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1510山行百折路重重登顶四顾锦色浓.docx
《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1510山行百折路重重登顶四顾锦色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1510山行百折路重重登顶四顾锦色浓.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三语文主题读写素材(第1510期)主题:山行百折路重重,登顶四顾锦色浓【作文指导】【文题在线】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有人认为,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也有人认为,世界上本来有路,走的人多了,反而没了路。还有人认为,世界上有路还是没有路,只有自己去走了,才能知道。其实,一个人、一个国家或者整个人类都面临“路在哪里”的问题。以上三种观点,你对哪种最有感触,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和感悟。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问题,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文题解析】作文题以材料和写作要求两部分构成。作文材料选取了三条“引语
2、”提出写作任务,所给材料核心词语为“路”,路作为名词有两个义项,一是“道,往来通行的地方”,二是“思想或行动的方向、途径”。题意明确了写作的立足点(路),也提供了广阔的写作空间(道路、方案、理念、办法等)。作文是想通过写作要求的“路在哪里”撬动材料,如选择第一种观点的,可以是“路在哪里?路在人多的地方”;选择第二种观点的,可以是“路在哪里?路在人不多的地方”;选择第三种观点的,可以是“路在哪里?路在人的脚下”。作文材料有三种观点,特别是第一个观点为人所熟悉,因为和鲁迅先生的原话高度相似,命题者有意抹去原作者,改为“有的人说”,意图是希望考生能将鲁迅说这话的语境和这句话原有的意思略去,把这句话放
3、在三个观点里去分析现有语境赋予的含义。三个观点应该是对立统一的。第一种观点: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世界上本没有路”这是一个客观判断,也是一个前提条件。可以理解为“当一个人、一个国家或整个人类面对眼前的情况无道可走或者无计可施时”;“走的人多了”,这句强调走的人的数量,可以理解为“去走或去尝试的人很多”;“也就有了路”这是一个结果,这结果体现了“从无到有”,这既是一个创造性的结果,又是一个量变转质变的结果。作文的立意方向有:集体、尝试、创造等等。第二种观点:世界上本来有路,走的人多了,反而没有了路。“世界上本来有路”这是一个客观判断,也是一个前提条件。可以理解为“道路、办法和
4、方案等等原本就存在”;“走的人多了”,这句强调走的人的数量,可以理解为“去走或去尝试的人很多”;“反而没有了路”这是一个结果,这个结果“从有到无”,既是一个毁灭性的结果,又是一个量变转质变的结果。作文的立意方向有:聚众、雷同、复制、共享等等。第三种观点:世界上有路还是没路,只有自己去走了,才能知道。“世界上有路还是没路”,可以理解为“前方的道路是未知的”;“只有自己去走了”,这句话包括施动者主体和施动者行为,还是一个前提条件,可以理解为“走路的人只有自己真真切切地去走,去行动”;“才能知道”这是一个结果,这个结果应该是一个具有前提条件的结果,是一个具有弹性的结果。作文的立意方向有:行动、付出、
5、后果或成果等等。【佳作赏析】山行百折路重重,登顶四顾锦色浓穿过曲径,通向幽处,我们寻找那晨钟暮鼓的静谧;踱进雨巷,徘徊往复,我们遇见那丁香一样的姑娘;循经栈道,山行百转,我们胸怀一览众山的开阔人的一生,会走过很多路。有人说,世界上有路还是没有路,只有自己去走了,才能知道。的确,正所谓躬行达道,只有亲身经历,躬身实践,才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路。人生就像登山,遥看目标,高不可攀,其实每一步,都在向前。可攀登的路,从来都是荆棘密布,从来没有坦途。山行百折路重重,登顶四顾锦色浓当我们绕过九曲回环的山路,登顶回望,眼下便是一片锦绣。即使艰险丛生,也要勇于踏上征程。哪怕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也要迈步从头越。
6、只有勇敢地迈出第一步,万事才有了可能,才能为躬身实践、到达真理找到一个起点。回望一个世纪以前,嘉兴的一条红船,李书成家中的一张方桌,十几个人围坐一起,便踏上了求索的征程。谁能想到一个世纪以后的今天,我们的国家海晏河清,一派生机。共产党人坚定不移地走上革命征程,即便起点微不足道,勇气和信念伴随他们一路前行。有路还是没有路,只有自己踏上征程坚持走,才能得到答案。前路漫漫,终点看似遥不可及,便应该义无反顾,风雨兼程。只要路是对的,就不怕路途遥远。哪怕千难万阻、千沟万壑,也要排除万难、坚定不移。只要路是对的,就一定会到达。我们在创业年代,坚定不移地选择马列主义道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之道;我们在
7、繁荣时期,选择改革开放道路,坚持真理,实事求是;我们在盛世今朝,选择开辟“一带一路”,与沿线国家美美与共。即便如今霸权主义国家欲望膨胀,单边主义势力依旧以邻为壑,他们虽然对我们指手画脚,但丝毫不影响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国际协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依旧是我们的使命担当。道路能不能行得通,只有不畏艰险坚持走,才能悟到正解。实践出真知,躬行方达道。作为青年学子,我们即将面临前路的选择生涯规划。我们会以审慎的态度,为个人发展铺路架桥,我们更应该将个人发展寄寓在国家发展之中,踏上矢志报国之路,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我们生而逢时,须勿忘过去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我
8、们走过“沉醉不知归路”的纵情恣肆,我们还会经历“多歧路,今安在”的挣扎彷徨,我们还会憧憬“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从容淡然。当我们走完百步九折的重重山路,回看来路,展望前路,原来早已是一片花团锦簇。【阅读拓展】(一)刘备托孤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其实很微妙。没错,诸葛亮是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的,在赤壁之战中也不负厚望。他出使东吴,折冲樽俎,促成联盟,战胜曹操,与刘备度过了一段如鱼得水的“蜜月期”。然而战后,他似乎退居二线了。夺取益州,是庞统极力怂恿,并出谋划策;进攻汉中,是法正极力主张,并出生入死。所以庞统战死,刘备“言则流涕”;法正病故,刘备“流涕累日”。法正死后获得的待遇,甚至比关羽还高。庞统
9、和法正,才是刘备的左膀右臂。难怪赤壁之战后整整十五年间,我们很少看见诸葛亮的身影,听见他的声音。也难怪关羽征襄樊,刘备征东吴,诸葛亮都既不反对也不赞成,干脆一言不发。诸葛亮保持着沉默。沉默是可以理解的。刘备兵败猇亭之后,诸葛亮曾长叹一声说:如果孝直(法正)还活着,那就一定能阻止皇上东征。就算东征,也不至于败得如此之惨啊!这说明什么呢?说明诸葛亮并不赞成伐吴,却无法有效地阻止,因为刘备只听法正的。他对诸葛亮,不过是“相敬如宾”,对法正,才是言听计从。法正不在了,刘备就谁的话都不听,孔明先生也只好去做“事后诸葛亮”。问题是:何以如此?因为理念发生了冲突。众所周知,诸葛亮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政治家与
10、政客的区别,就在于政治家有理想,政客却只有利益。诸葛亮是有理想的,这才放弃曹操、刘表和孙权,跟了当时一无所有甚至连性命都难保的刘备。那么,刘备有没有理想呢?原先或许是有的,但是后来就忘了。忘记的时间,大约是在得到了荆州和益州之后。此时,咸鱼翻身的他,就只有利益而没有理想了,这才不伐魏而伐吴。什么“汉贼不两立”云云,不过是称王称帝的幌子。刘备忘了的,诸葛亮没忘。然而尴尬的是,这种微妙的变化谁都不能说穿。刘备要装着没忘的样子,诸葛亮也不能提醒。于是只好心照不宣:诸葛亮埋头苦干做好分内的事,刘备则依靠庞统和法正攫取更多的利益。问题是现在法正已死,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庞统、许靖、刘巴、马良也都去世
11、。有威望、有能力的,只有赵云和魏延。能够托孤的,则只有诸葛亮。刘备放心吗?既放心,又不放心。放心不难理解。对于诸葛亮的忠诚和能力,刘备从来不怀疑。何况诸葛亮要的是理想,刘备要的是利益,两个人的诉求并不冲突。更何况刘备很清楚,理想主义者是不会为了个人利益而突破道德底线,不顾君臣大义的,他并不担心诸葛亮变成曹操或曹丕。不过,最让刘备放心的还是诸葛亮的行事风格,这个风格就是谨慎。刘备非常清楚:诸葛亮一生谨慎。因此,当刘备决定豪赌一把时,他得依靠庞统和法正;当他需要守住家业时,谨慎的诸葛亮就成了合适的人选。实际上,诸葛亮自己也这么认为。他事后的回忆和说法就是:“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这是
12、实言。那么,刘备为什么还不放心?因为事关重大。事实上,刘备要托付出去的不仅是儿子,更有他一手建立的蜀汉政权。可惜这个政权危机四伏,既有内忧又有外患。外患毋庸置疑,当然是曹魏和孙吴,何况他们正彼此勾结。那么,内忧又是什么呢?地方势力。我们知道,刘备建立的蜀汉是一个外来政权。更麻烦的是,在刘备到来之前,此地还有一拨外来势力,就是刘焉和刘璋父子及其部属。再加上益州本土的官僚和豪强,蜀汉王朝内部就有了三股彼此制约的政治力量。一是益州集团,即本土士族。二是东州集团,即刘璋旧部。三是荆州集团,即刘备亲信。这三股力量的关系错综复杂。刘焉入蜀时,益州集团是主,东州集团是客。刘备入蜀后,东州集团是主,荆州集团是
13、客。主客新旧先来后到,就造成了荆州(新客)与东州(新主)、东州(旧客)与益州(旧主),以及荆州(客人)与东州(新主旧客)和益州(旧主)的三重矛盾。这可不是什么好玩的事。更不好玩的是,刘备在猇亭和夷陵一败涂地,这就难免让一些原本就心怀不轨的人蠢蠢欲动。可以这么说:刘备建国,基础不牢;夷陵战败,地动山摇。刘备深感忧虑。毫无疑问,可以为刘备分忧的只有诸葛亮,最让刘备放心不下的也是诸葛亮,因为诸葛亮有理想。如果他为了复兴汉室,不惜以卵击石与曹魏决战,岂非内外交困?当然,诸葛亮是谨慎的。但,万一呢?这不能不防。刘备也表现出了惊人的政治智慧。兵败猇亭的四个月后,犍为太守李严被任命为尚书令。六个月后,刘备托
14、孤于诸葛亮,同时指定李严为副。李严原本是刘表的人,曹操南下时投奔了刘璋,刘备入蜀时又投降了刘备。可以说,李严属于东州集团,但又与荆州集团最为亲近,这一人事安排的用心十分明显。接下来,就是与诸葛亮的谈话了。刘备说:先生的才能十倍于曹丕,定能安邦治国成就大业。因此,请先生酌情处理,如果觉得刘禅还行,请先生辅佐他;如果这孩子不成器,不妨自行其是。没错,原文就是:“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什么意思?一般认为,君可自取,就是授权诸葛亮取代刘禅,自己当皇帝。但也有人认为,这是让诸葛亮从刘备的其他儿子中另选一个,也就是赋予诸葛亮废立之权。两种解释,都有道理。但,无论是取而代之,还是行废立之权,都非同小可。因此
15、,这话首先是说给李严听的。刘备的组织路线很清楚:荆州集团是政权主体,益州集团是防范对象,东州集团则是团结对象。所以,他必须告诉大家:诸葛亮才是朕最信任的人。你们可以积极靠拢,决不能公然挑衅。后来诸葛亮废李严,也是因为有此底气。传达给诸葛亮的信息同样明确:蜀汉政权是我的,也是你的。我死以后,就是你的,不管名义上是谁的。既然如此,先生总不会一时冲动就把它弄丢了吧?诸葛亮当然明白这意思。他匍匐在地,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地表示:臣一定鞠躬尽瘁,忠贞不贰,直至献出自己的生命。什么叫手腕?这就是。现在,刘备可以放心去了,因为诸葛亮一定会竭尽全力守住蜀汉政权,也不会再有什么万一。至于接过权柄的诸葛亮如何去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高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高考语文精品专题 高考作文指导 统编版高中语文课件 高考语文解题指导 高中语文学案 高考语文拓展资料 高中语文模拟试卷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