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主题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pdf
《(人教版)主题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主题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pdf(3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主题: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知识梳理概要总览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代词和兼词。文言虚词数量虽少,但用法灵活,使用频率高,在汉语的发展中变化大。学习文言虚词,应重点掌握这18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则、者、之、与。近几年来,有些虚词每年都考查,如“以、而、之”等,这要重点突击训练。有些虚词也常考查,如“乃、其、且、为、焉、因、于、贝I、与”。有些虚词不太考查,如“何、乎、若、所、也、者”。梳 理整合1.代词简表种 类古汉语代词相当于现代的意思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单数我、吾、余、予、朕、自己我、自己复 数同单数,或后加属、曹、辈、等、侪
2、我们、我们这些人第二人称单 数尔、而、若、乃、女、汝你复 数同单数,或后加属、曹、辈、等你们、你们这些人敬 称陛下、大王、公、卿、子、先生、足下您种 类古汉语代词古汉语代词相当于现代的意思人称代词第三人称单 数之、彼、伊、厥、渠、其他、它、她、他(它、她)的复 数同单数他(它、她)们、他(它、她)们的指示代词近指此、是、斯、兹、之、夫这、这样、这种、这里然、尔、偌、恁如此、这样远 指彼、夫、其那、那个、那里、那些旁 指他、人别的、旁的虚 指或、某有的、有人、有些、有时、某某无 指莫、无、罔、靡没有谁、没有什么疑问代词问 人谁、孰谁、哪一个问事物何、曷什么问处所安、焉哪里问情况原因安、焉、何、曷
3、、胡、乌、恶、奚、盍什么、怎么、哪里、为什么、何不问数目几、几何、几许几、多少注:“相当于现代的意思”一项只是大致相当,人称活用时三种人称可互指。2.连词简表表示关系古汉语常用连词相当于现代的意思表并列与、及、且、而、经、暨和、跟、又、以及、并且、-面、3.双音节虚词得无:是表示反诘的副词,又表示怀疑或揣测。常与疑问句语气词 乎 相搭配,译一面.表承接而、则、遂、以、因、乃、即、而且、然后、然则便、就、方、来、然后、如此、那么表递进而、且、而况、何况、又况、以而且、况且、何况表选择且、抑、如、若、其、将、或还是、或者表转折然、而、然而、则、顾、但可是、但是、不过、反而、然而、却表条件而、则、无
4、那么、就、无论表假设其如、若、苟、向、使、倘、即、纵、今、而、则、籍、第令、否则、不然、脱如果、倘若、假如、即使表因果以、为、由、因、故、而、以故、是故、是以因为、由于、所以、因此、因而表让步虽、虽然、即虽然、虽然如此表修饰而、以地、着、以表另提且夫、若夫、至若再说为“莫非”“莫不是”。否则:古汉语的“否则”是两个词,“否”是“不然、不是这样”的意思,“则”相当于“就”。何况:用于复句后引出进一层的意思,不作翻译。何其:多用于形容词谓语前,表程度之深的副词。可 译 为“怎么样”“怎么”。与这种用法相同的还有“一何”。然后:是顺承连词,可理解为先有前面一件事才会产生后面的事。译时可作“之后”,或
5、 仍 作“然后”。然则:“然则”中 的“然”,是“如此”“这样”的意思,“则”字表示推断,因此,“然则”可 译 为“既 然 这 样(如此),那么”或“这样,就”,有时只译作“那么”。虽然:与现代汉语连词“虽然”不同。文言文中的“虽”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虽然”,“然”相 当 于“如此”的意思。“虽然”可 译 作“虽然如此”。无乃:当副词用,可 译 作“岂不是”,也可译作“恐怕”,与语气词“乎”构成反问形式,委婉地表示说话人肯定的看法。比及:“比”作介词,表示到达的时间或处所,可 译 为“等”“等到。“比及”或“比至”连用时,可 译 为“等到了典例剖析一、2004年全国II高考试题第12题下列各组句
6、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 得虎城废田数块,退瓯力耕 因百里中少年,戒日.I尽心力西为之,必有后灾&I府吏闻此空,后求假酒归 与我银,为君敢阁的 i 遂弃其黑,以舟我之匚1谁为大王为此计考 6 I学此知之,故欲往解析:本题考查虚词的理解能力。A.均为连词,不译;B.当“于是,便”讲;C.作“替”讲;D.作“用”讲;作“根据”讲。答案:D二、2004年北京高考试题第7题卜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为母氏所养;I身死人手,为天下笑着,何也,因留养之I因亮客至荷相如门遂罪A/太相当向谙孑所好I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c I便杞孑、逢孙、扬扑成之,乃还若一人有族,即合
7、家覆之若人前为赤,带室,谙以剑舞.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平王之好乐拄,则齐其庶几乎解析:A项“为”皆表被动。B项第一句中的“若”是表假设关系的连词,译为“如果”;第二句中的“若”是第二人称代词,译 为“你 二C项第一个“因”是介词,译 为“于是”;第二个“因”也是介词,译 为“经由、通过”等。D项中两个“乎”都是表语气的助词,第一个表反问语气,第二个表揣度的语气。答案:A三、2004年天津高考试题第12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胡回的一组是尔其戒之其志在,被其称物存惭首皴生以千教学地弟秦,就忸耕救火解析:B项第一个“其”是语气词,加强语气,可译为“一 定”“可要”;第二个“其”是代
8、词,译 为“他A项两个“所”都是代词,用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词组。C项两个“乃”都是副词,可译为“于是”“就 是D项两个“以”都是介词,译 为“用”“拿”。答案:B四、2004年辽宁高考试题第12题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f成去乃见思 暴乃煮粥与将士均分食之A.1要之死日,斌后是非乃定 相如闻,不甘与会一 /为设食 D 天若不佑国家,使葡中王黑领I如姬为公子泣,公孑客新其优头 I若能烛之武见秦若,的必退解析:A项两个“乃”均 为“才a B项两个“与”均 为“跟、和”之意;D项两个“若”均表假设“如果”。C项中“为设食”,“为”是“替”的意思。“如姬为公子泣”,“为”是
9、“对,向”之意。答案:C五、2004年江苏高考试题第12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蒙京以官僚之16/推/而力行之耳A.I或他杳名出人与非常也 a I外连南而斗潘侯(不见卿久,今日乃闻嘉官 学痕卒,华七十九I必以长安茗为质,兵乃出 d|以一暨之故逆找蔡之欢解析:本题考查虚词理解能力。B.均是连词,无实义;C.都作“才”讲;D.都是“因为”。A.分别是助词“的”和主谓间助词,无实义。选A项。答案:A六、2004年浙江高考试题第12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至君恃选以制以金笼进上乃喷为此以双其衣乃辛工徒躬治木石/世之仕宦于南,与其死而无归者I向其深
10、,则其好游者不能夯也/能满辄出而焚之I若孑博学而日善省乎己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意义和用法。A项中两个“其”都是远指代词“那些”。B项 中“至君特选以材”的“以”是介词,按照;“以金笼进上”的“以”是介词,用。C项“瓮满辄出而焚之”的 而 表顺承;“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而”表并列。D项“乃暇为此以溉其农”的“乃”是副词,竟然;“乃率工徒躬治木石”的“乃”是副词,于是。答案:A七、2004年福建高考试题第12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J文帝岩禹饮通家,其宠如是 J不来,且新通I其意常在沛公也 I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而丞相嘉自细所言不用,乃先谙之,为错所
11、矣C一|dJ帝为晴雪所饶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解析:A项“其”可解释为“他的”,指示代词。B项都可以解释为“将要”,副词。C项前一个“所”与“言”构 成“所”字结构,相当于名词;后一个“所”与前面的“为”呼应,构 成“为所”的被动句式。D项两个“乃”都可译为“却二答案:C八、2004年湖北高考试题第12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欲以为施州长史&户口逃亡且尽I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一 I臣死且不疑,后砥麦足旅/乃洛元忠与嵌私收云|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I勾践既在之,乃致其众而誓之 I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解析:本题考查常用文言虚词的用法。A项中第一个“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
12、可译 为“任命他为”。第二个“以为”译 为“认为”。B项 中“逃亡且尽”之“且”为副词,相当于“将”“将要”。“臣死且不避”之“且”表让步关系,相当于“尚且”。D项中第一个“也”用在句末表肯定语气,第二个“也”用在句中表停顿,以舒缓语气。C项中的两个“乃”都是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可译为“就”“这才”。答案:C九、2004年重庆高考试题第12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今金才已诛,次且取公,宜蚤为计 E/道寒,无匹归一 I不考,若属皆且为所虞 艮I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也也r 平生不知死地在此 口 季密隔,美东也未有所属 令其智k反不能及 7 苟
13、得闻孑大夫之言,何后w有解析:A项“且”都 是“将要”的意思。B项“所”都是代词,后加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C项“乃”都是副词,“却,竟然”的意思。D项,第一个“之”字,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二个“之”字,助词,起提宾作用。答案:D十、2004年全国III高考试题第12题卜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啜之,拜登为少傅/广遂上旗乞撼皆A-|久之,能以足音建人&I于是怀古,遂自检汨方而死 上必其守笃老,皆许之/今日饮食费且尽二I赵王岂以一量之故欺秦邪 d I不考,若属皆且为所瘠解析:A.之,音节助词,无实际意义。B.第一个“遂”,副词,于是,就:第二个“遂”表示最
14、后的结果,终于,到底。C.以,因为。D.且,副词,将要。答案:B 一、2004年全国IV高考试题第12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及其执丧,底毁过礼&辍辔校菩,方之悲泣 及陷于罪,锹后从而刑之 I慎勿为妇死,贵贱情向两 乃坡就,勤苦同于金虎/我者怀无厌之欲C,I设九夷于廷,臣乃敢上嬖.I干为求古仁人之心,或具二者之为解析:C 项第一个“乃”意为“于是,就”;第二个“乃”意为“才”。A 项皆意为“到”;B 项皆意为“为了”;D 项皆意为“的”。答案:C十二、2004年上海高考试题第20题下列句中“为”字用法与另外三句不回的一项是A.是为何谷 B.何方以公名之C.以臣为
15、愚 D.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理解能力。“为”字有两个读音,一个是“w6i”,一个是“wi”,读前一个音时多是动词,后一个音多是介词。在此题中,A、C、D 三个选项都应读“w6i”,都可以解释为“是”之意,A 项 中“是”即代词“这”之意,“为”是“是”之意;C 项 中“以为”是“认为是”之意;D 项中作谓语动词“是”之意,而 B项 中“何为”是宾语前置,应 是“为何”,读音应读“w6i”作介词“因为”讲,因 此 选 B项。答案:B十三、2004年湖南高考试题第12题卜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故 易求涛 人以比恒人若孑I若亡郑而有益于茗,敢必
16、烦执事 宜若有拄呵无怪着I寻尝终日而思臭,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已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老,可以无悔臭,其软能讥之平口 褊鸣于九辜,声闻于天 I夫祸患常积于敏微,而答更多困于所够解析:A.“以”都 是“用来”的意思。B.第一个“其”是代词;第二个“其”加强反问语气,可以译为“难道”。C.第 一 个“而”表并列关系;第二个“而”表修饰关系。D.第一个“于”,介词,相当于“在”;第 二 个“于”表被动。答案:A十四、2004年广东高考试题第12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子亦闻东鼾李之辔利乎吾妻之美我老,私我也施不分其民力曼哈侧其;盾一陵A.C-|雷定公同于获回日
17、勾践说于国人目密则善臭此则国人之罪也解析:A.两 个“于”均为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B.两 个“之”均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第 一 个“则”表示让步,可译为“倒是”,第二个“则”表示肯定判断,乃,是;D.两 个“其”均为代词,他的。答案:C十五、2004年春季全国高考试题第13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古有之,未之恩耳,夫何远之有/其巧百倍于常“I学若以内惊馁虎,何功之有靓 青,取之于盛,而吉于蓝一 /帝必同先生可动否?”。/此马氏的学不对也.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多烦执星.行过嵬门,见侯生,具吉所学欲死案军状解析:本题考查虚词的用法。A项 中“之”字的用法不同
18、。“未之思耳”,是“未思之”,此句是否定句中的“之”字前置,作代词讲。而“何功之有”的“之”字是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答案:A十六、2002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2 13题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人 仔如此以百的走 旬奴追射我立尽&产 时 会 黜 胡 兵 绘 屋 之I今以钟磐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明也 含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既出寒,出东道 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釜沸始皇既没,余威隹于殊裕 d I事无大小,然以暂之,然后他行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这道题采用给出四组八个例句,每组内部两两比较、考查异同的方法。设置这道题是为了考查
19、考生对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的辨析能力。为了降低难度,同时也想把考生在中学学过的既有知识与现在需要解答的新问题串联起来,在用来比较的八个例句中,除原文外,其余四个均选自中学课本。选择课本用例时甚至考虑到句式上的完全相同,这样做更便于考查考生对于知识进行迁移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A项中的两个“以”字,从词性来看均为介词,从语法意义上看前者表示领率,后者表示工具,因而两者是不相同的。“今以钟磬置水中”一句,出自苏轼的 石钟山记。B项中后一句出自课文 陈涉世家,也是司马迁的文章。这组中进行比较的两个“会”字是常用的文言副词,其意义“正好、恰巧”也是常用的义项,两句中的“会”字意义与用法均相同。C项
20、中“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句,出自贾谊 过秦论。其 中 的“既”字表示“已经”之后”,是副词“既”的常见用法。而 李将军列传中“既出塞,出东道”的“既”字也正是这种用法。可见两句中的“既”字意义用法均相同。D项中的“事无大小,悉以咨之”一句,出自诸葛亮的 出师表。“事无大小”与阅读材料中的“无老壮皆为垂涕”一句,两 个“无”字均表示“无论、不论”的意思,是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的说法、意义。这两个“无”字也是相同的。据题目的要求,A项为正确选项。答案:A13.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称代前文的(广军)“解鞍”“士皆纵马卧”。B.避之数岁
21、,不敢入右北平称代前文的“(李)广”。C.饮食与士共考称代前文的“赏赐”。D.百姓闻?,无老壮皆为垂涕称代前文的(李广)“遂引刀自到”。解析:本 题 考 查“之”字的称代作用,也属于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这道题给出四个使用了人称代词“之”字的文句,同时对各句中“之”字的称代内容进行说明,要求选出说明不正确的一项。这种考查形式曾在1992年的全国试题中使用过,当时是考查指示代词“是”字的指代内容,具有较好的效果。应当说,之 字 与“是”字均是文言文中出现频率极高的虚词,对它们用法的考查是很有必要的。本 题A项“胡兵终怪之”的“之”,称代的是胡兵感到奇怪的现象,正是指前文李广部队
22、“解鞍 士皆纵马卧”,这些情况迷惑了胡兵,才使得李广的小部队得以保全而未被消灭。这一选项是正确的。B项“避之数岁”中 的“之”字,是承着上文“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 汉之飞将军而来,显而易见,“避之”的“之”正是称代李广。这一选项也是正确的。C项“饮食与土共之”的“之”,称代的应是本句开头的“饮食”一词,“之”字是指前文的“饮食”,并非称 代 更远的“赏赐”。“得赏赐”一 句 与“饮食”一句,分别讲的是不同的事情,“之”字也无法越过“饮食”而去称代更前面的内容。这一项的说明是错误的。D项“百姓闻之”的“之”到底称代什么,我们也可以根据后文的“无老壮皆为垂涕”来进行判断,正因为百姓听到了李
23、广“引刀自到”一事,老壮才为他痛哭。这一项的说明是正确的。因此选C项。答案:C十七、2001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3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 故且燹攻即蛆?待其事 E 迨使约降于塞.I炎子生之光阴?疗梅也散 7 故内总干郑柏 田单乃收城中当千余半|五千人因指枚击之二)顺伯乃在匏之沛公军.I相如因持量却立解析:本题考查虚词的含义和用法。A项“以”是连词,表目的关系,如 五建“构木为巢,以避群害”。B项 的“于,第 一 个 是“与,同”的意思,如“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个是表被动,出 自 屈原列传,又 如“君幸于赵王”。C项 的“乃”是副词,“于是,就”,
24、又 如“良乃入,具告沛公”。D项 的“因”强调动作行为具备了一定条件才发生,可 译 为“就”,如“因拔刀斫前奏案”。答案:B十八、2000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2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 是豆惨榇之余,故以为汝松耳 E/每至客含,自教驴,取樵炊黑,I见其客宋亥,俾保,故久立与其客语.I每闻琴蠢之声,则应节而舞/后因他信,具以白质./磐武帝蜴见,论边事,谓及平生C-1因袤客至商相如n掰罪 a I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解析:2000年高考对虚词的考查与1999年相似的是,每个选项中都有一句是课文中的句子。A项 中 的“故”,第一句中作“所以”讲,又 如“故忧愁幽思而作 离
25、骚 二第二句中作“特 意 讲,如 今公子故过之”。B项 中 的“每”作“每次,每逢”讲,又 如“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每”在1991年第2 0题的句子中已考查过,“帝每面称之日,此 句 中 的“每”是“常常”的意思,如“妆成每被秋娘妒”。“每闻琴瑟之声”一句,1988年也曾考过。C项 中 的“因”作“通过、经由”讲,1997年全国高考题曾考过“因D项 中 的“及”作“到”讲。答案:A规律点睛虚词的考查都集中在18个虚词上,要以课本为主,认真归类总结。特 别 要 注 意“以”“其”“之”等虚词的用法,这些儿乎每年都要考到。学习文言虚词,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以课本为本,借助课本文言文的例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主题 理解 常见 文言 虚词 文中 用法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