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集合九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教案集合九篇.pdf(3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科学教案集合九篇科学教案集合九篇科学教案科学教案 篇篇 1 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交换关系。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认识食物链和食物。【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建立起初步的生态系统的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教学准备】【教学准备】校园常见动植物样本或图片。【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一、谈话导入:1、提问:生物的生存需要些什么?(水、阳光、空气等)。2、
2、引导: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这段时间我们重点研究这方面的知识。二、谁吃谁:二、谁吃谁:1、教师出示校园常见动植物样本(也可以借鉴书本的图片),说:这是在一簇花丛中发现的生物,有蔷薇、小草、树叶、蚜虫、瓢虫、蚯蚓、毛毛虫、小鸟等。2、问:为什么在同一个区域会出现这些动物和植物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3、学生自由说,教师随机用简单的文字和箭头表示这种关系。(蔷薇或草蚜虫瓢虫小鸟;落叶蚯蚓小鸟;蔷薇毛毛虫小鸟)4、讲述: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者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3、。(让学生划出书中 12 面相关句子)5、让学生指出上面几条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并发现大多数食物链都是从植物开始的。6、学生再根据生活经验说几条食物链。三、水田的食物:1、竹林村的同学在稻田上发现了许多生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书13 面图,生物有:水稻、稻螟虫、蝗虫、蜘蛛、螳螂、蜻蜓、小鸟、蛇、老鹰、青蛙、白鹭、鱼、虾、田鼠、黄鼠狼、猫头鹰等。)2、找一找,这些生物之间存在着怎样的食物关系,用箭头表示出相关的食物链。3、学生交流补充,不断完善自己的食物链,数一数有多少条。特别注意一下水稻和蛇,看看它们被吃了几次或者吃多少种食物。4、概括: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
4、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状结构,叫做食物。5、说一说:万一其中的一种生物灭绝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6、拓展:观察身边的生态群落,画一个食物。科学教案科学教案 篇篇 2 2做框架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的第五课,下面为大家分享了科学做框架的教案设计,一起来看看吧!【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过程与方法用三角形框架来加固框架结构。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框架结构。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动脑、动手合作做框架的必要,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学准备为小组准备:筷子或塑料吸管、橡皮筋、剪子。教师自己准备:框架结
5、构建筑的图片或影像。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导入新课现示各种框架结构的图片(可选视频材料)二、研究简单框架二、研究简单框架1、实践体会利用筷子捆一 角形框架和长方形框架观察经们受到力的作用时有什么不同?哪一个容易变形?可以把长方形框架加固吗?2、根据要求分组操作,并作好各种形状的记录。主要思考增加斜杆起什么作用?并说说三角形框架有什么特点。三、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三、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1、请同不思考如何制作一个坚固的方体框架。2、制作一个较复杂的结构,应当先画草图,计算材料。3、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要多少根横杆?多少根竖杆?多少根斜杆?它们的长短一样吗?4、每根斜杆起什么作用?框架中
6、有多少个三角形?5、考验我们的正方体的承受能力。在我们的正方体框架上一本一本地放书,它能承载多少本?四、四、小结小结板书设计:制作的原则 做成的形状稳定承压大用料少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这节课的整体活动是非常明晰而有逻辑性的,通过图片观察让学生建立起框架结构的概念,初步了解它的优点,自己做三角形和四边形的框架并在实践中发现三角形的稳定性,最后是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来加固正方体的框架。在做教学设计的时候以为这节课上起来会比较简单,但上下来才发现自己忽略了太多的细节问题。首先,对学生的了解和沟通不够。在第一个环节认识框架结构的活动中,出示很多图片让学生自己说说框架结构是什么样的,城区的学生现实生活中见的多
7、一般会表述的较好,而乡镇的学生会有点不知从哪说起,很容易出现冷场,所以后来我设计了很多提示性的问题:这些建筑是实心的吗?用什么材料怎样搭建而成的?像人体的什么部分在这样的具体提示下学生会更有针对性的观察和思考,从而认识像人体骨架式的构造就是框架结构。其次,有先入为主的观念,对小组活动的合作指导有欠缺。在本校上课时,学生已经习惯了小组合作的模式,因为毕竟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所以在设计教案时根本没有想到要对小组合作做具体的指导,在一个学校上课时就出现了小组中一个人做框架,其他人看着的情况,我立刻意识到了自己的疏忽,马上提醒同学们该怎么分工合作。这是一节以手工为主的制作课,没有很好的分工合作是不可
8、能在 40 分钟内完成的,这对我也是一个提醒,任何时候都不要忽略对学生合作和团队意识的培养。再次,对三角形的稳定性的研究中感觉自己主导作用过多,学生被教师牵着在一步一步往下探究,其探究的内需力没有很好的能到激发,最好能将学生的内需力激发出来,有意愿去研究三角形的稳定性,如果能够设计一个情景,出现学生想做的框架有三角形的,也有四边形等其他形状的,学生们也各自据理力争,有内在需要通过实验去检验这些框架到底谁的稳定性最佳。可是六年级的学生在数学上已经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所以要设计出这种教学情境很困难。最后,在加固正方体框架的活动中,从节约的原则出发,其正方体的上、下两个面上的斜杆可以不加,对框架的稳
9、定性影响不大。但事实上有时候学生作出来加了四根斜杆和加六根的承重能力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因为我们搭的正方体,尤其是学生搭的,不可能是理想中的稳固的正方体,其边总有长短差异,出现正方体框架倾斜,不能完全直立,如果在上面压重物,就有可能出现重物向下的压力向侧面倾斜,这是要考虑到的,因为你的比赛规则是先看承重多少,后看材料的多少。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我加上了这样一段评价:“在做框架的过程中手工的精细度也是很重要的,有时可能不是你的设计有问题而是在做连接的时候有些偏差,就像现实生活中的建筑一样,如果在施工和用料等方面有疏忽,再科学的设计建造出来的也只会是工程!细节决定成败!”这样既能解释结果和设计的为什么会
10、出现偏差,又能培养学生严谨的态度。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也送给我自己。开放式的课堂上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出现,注重细节才能更好的做学生的引导者。科学教案科学教案 篇篇 3 3一、引入学习一、引入学习师:老师给大家玩个魔术。(师用白醋和酚酞溶液混合后,溶液变成红色。)(生惊奇地欢呼。)评析:教师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入新课的学习,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魔术中用到的白醋又成为学生探究的材料之一;魔术也蕴含了“两种物质混合后又产生了新的物质”这一概念。师:刚才玩魔术时用到了这瓶液体(出示白醋),想知道它是什么吗?生:想!师:怎样才能知道它是什么?生:看它的颜色。生:摸摸它的温度是热的还是冷的,还可以摸
11、它粘不粘。生:打开瓶盖闻它是什么气味的。生:尝一口也能知道它是什么。师:在不知道这种液体是什么的情况下,可以随便尝、摸吗?生:可以!师:那你敢不敢尝一口?生摇头:不行,万一它有毒就糟了。(全班笑)师:!在不知道这种材料是否安全的情况下,我们不能轻易尝、摸、闻。评析:指导学生观察是非常重要的,而形成科学的观察方法、严谨的观察态度又尤为重要。教师特别强调了“在不知道一种物质是什么的情况下,绝对不可以随便尝、摸、闻”,又是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生命意识的教育。二、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师: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的材料都是安全的。这里还有一包白色的粉末,它又是什么呢?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这两种材料,请同学们用自
12、己想到的方法进行观察,看哪个小组的发现最多!请各小组从桌下取出材料,开始!(学生对白醋和小苏打进行观察,教师参与观察,并予以指导)师:谁愿意把你们的发现向大家说说?生:这瓶液体是醋,味道酸酸的;这包白色的粉末有点像盐,咸咸的。生:这瓶液体是白醋,这包粉末是小苏打。师:能肯定吗?生:我们这组的材料上有标签,上面写的有名称。师:看标签也是对事物的一种观察方法。对这两种材料的特点还有补充的吗?生:白醋的气味很酸,有点冲鼻,摸起来凉凉的。生:小苏打像面粉一样,比面粉粗一些,都是白色的小颗粒。评析: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材料中,有的贴有标签,有的没有贴标签,这其实也暗藏了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看标签和说明。学生
13、通过对标签的阅读以及和其他小组的沟通,共同认识这两种材料。三、猜测两种材料混合后的现象师:大家观察得很仔细。如果把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在一起,会出现什么情况呢?生:混合在一起可能醋也变白了。师:你为什么这样想?生:我喝牛奶时就是这样,我认为小苏打和醋混合就像奶粉和水混合一样的。生:我觉得可能小苏打可能会溶解在白醋里,看不见了,白醋还是清的。生:我认为可能会改变颜色,变成红的,就像刚才老师玩的魔术那样。生:有可能会出现很多泡沫 评析:猜想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一环。学生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两种物质混合后产生的现象进行预测。猜想到底正确与否,将激发学生对猜想进行探究。四、讨论混合的方法师:如果把白醋
14、和小苏打混合,我们可能有很多方法,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白醋、小苏打、烧杯、勺子(教师依次出示实物),用这些材料你打算怎样混合?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看哪个小组想到的方法多!(学生讨论,教师参与讨论并予以指导)师:你们想到了哪些混合的方法?谁愿意说给大家听?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们的方法和你们的一样吗?生:我们组想了 3 种方法。第一种是先把小苏打倒进烧杯里,后倒白醋;第二种是先倒白醋后倒小苏打;第三种是把小苏打和白醋同时倒入烧杯中。师:白醋和小苏打分别放多少合适呢?都放完吗?生:不行,都放完太多了,放不下,我们打算都放一半。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生:我们组还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把白醋放的
15、多点,小苏打少放一点;第二种把小苏打放多点,白醋放少点。生:还可以不用烧杯,把小苏打直接倒进白醋瓶中,盖上盖子摇一摇。生:我们组还可以把白醋一点一点滴在小苏打里面。生:先把小苏打放一点在烧杯里,然后加一点白醋用勺子搅拌,再加一点小苏打,放一点白醋,直到把小苏打全部淹没,然后一直搅拌,让它们全部溶解。师:大家说出了这么多实验方法,你认为哪种最好?等会儿实验时,你们小组打算选择哪种实验方案?请各小组进行讨论,把选定的方案记录在科学记录表上。评析:白醋和小苏打混合的方法,看似简单,而实质上却体现了学生搞科学的精髓:材料放的顺序,多少,不同的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现象出现!这就是搞科学!(学生讨论,制定详
16、细方案,教师巡视给予必要的指导)师:哪些小组写好了?谁愿意给大家说说?生:我们小组选定的实验方案是:先倒 1 厘米高的白醋在烧杯里,然后用勺子放1 勺小苏打,再用勺子搅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师:待会实验时,你们小组打算怎样分工?谁记录?谁操作?实验中怎样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请各小组讨论好之后派代表领取实验材料。(学生讨论之后分组领取实验材料)评析:什么方法才是更为合理的方法?学生在想出了许多混合的方法后,要选择自己小组认为是合理的方法,就需要把自己小组的各种方法进行对比,把自己小组的和其他小组的方法对比,教师又加以指导,这样就形成了比较合理的实验计划。五、学生实验师:请大家按照自己制定的实验方
17、案进行实验,将实验现象记录在表格中,比一比哪个小组观察的仔细,发现的多!(学生有计划的进行实验,小组分工明确,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验)(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记录现象)评析: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的汇报,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控,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六、汇报交流实验现象师:请各小组把材料放回原处,谁愿意把你们的发现向大家说说?评析:把材料放回原处,是一个细节,是许多教师上课没有注意到的,却又恰恰是实验课上学生教学秩序混乱的大敌。学生在许多实验材料的吸引下,会不由自主地去玩,这是孩子的天性。而把材料收起来,就避免了材料吸引学生,从而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实验现象的汇报和交流上来。生:杯子里
18、的醋变成白色,并且往上冒泡泡,一会泡泡又下去了。摸起来冰冰的、凉凉的,味道有点酸还有点咸。过了一会醋又变成透明的,小苏打变少了。生:我们观察到把小苏打和醋混合后,它们变成一些泡泡在里面泛起来,还能听到咕噜咕噜的响声,过了一会变成乳白色,还有一些气泡从下往上冒。生:我们组看见混合后像啤酒一样冒起来,然后下降很快,摇一摇泡泡又变多了,闻起来甜甜的,味道酸中带甜,还有点刺鼻。生:我们组观察到混合后慢慢的起白泡,而且往上冲,过一会又变成透亮的水,瓶底还有小苏打,里面还有很小的泡泡,搅拌一会水有些浑,过一会水就清了,再放一些醋,里面的泡泡非常猛的往上冲,过一会小苏打更少了。评析:可以看出来学生观察到的现
19、象非常丰富。在这些不同的现象描述之际,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实验方法,如果追问:“你们是怎样做的?”可能就会得出“不同的实验方法会出现的不同的实验现象”这一结果。师:你们是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的吗?生:不是,我们本来打算把小苏打放进醋瓶子里面进行实验的,后来一想,觉得太浪费材料了,做实验的时候,我们把白醋先倒了一半在烧杯中,然后再放的小苏打。师:他们为了节约材料。你们呢?生:我们觉得放的白醋太少了,观察的不明显,我们又把醋多放了几次。师:科学家有时也会根据需要对实验方案进行调整。哪些小组在实验时也对自己的方案进行了调整?(学生举手)评析:教师对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生成性问题“调整实验方案”进行肯定,实
20、际上又蕴含着对学生的科学态度的教育。师:在实验过程中还有什么疑惑?生:为什么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能冒泡泡?生:冒完泡泡后,为什么再加点白醋还能继续泛泡?生:做完实验以后,白醋是浑的,为什么过一会就能变的透明了?生:混合以后的气味为什么有点甜甜的,像雪碧的气味?评析:学生在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的基础上,必然会产生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一节课只有短短的 40 分钟,实验器材也有限,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让学生提出自己在实验中发现的问题,对学生的探究兴趣是一种必要的鼓励。七、解释新物质师:大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今后我们还会继续研究。刚才在实验中大家都看到白醋和小苏打混合以后会产生气泡,气泡里的气体
21、会是空气吗?生:我觉得应该不是空气。师:你为什么这样想?生:水里本来没有气泡,小苏打倒进白醋里才开始冒泡的,我认为应该不是空气。师:还有其他的想法吗?生:也许是空气吧,是空气跑到泡泡里面的。师:还有别的想法吗?生:也许是二氧化碳。师:你怎么知道的?生笑:我猜的。师:用什么办法证明它到底是不是空气呢?生:闻它的气味,空气是没有味的。生:不行,白醋也有气味,不好分辨是气体的还是白醋的气味。师:那怎么办?还有什么好方法?(学生积极思考,但一时想不出其他方法。)师:这里有一盒火柴(出示实物),火柴在空气中能燃烧(点燃火柴),能不能利用火柴进行验证?生:可以放在气体中看它能不能也让火柴燃烧。师:如果不能
22、呢?生:那它就不是空气。师:我们来验证一下:这里有两个一样大小的瓶子,里面有什么?(出示瓶子)生:没有。生:不是,有空气!师:对!这里面是空气,现在把其中一瓶倒入白醋,放一勺小苏打(师边说边示范),现在这两瓶还一样吗?生:不一样。师:一瓶是空气,一瓶是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师把燃烧的火柴放入空气中)火柴放进空气中,能否继续燃烧?生:还在继续燃烧。师:注意看(师另点燃一个火柴放入另一瓶气体中),放进这种气体中,你们发现了什么现象?生:火柴熄灭了!师:对,这是一种不支持燃烧的气体,它是空气吗?生:不是。师:大家玩过氢气球吗?如果手一松,氢气球就会飞走,这是为什么?生:氢气球里面是氢气,它
23、比空气轻,所以它能飞走。师:这种气体会不会是氢气?生:不会,如果是氢气就飞走了,我们用火柴就检测不到它了。师:这是一种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的气体,它到底是什么,我们以后还会继续进行研究。实验后的白醋还是白醋吗?生:不是,它的味道变了。师:小苏打呢?生:我们组的变少了,他们的小苏打看不见了。师: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新的物质(板书)你还发现生活中哪些物质混合也能产生新物质的现象?评析:产生的新物质是什么,对孩子们来说可能有些困难,对新物质的探究过程和认识事物的方法也很重要。想象归想象,事实是事实,让学生养成尊重事实的习惯。气泡里是什么气体?是氧气?二氧化碳?还是空气?在学生猜测的基础上,教师为
24、学生提供了火柴。是否支持燃烧,成为判定气泡里的气体是否是空气的简单判别方法。虽然不能解决是什么气体,但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了认识、判别事物的方法。八、小结评价师:你现在知道科学课是什么样的了吗?生:科学课就是让我们感受科学的课。生:科学课就是让我们自己做实验,自己发现问题的课。生:科学课是很有意思的课,它让我们知道了很多有趣的科学知识。师:你们小组的同学表现的如何?生:他们表现的很好,都在认真的观察,都在积极的思考问题。生:我们小组的同学都很团结。生:我们观察到了很多现象,记录的也不错。生:我们选择的方法有一点问题,但我们及时调整了。师:老师认为大家今天的确有许多新的发现,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问
25、题。希望同学们下课后认真观察生活中有趣的混合现象。请同学们把材料整理好,上交到老师这来,下课!科学教案科学教案 篇篇 4 4毫米的认识毫米的认识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在经历测量的过程中感受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 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2、在操作中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3、培养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初步建立 1 毫米的长度观念。教学准备:连接络、一盒自动铅笔的笔芯;学生每人直尺一把、一角硬币一个(或一张卡)参考课件:_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感受毫米产生的过程一、感受毫米产生的过程1、用手比划:1 米 1 厘米 10 厘米2、小组比赛
26、,估计数学课本的长、宽、厚。(记录估计值反馈估计值“怎样验证?”)3、分组测量,验证估计结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测量值全班交流)4、评议学生记录方法,引出“当测量长度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表示。”二、认识“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二、认识“毫米”与“厘米”的关系1、“毫米”是个多大的长度单位,你能把它介绍给大家吗?(学生介绍)2、1 厘米=10 毫米:在直尺上数给同桌瞧瞧课件演示(可选 0 到刻度 1,也可选其它相邻的两个刻度)板书刻度关系式。3、还可以这样介绍:2 厘米=()毫米 50 毫米=()厘米()厘米=()毫米三、建立“三、建立“1 1 毫米”的长度观念毫米”的长度观念1、用手比
27、划出 1 毫米,与直尺上的 1 毫米对照;再与同桌比比,看谁比划得准。2、找找生活中什么物体的长或宽或厚度大约是 1 毫米?(预设:1 分硬币、电话卡的厚度等)3、从课本中数出几张,捏紧后的厚度约为 1 毫米?(先估计,再验证)4、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预设:降雨量、自动铅笔的笔芯等)5、用手势表示出 1 毫米、5 毫米、10 毫米、100 毫米的长度。四、小结四、小结1、你学到了什么?2、再次测量,准确读出我们数学书的厚度,以及长度和宽度。(不同的记录方法)3、课外延伸:毫米的英文写法mm在河南郑州被发现的世界上最小的书,长约 25 毫米,宽约19 毫米,厚 9 毫米。(
28、请用手比划,可以借数学书的一角进行比较)五、练习巩固:五、练习巩固:书 P3:“做一做”。书 P5:1、2。六、作业:课堂作业本六、作业:课堂作业本P12P12。板书设计:板书设计:长 宽 厚估计值:测量值:1 厘米=10 毫米回家作业:找找生活中更多的用毫米作单位的物品,记录下来。调查今年七月份杭州地区的降水量是()毫米。教学后记:教学后记:2分米的认识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经历测量、计量的过程中感受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 1 分米的长度观念,明确 1 分米=10 厘米,会进行简单的换算。2、操作中会用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3、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教学重点:初步建立 1
29、 分米的长度观念。教学准备:学生每人直尺一把科学教案科学教案 篇篇 5 5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知道科学探究要允许别人的质疑科学结论需要证据。能根据收集到的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科学知识:科学知识:理解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含义。知道生物是不断进化的。知道生物的形态是其适应所处生活环境的结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尊重证据。意识到人类活动会对生物产生影响,体验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并用它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事实。同时,让学生知道,这一理论正受到新证据的挑战,意识到科学探索是没有止境的
30、。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观察证据、认识证据、利用证据的能力。教学准备:教学准备:达尔文进化论资料、图片,尺蠖蛾、极地狐狸、沙漠狐狸的文字及图片资料,多媒体。课时安排: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内容 效果分析一、导入:1 出示达尔文照片。提问:同学们认识这是谁吗?这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生物学家之一,达尔文。你知道他吗?2 请学生讲述达尔文的故事,同时准备一些关于他的资料,展示给学生看。3 交流:听了科学家的故事以后,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4 小结:达尔文是英国最著名的科学家,他用进化论学说对于地球上的生命是从哪儿起源,人类是怎样诞生的,作出了精辟的解释。科学家们经过不断的努力为
31、人类作出了极大的贡献,非常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二、理解什么是人工选择、什么是自然选择。1 举例:假如你是一位牧民,你有一群绵羊,一半是白色的,一半是黑色的。如果白色的好卖,你会怎么做?这样做的结果如何?2 学生交流。3 引导学生思考:牧民在整个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让学生意识到:正是人的行为影响了羊群的生存和发展。4 假设:你的羊逃到了附近的森林里,它们唯一的天敌是狼。狼在夜间捕食,经常捕捉到那些显眼的绵羊,很快森林中的绵羊就是什么颜色的了?5 学生讨论、交流。6 比较两种羊群的变化,找出它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理解人工选择与自然选择之间的本质区别。三、了解尺蠖蛾的翅色在自然选择作用下发生的
32、反复变化。1 出示尺蠖蛾的图片(两种翅色)2 请学生介绍尺蠖蛾翅色变化的故事。3 举例:蝗虫体色的变化、青蛙肤色的不同。4 小结:自然选择就在我们身边,人类的活动会对生物产生影响。四、认识生物形态与环境的关系。1 出示两种狐狸的图片。2 让学生来认一认。3 提问:它们有什么不同,为什么?4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它们耳朵的区别,结合各自生活的地域环境作出合理的解释。五、拓展、延伸:1 谈话:近 100 多年来,更多的科学家仍然在对生物现象进行研究,随着新证据不断发现,达尔文的经典进化论也不断面临挑战。你们了解这些新发现吗?2 如果学生知道就让学生介绍,如果不知道则由老师介绍。(出示相关资料)3 知道
33、新发现对达尔文理论的挑战,感受还有许多科学奥秘等着我们去发现,科学研究是永无止境的。板书设计:达尔文与他的“进化论”人工选择 自然选择自然选择:尺蠖蛾、蝗虫、青蛙-生物形态与环境的关系科学教案科学教案 篇篇 6 6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能够根据云量的多少,把天气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知道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2、用图示法说明云的种类,能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3、在对云的研究中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在课外认真完成“天气日历”中关于云的观察。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教学难点:教学难点:能根据云的高
34、度和形状给云分类。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分组材料:不同形状的云的图片、直径约 30CM 的圆片、白纸。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一、导入教师:通过上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天气现象并记录了天气日历,那么今天是个什么样的天气呢?生答:教师:很好,大家都知道今天是什么天气,那么天空中有什么东西出现呢?生答:云二、观察云二、观察云1、教师板书“云”字,问:看到这个字,你们想到了什么?指名学生回答,用状图记录学生的想法(伴随)教师:既然大家对云有这么多的想法,我们现在就对云进行探究吧。教师:云是怎样形成的呢?你能不能猜测一下?指名学生回答。(出示小结云的组成)教师: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使用了晴天
35、、多云、阴天等来描述和记录对云量的观察,那么,根据云量的多少我们能不能知道不同的天气状况是怎么来划分的呢?师介绍方法:出示圆片,把天空当成一个圆,平均分成 4 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里,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多少进行区分。教师具体说明气象学家如何划分晴天、多云、阴天的。2、学以致用:学生根据理解判断云的类型。(出示云的图片)3、室外观察,明确任务:(1)观察天空中的云量(2)云的高度和云的形状(3)在观察云的过程中,会产生哪些联想。(4)带好文具,将你观察到的天气情况记录到天气日历记录表中。注意:如果有太阳注意不要直视太阳。4、师生反馈。注重学生对云量、高度、形状的描述。三、对云的分类教师
36、:刚才同学们已经根据云量的多少对天气状况进行了划分,我们来看一看科学家把云分成了几类吧。师根据学生刚才的观察反馈引入云的分类并介绍云的分类。学以致用:出示云的图片,学生判断云的类型。最后提问:现在你能说说气象学家是根据什么对云进行分类的吗?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说明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四、了解天气谚语,丰富学生生活常识。四、了解天气谚语,丰富学生生活常识。五、师生小结。五、师生小结。学生说一说本节课对云的观测的收获,教师提示坚持记录天气日历。附:附:板书设计云的观测卷云积云层云科学教案科学教案 篇篇 7 7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通过幼儿自主探索,了解玩具发声的
37、各种方法。2、初步激发幼儿对探索活动的兴趣。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各种玩具教学过程:各种玩具教学过程:(一)启发提问,引起兴趣:通过游戏,引出声音的主题。(二)第一次探索:1、激发幼儿让玩具发出声音的愿望。2、幼儿探索电动玩具的发声方法。(三)交流讨论:1、幼儿介绍自己用了什么方法让玩具发出声音的。2、引导幼儿说出“开关”,了解开关的作用。(四)第二次探索:1、启发提问,激发幼儿帮助其他的玩具发出声音。2、幼儿第二次探索,尝试用其他方法来让玩具发出声音。3、引导幼儿用与别人不一样的方法进行尝试。(五)讲评:1、幼儿介绍自己用了什么方法。2、引导幼儿说出各种方法的名称,如:捏、拉、摇、敲大家一起做
38、动作。科学教案科学教案 篇篇 8 8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认识人体的感觉器官,如眼、耳、鼻舌、皮肤等。2.运用观察、比较等方法认识物体的不同特征,并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观察结果。3.在观察研究中愿意与他人合作。教学准备教学准备1、米饭、面包、包子、馒头、各种水果等等学生生活中常见的食物、2、其他物品:鲜花,玩具,乒乓球,冰棒、复读机、课件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信息搜集法 小组讨论法 实验探索法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课件出示:一满桌丰盛色香味俱全的饭菜,让学生观看。问:面对这样一满桌丰盛的饭菜,你有什么感受?让学生自由的回答,然后共同个归纳:色香味俱全的食物能够引起我们的食欲,“色香味”中的“
39、色”是指食物的不同颜色,“香”是指食物发出的气味,“味”是指食物各种各样不同的味道。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并描述食物的色香味。(1)分小组观察所准备的食物每个小组一张观察表格,讲解怎样看懂表格,和如何填写表格,并将观察到的填写在表格中。(2)集体交流观察到的食物特点,教师进行板书。(3)引导学生从观察的现象中去归纳通过眼睛看,知道了食物的颜色,通过鼻子闻,知道了食物的不同气味,通过用舌头尝,知道了食物的味道三、引导学生运用感觉器官对其他物体进行综合观察1、我们除了用眼睛、鼻子、嘴巴观察问题以为,还可以用哪些器官和方式来观察物体?分组实验:每个小组分给不同的鲜花、玩具、冰棒、乒乓球、复读机、
40、水果等材料研究,要求:用多种方法观察这些物体2、观察,然后进行交流3、引导学生进行描述,观察物体还要用到听觉器官耳朵,触觉器官皮肤、如:观察复读机除了用眼睛看,还要用手摸,用耳朵听等等方法来辨别四、归纳总结1、说说我们今天观察物体要用到那些器官?这些器官能认识到物体的哪些特征?2、归纳这些器官的作用:视觉器官(眼睛)看到物体的外形、颜色、大小等听觉器官(耳朵)听到物体发出的声音,辨别声音的高低、强弱等嗅觉器官(鼻子)闻到物体发出的不同气味、味觉器官(舌头)尝到物体不同的味道、触觉器官(皮肤)感受到物体的冷热,现状,光滑粗糙。科学教案科学教案 篇篇 9 9【活动目标】【活动目标】1、通过感知和操
41、作,了解面粉的特性。2、感知面粉加了水再用双手揉捏后会变成面团的变化。3、知道面粉可以做成各种有营养的好吃的食品。【活动准备】【活动准备】教具:面粉的由来 PPT,面粉制品图片展示 PPT,视频展示台。干面粉若干、水、滴管各一份。学具:人手一份干面粉,每桌一盆水、水中放若干滴管。其他准备:每桌一块一次性桌布铺好,课前请幼儿洗净双手,擦手抹布若干。【活动过程】一、感知面粉的特性。1、让幼儿观察:你们看盘子里有什么?2、引导幼儿用多种感官感知:用眼睛看一看。面粉长得什么样子?用手捏一捏,说一说面粉又是什么样子?3、在幼儿表达基础上,引导幼儿小结:面粉是白色的、细细的、软软的,没有气味。二、简单了解面粉的由来。提问:你们知道面粉宝宝是从哪里来的吗?(课件演示)三、感知面团的特性。1、引导幼儿观察教师将面粉加水变成面团的操作过程。2、幼儿尝试使用滴管往面粉里加一次水,并揉和,说说面粉发生了什么变化?3、再次加水,并揉和,说说变化。4、小结:面粉加水后揉和会变成像橡皮泥一样的面团。四、了解面粉制品。1、面团是什么样子的?你想把面团变成什么样?我们一起来变一变,好吗?2、面团可以做成什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