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地理公开课教案模板.pdf
《人教版高一地理公开课教案模板.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一地理公开课教案模板.pdf(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人教版高一地理公开课教案模板人教版高一地理公开课教案模板地理学习是一个长期理性和感性结合的过程,所以教师还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地理敏感性和学习热情,培养抽象和形象,空间想象和平面图像快速转换的学习能力。今天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人教版高一地理公开课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人教版高一地理公开课教案 1知识目标1、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纬度变化及其成因。2、了解四季的形成及其划分。3、了解 24 节气划分及对农业的意义。4、理解地球上五带的形成。德育目标通过理解地球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引导思维的方式方法,使学生获取学习知识的进取精
2、神。教学建议关于四季的划分的教学建议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划分四季的依据,既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第 1 页 共 20 页短的随季节的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这里需要强调季节的变化与日地距离无关。然后,引导学生读 二十四节气与四季图,明确我国和西方国家不同的四季划分方法,找出二者之间的差异。最后,指出我国以二十四节气划分四季对农业生产的指导意义。关于五带的划分的教学建议这部分教学内容,可以从读五带的划分示意图引入。要求学生明确五带划分的界限和依据,掌握地球上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最后,教师指出五带划分的地理意义。关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教学建议正午太阳高度有在同一
3、时刻随纬度的变化,也有在同一纬度随时间的变化。在教学中,要紧紧抓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这是产生正午太阳高度随空间和时间变化的直接原因。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课本中的二分二至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然后找出变化规律。需要指出的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一年内可获得两次太阳直射,其正午太阳高度的值的出现,要视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而定。教师在教学中要力求使学生明确这一点。关于昼夜长短的变化的教学建议昼夜长短的变化,有在同一时刻随纬度的变化,也有在同一纬度随时间的变化。在教学中,可利用课本中二分二至昼夜长短变化示意图,从晨昏线的位置变化入手,分析昼弧和夜弧的长
4、短对比,找出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需要强调的是,昼夜长短的变化是一个渐变第 2 页 共 20 页过程,其中有量变也有质变。不论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夜长随纬度逐渐缩短为 0 时,就会出现极昼现象;昼长随纬度逐渐缩短为 0 时,就会出现极夜现象。从赤道到两极的任何地点,昼夜长短都会出现由极大值到极小值的周期性变化。只有赤道上无昼夜长短的变化,全年昼夜平分。教学设计方案导入新课复习地球公转运动中有关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知识,引出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教学1.读图:二分二至全球的正午太阳高度角2.提问:分别找出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说出南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3.
5、讲解: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值,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值,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4.板书: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冬至日南回归线,向两极递减。夏至日北回归线,向两极递减。春、秋分日赤道,向两极递减。昼夜长短变化的教学1.读图:二分二至全球的昼长第 3 页 共 20 页2.提问:结合生活实践,说明北京冬、夏季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分析说明在二分二至时北半球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情况。3.讲解:每年
6、由春分日到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此期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大于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其中,由春分到夏至,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由夏至到秋分,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夏至日时,晨昏线(圈)与经线圈的夹角(2326),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反之。每年由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此期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大于昼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其中,由秋分到冬至,北半球夜渐长昼渐短;由冬至到春分,北半球夜渐短昼渐长;冬至日时,晨昏线(圈)与经线圈的夹角(2326),北半球各地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
7、象,南半球反之。在春、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晨昏线(圈)经过南北极点,与某条经线圈重合,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各为12 小时。4.板书: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春、秋分全球昼夜平分夏至日昼长夜短且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极昼)冬至日昼短夜长且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极夜)四季划分的教学1.读图:二十四节气与四季2.提问: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哪种四季划分方法与我国气候更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第 4 页 共 20 页3.讲解: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都是属于天文四季,既在地球公转轨道上,每转过 90划分为一个季节;都是立足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都是将一年之
8、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的季节定为夏季;将一年之中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定为冬季;冬夏的过渡季节定为春季或秋季。不同的是,在具体的划分时间上有先有后。我国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划分春、夏、秋、冬四季,各季节开始早于欧美国家,与我国气候更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4.板书:四季的划分:我国以“四立”划分欧美以“二分二至”划分五带划分的教学1.读图:五带的划分2.提问:说出五带的划分界线和划分的依据。3.讲解:在同一季节,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随纬度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纬度分异的规律,形成了五带。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限,把地球表面分为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
9、五带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它是人们研究地球表面各自然带分布规律的基础。4.板书:五带的划分:名称和界限人教版高一地理公开课教案 2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第 5 页 共 20 页通过上节课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大力量,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以山岳为例来学习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和影响。师:通过上节课活动的讨论,我们知道山脉是我国地形的骨架。其实,山脉不仅在我国是地形的骨架,对于整个地球表面的地表形态来说,山脉也是陆地的骨架。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看到
10、的喜马拉雅山和维苏威火山的景观吗?它们的成因有何不同?生:记得。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和维苏威火山都是内力作用的结果,但前者是由于地壳的运动形成的,后者是岩浆喷发形成的。师:对,说明大家对已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很好。山岳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喜马拉雅山就属于褶皱山脉。(板书)褶皱山教师精讲(播放动画“褶皱的形成”,投影图片“褶曲示意图”)师:褶皱是怎样形成的?褶皱的基本单位是什么?生:岩层由于地壳运动的强大挤压作用而发生变形,产生的一系列波状弯曲就是褶皱。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师:对。看图说明,褶曲有哪两种基本的形态?如何区别它们?生:褶曲有两种基本形态,一种是背斜,一种是向斜。从形态上
11、可以区别它们,背斜的岩层向上拱起,表现为山岭;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表现为谷地。第 6 页 共 20 页师(微笑):如果你是一名野外地质工作者,你到大自然中去,用刚才的方法作为判断背斜和向斜的依据,那么你很有可能“南辕北辙”啊。生:(看图 4.9“褶曲示意”,认真观察、分析背斜、向斜的根本判断依据)师:在真正的野外地质工作中,一座山岭并不一定就是背斜,一个谷地也不一定就是向斜,这是为什么呢?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判断背斜、向斜的真正依据呢?生(看书):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向斜的重要依据。背斜的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而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师:很正确,请看动画。(播放动画
12、“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引导学生对背斜、向斜中岩层的受力进行分析,理解成因)师:为什么背斜反而会成为谷地,向斜反而会变为山岭呢?生:背斜的顶部受到的是张力,岩石破碎,容易被侵蚀,所以变成了谷地;向斜的轴部受到的是挤压力,岩石坚硬,侵蚀的速度很慢,反而成为了山岭。师:很好。我们把背斜或向斜发育成的山岭或谷地,统称为褶皱山。有的规模很大,如南美的科迪勒拉山系、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出示世界地形图,让学生找出这两大山系)有的规模很小,只有几十米。第 7 页 共 20 页(阅读材料:板块运动与褶皱山系。用图片投影出岩石圈六大板块的构成,使学生借助于直观形成对六大板块的认识,理解板块运动与地貌成因之
13、间的关系)(活动探究)(p80 活动。活动 1 是对学生是否能学以致用的检验,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背斜、向斜的根本判断依据。活动 2 需要结合背斜、向斜不同部位的受力分析,让学生展开讨论,得出结论)师:活动 1 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山岭,一个谷地,究竟哪一个是背斜,哪一个是向斜呢?请大家展开讨论,根据刚才掌握的判断方法回答。生:乙地是背斜,甲地是向斜。甲地由于轴部受压力,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所以最后成了山岭。而乙地是背斜,它的顶部受到的是张力,岩层破碎,容易被侵蚀,反而成了谷地。师:很好!说明大家真正学会了透过现象看本质,掌握了背斜和向斜根本的判断依据。请看活动第 2 题,思考后回答。(本题有难度,
14、学生可能回答不够到位,教师评价总结:背斜是天然的拱形构造,安全稳定。而向斜是一种储水构造,不利于施工,且隧道开挖部位受到的是张力,易破碎塌方)师:地壳的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力量,褶皱山脉是其形成的一类,另外一种常见的由地壳运动而形成的山岳是断块山。(板书)(二)断块山(出示动画“断层的形成”)第 8 页 共 20 页师:根据动画,请说一说断层是怎么样形成的?“断层”和“断裂”一样吗?生:地壳的运动产生了强大的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力时,岩石就会断裂破碎,这只是断裂。如果断裂面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这才是断层。师:非常好!那么断层会形成哪些地貌呢?生:山岭和谷地,统称为断块
15、山地(断块山)。师:对!断块山是地壳运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分布广泛的地貌形态,有的规模很大,如华山。师:华山、泰山都是中国的五岳名山,你知道它们各自以什么特点著称吗?生:华山“险”,泰山“雄”。师:很好,说明大家知识面很宽。正因为华山和泰山是由于断层而形成的断块山,耸立在谷地和平原的边缘,才显得那样高大雄险,庐山也是的断块山。(活动探究)(p81 活动,地质构造是学生此前没有接触过的概念,需教师作以说明)(地质构造:由地壳的运动而引起岩层的变形或变位)(出示图片“褶皱山喜马拉雅山、断块山华山”)(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断块山由于受断层控制,所以外形一般呈断块状,较少有绵长的山脉,山地与平原的分界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高一 地理 公开 教案 模板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