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2.4.2《柳永词二首-雨霖铃》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教案课件.pdf
《高中语文:2.4.2《柳永词二首-雨霖铃》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教案课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2.4.2《柳永词二首-雨霖铃》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教案课件.pdf(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授课授课时间时间课题课题年年月月日日第第周周星期星期第第节节教教学学目目标标教学教学重点重点教学教学难点难点知识与能力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情情 感感 态态 度度与与 价价 值值 观观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1.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2.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体会短暂与永恒的辨证关系。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教教学学设设想想教教材材分分析析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
2、术特色。2.运用想象和联想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提高学生对诗词的领悟、理解能力。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培养有感情的诵读能力。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雨霖铃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IV 第二单元 7 首宋词中的第二首,是柳永的代表作,更是宋词婉约派名篇。本词无论在文学史中还是在教材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该词上片写秋天傍晚,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下片词人想象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通过虚实相济、融情入景的手法集中反映了词人复杂的内心情感,学习本词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品赏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通过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来品味诗词的语言,赏析诗
3、词的表现手法,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和审美情趣。当前的高一学生在学习诗词过程中有这样的特点: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诗词作品,因为诗词语言的优美,情感的丰富很能吸引人。但无论哪种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具体说说它美在何处,为什么这样写,都是一些难题,更不能很好地把握;本文面对的教学对象是高一的学生,他们已具备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初步了解了一定的诗词文体知识。并且学生在初中和高一已学过诗词,对诗词的一般性鉴赏方法已初步掌握。但缺乏对诗词语言的体验能力;柳永是个著名的词作家,早已为同学们熟知。他的作品很多,但平时学生接触的不多,不知其风格如何,故而有很强的好奇心理;中学教材中涉及的术语虽然不多,但学生普遍感到
4、混乱。澄清这些相近的概念是学生准确运用这些概念的基础。诗词的教学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尽量补充必要的知识和背景,加以引导,并构建一个合理的平台,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能力和诗词鉴赏能力。诵读法。大纲要求学生能“流畅地背诵诗词”。朗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重音、语调、语速、体会作者的感情等。通过诵读,使学生得出对本词的整体印象,感觉文章的“气质”。通过诵读去发现精妙词句,体会其作用。情境法。学生所获取的知识百分之八十五都是通过视觉直接获得的,情境法既有利于学生直接获得感性认识,快速进入角色,又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研讨法。在高一开展的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上,开展课堂内的主题式研究。它既有利于培养学
5、生的兴趣,增强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名句鉴赏法。可选择一些名句进行具体分析。将这些名句和其他诗词进行比较,以增强学生内在的比较能力。语文新课标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师生互动性。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起到引导和组织作用。语文教学主要是主题式探研。以上方法充分体现了这一精神。此外还可运用提问法、讨论法、练习法和板书图示法。把握整体察背景,品味词语反复吟,联想想象悟主旨,再现意境体诗情,易词造意赏名句,求同辨异见风格,熟读背诵常积累,改写运用争创新。学生主要运用:快速阅读法、圈点批注法、发现法、比较法、品析法以及讨论法。例如诵读法:朗读要注意语言的节奏,体会作者的
6、情感;揣摩语句法:主要是从句子所蕴藏的含义和情感入手;比较阅读法:将要学的内容与已知内容进行比较,求同存异,加深理解。学学情情分分析析教教法法设设计计学学法法指指导导媒媒体体课课时时教学教学环节环节教师手记教师手记教教学学内内容容(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设计、学法指导、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分类推进措施、学生可能行为预见及对策等学生可能行为预见及对策等)一、导入新课一、导入新课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与刺客荆珂之间的“壮别”;“莫
7、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高适与董大之间的“慰别”;“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朋友之间的“酒别”:“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景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情别”;“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这是贾至与王八员外之间的“愁别”;“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是白居易与客人之间的“惨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这是杜牧与歌女之间的“泪别”;“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苏轼与其亡妻王弗之间的“梦别”;“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这是崔
8、莺莺与张生之间的“苦别”别有情,别有景,别有声,别有泪,别有长度,别有重量,别能消魂,别能减肌,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分别痛苦。真是“别”有滋味在心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又是怎样写“别”的呢?这首词描写了作者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各地漂泊时和他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痛苦心情,是柳永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二、简介作者二、简介作者走进雨霖铃从名句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名句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及柳永,大家也许不像对苏轼那样熟悉,但他的两句名句早已广为传诵。(提问、启发)“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
9、得人憔悴”。这是多么炽热如火的爱的情愫!直到晚清,曾受到过西学影响的王国维还震惊于这种爱情表白的炽烈,并将其用来比喻对于大事业、大学问不懈、执着的追求。明确三点,简要介绍写作背景明确三点,简要介绍写作背景名字:柳永、柳三变、柳七、柳屯田。特点:精通音律,擅长词曲,创制慢词,贴近市民,“变一代词风”。影响:“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柳永虽才情卓著,但早年屡试不第,一生仕途坎坷,生活穷困。经常出入娼馆酒楼,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他并不像浪荡公子,纨绔子弟之流的风花雪月,虽然身份不同,但在歌楼酒馆,他找到了感情的寄托,找到了发挥才华的地方。正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
10、相识。”在很多佳作中,多取材于同歌伎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他一生穷困潦倒,以至最后寄食寺庙,在贫困交加中告别了滚滚红尘。死后,一群红尘知己为他安葬,成为当时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板书雨霖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艰苦探索晏殊: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执着追求柳 永:凤栖梧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复习旧知。此处介绍了词牌知识、作者简介、作者评说、创作背景,使学生养成知人论世的良好阅读习惯,对雨霖铃有个初步的了解,进而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三、诵读整体感知三、诵读整体感知我吟
11、雨霖铃学习诗歌,很讲究诵读。况且雨霖铃又是一首词作。我们知道,词是一种极具音乐性的诗体。那么好,首先,让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这首词。听邓丽君唱雨霖铃录音。听邓丽君唱雨霖铃录音。学生:要求小声读一遍,找出能够体现感情基调的词句。学生:要求小声读一遍,找出能够体现感情基调的词句。教师:教师:明确体现感情基调的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概括感情基调:悲伤愁苦、哀婉、凄清。(板书)。朗读指导:基调低沉,应读得慢些,深沉些,尽量通过朗读传达出词人的悲伤愁苦之情。诗词诵读要把握的几个要点,首先要读准字音;其次要读出节奏,宋词不比唐诗那样整齐划一,每句是不同的。再注意韵脚的读法,要短促而清晰;试读一遍,划分节
12、奏。寒蝉凄切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竟无语凝噎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念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字);今宵酒醒何处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更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字)便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字)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停顿、轻重音与节奏。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停顿、轻重音与节奏。师:下面老师也来尝试一下,力争把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体现出来学生听录音朗读学生听录音朗读师:好,我们在独立理解
13、、交流想法的基础上再来听名家朗读,让自己静心凝神的去意会语之精妙、情之精诚。学生自读:要求投入,爆发出情感,读得感人。学生自读:要求投入,爆发出情感,读得感人。师:听了因为不同理解而呈现不同风格的几次朗读后,我相信大家一定发展或完善了自己原有的想法,那么就请带着你新的感悟自读齐读或抽个别学生读齐读或抽个别学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又要克服传统教学中单一沉闷的朗读方式的弊端,本环节先设计了“自由读”,学生可以打破常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有兴趣的还可以启用录音机设备,自吟自录自品;学生教师也可自主选择“名家朗读”和“古词新唱”中的声频素材,男声的荡气回肠和女声的缠绵细腻带来身临其境的感
14、官效果,从而品味诗文委婉凄恻的感情基调,更好的领会柳词独特的艺术魅力。“配音间”创造性地提供背景音乐和不加标点的诗词原文,从句读停顿和感情基调把握上训练学生的朗诵能力,也设计了录音机,方便自评互评。吟诵四环节梯度分明,便于教师灵活运用。学生读出的地方要予以肯定,没有读出的地方教师加以补充。诵读提示:首先注意词的低沉基调,还要保持乐句的完整性,例如“寒蝉凄切”是一个乐句,应有稍长的停顿;以下“都门帐饮无绪”“今宵酒醒何处”皆独立乐句,亦应这样处理。有些乐句中有“豆”,如“留恋处”“念去去”“杨柳岸”“便纵有”等之后皆有“豆”,“豆”相当于八分或十六分休止符,读时应声断气不断。刚才我们通过反复的朗
15、读,初步感知了这首词的感情基调。那么,这首词的离别之情是怎样一步步表现出来的呢?让我们来细心品味词句,领会词中的情感。词句赏析:词句赏析:1.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师:我们先请一位同学来读词的前三句,请其他同学找出这三句师:我们先请一位同学来读词的前三句,请其他同学找出这三句中富有特征的自然景物的意象。中富有特征的自然景物的意象。思考讨论:起首三句写什么?是情?是景?三句中有哪些意象?思考讨论:起首三句写什么?是情?是景?三句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哪些特征?这些意象有哪些特征?明确:明确:写别时景。点明了季节、时间、地点和事件。勾勒了一个情人离别的典型
16、环境。寒蝉、长亭、骤雨等。“寒”指明季节,又给人凄凉感,它的叫声“凄切”,为离别奠定了基调。“长亭”是离别的场所,傍晚点明时间。“骤雨”刚停,兰舟催发,营造了一种依依不舍的氛围。师:提到秋季会有怎样的感觉?师:提到秋季会有怎样的感觉?(萧瑟)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加之当中“对长亭晚”一句,句法结构是一二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学生活动,写:学生用3凄凉况味。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书面表述,起首句的词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凄切”。教师巡视并个别指导。交流:走了一程又一程,满眼望去,尽是暮霭残照,烟波茫茫,无边无
17、际的楚地,正是我将去漂泊的地方!走吧,走吧!此去千里,相见无期。楚地广阔,可哪里是我栖身的地方?想到这里,我泪眼朦胧,再也分不清烟波暮蔼了!思考讨论:这些意象营造了一个怎样的离别氛围?思考讨论:这些意象营造了一个怎样的离别氛围?明确:明确:营造了一个凄凉悲苦的离别氛围,为全词奠定了感情基调。2.2.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问:这写什么?(写情)问:这写什么?(写情)明确明确: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心思。问:为什么?他的思绪正在想什么?问:为什么?他的思绪
18、正在想什么?明确明确: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留恋和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不想“别”而又不得不“离”。于是后面便迸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学生用 3 分钟左右的时3.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教师巡视并个师:我们来看这两句。这两句叙述了一人怎样的离别过程?请大师:我们来看这两句。这两句叙述了一人怎样的离别过程?请大间进行书面表述,而后,一位同学把自己家联系上下词句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个过程在纸上描述出来。家联系上下词句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这
19、个过程在纸上描述出来。别指导。明确:明确:两人手拉着手,泪眼对着泪眼,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却不知描述的内容读给大家听,其他同从何处说起。学作简要点评,可补充。四、研习文本品味意象意境四、研习文本品味意象意境赏析雨霖铃师:这句写情态。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师:这句写情态。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提示提示:两人相对而立,手握手,眼对眼,泪眼婆娑。是“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是“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是“流泪眼对流泪眼,断肠人送断肠人”啊!既然这么不舍得,那词人为什么要离开呢?也许是统治者不欣赏,也许是迫与生计。总之是不得不离
20、开。古往今来恋人离别都是一样的。“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问:词人“竟无语凝噎。”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问:词人“竟无语凝噎。”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明确明确: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4.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师:两人手拉着手,泪眼对着泪眼,千言万语不知从何处说起。师:两人手拉着手,泪眼对着泪眼,千言万语不知从何处说起。词人此时此刻心中在想什么呢?请充分运用想象,用口头语言说说这词人此时此刻心中在想什么呢?请充分运用想象,用口头语言说说这两句词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浸蕴了怎样的感情?两句词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浸蕴了怎
21、样的感情?这里的“念”字用得特别好。承上启下,表明是设想别后的道路遥远。“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路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曰“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从此挥手一别,举目关河:浩淼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衬托出旅人前途的渺茫,情人相见之无期。它给读者的感受,不仅是自然景色之暗淡,更充满着无边无际的离愁别恨。(提示学生想象这副画面:作者站在河边,放目远眺,面前所见:一望无际的海面,远处山色朦胧,海面上层层灰蒙蒙的雾气升腾,整副画面是灰色调。好象一副山水画
22、。)这样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压抑、苦闷、茫然)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江面上,轻烟笼罩,浩淼空旷,傍晚的云气重重地下压,所以是沉沉的暮霭。给人一种压抑、郁闷的感觉。还没有离别,便想象行程遥远,空旷广漠中充满着漂泊无依的愁绪。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心情更加暗淡,移情入景,水色天光便披上了阴影。这句要读出苍茫、孤独味来。5.5.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师师:下阕换头写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
23、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问:“清秋节”一词,照应前面哪句?问:“清秋节”一词,照应前面哪句?明确:明确:起首一句“寒蝉凄切”。前后照应再次点明离别时的凄清氛围。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6.6.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师:师:想到前程,是楚天茫茫,千里烟波,暮蔼沉沉,词人设臣明朝酒醒后是多么凄凉的情景啊!为什么是“酒醒”而不是“睡醒”?启发学生想象这副画面,把语言形象化进而图象化,以体会诗的意境。学生活动,口头描述:(学
24、生充分运用想像,在头脑中再现词句描绘的情景,并口头进行描述。如果一位同同学描述得不够充分,可以让别的同学作补充。)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楚辞 九歌 湘夫人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贾岛忆江上吴处士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刘彻秋风辞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燕歌行明确:明确:“酒”换为“梦”,反而削弱了离别之情。白日尚“执手相看泪眼”,入夜便恬然而入梦乡,岂不是白天是在逢场作戏?酒则不同。借酒浇愁,暂时麻醉。但一经复苏,愁情更让人柔肠寸断。思考并讨论:酒醒何处,这“何处”二字词人有没有具体指出是思考并讨论:酒醒何处,这“何处”二字词人有没有具体指出是在何处?在何处?明确明
25、确:离别使令人愁,借酒消愁,不觉沉醉,而醒来却不知身处何处,见到的只是江南处处可见的杨柳晓风残月图。“杨柳岸,晓风残月”并没有具体指出在哪里,这只不过是江南常见的情景罢了。中国人总是喜欢把完整的看成完美的象征,比如,圆月象征团圆,而残月相对而言就是离别了。花好月圆是良辰美景,残月,给人多少缺憾,多少心伤。晓风,恐怕是有点凉意吧?又是深秋季节的。清秋的早晨,风给人阵阵凉意,让人倍感凄凉冷落,这也是借景抒情。引申思考并讨论引申思考并讨论:“杨柳”意象在古诗词中与离别有什么关系?“杨柳”意象在古诗词中与离别有什么关系?明确:明确:“柳”乃“挽留”的“留”字谐音,古人送别时有折柳相送的习俗,表示挽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柳永词二首-雨霖铃 高中语文 2.4 柳永词二首 雨霖铃 教案 新人 必修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