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要点解析.pdf
《高考诗歌鉴赏要点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诗歌鉴赏要点解析.pdf(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考诗歌鉴赏要点解析2008年4月15|1 0:1大连教育学院点击:214(一)解题方法总结近儿年高考语文试卷中诗歌鉴赏的题型由选择题过渡到简答题。对考生的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也逐步加强。诗歌鉴赏题成为考生最容易失分的试题类型之一,许多考生往往感觉无从下手,在答题时抓不住要害,大多是不着边际地写一通。综观近年高考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所考查的不外乎三方面:作 者 借 助“什么”,运 用 哪 些“表现手法”,抒发了何种“情感”。这三个方面可以总结为“象”、“情”、“法”三个字,在这个三字秘诀里:“象”即“意象”,也就是作者寄托情感的“附着物”;“情”即作者表达的“情感”;“法”即作者运用的
2、“表现手法”。而在解答诗歌鉴赏题时,最重要的是就是要抓住四大方面,做到一审意象,二品语言,三找表现手法,四品思想感情。试具体分析如下:1.审意象意象:古典诗词的形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情感形象。简单地说,所谓意象,就是作者主观感情化了的外界客观事物,作者借助这些客观事物来营造意境、抒发情感。例 如 张 籍 秋思一诗:“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秋风”、“家书”这两个意象就是理解整首诗的关键,“秋风”为思乡营造了氛围,“家书”则是寄托乡思的直接“工具”。意象是寄托诗人情感,构成诗歌意境的客观物象。如果要理解诗中蕴涵的情感,参透
3、诗的意境,那就必须先把握意象。意象分为三个方面: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景,诗中的景象;物,咏物诗中的物象。(1)人物形象鉴赏需要明确诗中的形象是什么,基本特征有哪些,形象的意义是什么(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常见诗歌人物形象有: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忧国忧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杜甫。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王维。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如陆游和辛弃疾。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韦应物。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高适、王昌龄。(2)景象鉴赏需要抓住并概括景物的共同特征(表述中间-一 般要体现出写景所用到的表现手法),给出作者所要表
4、达的情感思想。(3)物象鉴赏需要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如外形、内心世界、品质、感情等,运用拟人手法来表述事物的特点,或者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揭示蕴涵在事物中的意义。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主观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只有抓住作品的物象以及物象所包含的旨趣、物象所体现的情调、物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比如2002年高考试卷中的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一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要理解题目中的“折柳”的含义,关键就要理解“柳”这一意象
5、。在课文中学过的古诗词中有类似的句子,如:“杨柳岸晓风残月”(柳 永 雨霖铃)、“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 白 塞下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 焕 凉州词)、“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 经 采薇),还有北朝乐府 鼓角横吹曲中 的 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人”。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到,古 诗 中 的“柳”是有特殊含义的。柔顺婀娜、随风摆动的“柳”和“留”谐音,而古人还有折柳送行的习俗,这就很容易引申为“柳留惜别依依不舍”,可以联想到,离别的人一看见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浮现出赠柳惜别的情景,心中涌起一缕缕离愁。这样,诗 中“折柳”一词
6、所寓含的“惜别怀远”之意就比较容易理解了。但是,把握诗歌意象要避免思维定势,如 菊花诗:“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在人们的思维定势中,一谈到菊花,就想到它的高洁气质。但本诗作者之所以喜爱菊花,是因为菊花在百花之中最后凋谢,“此花开尽更无花”,与菊花高洁的气质无关,如果对这一意象的理解出现偏差,就会导致失误。(可参见“高考诗歌鉴赏知识点总结”部分中的“诗歌鉴赏常见意象总结”)2.品语言品语言是要品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关键语句。对重点字词的理解,是诗歌鉴赏的第一步,只有正确理解字词句,才能准确鉴赏诗歌。因此,重点字词成为考题设置的一项内容。如唐代严维的 丹阳
7、送韦参军:“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这首诗写作者送别韦参军的情景,表现了诗人与韦参军之间的真挚情谊。对 诗 中“秋”字的理解,关系到对整首诗的把握和鉴赏。表 面 上“秋”是写时令,实际上是表达了当时作者的情绪,作者巧妙地运用拆字法,“心”上 有“秋”说 明“愁”,从而表达出作者的千种离情、万般愁绪。如果认为“秋”字主要是为了交代送别友人的季节,那就错了。再如辛弃疾词 破 阵 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首 句
8、“醉里挑灯看剑”写念念不忘报国;“梦回吹角连营”是写拂晓醒来时听见各个军营接连响起雄壮的号角声;“八百里”二句,生动地描写了将士们在军旗下分食烤熟的牛肉的宴饮场面,“五十弦”指合奏的各种乐器,“塞外声”指雄壮悲凉的军歌;“了却”二句描写战斗获胜,大功告成时将军意气昂扬的神情,道出了词人完成收复失地、统-祖国大业,赢得青史留名的理想;末 句“可怜白发生”,抒发了词人在南宋统治集团的压抑下,收复祖国河山的壮志无从实现的悲愤。这些词句必须逐一准确把握,方能理解全篇的含义。在品味诗歌语言时,要学会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所谓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
9、、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诗人或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风格。择其要者,有以下儿类。豪迈雄奇:此种风格的诗,多用具有气势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塑造博大新奇的形象,营造恢弘阔远的意境,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如:“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李 白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沉郁顿挫:沉郁就是深沉蕴藉。沉郁的诗作者似乎有千言万语积压在胸,而后沉吟再三,勃发于笔端。如:“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 甫 登高)悲壮慷慨:这种风格的作品感情悲壮,出语高
10、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 子 昂 登幽州台歌)朴素自然:其语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词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中蕴含着深意。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 渊 明 饮酒)婉约细腻:这种风格往往体现出“曲、细、柔”的特点,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如:“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昨脑舟,载不动、许多愁。”(李 清 照 武陵春)含蓄委婉:即含有深意,藏而不露。这种
11、风格往往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藏在形象中,让读者自己展开想象,思而得之。如:“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朱 庆 馀 闺意献张水部)清新明丽:这种风格往往用清丽的语言来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怡然喜悦的感情。其艺术境界多如大雨过后的清清柳色、荷叶上颤动着的晶莹水珠。如:“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 邦 彦 苏幕遮)幽默讽刺:多指诗中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如:“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章 碣 焚书坑)3.找表现手法所谓表现手法,也就是作者在写作中运用的写作手法。简单地说,表现手法就是作者把
12、寄托自己情感的意象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表达出来,如果把意象比作珍珠,表现手法则是串起珍珠的彩线。这也是高考出题者考查考生分析鉴赏能力的一个重点。例如:张 籍 在 秋思一 诗 中“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细节描写可谓是“寻常中见奇崛”;宋 祁 的 木兰花这首词中的“红杏枝头春意闹”一 个“闹”字,化静为动,巧妙拟人,境界全出;苏 轼 的 红梅通 篇 以“红梅”为描写对象,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得物我一体、情景交融。古代诗歌十分讲究表现手法和技巧,因而鉴赏古代诗歌的手法和技巧就成了诗歌鉴赏的重要考查内容。一般而言,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可以分为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等三类。(具体可参见“高考诗歌鉴赏知识点总结”
13、部分 中 的“诗歌鉴赏常见手法总结”)抒情手法,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类。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象征)、借古讽今(用典)、借形象说理(寓道理于形象之中)等各种手法。描写手法,包 括“正面一侧面”、“实写一虚写”、“动景一静景”、“近景一远景”等不同角度。如汉乐府 陌上桑对秦罗敷的描写是“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细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前四句是正面描写,写罗敷
14、的服饰美;后八句是侧面描写,写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望庐山瀑布前三句写眼前所见,是实写;第 四 句“疑是银河落九天”,以银河来比喻庐山瀑布,为虚写。常见的描写手法还有衬托、虚实结合、抑扬相生等。修辞手法,像比喻、用典、对比、借代、夸张、拟人、设问、反问、排比等都常见,而且比较容易理解领会。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借代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4.品思想感情诗言志,诗缘情。说白了,诗歌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抒情。无非是作者写作的意象不同,表现手法不同罢了,当然抒发的情感也各有千秋。因此,我们要求考生在鉴赏古典诗歌时要“知人论世”。有的诗人抒发的是怀才不
15、遇、壮志难酬之情,有的则是游子思归、念家思亲之意,有的是友谊长存、知音相知之思,不一而足。高考命题人若问张籍在 秋思一诗中表达了什么情感,“秋风”、“家书”这两个意象让人不难想起思乡之情。晏 儿 道 的 鹏鸿天一词,“杜鹃啼鸣”这一意象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梅 尧 臣 的 东溪中“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抒发了作者喜爱自然、追求恬淡闲适的情趣。感情之于诗,如血液之于人体,如水分之于花草,它是诗歌的生命。鉴赏诗歌就应当从诗歌的意象出发,仔细体味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诗人的情感。比如张 继 的 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
16、到客船。”这是一首写景诗。诗人表面上写景,实际上寓情于景。“月落”、“乌啼”、“霜满天”是远处望到和听到的;“渔火”、渔民的“愁眠”、“寒山寺”、“钟声”、“客船”是近处看到和听到的。由这些景物和声音构成了一幅暮秋季节凄凉、冷落的夜景。面对这幅夜景,必然勾起诗人漂泊他乡的孤愁情怀。再比如王安石的 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人表面上咏物,实际上言志。王安石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宋神宗时,任为宰相,积极推行新法,但遭到守旧派的反对,自己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后来,被迫离职回到江宁,但仍不屈服于腐朽的压迫。这首诗是他借咏梅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品格的。还比如范仲淹的 江上
17、渔者:“江上往来人,但爱妒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这是一首写实诗,江边来来往往的行人,只知道喜欢吃味美的妒鱼,不知道渔民是冒着风险去捕捞的,随时都有生命的危险。后两句的意思作者没有明说,而 是 令“江上往来人”去看捕鱼的险景。看到一叶小舟颠簸在大风浪里,一会儿被送上浪峰,一会儿又陷入波谷的惊险场面,自然会懂得“吃鱼容易,捕鱼难”的道理。诗中反映了渔民生活的艰险和作者对渔民的同情。(二)解题失误及矫正1.答非所问审题不准【失误表现】回答扣不住提问的角度,所答非问。【失误原因】审题不准确,不能确认题干要求的回答角度。【矫正对策】细心审题,抓住题干的明示信息和潜信息,准确掌握要求作答的角度,
18、使回答扣紧问题。【例】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 人 说“诗忌说理”,可本诗的理说得很好,试作简要分析。【误答举例】本诗道出了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启迪人们要有远大的眼光。【解析】此答案从本诗说理的内容以及对人们的启发角度回答,与“本诗的理说得很好”要求的角度不完全一致,故回答有问题。本题的角度应该是本诗说理的内容以及说理的特点。可以如此作答:本诗前两句写登楼望见的景色壮阔雄浑,后两句紧承写景,即景生意,不仅写出了诗人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将道理与景物融合得天衣无缝。2.牵强附会断章取义【失误表现】理
19、解诗歌思想内容、情感时,作无端揣想或无根据归纳,答案牵强生硬。【失误原因】就诗中个别词句来分析,忽视诗歌整体。【矫正对策】利用题干和注释等相关材料的提示,抓住诗中抒情、议论的语句来归纳;借助诗中景物特点、诗歌意境进行合理推想。【例】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滁州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鹏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请指出幽草的寓意。【误答举例】作者用幽草、黄鹏描绘出一幅幽静的涧边图。表达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解析】此答案由于没有抓住“独怜”这一关键的抒情词语,便不能理解鸣声诱人的黄鹏对安贫守节的幽草的陪衬作用,也就不能理解幽草的寓意作者恬淡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诗歌 鉴赏 要点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