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说》教案5篇.pdf
《关于《马说》教案5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马说》教案5篇.pdf(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关于马说教案关于马说教案 5 5 篇篇马说教案马说教案 篇篇 1 1马说教学教案的设计马说教学教案的设计【教学目的】【教学目的】1、熟读课文,理清思路。2、理解课文所蕴含的寓意。【教学内容及步骤】【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新课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好!我来自榕江一所农村初中,很高兴能与同学们共度一段愉快的学习之旅。虽然乐里到凯里只有 100 多公里,但如果要骑马来这儿,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咱们今天就来共同学习一篇关于“马”的_吧。请翻开书第 174 页马说。(大屏幕显示)二、释题及作者简介二、释题及作者简介1、“说”,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跟现在的杂文相似。课题可简单地
2、理解为“说马”。(大屏幕显示)2、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散文尤为著名,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 29 岁才初登仕途,但为官路上受挫颇多,怀才不遇的思想极为强烈。(大屏幕显示)三、研读课文1、教师范读(目的是让学生感受语气,初步感知大意。)2、学生齐读(目是让学生熟悉文句,进一步感知大意。)3、学生思读,讨论理解 教师引语及提问:同学们以同桌为小组,结合课文注释读课文理解文意,找出作者在文中提出观点,看哪小组同学完成得又快又准确?(巡视备问)。(大屏幕显示)明确:作者在课文第一段首先提出论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接着提出自己观点:因“伯乐不常有”,“虽有名马”却“不以千里称也”是
3、不可避免的。(即“千里马”常被埋没。)教师引语及提问:同学们说说论题中“伯乐”与“千里马”是什么关系?明确:“伯乐”决定着“千里马”的命运,“千里马”依靠“伯乐”生存。教师引语及提问:明白了论题中两者的关系,也找到了作者的观点,同学们继续以同桌为小组读课文第二段,想一想,作者是怎样论述自己的观点的?明确:作者举例论述了“千里马”被埋没。作者认为,“千里马”没能表现出日行千里的才能,原因在于“食马者”不知马,因为他只用对待普通马的方式喂养千里马,千里马因“食不饱,力不足”,才能才被埋没。由此可知,“食马者”平庸浅薄。流露出作者的谴责之意。教师引语及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明白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
4、因是“食马者”的无知。现在,我们把第三段齐读一遍,想一想,作者又作了怎样的论述?明确:作者在这一段还是继续写了“食马者”不知马的表现,而且还刻画了一个特写镜头“食马者”“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更进一步地指出:“千里马”被埋没是由“食马者”的不知马造成的。在这个镜头中,我们可以看到,“食马者”的不知马简直到了让人难以接受的地步,他不只平庸浅薄,还狂妄无耻!作者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了,于是发出质问:“其真无马邪?”同时还作了肯定的回答:“其真不知马也。”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不知马”的强烈愤慨。教师引语及提问:第二、三段都是论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由“食马者”“不知马”造成的,这些内容是否
5、重复了?明确:没有。第二段是从千里马的角度论述的,而第三段是从“食马者”的角度论述的。教师引语及提问:谁能说说课文的思路是怎样的?明确:先提出观点,“千里马”常“不以千里称也”,指出其命运的悲哀;接着从从千里马的角度论述的“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由“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最后,又从“食马者”的角度论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同时,斥责了食马者的愚妄,并以“其真不知马也”归结全文主旨,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不知马”的强烈愤慨。4、学生齐读目的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四、综合理解讨论理解下列问题:1、课文通篇不离千里马,是否只是就“马”说“马”?(大屏幕显示)明确:不是。_借千里马难遇伯乐
6、最终被埋没的现象,揭露了埋没人才的社会现状。2、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样的人?明确:“伯乐”比喻善于发现人才的贤士,“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摧残人才愚妄浅薄的统治者。3、_通过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大屏幕显示)五、明确:五、明确:_通过千里马的遭遇,阐述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摧残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强烈愤慨和怀才不遇的思想。六、课堂收束六、课堂收束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的学习之旅只能到此为止了,请同学们利用课外时间把这篇课文背诵下来。在这即将分别的时刻,我祝愿大家,在未来的学习中收获多多、快乐多多!马说教案马说教案 篇篇 2 2
7、教学目的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马说教学设计 6。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托物寓意,以事喻理是_议论的一大特色。这种写法的显著特点是寓深刻思想干具体事 物或形象中。课时安排课时安排l 课时。教学步骤教学步骤1简介文体及作者。“说”(见前文)韩愈(公元768824 年),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著有昌黎先生集(亦称韩昌黎集)。2阅读课下注释,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理解词语意思。骈()死于槽枥()之间骈死:骈,两马并驾,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马说教学设计 6。骈死意为并列而死。才美不外见
8、(外见:从外表上显现出来。食()之不能尽其材(食,同“饲”)3教师范读全文。4 学生朗读课文。5 阅读课文并思考:课文的中心与层次中心:借古代伯乐和平里马的故事,以喻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压抑人才,也表现了作者的愤慨之情。层次:第一层(第 1 段)说明伯乐对手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第二层(第 2 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第三层(第3 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6 重点朗读第 3 段,再次体会作者的感情。马说教案马说教案 篇篇 3 3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增强文言阅读能力。(重点)2.在把握_中心的基础上
9、,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重点、难点)3.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理解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4.诵读训练,增强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教学过程:一、导入:伯乐相马: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二、简介作者
10、: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 的美誉,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昌黎先生集。他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贞元 19 年(803 年)上书言京畿百姓穷困,请求缓征徭役,租税,被贬为阳山令;元和 14 年(公元 819 年),韩愈上著名的
11、谏迎佛骨表力谏,几招杀身之祸,后经友人鼎力营救,被贬为潮州刺史。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竟然想到了死,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心情抑郁,悲伤到了极点。这种抑郁的心情一般都注定他们不会长寿。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_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_是作者 杂说四首 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这篇 _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三、初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1.通假字-祗同只 食同饲 见同现 邪同耶 材同才2.
12、而:A 转接 可以译为却,可是 B 顺接 可以不译之:A 结构助词的 B 代词,代人或物 C 无意义,句中停顿 D 帮助构成倒装,无意义其:A 代词,代人或物 B 代词 他的 它的 C 指示代词 那种 D 反问语气词 难道 E 推测语气词 恐怕 以:A介词 因为 B介词 按照也:A 肯定语气 B 反问语气 C 推测语气 D 句中停顿世:世上、世间。然后,这以后。这、这种。也:语气助词,在这里表示语气的舒缓停顿,可译为啊。虽:即使。能:能力,本领。才美:才能美质,指马的能力和长处。外见:表现在外面。常马:普通的马。安:怎么,哪里。也:语气助词,用于句末,和安配合使用,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呢。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马说 关于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