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登岳阳楼教案.pdf(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登岳阳楼教案(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杜甫及本诗写作背景,把握诗歌主题。2.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3.品味诗歌宽阔宏伟意境,体会杜诗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4.品味诗人将个人的激愤之情与战乱时局联系在一起所流露出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二、重难点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2.合作探究法四、课时安排1 课时五、教学过程(5min)1.导入:(1)今天我们要上的课是登岳阳楼,这是我们今天的学习目标。(PPT2)在上课之前我要请问一下同学们对江南三大名楼有没有了解?是哪三大名楼
2、?(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那古代四大名楼呢?加一个鹳雀楼现今山西)这节课我们要学的楼是哪一座?关于岳阳楼,我们初中学过哪些文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范仲淹登上岳阳楼,通过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阴雨和晴朗时带给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哪位文人登上了岳阳楼?杜甫。(2)对于杜甫这个诗人呢,我们并不陌生,无论是在小学初中还是我们现在的高中阶段,都有接触过他的作品。就比如我们上学期在必修上册课本中学到的哪篇课文?登高。大家现在还能背出来吗?(学生齐背)对,背得很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
3、的登岳阳楼,看看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知人论世。背景介绍(5min)(1)既然我们对于杜甫都不陌生,有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杜甫这个诗人?杜甫(公元 712-770),字子美,因做过工部侍郎,世称杜工部,自称少陵野老,也被称作杜少陵,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李白并称为“大李杜”。其人有“诗圣”之誉,其诗有“诗史”之称,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代表作品:“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春望、望岳、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其一生的创作可分为四个时期,读书壮游、困守长安、陷贼与为官、漂泊西南时期。(2)
4、背景介绍:介绍的很详细,那么我们今天所要学的这篇课文是杜甫写于哪个时期的呢?漂泊西南时期。教师介绍在唐代宗大历三年()之后,杜甫乘船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只能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3.朗诵指导(5min)过程:学生齐读,学生点评,再学生个人朗读,教师点评,集体齐读(1)学生齐读:了解完了作者和写作背景,开始进入我们今天的学习。首先大家先看一下诵读的要求,然后再朗读一遍;(2)大家读完了感
5、觉自己读得怎么样?请一位同学来点评一下,吴林蔚同学,你觉得刚才读得怎么样,个人点评,好说的不错,你能给大家示范一下怎么读吗。(3)教师点评(PPT 展示需要关注的字音以及停顿):读得很好。前面我们提到了,这首诗与 登高 一样写于作者漂泊西南时期,此时的作者处于晚年,经历了诸多坎坷,对人生的感慨也极为深沉,所以要读得缓慢些,同时呢看一下诗中带有“老病”“孤舟”等字眼,所以不能读得太欢快,应该要低沉一些。(4)好,在同学示范和老师分析之后,我们再来读一遍。学生齐读,教师跟读。这一次读得明显好多了。接下来正式进入这首诗歌的学习。先看一下问题?4.赏析指导(25min)(1)初感意象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
6、?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王之涣登鹳雀楼)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孤舟孤单漂泊(柳宗元江雪)(2)置身诗境过渡:有的诗歌意象常见,且通篇基调一致,这样的意象所构成的诗作和表达的情感相对容易把握,可是杜甫的登岳阳楼,用到的是比较少见的意象,那我们怎么来理解这首诗歌呢?这就要求我们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现在就让我们借助联想和想象,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描述出来。参考: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边,苍
7、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美极了!回头想一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透过这浩渺无边的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一想到这,靠在窗轩之上的我不禁涕泪交流。(3)缘景明情(小组合作探究 5min,)1、首联运用了什么手法?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这句诗哪两个字用得妙?3、面对浩渺的洞庭湖,作者想到了自己怎样的身世?他仅仅想到的是自己的身世吗?参考:1、虚实结合(对过去回忆的是虚,眼前现实描写的是实),今昔对照。用“昔闻”为“今上”蓄势,为
8、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作者本句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但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2、.“坼”字,是分裂的含义,诗人下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是漂浮的意思,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雄浑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回答的不错,这个问题呢涉及到一个考试的知识点“炼字”。什么叫炼字呢?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
9、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那我们怎样来炼字呢?大家做一下笔记,第一步是,找出用的好的字,一般作者进行艺术化加工的字词常为动词、形容词、副词,第二步,释字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三步,绘景象,展开联想和想象,把字还原到句中,描摹景象;第四步,点作用,点出该字运用了什么手法,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在整体上有怎样的表达效果;(PPT 上加答题格式)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作者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
10、助,“字是什么意思”?书信。作者在此时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无处安身,又没有亲朋好友可以联系,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苦无依之感。教师提问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学生(小组代表)(不是),诗中哪一句有体现?(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再问:作者此时身处一个孤苦无依的境地,为什么登上岳阳楼会想到“戎马关山北”呢?这就要结合作者的生平来看了,前面提到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出身于官僚世家,受儒家思想影响非常大,立志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他在早起的作品中,比如望岳展示自身的雄心壮志,但在第二个时期,困守长安时期,坎坷的政途使他逐
11、渐深入人民生活,看到人民的痛苦,诗歌创作逐渐转入现实主义的写作,尤其是在他创作的第三个时期,安史之乱时期,国家岌岌可危,人民灾难惨重,同时诗人也历经艰险,使他更加深入人民生活,并参与实际斗争,这样的经历让他后续写出了望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一系列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和爱国精神的诗篇。所以,从颔联写自身的身世转入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此时的杜甫不只是感叹自己穷愁潦倒、漂泊无依的身世,更为正处在战火中的祖国忧心,所以才会登上岳阳楼,眺望远处,依靠着栏杆,“涕泗”横流。就如同范仲淹登上岳阳楼,虽身处江湖,缺心在庙堂,时刻
12、想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4)小结:前两联通过描写洞庭湖的浩瀚汪洋的景象,写景抒情完美结合,营造了一个壮阔宏伟的意境。后两联写个人的不幸遭遇,但是在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之间,作者却置个人于度外。用洞庭湖的壮阔,衬托了作者心忧天下的博大胸襟,从而抒发了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对国家命运的伤感忧愤的思想感情。(5)儒家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此时的杜甫呢?他是“穷也胸怀天下,胸怀百姓”,他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贯穿古今。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齐声背诵登岳阳楼。5.课后作业迁移练习(1)背诵全诗(2)完成练习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
13、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背景点击】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阳楼楼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1、颔联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2、简要分析颈联所运用的艺术手法。3、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你认为本诗第二联的两句中,“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参考答案: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3、“诗眼”分别“引”“衔”。“引”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带走的情境;“衔”形象地写出了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欢乐的情境。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