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大自然的语言》.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教案《大自然的语言》.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案《大自然的语言》.pdf(5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教案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大自然的语言1 1目标:目标:1、学习有关物候和物候学知识;2、让学生学习并掌握本文生动而有条理的说明事物的方法。重点:有层次地说明与运用拟人、举例的方法生动具体地说明抽象的事理难点: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设想:品味语言四步走课时:2 课时操作:操作:第一课时第一课时要点:整体感知程序:程序:导入:诗歌导入,引起兴趣。导入:诗歌导入,引起兴趣。初读全文,整体感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1、本文出现了三个概念:大自然的语言、物候和物候学,请通读全文,用一句简短的话说出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2、你认为本文介绍的重点是什么?说明理由?再读全文,专项训练:再
2、读全文,专项训练:就“物候学”写出 200 字左右的解释性、简介性的文字。提示:物候学的知识散布在全篇课文之中。学习中应该仔细搜寻并且要将它们有条理地加以整理。在此方面养成习惯,将十分有利于做读书摘要和积累专题资料。你们看,如果我们按物候学的定义研究的范围研究的方法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的顺序来介绍,不就让人一目了然了吗?层次划分:据上将文章分成几个部分,该如何划分?层次划分:据上将文章分成几个部分,该如何划分?作业:比一比,看谁了解或发现的大自然的语言最多?作业:比一比,看谁了解或发现的大自然的语言最多?附:板书设计第二课时第二课时要点:品味、积累、运用程序:程序:导入:导入:提问:请同学们谈谈自
3、己所掌握的大自然的语言?品味语言品味语言1、第一段:作者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过程,里面涉及的“大自然的语言”有哪些?“燕子翩然归来”放到“草木萌发”的前面,行吗?为什么?下面哪个季节的物候现象也运用了这种写法?2、杏花开了,就好像“阿公阿波,割麦插禾。”这三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的?能否将“赶快种谷子”后面的句号改成分号?为什么?这句话语言上有什么特点?3、本文介绍物候学知识,有一个很明显的方法,你能发现吗?括出文中的例子。根据第两段的内容,综合画一幅地理简图,然后根据简图,就教材内容口头说明。“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九天。”一句中“前者”、“后者”各
4、指什么?第段为什么举两个例子?这四个因素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积累语言积累语言1、背诵第 1 自然段2、背诵 24 节气歌运用语言:运用语言:1、朗读诗句,说明时间。2、运用所学知识,在生活中去寻找大自然的语言。附:板书设计作业设计思路:以读写为主,立足课内,放眼课外,分层设计。内容:一、基础题一、基础题1、生字注音2、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二、简答:第一段,作者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过二、简答:第一段,作者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过程,里面涉及的“大自然的语言”有哪些?程,里面涉及的“大自然的语言”有哪些?春:夏:秋:冬:三、品析:三、品析:1、杏花开了,就
5、好像“阿公阿波,割麦插禾。”这三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的?能否将“赶快种谷子”后面的句号改成分号?为什么?这句话语言上有什么特点?2、“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差异。九天。”一句中“前者”、“后者”各指什么?教案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大自然的语言2 2第一课时一、预习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大自然的语言 2。(字略)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略)3阅读课文,思考自读提示及课后练习。二、导入1作者简介作者竺可帧,物候学家。2 导语本文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所谓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我们读了这篇文章才会恍然大悟,原来指的是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枯荣,
6、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 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本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三、正课1速读课文。要求以最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做到注意力集中,不出声,不回视,用笔画出主要词语,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争取 2 分钟内读完。2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第一段:从开头到“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说明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第二段:从“物候观测使用的”到“就可能避免”。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的重要性。第三段;从“物候现象的来!脑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到“春天提前 9 天”。说明决定物候现象迟早的各种因素。第四段:从物候学这门研究”到结束。说明
7、研究物候学的意义。3.提问:第一自然段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按照什么 顺序?讨论并归纳: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4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说明时间的推移?讨论并归纳:用了“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接”等词语,变化灵活。5 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写得生动典雅?讨论并归纳;(1)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人格化,显得亲切动人。)(2)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融化 萌发 次第 用词典雅,富有形象性。)(3)燕子翩然归来。(翩然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行十分恰当、形象。)(4)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用词典雅,如
8、果改为植物“结果”则显得口语化。(5)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簌簌”是纷纷落下的样子,用词形象、典雅。)(6)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销声匿迹”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用词形象、典雅。如果改为“消失了”则显得口语化。)(7)到处呈现一片蓑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用词形象、典雅,给人美感,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大自然的语言 2。)(8)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用词典雅,有文言色彩。)以上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的画卷,给人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用词形象、典雅。6提问:第二自然
9、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讨论并归纳;举了三个例子。7提问:这一段举的三个例子按照什么顺序?讨论并归纳:按时间先后顺序。8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写得生动活泼形象?讨论并归纳:(l)用“传语”“暗示”“唱歌”这些词语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拟人生动。(2)用“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驾飞”这些词写物候现象,用词形象、典雅。(3)用“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俗语,模仿布谷鸟的叫声,说成催促农民及时耕作的话,十分形象生动。9提问:第三自然段讲到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请一个同学用概括的语言回答。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劳动人民
10、把一些自然现象称为物候。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作物候学。10提问:这一段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讨论并归纳:按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四、小结课文的第一部分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形象地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现象。每一个段落里面的句序也讲究条理性。五、作业(略)第二课时一、预习阅读课文第二、三、四段,思考课后练习。二、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这部分以优美的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形象地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下面请几个同学使用下列词语复述课文中关于四季的描述。(苏醒 萌发 次第 孕育
11、 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 周而复始)三、正课1提问:文章第二段为什么说利用物候于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讨论并归纳:(l)从观测手段上看,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2)从数据意义上看,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2提问:文章第 H 段举北京的物候记录的例子说明了什么?讨论并归纳: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3提问: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讨论并归纳:(l)纬度的差异。(2)经度的差异。(3)高下的差异。(4)古今的差异。4提问:这四个因素按什么顺序说明?讨论并归纳:这四个因素的影响
12、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地点高下的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因素则是时间因素。由三个空间方面的因素到一个时间因素,又是一种条理。5提问:“首先是纬度”这一段,举出挑花和刺槐的例子说明了什么?讨论并归纳:说明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6提问:“经度的差异”这一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了什么?讨论并归纳:举了连翘和榆叶梅、苹果开花两个例子,说明了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教案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大自然的语言3 3教学建议教学建议一、结
13、构内容一、结构内容这篇文章用亲切、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很多自然现象,作者引领我们去认识、了解这些大自然独特的“文字”。全文共 27 个自然段,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第 1 段至第 5 段)通过文字人们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情。同样,了解了“大自然的文字”,人们便可以认识大自然。作者由日常生活中的文字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引出了对“大自然的文字”的介绍,启发读者细心观察生活、观察大自然。第二部分(第 6 段至第 19 段)旨在说明通过星、云、鸟等大自然的文字,人们可以阅读天空这本大书,可以了解许多新奇的东西。其中,第 6 段至第 9 段生动地说明了认识、掌握星、星座的知识可以指导人们充分利用自然。第
14、 10 段至第 12 段介绍云这种天空大书上的字母不仅可以向人们讲述现在的事情,也能预示将来的事情。第 13 段至第 18 段介绍鸟也是“大自然的文字”,留心观察它,人们也能认识了解自然。第 19 段是对第 6 段至第 18 段的内容的总结。第三部分(第 20 段至第 24 段)介绍了各种各样的石头也是大自然的文字。第四部分(第 25 段至第 27 段)说明要认识和了解自然,就要从小留心观察周围的一切事物,要学会大自然的文字。本文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形式。二、细致的观察与生动的表达二、细致的观察与生动的表达要想生动准确地说明自然现象的特征,必须对其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如“有时候,在炎热的夏季
15、,天空远远耸立着一座白色的云山。从这座云山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山变得像铁匠铺里的铁砧了。”其中“耸立”“伸出”形象生动地描摹出云的变化,写出这种“文字”的特征。三、修辞手法的运用三、修辞手法的运用作者多处使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如把星、云、鸟、石头等自然界的生物比作“大自然的文字”;把天空、大地比作一本有趣的大书;把“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的云山比作“铁匠铺里的铁砧”;把鹤队比作蜘蛛网;把树林中的花岗石块披着青苔的样子说成“披着毛皮一般”等等,这些形象生动的比喻既准确地介绍了自然界的现象,又增强了说明的文学性,从中也能看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另外,文中的“白嘴鸦飞来说,春天已经来到大门口了。而飞走的
16、鹤不用日历就可以告诉人,热天已经过去了”等语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为文章增添了生动、活泼的气息。四、句段讲析四、句段讲析1.文字真是好东西,认识了字,就可以读完最厚的书。讲析:“文字”在本文这个地方不仅是指书面上的文字,它还暗含“大自然的文字”;同样“最厚的书”不只指用纸印刷的书,它还暗指玄妙无比、变化无穷的大自然的这部大书、活书。“好东西”形象地写出了“文字”这种特殊物体是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事物的一种最好的、最常用的工具。这样写,使文字的“工具作用”表现得更生动、形象。2.你知道,在水面上船是不会留痕迹的,那里也没有什么写着:“由此往北”的有箭头的指路牌。讲析:本句意在说明光认识书面文字还不
17、行,在这种没有书面文字指示的情况下,人们要正常工作、生活,就必须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读好大自然这部书。作者用浅显、通俗的事例委婉地说明了认识大自然的文字的重要性。3.白嘴鸦飞来说,春天已经来大门口了,而飞走的鹤不用日历就可以告诉人们,热天已经过去。讲析:本句说明了这些候鸟的来去,就是大自然中的文字,这些“文字”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作者用拟人的方法来说明,使说明对象更生动、更形象,巧妙地说明了这些文字起了帮助人们“识时”的作用,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使之与科学性有机地融合。4.从远方传来奇怪的不安的声音,好像有人在高空互相呼应着。讲析:声音是指成群的鸟的叫声。教学设计示例教学设计示例一、导入
18、新课一、导入新课(从复习旧知入手从复习旧知入手)同学们在一年级第二期时学过一篇专门介绍大自然有关现象的课文,大家回忆一下,课题是什么?主要内容是写什么?明确:大自然的语言。主要内容是介绍与农业有关的物候现象。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呢?(简要回答)明确:“花香鸟语,草长莺飞”;或“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与此文类似的课文,叫大自然的文字。(板书板书)二、初步了解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二、初步了解课文,理清文章脉络。1学生默读“自读提示”和本页的注释后,回答下列问题。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其基本内容,并要求读准下列带点字的字音、理解各词语意思。(示小黑板)霪雨:铁砧 漂 砾 勉强(
19、注:本文读音取括号外的读音,括号内的读音用组词的方法进行区别。)勉强:能力不够还尽力做。使人做他不愿做的事。不是甘心情愿的。牵强、理由不充足。将就、凑合。3继续课文,理清文章脉络。默读课文,标好段序。独立思考课文的层次、结构。集体讨论,交流观点。回答,师生共同订正。明确:全文 24 段,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 1 段):叙述认识书面文字的好处,全文的引子。第二部分(2-24 段):介绍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并说明认识它们的作用,认识它们的方法,介绍它们的成因。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第一层(2-4 段):承上启下,总说大自然的文字。第二层(521 段):具体介绍大自然文字的特点,成因,认识这些
20、文字的意义、作用。第三层(22-24 段):总说认识大自然文字的方法。三、精读课文,揣摩、理解重要词语、句子、段落1“文字真是好东西,认识了字,就可以读完最厚的书。”句中的“文字”和“最厚的书”应该怎样理解才最准确?“好东西”在语意和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明确:“文字”在本文这个地方不仅是指书面上的文字,它还暗含“大自然的文字”;同样“最厚的书”不只指用纸印刷的书,它还暗指玄妙无比、变化无穷的大自然的这部大书、活书。“好东西”形象地写出了“文字”这种特殊物体是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事物的一种最好的、最常用的工具。这样写,使文字的“工具作用”表现得更生动、形象。2,在介绍星星这种文字时,作者这样写道
21、:你知道,在水面上船是不会留痕迹的,那里电没有什么写着:“由此往北”的有箭头的指路牌。此句说明了什么问题?明确:本句意在说明光认识书面文字还不行,在这种没有书面文字指示的情况下,人们要正常工作、生活,就必须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读好大自然这部书。作者用浅显、通俗的事例委婉地说明了认识大自然的文字的重要性。3“白嘴鸦飞来说,春天已经来大门口了,而飞走的鹤不用日历就可以告诉人们,热天已经过去”。这句说明了什么?用了怎样的方法说明?有什么好处?明确:本句说明了这些候鸟的来去,就是大自然中的文字,这些“文字”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作者用拟人的方法来说明,使说明对象更生动、更形象,巧妙地说明了这些文字
22、起了帮助人们“识时”的作用,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使之与科学性有机地融合。4第 14 段中有这样一句“从远方传来奇怪的不安的声音,好像有人在高空互相呼应着”。这声音是什么声音?明确:成群的鸟的叫声。5读了第二部分第二层后,你们知道石灰石和漂砾是怎样形成的吗?(答案详见课文)6既然大自然的文字是如此生动有趣,认识它们又有如此重要意义,那怎样认识它们?(答案详见课文,学生还可尽情发挥。)四、小结提纲:1本文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文字?2认识这些文字有什么好处?3怎样去认识这些文字?以上是本文学完后必须了解的内容,学了本文和大自然的语言以后,同学们应该多观察、多请教走进大自然,不仅仅只领略其风光,更要积累
23、这方面的知识;不断丰富自己对大自然的认识,长大了去多多研究大自然,破译大自然的玄妙,从而让它更好的服务于人类。五、练习五、练习(见课后,也可另外布置些任务)教案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大自然的语言4 4教学设想教学设想:这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语言是本文的学习重点。本文运用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明事物,其作用何在,以及所举事例能否用别的例子代替,这是学习的难点。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 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通过学习,掌握 说明文的特征,以便能学以致用。教学重点:教学重点:训练学生的分析、概
24、括能力是本文教学致的重点。课时安排: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二、学生齐读“预习提示”第一段,整体把握本文说明的内容。三、学习字词。(出示小黑板或用多媒体教学,字词采用窗口显示,指名学生读,读一个显示一个读音。)衰草连天 鬓毛衰连翘 翘尾巴差异 差遣 差劲 参差观测 道观播种 耕种落叶 丢三落四 落枕每个词齐读两遍,读准字音。四、自由朗读课文,标好段序,完成课后练习题。五、根据
25、课后练习题一中的四个问题,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3):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第二部分(45):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第四部分(1112):研究物候学的意义。六、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一)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1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2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词句。明确:1、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2、本段是接春夏一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理十分清楚。提问: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运用了哪些词语?仔细揣摩、品味。答:开笔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自然的语言 教案 大自然 语言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