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议论说理类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译文).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议论说理类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译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议论说理类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译文).pdf(1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议论说理类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曰:“三军可夺师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1.以上选文出自,是 家经典著作,是记录的一部书,共20篇。2.解释加点的字。(1)不亦谀乎 说:_ _ _ _ _
2、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2)吾日三省吾身省: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3)择其普看而从之善者: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4)三军可夺帅 夺: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3.翻译下列句子。(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2)好之者不如乐之者。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结合你
3、的学习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第1页 共112页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4、)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师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子夏日:“博学而骂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学而时习之()(2)与朋友交而不停乎()(3)好之者不如乐之者()(4)匹夫不可夺志也()6.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A.人不知晅不愠博学巾笃志B.曲肱而枕之其不善者而改之C.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矣D.于我如浮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7.下面对内容理
5、解不正确的一项()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主要阐述了温故知新就可以做老师的学习态度和远大追求。B.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孔子勉励弟子要珍惜时光,不断努力。C.六十而耳顺 一句中 耳顺”可理解为听得进不同意见。D.第章强调的是学习和做事要有兴趣,要乐此不疲。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9.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三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10.结合课文谈谈孔子在论述学习态度时强调什么?论述学习方法时又强调什么?富贵不能淫景春日:“公孙衍、张仪岂不承,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6、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第2页 共112页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 顺 为 中 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中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1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1)张仪岂不哪大丈夫哉()(2)以顺为氐者()(3)与民申之()12.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2)不得志,独行其道。1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F碘的一项是()A.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孟子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7、B.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C.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D.文章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马说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才历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 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4
8、.食不饱,力不足 中的 食 字读音与下面选项不一致的是()A.弗食,不知其旨也B.设酒杀鸡作食 C.身上衣裳口中食 D.食之不能尽其材15.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填空。本文通篇运用(1)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 喻(2):并在开篇提出了自己的观点:(3)16.对文中画线语句诵读语气的解读,有误的一项是()A.第句虽以陈述收尾,但是写的是千里马遭遇埋没的情形,要读出惋惜、痛心的语气。第3页 共112页B.第句是反诘句,写出了千里马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要读出愤怒谴责的语气。C.第句是食马者对于千里马的客观判断,要读出坚定而自信的语气。D.第句是自问自答,要读出作者痛切之感和嘲讽的语气。阅读下面的
9、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7.文中画线的句子的句式是()A.省略句 B.判断句 C.被动句18.下面句中加点字解释都无耐的一项是()可爱者甚誉(多)濯清涟而不妖(洗)亭 亭 净 粳(种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亲近而不任重)陶后鲜有闻(陶渊明的后代、后裔)A.B.C.D.19.怎样理解作者 莲之爱,
10、同予者何人”的感慨?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替有闻。莲之爱,同于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2 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1)中 厚 外 直()(2)可远观而不可裴玩焉()(3)陶后陟有闻()21.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22.下列对文章分析理解,不氐娜的一项是()A.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不论是为人还
11、是处事,均要境界高远,要追求理想,保持节操。第4页 共112页B.文中爱菊代表的人生态度是隐居避世,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美好理想。C.文章语言富有特色,优美、简洁,不蔓不枝,没有多余的话。D.文中 莲,花之君子也,将莲比作花中的君子,使莲具有象征君子美好品德的意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
12、,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曙,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橘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 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 斯 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
13、十五日。23.岳阳楼记 作者,字,谥号,(朝代)政治家、文学家。2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百废再兴()(2)连月不承)(3)橘倾楫糊)(4)沙鸥翔剧)25.翻译下列句子。(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2)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2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一句,凝练地概括出滕子京的政绩,引出了重修岳阳楼之事。B.衔远山,吞长江 中的 衔 和 吞,形象地写出了洞庭湖浩瀚磅礴的非凡气势。C.第段采用对比手法描写洞庭景色,一阴一晴,表明了作者由悲到喜的情感变化。D.第段抒情和议论交融,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
14、而乐”的思想。27.文章结尾句 微斯人,吾谁与归”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第5页 共112页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马 说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才历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 下 无 马!呜 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2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萼界尊画的一项是()A.食之不能尽其材/弗自,不知其旨也 B.策之不以其道/其境
15、清C.一食率尽粟一石/尊王命急宣 D.基真无马邪/如基言,果得于数里外2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2)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30.作者在结尾提出了 不知马 这个结论,有什么深刻的含义?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隼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学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 成 枯 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3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1)静以修身()(2)非宁静无以蒙远()(3)淫慢则不能励精()3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
16、代汉语。(1)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2)年与时驰,意与日去。3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硕的一项是()A.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并注意珍惜光阴,勉励他刻苦学习。B.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 淡泊 宁静 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它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从反面说明了 淡泊”宁静 的重要性。第6页 共112页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富贵不能淫景春日:“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
17、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3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1)是写得为大丈夫乎焉:_(2)必敬必戒戒:(3)与民用之由:(4)贫贱不能移移:3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36.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文中哪句话与这句话的意思相
18、近?37.用自己的话说说孟子所说的 妾妇之道 和 大丈夫之道”的不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于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3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1)晋 陶 渊 明 理 爱 菊(2)可远观而不可罂玩焉(3)陶后鲜有用(4)隼乎众臭3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之 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大兄何见事之
19、晚乎 B.无案牍之劳形C.水陆草木之花 D.予独爱莲考出淤泥而不染第7页 共112页40.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41.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奉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寇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感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呼之:多助之
20、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4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1)季而去之()(2)亲戚畔之()(3)期天下不以兵革之利()43.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44.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氐璇的一项是()A.文章指出“寡助之至 会众叛亲离,而“多助之至 则天下归顺。一反一正,对比鲜明。B.文章最后以“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作结,将 人和 的重要意义论说得十分透彻,深化了文章的中心。C.文章孟子虽反对战争,却多次提到战争,这是为了迎合诸侯们的心理打个比方,以便有机会向诸侯们宣传自己
21、的“仁政 主张。D.文章析理精微,议论恢宏,层层深入,逻辑性强;还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使文章语气强烈,气势非凡,具有说服力。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面小题。【甲】论语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夏日:“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乙】关尹子教射列子 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 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问:“子知子之所以中乎?”第8页 共112页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
22、国与身亦皆如之。故圣人不查存亡,而察其所以然。”(选 自 列子说符篇)【注释】列子:列子,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关 尹 子:官名,此处是以官代名,关是指老子出函关的关,守关的人叫作关令尹,名字叫作喜,所以称为关令尹喜,后人尊称为关尹子。子:你。中:射中,打中。守:掌 握(规律),回勿失不要忘记。存亡:结果。45.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1)学而不思则因,思而不学则阳 罔:阳:(2)岁 知 也 堂(3)政 圣 人 不 查 存 亡 雄:46.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可以为师矣为国与身亦皆如之B.学 小不思则罔顾察其所以然C.仁 在 其 中 矣
23、 列 子 学 射,中矣D.退而习之 知之矣4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2)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48.甲文用简短的话告诉了我们诸多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思考乙文,你从这个小故事中领悟到关于学习的什么道理?请用自己的话说出来。49.请阅读经典古文,完成下列各题。用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骄死于槽杨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
24、之,目:“天下无马!”呜 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 自 韩昌黎文集校注)第9页 共112页 乙1工之侨为琴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久使国工视之,目:“弗古。”还之。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簌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口:“希世之珍也。”工之侨闻之,叹日:“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图之,其与亡矣!”遂去,入于宕冥 之山,不知其所终。(选 自 郁离子)注释 太 常:太常寺。官署名,掌管祭祀、礼乐等事。期(j T)年:一周年。宕 冥:幽深昏暗。参考表格
25、提示的方法,解释下面 文言词句 中的加点词。文言现象文言词句解释方法词类活用厘而埋诸士A 课内迁移 第(用马鞭驱赶)之不以其道古今异义抱以适市B1查阅词典 到.去。恰 好。刚才。通假字歪世之珍也C 指出通假 才 美 不 外 见(同 现)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遂 去,入于宕冥之山,不知其所终。文言文中的虚词承担着表情达意的功能。请结合文本内容,揣摩下面句中 也 字蕴含的情感。其真不知马也!悲 哉 世 也!(5)甲(乙 两文在论事说理的技巧上有共通之处,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阅读下面文言文,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 语文 一轮 复习 议论 说理 文言文 阅读 专项 练习题 汇编 答案 解析 译文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