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教案.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草船借箭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草船借箭教案.pdf(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课题课时教学目标5 5 草船借箭草船借箭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课型精读课文1.会认“瑜、忌、督”等 9 个生字,会写“妒、忌、曹”等 11 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军事、神机妙算”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弄清故事的前因后果。1.正确读写生字新词。教具多媒体课件安排1.谈话导人。板块一激趣导入,解题质疑我们国家有者灿烂的历史文化,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就是州组先留给我 们 的 文 化 遗 产 之一,你知道是哪四本书吗?书中的主人公分别是谁?(指名学生说)课件出示三国演义主人公: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水浒传主人公:宋江林冲鲁智深武松李逵西游记主人公: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
2、红楼梦主人公: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2.你对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诸葛亮、周瑜三人有什么了解?谁来简单地说说?3.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谋略之书,草船借箭这个故事是谋略里的谋略;也 有 人 说 三 国演义是一部智慧之教学重难点2.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层次。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片头曲和“草船借箭”视频片段,学生观看并交流观后感想。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理解课题。预设:预设: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题目的含义:“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草船借箭?借到箭了吗?怎么借的?借箭的过程体现了诸葛亮怎样的性格特点?二、初读课文,
3、检测预习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介绍作者。罗贯中罗贯中(约 1330约 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一生著作颇丰,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是他的代表作。其他作品还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等。2.引导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出示读书要求。(1)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2)标上段落序号。书,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是智慧里的智慧。对于这3.课件播放朗读音频,学生边听边学习停顿和对话的语气,注样一个充满了谋略与智慧的故事,我相信同学们意自己读不通顺、读不懂的地方。一定非常感兴趣。今天我4.检测
4、字词预习情况。们就起来学习草船借箭板书并齐读课文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认读。学生识记字词,教师相机的故事。题目。(板书:草船借箭)纠正。4.读了课文题目,你有哪些疑问或想法呢?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军都错误错误!错误错误!托错误错误!肃错误错误!预设:(1)谁用草船向谁水错误错误!借 箭?(2)为 什 么 要 借箭?(3)怎样借箭?)那众错误错误!鼓错误错误!喊错误错误!满周错误错误!错误错误!子弓错误错误!5.老师心中也有个疑向:错误错误!相草船借箭是在什么背最下发生的?(课件出示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背景介绍)(3)圈出生字、新词,在重点句子下面画横线。1
5、.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思考:“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分别是什么?分别找出写起因、经过和结果的段落。2.师生共同概括“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明确:明确: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经过: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结果:诸葛亮按期交箭。3.交流学习感受,尝试按事情的发展顺序为课文划分层次,并说说每层的大意。结构梳理:结构梳理:第一部分(第 1、2 自然段):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第二部分(第 35 自然段):周瑜不给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
6、准备。第三部分(第 69 自然段):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第四部分(第10 自然段):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也可尝试用小标题的方式来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接受任务。第二部分:做好准备。第三部分:草船借箭。第四部分:按时交箭。四、回忆课文,复述故事四、回忆课文,复述故事1.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复述本文应注意的事项。过渡:过渡:同学们,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以后,我们能不能不看课文向身边的人讲讲这个故事呢?在讲故事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呢?预设:预设:复述要尽量忠实于原文,把结构复杂的长句变成短句,把书面语言口头化。指导学生进行详细复述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1)画图复述。就是将课
7、文主要内容画成图,再根据图来复述课文。如:将周瑜和诸葛亮商议军事的内容画成图画,文中两人对话的主要内容可在画中反映出来,这样,这部分内容就成了直观性比较强的图,学生可以看着图将课文内容一步一步复述清楚。(2)列提纲复述,又叫小标题复述。就是把课文的主要内容列成提纲或写成小标题,再按照所列的提纲或小标题进行复述。(3)抓关键词复述。即抓住一段话或一篇文章里关键性的词语进行复述。在指导学生复述课文段落时,这是比较好的一个方法。例如:复述第 7 自然段时,可抓住“大雾漫天”“看不清”“靠近水寨”“船头朝西”“船尾朝东”“擂鼓”“呐喊”“不敢派兵出来”等词语进行复述。(4)表格梳理。有的课文内容较多较
8、复杂,在复述时可以采用画表格的方式,先对课文内容进行梳理,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复述,这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先在小组内复述一至两个自然段,然后推举复述最好的同学代表小组在班上复述故事,师生共同评判。五、课堂回顾,交流收获五、课堂回顾,交流收获1.教师简单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名表扬学生的课堂表现。过渡:过渡:“草船借箭”的故事,悬念迭起,引人入胜。故事中,周瑜和诸葛亮斗智斗勇,充分展示了他们两个人的个性。他们在这个故事中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征?鲁肃在故事中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一代枭雄曹操又为什么中了诸葛亮的计呢?这些问题我们下节课再来探讨。小结:小结:这节课,我们朗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新词
9、,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了思路,明白了“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划分了层次,并且用自己的话复述了故事,大家的表现都很不错,_(示例:示例:_同学朗读课文声音洪亮,非常流利;_同学识字快、识字准;_同学在学习新词时,能够运用到实际中去;_同学复述故事时既忠实了原文,又富有创意,还使用了恰当的肢体语言,使同学们身临其境,不愧为“故事达人”。老师希望同学们向他们学习,积极发言,大方发言,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板书设计:板书设计:5 草船借箭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经过:诸
10、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结果:诸葛亮按期交箭。课题5 草船借箭第 2 课时课型精读课文1.分角色朗读课文,准确把握人物的语气语调,体会人物对话时的心理活动课时教学目标及对话目的。2.全面分析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3.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了解本文矛盾双方斗智斗勇的经过,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他教学重难点的性格特点,同时分析周瑜、鲁肃、曹操的性格特点。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听写词语,教师小结指导。妒忌军事委托照办预计紧急军令状探听私自布置调度呐喊神机妙算2.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确:明确:本文记叙了周瑜
11、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的有胆有识、才智过人。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过渡:过渡: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借箭的过程体现了诸葛亮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接下来,让我们分角色朗读课文,走进“草船借箭”的现场,认识认识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这些大名鼎鼎的人物。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探究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1)分角色朗读课文,明确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用文中的话回答。)(2)学生朗读时,要求不朗读的学生在重点句子下面做上记号,思考:周瑜为什么要诸葛亮造
12、箭?时间紧、任务重,为什么诸葛亮二、精读课文,理解神机妙算。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画出能表现诸葛亮到底神在哪 里?妙 在 何处?2.小组交流,小组教具多 媒 体 课安排件敢立下军令状?为什么头两天诸葛亮没什么动静?为什么诸葛亮要到第三天去“借箭”?为什么曹操不出兵?周瑜对诸葛亮“借箭”做了怎样的评价?预设:预设:周瑜的一句话,点明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这句话就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2.品读课文,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神机妙算“借人心”识人心神机妙算“借人心”识人心(1)借周瑜的陷害之心。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13、”立下军令状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自由读诸葛亮与周瑜之间的对话部分,体会人物性格。(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用造箭这件事陷害诸葛亮。这是周瑜设好的圈套,表面上是共同商议军事,暗地里却是设陷阱陷害诸葛亮。)周瑜明知水上交战用弓箭最好,却还要问诸葛亮,周瑜不动声色的话反映出了他的什么性格特点?(阴险、狡诈。)分角色朗读,进一步感受人物性格。周瑜:“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明知故问。“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借公事要挟,表面客气,暗藏杀机。“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步步紧逼。诸葛亮:“用弓箭最好。”“都督委托,当然照办。”“只要三天。”“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
14、,甘受惩罚。”从容镇定、胸有成竹。追问:三天造十万支箭,即使是在今天也很难完成。如果完不成任务,诸葛亮会怎样?为什么?预设:预设:会死。因为诸葛亮立下了军令状。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意见。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相机小结:知天文这 时 候 大 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1.“大雾漫 天”是什么意思?(到处都是大雾。)2.“大雾漫 天”与“借箭”有联系吗?(有,这是借箭成功的外部条件。)从哪里能够看出来?(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 让 他 们 近前。”)3.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怎样 的 一 种 心 情
15、呢?(暗自高兴,因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在三天前就已料到的。)4.你从哪里看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三天前就料到的,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过渡:过渡:诸葛亮对周瑜的险恶用心了然于胸,但他不动声色,出人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意料地提出只要三天便能造好十万支箭,并按周瑜的意愿立下了军三天四更的时候,令状。周瑜大喜过望,以为阴谋得逞。诸葛亮对借箭妙计进行了通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盘考虑和周密安排。他借助的还有什么?5.教师范读,学生交流读这段话后(2)借鲁肃的忠诚、老实之心。的感受。分析理解鲁肃性格,体会诸葛亮懂得与正确的人合作的重
16、要性。(1)感受到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已算准了这场大的忙。”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雾。材料。(2)感受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鲁肃是个什么样的人?(言而有信、顾全大局。)容不迫,神机妙诸葛亮那么足智多谋也不可能一个人成就大事,从这里你看出算。6.交流小结:选择了什么?(诸葛亮不但善于与人合作,更能慧眼识人。)这样的天气,说明小结:小结:诸葛亮借助周瑜的陷害之心,主动和他立下军令状;借助了什么?(诸葛亮鲁肃忠诚、老实的性格为自己服务。那么,诸葛亮又是怎样利用曹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操的多疑之心,靠近曹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草船借箭 教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