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智三年级生活数学上册教案1.pdf
《培智三年级生活数学上册教案1.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培智三年级生活数学上册教案1.pdf(2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培智三年级生活数学上册教案 1第一单元校园生活1、老师辛苦了第一课时比厚薄教学目标:1、认识生活中常见的量厚薄,能够比较出同类物品的厚薄。2 初步建立厚薄的概念,感受厚薄在生活中的作用。3.使学生初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4.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提高学生对生活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能够比较出同类物品的厚薄。教学难点:用正确的方法比较两个及以上物品的厚薄。学情分析:根据本班学生的智力障碍程度和学习认知能力,可以把学生分成能力稍强组(A 组)、能力一般组(B 组)和能力稍弱组(C 组)。在教学活动中对 3 组学生分别从以下方面提出不同的知识与能力要求。A 组:掌握正确的比较方法,能够
2、独立比较差异较小的物品的厚薄。B 组:能够比较同类物品的厚薄,并能按照一定标准给物品排序。C 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指认出同类物品的厚薄。教学准备:电子白板,课文图片,教具和学具(书、椅子、垫子、跳绳、珠子、绳子等)。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教师给学生观看学校活动的照片。2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照片中人物的高矮、桌椅的大小等,复习之前所学的常见的量的知识。3.教师进行教师节主题教育活动,依据学生的回答挑选帮老师拿书这件小事。二、新课讲授1.认识厚薄:(1)教师出示教村第 2 页课文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中教师手里的几本书有什么区别、重点观察书脊的厚度。(2)教师出示教村第 3 页课文图片,引导学
3、生观察天天、贝贝、乐乐 3 个人看的书厚度有什么区别。1(3)教师讲授厚、薄的概念。2.比厚薄。师:我们怎样比较书的厚薄?教师指导学生总结比厚薄的方法,可以将物品叠放到起看一看。3 个物品比厚薄时,可以先两两比较,再找到其中最厚的或最薄的物品。师:怎样比较其他物品的厚薄呢?教师以垫子、衣物等为例,带领学生进行尝试探讨,提示他们还可以摸一摸。三、巩固练习1.从 3 个垫子中挑选最厚的垫子。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 4 页做一做,指出或在图中圈出来。四、小结五、练习教师要求学生完成教材第 4 页练一练、第 6 页练一练第 1 题中的题目。第二课时比粗细教学目标:1、认识生活中常见的量粗细,能够比较出
4、同类物品的粗细。2 初步建立粗细的概念,感受厚薄在生活中的作用。3.使学生初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4.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提高学生对生活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能够比较出同类物品的粗细。教学难点:用正确的方法比较两个及以上物品的粗细。学情分析:根据本班学生的智力障碍程度和学习认知能力,可以把学生分成能力稍强组(A 组)、能力一般组(B 组)和能力稍弱组(C 组)。在教学活动中对 3 组学生分别从以下方面提出不同的知识与能力要求。A 组:掌握正确的比较方法,能够独立比较差异较小的物品的粗细。B 组:能够比较同类物品的粗细,并能按照一定标准给物品排序。C 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指认
5、出同类物品的粗细。教学准备:电子白板,课文图片,教具和学具(书、椅子、垫子、跳绳、珠子、绳子等)。2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二、新课讲授1.认识粗细。师:今天老师带大家跳绳。教师带领学生比较各种跳绳的粗细,总结比粗细的方法,让 C 组学生指出最细的跳绳和最粗的跳绳。2.比粗细。师:我们怎祥比较跳绳的粗细呢?教师指导学生总结比租细的方法,可以转着看一看、用手握一握。比较 3 个物品的粗细时,可以先两两比较,再找到 3 个物品中最相的或最细的。师:怎么比较其他物品的粗细呢?教师以穿珠的绳子、铅笔、大树等为例带领学生进行尝试探讨,总结方法,鼓励学生尝试自行练习。三、巩固练习1、从 3 条穿珠的绳子中挑
6、出最细的绳子。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 6 页做一做部分的课文图片,要求学生明确题意,然后用不同粗细的绳子去穿珠子,通过绳子是否可以穿过珠子和穿珠子的难易程度,让学生比较绳子的粗细,找到最细的绳子。四、小结师:今天我们认识了粗细概念,并且我们练习了比较的方法。五、作业教师要求学生完成教材第 6 页练一练第 2 题中的题目。第三课时比宽窄教学目标:1、认识生活中常见的量一宽窄,能够比较出同类物品的宽窄。2.初步建立宽窄的概念,感受宽窄在生活中的作用。3.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方法发现简单问题,并尝试解决。4.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感受生活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学重点:能够比较出同类物品的宽窄3教
7、学难点:用正确的方法比较两个及以上物品的宽窄。教学准备电子白板,课文图片,平衡木,教具和学具(尺子、纸条、水瓶、水桶等)。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教师带领学生复习上节课学习的比厚薄、比粗细。2.教师出示教材第 7 页的课文图片,让学生认真观察走平衡木的照片。师:贝贝走平衡木为什么需要保护?生:因为走不稳,因为平衡木不好走,因为要摔下来.师:我们来试一试,亲自走一走平衡木吧?二、新课讲授1.认识宽窄。1)教师在教室中摆放两个宽窄不同的平衡木。(2)学生分别尝试在两个平衡木上走一走。(3)教师请学生说一说哪一个好走,哪个不好走。(4)学生通过比较指出哪个平衡木宽,哪个平衡木窄。2.比宽窄。师:我
8、们怎样比较平衡木的宽窄?教师指导学生总结比较平衡木宽窄的方法,可以在平衡木上走一走,宽的平衡木容易走。师:怎样比较其他物品的宽窄呢?教师以尺子、纸条等为例带领学生进行尝试探讨,总结比宽窄的方法,差异不大的物品可以叠在一起比 比。比较 3 个物品的宽窄时,可以先两两进行比较,然后找到最宽的或最窄的物品。三、巩固练习第 8 页做一做四、小结五、作业教师要求学生完成教材第 9 页练一练第 1、2、3 题。4第四课时比轻重教学目标:1、认识生活中常见的量一轻重,能够比较出同类物品的轻重。2.初步建立轻重的概念,感受宽窄、轻重在生活中的作用。3.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方法发现简单问题,并尝试解决。4.在
9、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感受生活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学重点:能够比较出同类物品的轻重教学难点:用正确的方法比较两个及以上物品的轻重。教学准备电子白板,课文图片,平衡木,教具和学具(尺子、纸条、水瓶、水桶等)。教学过程:一、复习导人1.教师带领学生复习上节课学习的比厚薄、比粗细。2、教师带领学生复习上节课学习的比宽窄二、新课讲授1.认识轻重。(1)教师出示教材第 10 页的课文图片,观察图中乐乐一只手里拿着少半瓶的饮料,另一只手拿着满瓶的饮料。(2)教师准备两个水瓶,一瓶装半瓶水,另一瓶装满水,请学生用手拿一拿,比较两瓶水的轻重。(3)教师介绍轻重的概念。4.比轻重。师:我们可以怎样比较物品的轻
10、重?教师指导学生总结比较两个物品轻重的方法,可以用手拿一拿、掂一掂。比较个物品的轻重时,可以先两向进行比较,然后找到最轻的或最重的物品。师:同样大小的物品重量也可能不同。教师以同样大小的定球、气球、西瓜为例带领学生进行尝试探过,发现它们虽然大小一样,但是轻重差别较大。三、巩固练习第 10 页做一做四、小结5五、作业教师要求学生完成教材第 11 页练一练第 1、2 题。第五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正确的比较物品厚薄、粗细、宽窄、轻重。2.了解生活中物品的厚薄、粗细、宽窄、轻重,感受它们们在生活中的作用。3.感受生活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尝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教学重点:能够选择正确的方法
11、比较物品的厚薄、粗细、宽窄、轻重。向教学难点:区分厚薄、粗细、宽窄、轻重,比较同一类物品的几组常见的量。教学准备:电子白板,课文图片,教具和学具(书、彩绳、丝带、铅笔盒)。教学过程:一、复习导人1.复习厚薄、粗细、宽窄、轻重。教师用电子白板出示课文图片,带领学生对几组概念进行复习。2.引人本节课重点。本节课重点复习 3 个物品比厚薄、比粗细、比宽窄、比轻重,还有比较同一类物品的不同的量。二、新课讲授1.复习比粗细。教师给每位学生 3 根粗细不同的彩绳,让学生按照从粗到细的顺序摆放在桌子上。2.复习比宽窄。教师用电子白板出示教材第 8 页做做第 2 题的课文图片,并给每个学生 3 条宽窄不同的丝
12、带,让学生按照从宽到窄的顺序摆放在桌子上。学生可以将丝带重叠在一起,比比宽窄:也可以先两两进行比较,多次比较后,找到最宽的和最窄的丝带,并按从宽到窄给丝带排序。3.复习比厚薄。教师给每个学生 3 本开本大小相同但厚薄不同的书,让学生把书按照从厚到薄的顺序摆在书架上。64.复习比轻重。教师让学生把上面的 3 本书按照从轻到重的顺序摆放在书架上。5.比较同一类物品的不同的量。师:同样的 3 本书可以按照几种方法排列?学生尝试回答,教师帮助学生区分,一个按照厚薄排列,-个按照轻重排列。三、巩固练习教师给每个学生发两个铅笔盒,让学生按照要求进行比较。(1)用手掂一掂,比一比轻重。(2)并排或叠放起来,
13、比一比厚薄。(3)叠放起来,比比宽窄。(4)拿出铅笔盒中的铅笔比一比相细,四、小结五、作业请学生比较教室里物品的轻重、宽窄,粗细、厚薄72、校园标识第 1 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长方形,能够找到生活中的长方形。2.通过从物品中抽象出平面图形,初步形成空间观念。3.在生活中发现平面图形,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的特征,根据图形特征找到生活中的图形。教学难点:正确区分长方形和其他形。一、复习导人1.复习圆形。教师用一体机出示圆形图片和各种含有圆形的物品,带领学生复习之前学过的圆形。2.引入长方形。教师用一体机出示校园内的各种标识。师:这里有很多校园标识,你们都认识吗?学生
14、依据能力自由回答。二、新课讲授1.认识长方形。(1)教师指导学生描画紧急出口标识的外框,初步感知长方形。(2)教师把标识外框描画在电子白板上,帮助学生从物品中抽象出长方形。(3)学生一边用手描画,一边说:“长方形。”(4)学生拿出一个长方形图片,一边描画长方形边跟老师重复概念。4.找到生活中的图形。请学生在教室中找一找含有长方形的物品,找到后用手描画边缘,教师进行判断。教师应注意让学生练习从物品中抽象出长方形。三、巩固练习1.教师在桌面上散放两种图形图片,大小不一,请学生挑出长方形2、请学生在画纸上画出不一样的长方形,比比谁画得多。3、教师出示教材第 13 页的课文图片,请学生在图中找出含有长
15、方形的物品。四、小结第 2 课时8教学目标 1.认识正方形和长方形,能够找到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2.通过从物品中抽象出平面图形,初步形成空间观念。3.在生活中发现平面图形,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和止方形的特征,根据图形特征找到生活中的图形。教学难点:正确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准备:一体机,课文图片,校园标识卡片,图形图片。教学过程:1、认识正方形。(1)教师指导学生描画地面无障碍通道标识的外框,初步感知正方形。(2)教师把标识外框描画在一体机上,帮助学生从物品中抽象出正方形。(3)学生边用手描画,边说:“正方形”。(4)学生拿出一个正方形图片,边描画边缘,一边
16、跟老师重复概念。2、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1)教师出示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图片,请学生仔细观察两个图形有什么不同。(2)教师通过教具和图片总结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区别,区别在于边的长度,正万形 4 条边长度相同,长方形对边长度相问,邻边长度不同。A 组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不同点,B 组学生能够通过比较进行区分,C 组学生能够指出长方形和正方形。4.找到生活中的图形。请学生在教室中找一找含有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物品,找到后用手描画边缘,教帅进行判断。教师应注意让学生练习从物品中抽象出长方形或正方形。三、巩固练习。1.教师在桌面上散放几种图形图片,大小不一,请学生挑出正方形或长方形。2、教师出示教村第 14
17、 页做一做的课文图片,请学生在图中找出含有长方形的物品,。四、小结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两种平面图形,它们是正方形和长方形,请同学们今天找一找学校里含有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物品。五、作业第 3 课时9教学目标:1.认识三角形,能够找到生活中物品含有的三角形。2.通过从物品中抽象出平面图形,初步形成平面图形观念。3.形成数学抽象的能力。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的特征,根据图形特征找到生活中的图形。教学难点:认识各种三角形。教学准备:一体机、课文图片,图形图片,手工纸。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复习正方形和长方形。教师让学生观察图片,分别找出其中的正方形和长方形。2.引出三角形。二、新课讲授1.认识三角形。(
18、1)教师指导学生描画三角形标识的外框,初步感知三角形。(2)教师把标识外框描画在黑板,帮助学生从物品中抽象出三角形。(3)学生一边用手描画,一边说:“三角形。”(4)学生拿出一个三角形卡片,一边描两边缘,一边跟老师重复概念。2.区分三角形、正方形和长方形。(A 组要求)(1)教师出示三角形、正方形和长方形卡片,让学生数数分别有几个角和几条边。(2)通过比较发现三角形与正方形和长方形不同,三角形有 3 个角和 3 条边,正方形和长方形有 4 个角和 4 条边。3.找到生活中的三角形。(A、B、C 组要求)请学生在教室中找一找有三角形的物品,找到后用手描画,教师进行评判。教师应注意让学生练习从物品
19、中抽象出三角形。三、巩固练习1.找出含有三角形的物品。教师出示教材第 15 做一做的课文图片,请学生在图中找出含有三角形的物品。2.找朋友。随机分给学生长方形,正方形或三角形图片,听老师要求分别站队。3.折纸。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折纸练习,让学生用手工纸尝试折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四、小结师: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一种图形,它是三角形,请你们今天找一找含有三角形的物品。10第 4 课时教学目标:1、能直观辨认平面图形,并按照平面图形的形状颜色进行分类。2.根据给定的一个标准,对物品进行初步分类。3.通过分类活动,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重点:根据给定的一个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教学难点:依据不同
20、的标准,对物品进行不同的分类。教学准备:图形图片,盒子,积木。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复习平面图形。教师出示各种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图片,及含有平面图形的物品,带领学生复习之前学习过的平面图形。2.引人分类。教师给出若干图形图片。二、新课讲授1.平面图形按形状分类。(1)教师给每位学生分发各种平面图形图片若干。(2)请学生分别说出每个图形是什么,并将形状相同的图形图片放到一起。(3)教师检查分类是否正确。2.平面图形按颜色分类。(1)教师给每位学生分发各种平面图形图片若干。(2)请学生分别说出每个图形是什么颜色的,并将颜色相同的图形图片放到一起。(4)教师检查分类是否正确。三、巩固练习指导
21、学生完成第 18 页做一做各题。第 5 课时11教学目标:1、能直观辨认平面图形,并按照平面图形的形状颜色进行分类。2.根据给定的一个标准,对物品进行初步分类。3.通过分类活动,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重点:根据给定的一个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教学难点: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物品进行不同的分类。教学准备:图形图片,积木,颜料。教学过程:一、指导学生完成 20 页练一练1、按照给定图形的颜色涂一涂2、找一找,数一数。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 20 页练练第 2 题的图片,让学生在组合图形中找到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分别数一数每种平面图形的数量,填写在空格中。3、给学生图形积木,分别按图形、
22、颜色分类。4.把学习用品按形状分类。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 21 页练练第 4 题的图片,说一说图中有什么学习用品,每个学习用品是什么形状的,然后按形状对学习用品进行分类。二、小结活动与练习第 1 课时12教学目标:1.综合复习认识图形和分类的知识。2.能够合理运用数学概念,尝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学重点:能够比较3 个物品的厚薄、粗细、宽窄、轻重,按照一定标准将平面图分类。教学难点:运用常见的量、平面图形和分类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复习认识图形和分类。教师出示各种形状、颜色不同的平面图形图片,让学生指认图形,并分别按照形状
23、和颜色对图形进行分类。2.引出活动与练习内容。教师用电子白板出示教材第 22、23 页的课文图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片,说一说图片中都有哪些人物,他们都在做什么。二、新课讲授1.比较平衡木的宽窄。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 22 页的课文图片,天天和乐乐走宽窄不同的平衡木,学生可以用鞋的宽度作为参照进行比较,指出哪个平衡木宽,哪个平衡木窄。2.对积木进行分类。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 22 页的课文图片,让学生找到图中有哪些积木,按照形状和颜色分别进行分类。教师还可以给学生若干积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将积木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3.比较两个人的轻重。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 23 页的课文图片,体
24、育老师和一-位学生在玩跷跷板让学生根据自己有的经验判断谁重谁轻,还可以从老师和学生的位置来判断谁重谁轻。4.找出图中的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 23 页的课文图片,发现兰和贝贝在玩图形图开教明发给学生若干图形图片,让学生自行找出三角形、正方形和长方形,并数一数图形的数量。三、巩固练习老师出示圆柱体盒,完成教材第 25 页第 2 题,试一试,放一放。13活动与练习第 2 课时教学目标:1.综合复习认识图形和分类的知识。2.能够合理运用数学概念,尝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学重点:能够比较3 个物品的厚薄、粗细、宽窄、轻重,按照一定标准将平面
25、图分类。教学难点:运用常见的量、平面图形和分类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二、指导学生练习1.给图形涂颜色。教师出示教材第 25 页第 1 题的图片,给学生讲解题意。首先让学生找出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再分别涂上相应的颜色;也可以让学生按顺序辨认图形,辨认出来后涂上颜色,然后再辨认下一个图形。3.在最宽的床下面画“”,在最窄的床下面画“”4、把最厚的书圈出来。教师出示教材第 25 页第 4 题的图片,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比较书的厚薄,圈出最厚的书。另外,还可以让学生按照从厚到薄或从薄到厚的顺序给书排序。5、把小红花贴在最重的物品下面。四、小结14生活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年级 生活 数学 上册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