A.B.C.D.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彦超南征北战,作战善于谋略,机智勇敢,立下了许多功劳,深得君王的信
10、赖重用。但他一点也没有居功自傲。B.王彦超在进攻汾州、石州时:审时度势,根据不同的情况合理部署。既攻克了城池,又保护了士兵,充分显现了他的军事才能。C.王彦超面对太祖的问题,巧妙应对,既使太祖感到高兴,又让自己摆脱了窘境。第二天还上表请求太祖处治自己“失言”的罪过,讨取君王的欢心。,D.当太祖想“释兵权”的时候,王彦超心领神会,请求告老还乡。七十岁时又明哲保身,上表朝廷请求退休,过起节俭的生活。8.请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遂引兵趣石州,彦超亲鼓士乘城,躬冒矢石,数日下之。太祖与彦超有旧,因幸作坊,召从臣宴射。今已衰朽,愿乞骸骨归丘国,臣之愿也。9.阅读下面一首
11、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临江仙徐昌图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1)“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这两句写景,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4分)(2)有人认为“酒醒”三句与 柳 永 雨霖铃中 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有异曲同工之妙,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说法?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4分)1 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是 故,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韩愈)长桥卧波,?复道行空,?(阿房宫赋杜牧)凭谁问:,?(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人非圣贤,
12、?,善莫大焉。(左传)(请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三、论述类文本阅读(1 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成1 1 1 4题。主体在审美关系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主体能动地寻求心灵与自然的和谐。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既是主体对人与自然共同规律的探寻,又是主体心灵对自然的体认。周易?系辞上所 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庄子?刻意所 谓“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等,都是对这种“天人合一自觉意识的寻求。通常所说的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正是强调主体在审美关系中的能动作用。外物的自然节律和主体的生理节律与情感节律,惟有通过主体的能动体认,方能会通,方
13、能达成审美关系。主体的审美活动意在寻求心灵自由的契合点。因此,在审美过程中主体心灵的自由是审美关系得以成立的关键。所 谓“物我两忘誓的境界,正是主体在其心情与自然的交融合一过程中,超越现实世界的物质和伦理等方面的束缚,而进入自由的境界之中。庄子?达生强调“以天合天”,以人的自然与万物的自然相融合,以消除物我的界限,拓展主体的有限生命,从而跃身大化,汇入无限的宇宙之中。主体即兴成趣,可以在千姿百态的对象中实现审美的目的,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无疑是主体。在审美关系中,作为群体的主体的整体思维方式,主体的审美态度和审美态度的历史差异与民族差异,乃至审美的最终目的,都反映了主体在审美关系中的能动作用。主体
14、在审美活动中对想像力的运用,同样反映了审美主体的主动性。主体审美态度的历史变迁和民族差异;影响着主体的审美理想,进而也影响着审美关系的内涵。这也同样证明了主体在审美关系中的主导作用。在历史的长河中,主体的审美态度和审美理想,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早在古代的狩猎阶段,人们穿耳二剜唇、戴兽骨、插雉毛,具有普遍的审美价值。这些审美趣味虽然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被优胜劣汰了,但它们在审美意识的发展进程中还是起到过积极作用的。春秋时代以硕人为美,明代以五短三粗为美,都反映了主体在审美关系中的主导作用。这些趣尚不仅仅表现在人物品评上,而且影响到其他各类审美对象。如春秋时代以博大为关,此时的青铜器也是粗壮的;魏晋
15、时代以清癖为美,此时的书法推崇王羲之的瘦劲飘逸;盛唐以丰腴为美,其书法也推崇颜真卿的丰满圆润。刘勰所谓“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心雕龙?时序),说明不同时代,不同世态的文章,是有着一定的变化的。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时代审美关系的差异,而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正是主体;审美关系的民族差异也同样表明了主体在审美关系中的能动作用。东方人与西方人的差异,日本人与中国人的差异,维吾尔族人与汉族人的差异等等,使得他们对同一对象可能作出截然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审美评判。如果说在历史的变迁中,一部分审美趣尚会因其违背人的共性等因素而被淘汰的话,那么,审美趣尚中的民族性,则大都不能强求一致,也无可争辩。(选自朱志
16、荣 中国审美理论)1 1.下面关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关系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A.审美主体能动地发现审美对象中存在的美,从而达到审美目的。B.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存在着自由的契合点。C.对同一审美对象,不同的主体由于审美趣尚的不同,会得出不同的结论。D.不同时代审美关系的差异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共同作用的结果。1 2.下面有关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天合天”的说法,强调了人的自然性,也体现了人的心灵世界对自然的超越。B.主体的审美态度和审美理想是变化发展的,不同时代体现出不同的特征。C.人与自然在生命节律上的会通是审美活动的基础,审美活动使心灵感到
17、自由。D.审美活动是一种精神的创造,它使得审美对象超越了物态意义而具有精神意义。1 3 .在审美过程中,审美主体的能动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1 4 .“天人合一”与“以天合天的观点是否矛盾?为什么?作者引用这两句话的意图有什么区另U?请简要说明。(6分)四、实用类文本阅读(1 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成 1 5 1 8 题。杭州湾东岸的杭甬线中段,上虞境内,有一片群山环抱的秀丽平原。其间,有一个白马湖,山色凝碧,湖光激涌,景色优雅,四时宜人。1 9 2 4 年 的 3月间,朱自清第一次来白马湖时,就被这里的景色陶醉了。这是一个阴天。山的容光,被云雾遮了一半,仿佛淡妆的姑娘。但三面映照
18、起来,也就青得可以了,映在湖里,白马湖里,接着水光,却另有一番妙景。我右手是个小湖,左手是个大潮。湖有这样大,使我自己觉得小了。湖水有这样满,仿佛要漫到我的脚下。湖在山的趾边,山在湖的唇边;他俩这样亲密,湖将山全吞下去了。吞的是青的,吐的是绿的,那软软的绿呀,绿的是一片,绿的却不安于一片;它无端的皱起来了。如絮的微痕,界出无数片的绿;闪闪闪闪的,像好看的眼睛。湖边系着一只小船,四面却没有一个人,我听见自己的呼吸。想 起“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诗,真觉物我双忘了。(朱自 清 春晖的一月)湖畔绿荫里,矗立着一群在二十年代是相当高大的西式建筑,这就是当时享誉海内的有“北有南开,南有春晖”之称的私立春晖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期中 试题 苏州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