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pdf(2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古 诗 两 首教材分析:课文包括两首有关春天的古诗。一首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春雨(原题春夜喜雨,课文节选了其中前四句)。这首诗赞美了春雨的善解人意、及时无声地滋润着万物的生长。前两句赞美“好雨”下得及时,好像知道什么季节最需要雨水,春天一到,就下起来了。“时节”:时令、季节。“当”:正当、就在。“乃”:就。后两句写春雨的特点:往往在夜间,趁人们不注意的时候,随着春风轻轻地洒落,无声地滋润着万物。“润物”:滋润万物。诗人用简练的语言、拟人的手法,形象而又准确地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作用,抒发了对春雨的喜爱赞美之情。另一首是唐代诗人孟浩然作的春晓。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一个雨后早晨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爱春
2、、惜春的真挚感情。诗题中的“晓”是指早晨。前两句写一觉醒来,不知不觉天已亮了。“闻”:听到。“啼鸟”:鸟的鸣叫。后两句写想起夜里听到阵阵风雨的声音,不知道春花又落了多少。全诗平实自然,蕴含深厚,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对落花的惋惜。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七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一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个多音字。3.初步懂得两首诗的意思,感受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识字、写字,背诵古诗。教学难点:理解古诗。感受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小黑板、投影仪、生字卡片等教学时间:3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春
3、雨,学会本课生字,知道这些字在诗句中的意思。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3.理解古诗意思,感受诗人对春雨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1/27第一次修正案:第二次修正案:一、导入新课1.春天,万物复苏,春光明媚,春风柔和,春雨滋润着万物,描写春天的古诗很多,让我们择一两首来朗读背诵吧。2.生背咏柳3.描写春雨的古诗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大诗人杜甫所写的春雨。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1.生自由读古诗。2.个别生读古诗。3.学习“乃、随、潜、润、细”这几个生字。(1)正音,小老师带读(2)记形,猜字谜乃:奶奶奶奶不要女,此乃不是真奶奶。随:有耳听得
4、见,听见即走之。潜:替人沉入水底,打捞落水东西。润:左边三点水,右边门里王。细:像丝线一样的春雨,下到了农田里。4.再读古诗三、精读古诗,感悟诗情过渡:读通了,读顺了,是不是就读懂了。怎样才算读懂了?(理解古诗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那好,我就把时间交给同学们,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朗读古诗,交流自己的感受。(一)四人小组讨论(你说我说大家说)出示要求:你说我说大家说:1.联系古诗,借助工具书讨论:“时节、乃、潜入、细无声”的意思。2.说说古诗的意思。3.讨论春雨是什么样的雨?为什么?(二)悟读第一、二行“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1.生读,并说说这两行诗是什么意思?(春雨像知道时节似的,当春天一到
5、,它就下起来了)想一想:为什么诗人说它是“好雨”呢?(因为春天庄稼最需要雨水,所以诗人说春雨是好雨)2.引读:多么及时的雨啊,当庄稼最需要雨水的时候,她来了。读多么善解人意的雨啊,当万物最需要雨水滋润的时候,她从天而降,读3.春雨知什么乃就干什么,在生活中有知你什么就帮你做什么的人吗?(师生交流)2/274.指导朗读:春雨就像妈妈一样,来,让我们带着对母亲的爱再读古诗。(三)悟读第三四行“随风潜人夜,润物细无声”。1.指名读,并说说这两行是什么意思?(夜间,好雨随着风在人们不知不觉中来到人间,细密无声地滋润着万物)2.师:读到这,同学们有疑问吗?(生质疑或者老师质疑:诗人杜甫为什么用一个“潜”
6、字,春雨润物怎会无声呢?)3.联系春雨的特点进行交流并相机指导朗读。4.师:是啊,春雨细如针尖,轻似牛毛,如烟如雾,为了不打扰人们休息,她轻轻地,默默地来得人间,无声地滋润着万物,这是做了好事而又不声不响啊!在生活中,你见过这种做了好事而又不声不响的人吗?5.师生交流。6.师:默默地帮助别人,这种精神是可贵的。“春雨贵如油”啊!让我们来看看春雨带给人间的变化吧。7.说话练习出示:春雨落在草地上,。春雨洒在花丛中,。春雨飘到,。8.如果你是这些小花、小草,你会对春雨说什么?9.诗人杜甫就把他对春雨的感谢融入到了一首诗中,来,让我们带着感谢、赞美的语气再来朗读古诗。四、总结拓展,课外延伸1.读完了
7、这首古诗,你知道这首诗是围绕哪个词来写的吗?从诗中的哪些词可以看出?“好”是全诗的中心,其他都是围绕“好”来写的,是春雨“好”的表现。“知”表现春雨善解人意。“当乃”强调春雨好在下得及时。“潜、细、无”强调春雨的美好品格。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背诵。3.在诗人的眼中,这雨不仅是好雨,还是喜雨。出示完整的春夜喜雨4.生读春夜喜雨,师相机讲解意思,并随机出示(好雨 听 看 想)五、教师小结:春天是美好的,春光明媚,春风柔和,春雨无声,绵绵密密地滋润着万物,在这美好的春光里,让我们唱起春天的歌,跳起春天的舞。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板书设计:春雨3/27(好雨)知时节当春发生随风潜入润物无声第二课时教学目
8、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2.体会诗人爱春、惜春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检查复习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春雨。2.默写“春雨”、“时节”两个词语。二、教学春晓1.板书诗题:春晓2.解题:这首诗是唐朝诗人孟浩然写的。“晓”xio 三拼音,左右结构,左部是“日字旁”,右都是“尧”,上面没有“点”。诗题里的“晓”是早晨的意思。“春晓”就是春天的早晨。3.教师范读,领读一遍。4.看图导读,结合学习生字。(1)出示多媒体,指导学生看图:画面上是个什么人?她左手在拉起什么?她看到室外有哪些景物?(画面上是个古代女子,她左手拉起帘子,看到室外有桃花、小鸟和芭蕉等景物)(2)指名读四句诗。(
9、3)出示生字卡片,学习生字。眠:min。前鼻音,三拼音。左右结构,左都是”目字旁”右部是“民”。“眠”就是“睡”的意思。觉:ju。多音字。(4)分句讲读。指名读“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谁能说说“春眠不觉晓”的“晓”是什么意思?(“春眠不觉晓”的“晓”是天亮的意思)为什么这个“晓”和“春晓”的“晓”意思不同呢?(因为联系全句的意思,说成春天4/27睡眠不知不觉天就亮了才好讲,说成不知不觉就到早晨了不大好讲)你能联系全句的意思来解释“晓”字的意思吗?那么“处处闻啼鸟”该怎么解释呢?(“处处闻啼鸟”就是到处听到鸟叫声的意思)那么诗人为什么不写成“处处闻鸟啼”呢?(写诗是要押韵的,这首诗押的是“a
10、o”韵,所以要把”鸟”字放在句末)谁能补充一些想象,用白已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春天气候暖和了,夜里睡得香,不知不觉已经天亮了。醒来时只听到外边一片清脆的鸟叫声)想一想:这春天的早晨多么美好!(5)齐读这两句诗。(6)指名读“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7)这两句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写的是昨天夜里的事)昨天夜里听到什么?想到什么?(昨天夜里听到刮风下雨的声音,想到这样风吹雨打,花儿不知落下了多少)请连起来说一说。(想起夜里曾听到刮风下雨的声音,不知花儿被吹打得落下了多少)再想一想:花儿落了,春天即将离去,这春光多么可贵,多么值得珍惜呀!(8)齐读这两句诗。5.总结。这首诗描写了春天一个雨
11、后早晨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爱春、借春的真挚感情。6.朗读指导。(1)掌握节奏,韵律(加点的是韵脚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2)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不觉晓:反映睡得香,人感到满足。处处闻啼鸟:反映春天生机勃发的景象。花落知多少:反映春光不能常驻,应该加倍珍惜的心情。(3)教师范读或放录音。(4)学生自练。(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7.描红指导。(1)提示描红生字的注意点。晓:左部“日宇旁”体形宜瘦右部上面的第一笔“横”画应斜向右上,第二笔“斜钩”5/27要有弧度,第三笔“撇”与“斜钩”相交后补满左下空白,右部下面的“横”画宜平,“撇”和“竖弯钩”起笔处均
12、顶连“横”画,而彼此互不相连,行笔舒展,保持底部平稳。眠:左部“目字旁”体形宜瘦;右部各“横”画间距相等,“竖提”宜直,“斜钩”应有弧度。“竖提”的出“提”部位与“斜钩”的出“钩”部位应横向齐平。(2)学生自练描红“晓、眠”2 个生字。第三课时教学目标:初步懂得两首诗的意思,感受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检查复习指名有感情地朗读春晓。二、指导背诵1指导背诵春雨。(1)放录音。(2)教师指着板书引背。(3)分两个大组,一组读,一组听,再交换读听一次。(4)各人轩声默念背诵-(5)齐背。(6)指名背诵。2指导背诵春晓,方法同上。三、课堂练习1“找朋友”(连词)。春(春风)(
13、春雨)(春晓)(春光)(春花)时(时节)(时间)(时光)(及时)(准时)2用下面的词语写句子。春天春雨3说话练习。(1)话题:春天来了(2)提出要求:根据第 25 页上的画面,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合理的想象,说说春天的美丽景象。(3)各人发挥想象,构思讲说内容。(4)同桌两人交互说听、补充。6/27(5)指名几人到班上讲说,教师评议,小结。板书设计:春晓(早晨)春眠不觉晓,(天亮)处处闻啼鸟。(鸟儿啼叫)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不知)2蚕姑娘教材分析:这篇课文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蚕孵化出来后生长、结茧、由蛹变成蛾的过程。课文共有7 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了春暖时蚕从蚕卵里孵化出来。第二至第
14、五自然段分别介绍了四次蚕眠、蜕皮的情形,具体地写出了这一过程中蚕的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第六至第七自然段写了蚕吐丝结茧、最后变成蛾的情况。课文配有彩图,形象地再现了课文内容,便于指导学生观察、了解蚕的生长过程。课文语言生动,段式回环往复,句末注意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有利于朗读和背诵。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 9 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 5 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初步了解蚕的生长过程,激发学生观察、研究昆虫的兴趣。教学重点:学会本课字词,背诵课文。教学难点:了解蚕的整个生长过程,激发学生观察、研究昆虫的兴趣。教学准备:小黑板、投影仪、生字
15、卡片等教学时间:3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姑娘、桑叶、茧子”等词的意思。2.理解课文。理清层次,了解茧生长的整个过程。7/273.能正确朗读课文。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1.课件出示“蚕”图,问:图上画的是什么?它有什么用处?(蚕是一种昆虫,吃桑叶长大。蜕皮时不食不动,一般叫“眠”。蚕经过四眠就吐丝做茧,蚕在茧里变成蛹,蛹变成蚕蛾。蚕吐的丝可织绸缎。)2.揭题:教学“蚕”,想一想,为什么叫它蚕姑娘呢?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要求:仔细观察课文中的插图,说说你看懂了什么。2.同桌相互交流,指名当众发言。(1)估计课本中的图意学生可以说出:
16、三个小朋友在桌旁观察竹匾里的蚕。其中一个小朋友手拿桑叶在喂蚕,另一个小朋友手拿钢笔正在往本子上记着什么。(2)师讲解图意。课文开始和结尾部分的插图:蚕先后蜕皮四次的样子。其中结尾部分下方的插图画的是蚕茧。练习部分的插图:上面两幅图画的是蚕茧把蚕茧磨破,把洞弄大,从茧中钻出来。下面两幅图画的是蚕蛾交配后的在产卵。3.继续自读课文:(1)读准字音,画出生字词。(2)给课文自然段标上序号,边读边思考下列问题:蚕姑娘是从哪里来的?(从蚕卵里钻出来)蚕姑娘睡了几次?(四次)睡在什么地方?(蚕床上)睡了四次的蚕姑娘,做了什么事情?(脱下黑衣裳,变成黄姑娘脱下黄衣裳,变成白姑娘脱下旧衣裳,换上新衣裳脱下旧衣
17、裳,换上新衣裳)茧子里的蚕姑娘最后变成了什么?(茧子开了窗,变成蛾姑娘)4.讨论思考题,结合学习生字词。(1)讨论思考题 1,相机出示生字词:蚕卵。领读。“蚕卵”就是蚕蛾产的子。(2)讨论思考题 2,相机出示生字词:桑叶、蚕床。领读。讲解意思。(3)讨论思考题 3,相机出示生字词:换、旧、胖。领读,讲解意思。(4)讨论思考题 4,相机出示生字词:盖、一声不响、蛾。领读,讲解意思。5.用猜字谜的方法记生字词如:15 天(胖)24 小时(旧)6.认读、记忆、书写生字新词。8/27作业设计:(1)抄写生字,特别是注意“嫩”右边与“赖”字区别。(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思考第二至第五自然段的特点。第
18、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 15 自然段,了解蚕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变化,能用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说说蚕的变化。理解“蚕床、渐渐”等词的意思。2.正确朗读课文。3.会仿照句子用“渐渐”写一句话。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1.认读生字新词。2.完成课后第一题,按要求写笔画。二、学习第 1 自然段。1.自由读这一段,说这一段主要讲什么。理解“蚕卵”,(蚕姑娘产下的卵)。2.齐读这一段,读了这段后,你知道了哪些知识?你是从哪里读懂的?(春天,从蚕卵里钻出来。)三、学习课文的第 25 自然段。1.蚕姑娘是怎样的呢?请你读读课文 25 自然段。2.蚕姑娘真奇怪,为什么有的说是又黑又小,有的说是又白又胖的呢?3.课文
19、中哪段写又黑又小的黄姑娘,哪段写又黄又瘦的白姑娘,哪段又是写又白又嫩又白又胖,又白又胖又白又亮的蚕姑娘?指名读,共换了几次衣服?(四次)。(蚕不吃不动,这种睡叫“眠”我们叫它头眠、二眠、三眠、大眠)4.学习第一次换衣服。自由读课文,又黑又小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后做了些什么?用波浪线划出表示动作的词。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说说蚕的变化。质疑问难,理解“蚕床”等词的意思。(蚕床就是蚕匾)(说问读)指导朗读。5.学习第二次换衣服。按上面的方法自学。交流。9/276.学习第三、四次换衣服。自由读 4、5 段,找一找哪些句子在写法上与前两段不同,划出来。理解“渐渐长胖”和“渐渐长亮”中的“渐渐”是什么意
20、思?可以用什么词语来代替?齐读 4、5 自然段。7.有感情地朗读 25 自然段。作业设计:1.完成课堂作业第三题。2.用“渐渐”写一句话。3.完成课后第 4 题。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 6、7 自然段,进一步了解蚕的整个生长过程。2.朗读课文。3.知道“穿、新、嫩、瘦、吞”等词的反义词。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穿-()新-()嫩-()瘦-()黑-()晴-()2.我们知道蚕姑娘在蚕床上经过四次睡眠,身体渐渐发亮,那么睡了四次的蚕姑娘还会发生些什么变化呢?二、学习第 6 段。1.看课件后读课文,思考:蚕在什么地方干什么?2.重点理解“蚕山”,“盖间新房”。看课件理
21、解“蚕山”。在课件的画面中找找,哪些是蚕姑娘盖的新房?蚕姑娘的新房是用什么盖的?“盖间新房”究竟是指什么?3.指导朗读,重点读好“成了、成了”。三、学习第 7 段。1.字句:茧子里头的蚕姑娘,一声也不响,过了好几天,茧子开了窗。“开了窗”是什么意思?“天窗”在哪儿?10/272.看图:说说蛾姑娘在干什么?(产卵)告诉学生:蛾姑娘把卵产在蚕纸上,产完卵就死去了。3.指导朗读,“变了、变了”作重点指导。四、朗读全文。(总结全文)1.说说蚕的生长过程。2.总结:蚕儿是个宝,蚕结的茧,可以缫丝,织绸。我国栽桑养蚕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早在两千年以前,我国的丝绸就已卖到国外,丝绸是我国的骄傲。3.完成课后
22、作业题。3月亮湾教材分析:本课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秀丽的田园风光图,展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派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全文共有 3 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我”的家乡月亮湾是个美丽的村子。第二、三两个自然段,从村前到村后具体地描述了月亮湾景色的美丽。课文的彩图形象地再现了课文第二三段的内容,可供学生观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体会月亮湾的美丽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兴旺发达的景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 8 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11/273.欣赏月亮湾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识字、写字,通过观察画面并结合
23、上下文了解词句的意思。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难点:掌握月亮湾的地理位置。教学准备:小黑板、投影仪、生字卡片等教学时间:3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欣赏月亮湾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1.板书课题:3.月亮湾(教师边板书边读课题)2.结合学习生字,解题:(教师在“湾”字上注音)提醒小朋友“湾”是前鼻音,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三点水,右边是“弯曲”的“弯”。“湾”的意思本来是指水流弯曲的地方,在这里,课题“月亮湾”是一个村子的名字。(学生书空记字形)3.读了课题以后,小朋友们想知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苏教版 语文 年级 下册 第二 单元 教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