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木兰诗》课堂教学实录-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docx





《第9课《木兰诗》课堂教学实录-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9课《木兰诗》课堂教学实录-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木兰诗课堂实录第一课时注:蓝色字体为ppt内容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学习第8课木兰诗。这是本单元唯一的古诗文,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我们要注重语文知识的积累。先请同学们圈画课下注释。木兰诗选自北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环节一:积累文学常识我们先来了解什么是乐府诗。乐府、乐府诗以及乐府诗集乐府本来是官府的名称,是朝廷的音乐机构,用来训练乐工、制定乐谱和采集歌词。其中采集了大量民歌。后来,乐府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乐府诗主要反映的是下层人民的生活,常采用五言、七言和杂言的诗歌形式,押韵相对灵活自由。乐府诗集是北宋郭茂倩所编著
2、的乐府歌辞集,木兰诗是其中的一首,代表了乐府民歌艺术成就的高度。环节二:积累语言请同学们自读一遍课文,有两个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句子的节奏。(学生读)我们来读一读下面几组句子,看看大家的自读成果。(学生读)请大家跟着老师一起来读一读这些句子。(教师读)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zh)声,唯闻女叹息。(2)昨夜见军帖(ti),可汗(k hn)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3)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n jin),南市买辔(pi)头,北市买长鞭。(4)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jin)。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
3、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ji)。 “骑”在这里指的是战马,燕山胡人的战马发出了啾啾的叫声,朗读这句话停顿要这样处理: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5)朔(shu)气传金柝(tu),寒光照铁衣。(6)策勋十二转(zhun),赏赐百千强。(7)脱我战时袍,著(zhu)我旧时裳(chng )。“转”是一个量词,表示次数。“裳”古时候“衣”和“裳”是有区别的,上身穿的叫作衣,下身穿的叫作裳,读chng。现在请大家出声的朗读这一组句子,既要读准字音,又要处理好停连,读出句子的节奏。接下来我们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见下图,师边读边讲解)2.理解词义(1)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闻:听
4、见。(2)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市:买。(3)西市买鞍蒋,南市买辔头鞍蒋:马鞍子和马鞍下的垫子。辔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4) 旦辞爷娘去 旦:早晨 去:离开。(5)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但:只,仅。溅溅:水流声。(6)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欲:想要。 驰:赶马快跑。 还:返回。(7)出郭相扶将 郭:外城。 扶将:扶持。(8)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帖:同“贴”(ti)。(9)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走:跑。 傍:靠近、临近。 安:怎么,哪里。理解词义是读懂古诗文的重要步骤,我们在此基础上再此基础上完整的朗读一遍课文。完整的读过课文之后,我们大体了解了这首
5、诗歌的内容,木兰诗是为一位奇女子木兰所作。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她的故事称得上传奇,在她的人生经历中面对过两次重大的转折,而这位奇女子都能做出了不起的选择,她有自己的,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到这两个“愿”。奇女子木兰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第一处:第2段“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第2处:第5段“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环节三:讲读第1-2段这节课我们先来研读文章的前三段,了解木兰的第1个“愿”是什么?这个“愿”在什么情形下产生,以及这个“愿”引出了她什么行为?我们来读一读木兰的第1个“愿”,“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这句话的意思是: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鞍马,从此开始代
6、替父亲去征战。“替爷征”,这原本是男子的义务,古代征兵的对象是成年男子,叫做壮丁。而现在木兰一个女孩子做出这样的决定,让我们就要去探究她这个“愿”是在什么情形下产生的?大家读一读这个“愿”前面的两句话。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军帖”是征兵的文书,可汗在大规模征兵。而征兵的名册有12卷, 12是虚数,极言卷数之多,每一卷上都有木兰父亲的名字,这是木兰替父出征之“愿”产生的大背景。当战争爆发,从军是百姓的义务,保家卫国是为国家承担责任。但是家中父亲年迈,弟弟年龄还小,怎么办?这是木兰之“愿”产生的第二重缘由,她要替父亲分忧,
7、也要保护年幼的弟弟,这是为家庭承担责任。木兰有什么特点呢?我们形成了初步的感知,木兰对父亲孝顺,对国家尽忠,是个坚定勇敢的了不起的女孩,确实如此,一个“愿”字写出了木兰的坚定和果敢,女子木兰对父之孝与对国之忠。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她有担当有勇气,在这一点上完全不输给男子汉,是一个具有英雄气概的少女,仅此而已吗? 回到诗歌的开头,我们齐读这四句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唧唧”指叹息声,“唧唧复唧唧”说明叹息声不断,木兰本来是在当户纺织的,可她无心织布,只是在不断的叹息,可见木兰的忧思之深。联系下文可知,引发忧思的缘由,木兰在叹息的时候,她的内心在想什么呢?可能是替
8、父亲担忧吧,父亲年事已高怎能出征?可能是为弟弟担忧吧,还未长大怎能出征?可能是看着卷卷军书,又担忧战事的危急和国家的存亡吧。第1段展现给读者的是一个忧愁苦闷的、满腹心事的少女形象。第2段开头以一问一答道出木兰的心事。问木兰在想什么?在思念什么?木兰答道:“我没想什么,也没思念什么。”老师和同学们用问与答的方式来朗读前4句。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这两问两答完全是口头语,读起来好像对话的人在宛在目前啊。提问的人是什么身份呢?你们想一想,可能是爷娘吧,他们听见了木兰反复的叹息,赶紧来关心一下女儿有什么心事呢。还有一种可能,这首诗歌是乐府民歌,歌唱者也就是故事的叙事者,有的时
9、候也可以直接和故事中的人物对话,这是民歌的特点。两个问题意思相同,两个答句的意思也相同,这么反复地问,也说明木兰在反复的叹息,强调了木兰内心的纠结,怎么办怎么办?她在反反复复进行思想斗争,然后她才坚定的道出了自己的“愿”。这样一个普通的女孩,面对的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她有过忧思,有过踌躇,经过反复思量,最终下了决心,说出“市鞍马”的愿,好一个有英雄气的女孩呀。这个“愿”又引出了木兰什么行为?我们来自读第3段。环节四:讲读第3段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蒋,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第三段的前四句交代了木兰的行为,为出征做准备。从字面看这4句的意思是到各处街市被办鞍马等战具,其实这里运用了一种修辞手法叫互
10、文,它是这样一种表现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补充,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到市场买战马和马具,也就是第2段中的是“市鞍马”。一个意思用四句话来表述,生动的展现了木兰紧张的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出征前繁忙准备、精心挑选的场景,渲染了木兰紧张又周密的准备戎装的气氛。做好准备工作之后,木兰紧接着就奔赴战场了。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蒋,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一组句子中有两个词,交代了木兰的行踪。离家行军至黄河边,继续行军至黑山。木兰战士的身
11、份就这样出场了。两个“旦辞”,一个“暮宿”,一个“暮至”。不一定是实写一天之内发生的事,说的是晓行夜宿、征途之常,行军之急。一个少女离开闺阁、远处沙场,投入完全陌生,而且是危机重重的另一个世界,木兰的心情又如何?“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反复咏唱“不闻但闻”,体现了回环复沓的特点,强调的是木兰在漫漫征途中,在匆匆行军时,内心还牵挂着送自己远行的亲人。这是多么深的依恋和不舍啊。大家可以调动想象和联想,这么长的征程,木兰怎么抑制内心对爹娘的思念?这么高强度的行军,不然会遇到什么困难?当她思念亲人,却只能听见风潇潇战马鸣的时候,她的内心又会掀起怎样
12、的波澜?我们在朗读的时候,要试着揣摩木兰的心情。环节五:总结1-3段内容现在我们来把前三段连起来读一遍。前三段主要围绕木兰的第1个“愿”叙写故事。她的“愿”是什么?这个“愿”是在什么情形下产生的,这个“愿”又引出了木兰什么行为,这几个问题引导我们读出了木兰从军传奇故事的开端和起因、发展。战争爆发了,父亲被征兵,而父亲年迈,弟弟年幼,木兰面临的是一个相当严峻的挑战。她陷入了忧愁苦闷的情绪,长叹不已。经过反复的思量,木兰挺身而出做出了一个了不起的选择。她要“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并且立刻就做好准备,踏上行军之路。从前三段,我们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木兰呢?木兰决定“市鞍马,替爷征”,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中考语文精品专题 初中语文课件 初中语文学案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试卷 中考作文指导 名著阅读精品资料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