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考研复习资料中晚唐文学史知识点.docx
《古代文学考研复习资料中晚唐文学史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考研复习资料中晚唐文学史知识点.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四章杜甫箧中集唐诗集名,元结收沈千运、赵微明、孟云卿、张彪、元季川、于逖、王季友诗24首,为箧中集,以悲愤写人生疾苦,冷眼旁观,走向写实,主张诗要规讽寄托,有益政教,他们的诗有思想深度,无艺术力量。杜甫的叙事技巧大量使用叙述手法,以五、七言古体写时事,即事名篇,把叙事手法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则是杜甫的创造。杜诗叙事,既叙事件经过,又用力于细部描写。这些细部描写,或人或物或心情,精心刻画,从细微处见出真实,展开画面,把人引入某种氛围、某种境界。如北征叙从凤翔行在往邮州省家的一路所见:“我行已水滨,我仆犹木末。鹏鹃鸣黄桑,野鼠拱乱穴。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没有直接写战争灾难,而乱离与贫困一一显
2、现。他写的都是不起眼的平常细事,但正是这些细小的描写,从一个视角展现了广阔的历史画面。也正是这些细小的描写,使杜诗的叙事方式有别于前此的叙事诗。它从概括描写走向写具体事件的片段,因写细节而更少概括描写常有的夸张,更多真实感。故事铺排被冲淡了,而生活色彩则得到极大的加强,如兵车行羌村三首杜诗叙事,融入强烈的抒情。多数的叙事诗,他其实是作为抒情诗来写的。客观的真实的叙述与主观的强烈的抒情,融为一体。有时还杂以议论,融抒情、叙事、议论于一体。有赋的铺排、散文的句法,也有抒情诗的意境创造,记述的是时事,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画面,而抒发的是一己情怀。这在中国诗歌史上是空前的,是诗歌表现方法的一种转变,是杜
3、诗异于盛唐诗的地方。杜甫律诗的成就的艺术特色杜甫律诗的成就,首先在于扩大了律诗的表现范围。他不仅以律诗写应酬、咏怀、羁旅、宴游,以及写山水,而且用律诗写时事。以古体写时事,较少受限制,杜甫多数写时事的诗都是古体:用律诗写时事,字数和格律都受限制,难度更大,而杜甫却能运用自如。他这部分写时事的律诗,较少叙述而较多抒情与议论,如秋笛即事。为扩大律诗的表现力,他以组诗的形式,表现一些较难表现、较宽泛的内容,五律和七律都有这样的组诗,如秦州杂诗二十首。杜甫以律诗写组诗最为成功的,是七律,特别是秋兴八首,可以说是杜甫律诗中的登峰造极之作。江峡秋色牵动滞留夔府孤城的寂寞心绪,也牵动故园之思。由丛菊两开引发
4、留夔两载辛酸岁月的感慨,引发对于故园的思念。这八首要表现的是一种深沉复杂的感情,交错着感慨、回忆、思念与对于时局的看法。要用一首诗来把这些复杂的、低回不尽的感情表达出来不容易做到,或者说不容易表现得淋漓尽致,而用组诗则可以做到这一点。以律诗写组诗,极大地扩大了律诗的表现力,这是杜甫在律诗发展史上的贡献。杜甫把律诗写得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合律而又看不出声律的束缚,对仗工整而又看不出对仗的痕迹。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把一种骤然到来的狂喜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用“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这些动词,加强了突然性和随意性色彩:用“即从”“便下”“穿”“向”等词,连接四个地名,造成风驰电掣的气
5、势。表达的方式,仿佛散文一般,感情流畅,连贯性、整体感极强,毫不受律体的束缚。如登高风急、猿啸、鸟飞、木落,伴以滚滚而来的江水,整个境界卷入到急速的流动之中。然后是一声深深的叹息。他用了那么多在动作上连贯性极强的动词,造成全诗的流动感和整体感,使人读来有一气浑成之感。但细究起来,全诗在声律句式上,又有极精密的考究。八句皆对,首联句中也对。严整的对仗被形象的流动感掩盖起来了,严密变得疏畅。首联上句第一字仄声换成平声,下句第一字平声换成仄声,一开始便用轻重的变化增加了两个节奏。“猿啸”处本应是二仄声,他为了使“天高”与猿声连着表现一种高扬凌厉的情调,用了一个平声字“猿”,三个平声连续上扬,“啸”仄
6、下沉,两头均有一个急速的起伏,最后一个“哀”字,扬而不返。这首句在通过对平仄的精心安排来表现声象上,真是精彩极了。杜甫律诗的最高成就,可以说就是在于把这种体式写得浑融流转,无迹可寻,写来若不经意,使人忘其为律诗,以亲切随便的语气说出,不露对仗与声律安排的痕迹,如春夜喜雨,上四句用流水对,把春雨神韵一气写下,无声无息不期然而来,末联写一种骤然回首的惊喜,格律严谨而浑然一气。杜甫自己说:“晚节渐于诗律细”这正是他对律诗的主要追求,“诗律细”不仅在于声律的精心安排,也在于从严谨中求变化,变幻莫测而不离规矩。有时他为了表达某种感情的需要而写拗体,晚年七律拗体更多。这种拗体与七律初期出现的某些不合律现象
7、是不同的,它是成熟之后的通变,表现为变化中的完整。杜甫律诗的又一成就,在于他炼字炼句上的成功。精于用字,刻画细微,在他的古体中有同样表现,而以律诗的表现最为精彩。他炼字,用力之处在表现神情韵味。刘熙载说少陵炼神”,就是指这一点。他善于用动词使诗句活起来,用副词使诗疏畅而富于转折,特别是“自”字。他还善于用颜色字以强化某种感情色彩,用叠字以创造氛围,用双声叠韵以使诗的声调更加和谐悦耳,用俗字口语使诗读来更加亲切。炼字,是他的自觉追求。杜诗的艺术风格杜诗的主要风格特征是沉郁顿挫,沉郁顿挫风格的感情基调是悲慨。杜甫是一位系念国家安危和生民疾苦的诗人。动乱的时代,个人的坎坷遭遇,一有感触,则悲慨满怀。
8、他的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是写生民疾苦、怀友思乡,还是写自己的穷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他的诗,蕴含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世的心态,便把这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沉郁顿挫,是杜诗的主要风格。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既指声调的抑扬起伏,也指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杜诗的地位与影响杜甫的集大成,首先是他身上集中了中国文化传统里的一些最重要的品质,即仁民爱物、忧国忧民的情怀。在他的诗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与屈原相似的深沉忧思。屈原与杜甫当然有许多不同,但两人在诗中表现的忧国忧时却同样至诚。在杜
9、甫的诗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仁政思想的传统精神;可以感受到司马迁的实录精神,面对史实而不回护,正视历史。这些当然不是诗歌传统自身,但它却决定了杜诗的基本品质,说明这些品质的渊源所自。就诗歌传统自身言,杜诗的叙事与议论,显然受到诗经。小雅的影响。而其悲歌糠慨的格调,显然又与离骚相近。它的缘事而发,则来自乐府传统。它浓烈的抒怀,细腻的感情,与建安诗歌有关。他的五言古诗广泛接受魏晋南北朝诗人的影响,如王粲、曹植等。五七言律诗则可以说吸收了这两种体式发展过程中的一切经验;五律则主要学杜审言。最重要的,是充分吸收盛唐诗人创造兴象、创造意境的经验,把它融入叙事的技巧里,叙事而又有着意境的美。即使只从语言或意象
10、上说,也可找出杜甫与前辈诗人的各种联系。例如,杜鹃石龛诗,显然受到汉乐府相和歌辞相和曲江南的影响。他非常推崇曹植和建安诗人,推崇陶渊明和谢灵运、谢眺,特别是阴铿、何逊。对于陈子昂、初唐四杰,他更是推崇备至。他主张转益多师,正是这一点,使他成为集大成者。从唐诗的发展看,杜甫是一位承先启后的人物。杜诗是唐诗发展的一个转折。由于杜诗兼备众体而又自铸伟辞,积累了极其丰富的艺术经验,有许多的层面,这也就为后来者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各种可能。中唐以后,白居易、元稹继承了杜甫的缘事而发、写生民疾苦的一面,且受到杜甫五言排律夹叙夹议的影响;韩愈、孟郊、李贺则受到杜甫的奇崛、散文化和炼字的影响;炼字在晚唐更发展成
11、苦吟一派;李商隐的七律得力于杜甫七律的组织严密而跳跃性极大的技法。杜甫的更为重要的影响,是在思想情操方面。他的系念国家安危,同情生民疾苦,为历代士人所崇仰,在士人人格的形成上,有不可估量的影响。第五章大历诗风大历十才子指中唐大历年间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翔、钱起、司空曙、苗发、崔炯、耿、夏侯审,他们寄情山水,应酬唱和,关注自我,艺术精致,却反社会穿透力,钱起最有才能,为十才子之冠,与刘长卿并称“钱刘”第六章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不平则鸣“不平则鸣”是韩孟诗派具体的理论主张之一,所谓“不平”,主要指人内心的不平衡,强调的是内心不平情感的抒发,它既是对创作活动产生原因的揭示,也是对一种特定
12、创作心理,亦即“不平心态。不平则鸣”说的另一要点在于特重诗歌的抒情功能,韩愈提倡“不平则鸣”,就是提倡审美上的情绪宣泄,尤其是“感激怨志”情绪的宣泄,可以说是抓住了文学的抒情特质。韩孟诗派(险派诗派)以韩愈、孟郊为首的诗派,主张“不平则鸣”“笔补造化”,风格奇崛险怪,好写险笔,有意革新,创造了一套系统的诗歌创作理论,由重诗的社会功能转向抒情功能,转向重创作主体内心的展露和艺术创造力的发挥。韩孟诗派的诗歌主张韩孟诗派是指以韩愈、孟郊为首的诗派,主张“不平则鸣”“笔补造化”,风格奇崛险怪,好写险笔,有意革新,创造了一套系统的诗歌创作理论,由重诗的社会功能转向抒情功能,转向重创作主体内心的展露和艺术
13、创造力的发挥。“不平则鸣”是韩孟诗派具体的理论主张之一,所谓“不平”,主要指人内心的不平衡,强调的是内心不平情感的抒发,它既是对创作活动产生原因的揭示,也是对一种特定创作心理,亦即“不平”心态。“不平则鸣”说的另一要点在于特重诗歌的抒情功能,韩愈提倡“不平则鸣”,就是提倡审美上的情绪宣泄,尤其是“感激怨怨”情绪的宣泄,可以说是抓住了文学的抒情特质。韩孟诗派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笔补造化”,既要有创造性的诗思,又要对物象进行主观裁夺,与孟郊相比,韩愈更重视心智、胆力和对物象的主观裁夺,韩孟诗派在倡导“笔补造化”的同时,还特别崇尚雄奇怪异之美,尽管在论诗时韩愈也注意到了妥帖”“平淡”的一面,但由于
14、他主张的重心在雄奇险怪,便往往顾不上平淡妥帖了。与韩愈相同,韩孟诗派其他成员也大都具有崇尚雄奇怪异的审美取向,虽然这些诗人因自身经历所限,视野不够宏阔,取材偏于狭窄,大都在苦吟上下功夫,以致雄奇不足而怪异有馀,诗境也多流于幽僻蹇涩,但他们却以自己的美学追求和创作实践有力地回应了韩愈的主张,强化了以怪奇为主的风格特点。从“不平则鸣”到裁物象、觑天巧、补造化,到明确提出雄奇怪异的审美理想,韩孟诗派形成了一套系统的诗歌创作理论。它突破了过于重视人伦道德和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由重诗的社会功能转向重诗的抒情特质,转向重创作主体内心的展露和艺术创造力的发挥,这在诗歌理论史上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第七章白居
15、易与元白诗派元白诗派指中唐以元稹、白居易为首的诗歌流派,强调诗歌惩恶扬善,补察时政的功能,语言力求通俗易解,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人。元白指元稹、白居易,两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元和体元稹、白居易开创的诗风,内容有长篇排律,小碎篇章,以及元稹的艳体诗,如东南行一百韵新乐府运动一场有意识、自觉的文学革新运动,由白居易、元稹领导,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自创新题,抒写时事,并不以是否入乐为衡量标准。白居易的诗歌主张白居易表现出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的倾向。他主张诗的功能是惩恶劝善,补察时政,诗的手段是美刺褒贬,炯戒讽谕,所以他主张:“立采诗
16、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他反对离开内容单纯地追求“宫律高”“文字奇”,更反对齐梁以来“嘲风月、弄花草”的艳丽诗风。他强调了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达,具有歌谣色彩。诗歌必须既写得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还便于入乐歌唱,才算达到了极致。白居易对诗歌提出的上述要求,全部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补察时政,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更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的新乐府创作新乐府五十首,这是一组有着明确政治目的、经过严密组织构建的系统化诗作,内容颇为广泛,涉及王化、治乱、礼乐、任贤、时风、边事、宫女诸多方面,但其
17、中写得好而且有价值的,仍然是反映民生疾苦和下层情事、揭露弊政和权贵丑恶的那些篇章。首先,一篇专咏一事,篇题即所咏之事,篇下小序即该篇主旨。这种安排使得中心突出,意旨明确,避免了一题数意、端绪繁杂的弊病。其二,不少篇章形式灵活,力避典雅的书面语,而用口头语或俗语穿插其间,浅显流利,读来朗朗上口。其三,一些优秀诗篇善于生动地描绘人物,感情浓烈。在新乐府五十首中,包容以上诸点而取得突出成就的,应首推那篇批判宫市和宦官、为贫苦百姓鸣不平的卖炭翁。这首诗借卖炭老翁由“伐薪烧炭”到进城“卖炭”再到炭被抢走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扰民害民、宦官强取豪夺的野蛮行径。其中“可冷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两句尤
18、为精警,先用“可怜”二字倾注无限同情,继以一“忧”一“愿”来写卖炭老人的艰难处境和细微复杂的心理活动,真实贴切。诗中未发一句议论,全用形象说话,却发人深思。当然,白居易的新乐府又是有不少缺憾的。其一,新乐府的创作目的是“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为了做到这一点,作者往往不惜以丧失艺术性为代价,给诗篇添加一个议论的尾巴;有时则画蛇添足,做不必要的重复。其二,有些诗篇所写事件,诗人本无深感,只是为了凑足五十篇之数而作,所以写得枯燥乏味,不耐咀嚼,大都是议论和说教的堆积。同时,由于过多注重诗的现实功利目的,作者常用理念去结构诗篇,真情实感相对不足,比起杜甫那些深切体察民疲、一任情感自然流露而又意蕴丰
19、厚的乐府佳作来,新乐府中不少作品确有一间之隔。其三,在语言使用上,因一意追求浅显务尽而失之于直露无隐,有时一件简单的事理也要反复陈说,致使诗作不够精练含蓄。长恨歌长恨歌作于元和元年,在创作中,作者打破了他写讽喻诗所坚持的“其事核而实”、“不为文而作”的规则。叙事过程一再使用想象和虚构手法,浓烈的抒情贯穿于叙事的全过程,为情而作,非为事而作,使得全诗风情摇曳,生动流转,极富艺术感染力“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在这点题之笔里,刻骨的相思变成了不绝的长恨,特殊的事件获得了广泛的意义,李、杨的爱情得以升华,普天下的痴男怨女则从中看到自己的面影,受到心灵的震撼。诗以“长恨”命题的意义,诗在艺术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文学 考研 复习资料 晚唐 文学史 知识点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