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教案1.pdf
《爱莲说教案1.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爱莲说教案1.pdf(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爱莲说教案爱莲说教案爱莲说教案模板合集六篇爱莲说教案爱莲说教案 篇篇 1 1爱莲说教案爱莲说教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了解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2、把握短文托物言志的写法。3、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教学重点:教学重点:1、把握短文托物言志的写法。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教学设想:教学设想:教学方法:1、学生自学,小组讨论解决文中的字词、句。2、教师作好点拨、引导、纠正,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质疑。课时安排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莲是友谊的象征和使者,中国古代民间就有春天折柳赠远,秋天采莲怀人的传统。殊不知
2、莲还有高洁的象征呢,这恐怕得归功于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吧,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周敦颐的爱莲说。二、解题。“莲”即荷花,“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与现代的杂文相似。三、简介作者。周敦颐(10171073),宋代著名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他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四、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配乐朗读),提示学生读准下列字音。甚蕃(fn)淤(y)泥 濯(zhu)清涟(lin)不蔓(m
3、n)不枝 亵(xi)噫(y)鲜(xin)有闻2、结合注释,讲解课文。3、整体感知学习第一小节(1)作者本来是写莲,起笔却写了些什么?“水陆草本之花”一切“花”、注意“草木”指草木科、木本科。“蕃”:多。“晋陶渊明独爱菊”“自牡丹”句。自:从。世人:当世的人,指社会上的多数人。甚:很。这样,就更突出我的爱好,突出了莲花的与众不同。(2)莲花到底有什么不同之处呢?不妖不艳,清正廉洁,白的象珍珠,红的象红宝石,出生在一片污浊的泥塘中。(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突出莲花的可爱呢?请同学们用书中的话回答。出淤泥而不染(沾染)“从淤泥里出来却不被沾染”濯(洗涤)清涟而不妖“在碧波荡漾的河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
4、媚”不因污浊或优裕的条件而丝毫改变自己的本质。(4)通过对其生长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莲具有怎样的品质?坚贞、质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荷梗中间是贯通的,而外部挺直不弯曲,它不生藤蔓,也不生旁权。蔓,枝,动词。这句话表现了莲的什么品质?正直“香远益清”香气传得远,而且在远处更加觉得花香的纯净和清谈。“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高高地洁净地直立在水中,只可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让人轻慢地玩弄啊。植:树立。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这里写出了莲花的什么品质?清纯端庄(5)本段着重以衬托手法以陶渊明对菊的独特爱好衬托我的爱好,以世人对牡丹的广泛喜爱来衬托我的不同爱好,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等几个方面赞
5、扬了莲花了高洁的品质。那么作者仅仅是表明自己对花的爱好吗?“说”是一种文体,一种或议论或抒情的文体,下面请同学们小声朗读第二段,思考本段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学习第二小节(1)学生自读第二段后回答:议论“谓”:以为,认为抒情“噫”:唉,叹词(2)作者表明自己看法时,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隐逸者 以花喻人,通过所爱之花的品质,看出爱花之人的性格。富贵者 君 子作者自比君子,也确实具有君子的品德。他在为官期间,敢于直言,坚持已见,清正廉洁,博得了人民的赞扬。(3)“噫”作者感叹正是本文主旨之所在。“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鲜:少。清高的隐士太少了。“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反问
6、。像我这样品德高尚的君子也没有什么人了。“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感叹。追求荣华富贵的人应当是很多的啊!(4)“宜”应当作者真的认为追求富贵趋炎附势的人是应该多的吗?“宜”是反语。嘲讽和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风气的污浊。4、讨论体悟(1)找出课文中直接写“莲”的句子,并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歌颂“莲”的?理解:直接写莲的句子主要是第 4 句、第 5 句的最后一个分句。作者是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三个方面来歌颂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从生长环境的角度歌颂莲花的高洁、质朴、庄重;“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从体态方面突出莲花的正直、刚直不珂、威武不屈,“香远益清”是从香气方
7、面歌颂莲花芳名远扬;而“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则是从风度方面,写莲花的端庄、清高。(2)从作者对莲花的描写和歌颂中,可以看出他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理解:“托物言志”是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课文对莲花的描写和歌颂紧扣与君子气质相似之处着墨,借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美好形象,喻君子表里如一、行为端正、不阿谀谄媚的品德,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观,以及对当时追名逐利、贪慕富贵的社会风气的慨叹和鄙弃。(3)文章题目是“爱莲说”,按道理只要写莲花就行了,而本文却还写了菊花、牡丹花,用意何在?理解:衬托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另一个突出特点。在这篇
8、课文中,作者先用众多可爱的花作一般的映衬,再以菊和牡丹作重点映衬。菊,从正面映衬;牡丹,从反面映衬。描写莲时,浓墨重彩,工笔细刻,卓然超群的“莲”的形象,在“草木之花”的背景上,在“菊”“牡丹”二花的陪衬下,在画面上凸现出来,使人心驰神往。另外,本文还用隐逸者、富贵者映衬君子;用菊之爱、牡丹之爱映衬莲之爱,以此表明作者与众不同,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5、本文除衬托手法外,还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理解:排比(如第句);比喻(如第句);对偶(如“莲之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反问(如第句)。6、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理解:散句和骈句交错运用,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
9、致。五、背诵全文爱莲说教案爱莲说教案 篇篇 2 2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句:甚、自、予、焉、者、鲜。2、疏通文意,理解作者心中中正耿直的君子之道。3、理解作者通过描写莲花美好形象来表达作者对高洁品格的追求,从而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并体会对比烘托的作用。重点难点:重点难点: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2、学习烘托的写法。教学工具:教学工具:PPT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一、问题导入1、今天我们学习新课爱莲说,说说课文题目是什么意思?明确:解题:爱莲说,阐述喜爱莲花的道理。“说”,一种文体,或说明事物,或阐述道理。2、请学生看插图,问:图片上是一朵(学生说莲花/荷花);了解
10、莲花的多个别名,体现世人对莲花的喜爱。请学生用一句诗形容图片中的荷花: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爱莲的红艳,而理学家眼中的莲又有什么可爱之处?简介作者,理学鼻祖。重思考,讲道理。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说说作者为什么“爱”莲?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说说作者为什么“爱”莲?1、抽读课文,抽查难译的字词句。正音:明确:蕃(fn)、淤(y)、濯(zhu)、清涟(lin)、亵(xi)、隐逸(y)正义:可、者、甚、蕃、独、自、出、濯、中、通、蔓、枝、植、亵、焉、谓、鲜特殊句型:判断句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2、快速浏览课文,圈画出课文中描写莲花的语句,说说莲花有哪些特点是作者“独爱”的?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
11、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作者所喜爱的莲花形象:“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齐读)释义:染:沾染。濯:洗涤。清涟: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亭亭:耸立的样子。净:洁净。植:树立。亵玩:玩弄。归纳:莲花:高洁(不同流合污、不攀附、挺拔、笔直)、亭亭玉立(端庄)、表里如一。作者对莲的喜爱,不仅仅是把莲当花一样来喜爱,而且把莲比作人中的君子来爱。三、知识学习,深入课文1、快速阅读课文,交流讨论,具体说说作者眼中莲花有哪些可爱之处?抓住特点,概括。主要从外形、香气、气质来阐述。外形:
1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中间是空心的,贯通(儒道佛通畅)。外面是笔直的茎秆,一茎一花,专一,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亭亭净植”,植:树立,具有特立独形的外表特征,高挺也告诉我们作者具有独特的、表里如一的性格。香气:“香远益清”,莲花香淡而不俗,在清风的吹送下发出清幽的香气。暗示着作者的高尚品质。气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清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端庄,莲花从淤泥中生长出来,但是不沾染污秽,在清水中被洗涤过,也不显得妖媚,只可以让人远远地观赏,而不能被人玩弄。从这两句话中我们体会到作者喜爱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行,也暗示着作者的性格。2、托物言志”归纳概念古人常用的
13、写作手法,它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在文中,描写莲花的句子和君子有很多相似之处。拓展延伸:拓展延伸:为学生提供其他“托物言志”类文章。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问松高直,待到雪化时。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中。四、本文为什么还要写牡丹、菊花?它们分别比喻什么?四、本文为什么还要写牡丹、菊花?它们分别比喻什么?明确:对比,烘托出莲花的高洁。牡丹,喻权贵;菊花,喻隐士。爱莲说教案爱莲说教案 篇篇 3 3【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重难点】【学习重
14、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2、“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过程】【学习过程】自主学习、解决问题1、情景导入,明确目标。同学们,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许多动植物会给我们带来启迪。笔直向上的白杨树让我们想起如何做人,辛勤劳作的小蜜蜂让我们想到那些默默无闻、辛勤耕耘的人。如果你要借助某件事物来抒发感情,可以用到“托物言志”这种方法。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两篇短文陋室铭、爱莲说就是托物言志的名文。2、解释加点的词语。有仙则名()往来无白丁()无案牍之劳形()可爱者甚蕃()不蔓不枝()花之君子者也()陶后鲜有闻()宜乎众矣()3、“之”有时相当于“他(她 它)”“这 那”,有时相当于“的”有时却只
15、有表示语气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这后一种用法往往凭语感就可以察觉到。指出下面句中“之”字的用法。(1)孔子云:“何陋之有?”()(2)水陆草本之花,可爱者甚蕃()(3)无案牍之劳形()(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4、翻译下面句子。(1)孔子云:何陋之有?(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予独爱莲之出淤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课堂研讨展示组内交流展示,相互检查是否都会。(1)“陋室”的主人是个粗俗低下的人吗?(2)从文中看,刘禹锡笔下的“陋室”究竟是不是陋室,为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的?(3)爱莲说中,称莲是
16、“花之君子”,试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品质。全班展示,突破难点,老师点拨。文章开头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作用是什么?(2)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这两篇短文都是托物言志的名文,文字优美,意境深远,体会两文各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当堂反馈】(一)课内语段阅读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
17、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2、翻译文言语句。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人?3.理解填空。第一段中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语句是,描写莲花正直的语句是: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什么?4.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则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二)课内语段阅读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
18、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2、找出表明中心的句子是: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了自己_的愿望和_的生活情趣。这两篇短文采用了_的写法。4、完成下面的对偶句创作。上句:品千古美文 下句:_爱莲说教案爱莲说教案 篇篇 4 4教学目的教学目的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3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课
19、文。(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教学难点: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教学时间: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第一课时(刘禹锡)一、检查预习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二、导入1作家作品简介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宫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2关于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爱莲说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