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北京版语文高考第二轮复习--专题四古代诗歌鉴赏.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3北京版语文高考第二轮复习--专题四古代诗歌鉴赏.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北京版语文高考第二轮复习--专题四古代诗歌鉴赏.pdf(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北京版语文高考第二轮复习专题四古代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夕次洛阳道中崔 涂秋风吹故城,城下独吟行。高树鸟已息,古原人尚耕。流年川暗度,往事月空明。不复叹岐路,马前尘夜生。(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前往洛阳,途中停留于一座古城,“秋风”点出季节,渲染了气氛。B.高高的树上,鸟儿已经栖息,既暗扣诗题,又从侧面烘托了作者处境。C.“古原”句写原野上农人还在耕作,与“高树”句形成对比,动静相衬。D.作者在夜晚渡过河川,面对流水、明月,不禁感慨往事,感叹时光流逝。(2)你 认 为“不复叹岐路”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为什么?请结合
2、全诗简要分析。(6分)答 案(D D(2)情感。“不复叹岐路”意为作者不再叹息前路难测,表面上表达的是旷达之情,实则表达了对世路艰难(“世路难测”“难以找到正确的人生之路”)的无奈。原因。从“不复”句前后的内容可以看出表达的是无奈之情。作品的前三联通过写景、叙事和抒情,表达了羁旅之苦和时光流逝、往事成空之悲,尾句以尘土飞扬的景象传达了内心的迷茫沉重,“不复”句前后的情感都是低沉感伤的,因此将该句的情感理解为“无奈”才与全诗的情感脉络相契合。解 析(1)“作者在夜晚渡过河川”错误。“川暗度”意 为“河水无声无息流过”,作者是感叹时光像河流一样暗自流逝,并不是说在夜晚渡过河川。(2)本题考查学生分
3、析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情感。结合整首诗来看,作者在一个秋风萧瑟的傍晚,独自一人在城下吟唱,又即将远行。看到高高的树上,鸟儿已经栖息,而古原人还在辛劳耕种。时光如同河流一样暗自流逝,往事如同当空明月,清晰明亮却无法触及。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孤独之感,而此时又不得不远行,又可看出作者的无奈,这 里“不复叹岐路”意为不再叹息前路难测,表面上表达的是旷达之情,其实是在表达对世路艰难的无奈之情。原因。从“不复”句前后的内容可以分析出表达的是无奈之情。作品的前三联通过写景、叙事和抒情,表达了羁旅的孤独之苦以及对时光流逝、往事成空的悲叹,诗歌的尾句写到“骑上马儿前行,这时尘土飞扬,黑夜沉沉”,作者以尘
4、土飞扬的景象传达了内心的迷茫沉重,由此可知“不复”句与颈联形成照应,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悄然流逝、往事成空的感慨;又与后文共同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前途的茫然,见不到希望,黑夜沉沉。由此可知,该句前后的情感都是低沉感伤的,因此将该句的情感理解为“无奈”才与全诗的情感脉络相契合。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次秀野种粟韵朱 熹阿香一笑走丰隆,,雨遍平畴万顷中。旧喜樊迟知学圃,今看许子 快论功。遥怜郁郁翻秋陇,预想垂垂弄晚风。珍重诗翁且强健,东阡南陌兴无穷。注 阿香:推雷车的女神。丰隆:雷神。樊迟:孔子弟子,曾向孔子请教如何种菜。许子:许行,为神农之学,主 张“种粟而后食”。(1)下列对这首诗
5、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 句 借 用“阿香”“丰隆”等神话人物,表达出了降雨时的欢快心情。B.风雷之后,滂沱大雨解除了万顷农田的旱情,大地也迎来了耕种的时机。C.诗人曾为儒家弟子想学习农耕而高兴,如今善意提醒朋友不可急于事功。D.尾联祝愿老友保重身体,希望他能在田间小路漫步吟咏,尽享无穷兴味。(2)本 诗 中 的“遥怜郁郁翻秋陇,预想垂垂弄晚风”两句颇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两句的精妙之处。(6分)答 案(D C “翻”“弄”赋予自然以人的动作,写出稻浪翻滚的远景与稻穗低垂的近景;“郁郁”垂 垂 运用叠词,凸显果实的繁茂与丰硕,摹写逼真,音律和谐;诗人借助虚写,想象秋收之时的
6、美景,强化了春日雨后种粟的喜悦之情。解 析(1)“如今善意提醒朋友不可急于事功”错,“今看许子快论功”与“旧喜樊迟知学圃”照应,意思是为儒家弟子重视农耕而高兴,这两句善意提醒朋友也应该以农事为乐。(2)本题考查鉴赏句子的能力。诗句对仗工整,“遥怜”与“预想”强调了这两句为想象中的秋收之貌;“翻秋陇”“弄晚风”,把大自然写活了,赋予其人的行为(动作),一“翻”一“弄”极富生活情趣,生动形象,亲切可感,富有诗情画意,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写出了稻浪翻滚的远景与稻穗低垂的近景,远近结合,感染力强;“郁郁”“垂垂”均为叠音词,形容词性,音韵和谐,朗朗上口,突出了秋季的丰收之景。诗人借助想象虚写秋收之时的
7、美景,强化了春日雨后种粟的喜悦之情。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朝饥示子聿阳陆 游水云深处小茅茨,雷动空肠惯忍饥。外物不移方是学,俗人犹爱未为诗。生逢昭代虽虚过,死见先亲幸有辞。八十到头终强项,欲将衣钵付吾儿。注 子聿:陆游的小儿子。(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交代了诗人的居住环境,“茅茨”暗示了他晚年生活的窘迫潦倒。B.“雷动”二字运用夸张手法,生动写出了诗人的饥肠辘辘,照应标题。C.诗人生逢政治清明的时代,却 一 生“虚过”,无所作为,内心倍感羞惭。D.诗人以此诗教导儿子,风格亲切自然,多用口语,蕴含真挚深切的情感。诗人要教示给儿子怎样
8、的“衣钵”?请简要分析。(6分)答 案(1)C(2)不为外界的人或事而动摇,努力学习,做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性格刚直,光明磊落,做一个有骨气有操守的人。坚守自己的理想,不屈服,不放弃。(符合大意即可)解 析(1)“内心倍感羞惭”错,由后文的“死见先亲幸有辞”,可见诗人心中并无羞惭,诗人说自己虽壮志未酬(“虚过”),但没有失去本心,死后还能面对双亲,表达出自谦和遗憾。(2)本题考查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外物不移方是学”,其意为,求学之心不被外物动摇或学习时不受外物干扰,才能学有所获,学出大成。这是告诉儿子,“不为外界的人或事而动摇,努力学习,做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生逢昭代虽
9、虚过,死见先亲幸有辞”,其意为,生逢政治清明的时代,却一生“虚过”,可庆幸的是,到了地下面对双亲可以无愧。说明诗人性格刚直,光明磊落,没有做有损人格愧对父母的事,教示儿子也要如此,要做一个有骨气有操守的人。“八十到头终强项”,意为终其一生没有低头屈服。指诗人坚守自己的理想,不屈服,不放弃,为人处事、作诗都是如此。整合以上内容即可得出答案。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岳阳馆中望洞庭湖刘长卿万古巴丘戍,平湖此望长。问人何淼淼,愁暮更苍苍。叠浪浮元气 ,中流没太阳。孤舟有归客,早晚达潇湘。注 巴丘戍:谪戍巴丘一带。元气:指天地弥漫之气,也指生气。早晚:何时,何日。(1)下列对这首诗的
10、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诗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写出洞庭湖时空的漫长广远,令人感慨万千。B.颔 联 以“淼淼”“苍苍”两个叠词,描绘出洞庭湖浩荡之势,境界雄阔苍凉。C.尾联诗人将目光投射到了湖中扁舟之上,着一“孤”字,尽显孤标傲世之意。D.全诗语言典雅隽永,凝练含蓄,所寓情感伤而不怨,承继了“风雅”的传统。(2)诗歌的颈联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答 案(D C(2)情感表达:颈联所描写的湖水涌动、生气弥漫、吞天没日之状,是诗人豪情的形象化表现,使读者更能直观感受并沉浸于诗人的内心世界。结构安排:颈联所抒发的豪情与颔联之“愁”、尾联之“孤”形成巨大的反差
11、,有助于凸显诗人的孤独漂泊之愁,使整首诗歌有跌宕起伏之妙。解 析(1)“尽显孤标傲世之意”错误,尾联写孤舟归客,凸显诗人孤独漂泊之愁。(2)情感上,“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描写了洞庭湖湖水涌动,生气弥漫,洞庭湖中流更是水势浩大,吞天没日,意境雄浑阔大,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结构上,颈联表达出诗人的万丈豪情,而颔联“问人何淼淼,愁暮更苍苍”描写诗人面对浩渺的洞庭湖,在日暮时分无限忧愁涌上心头;尾联“孤舟有归客,早晚达潇湘”却写孤舟中的归客盼望早日回到家乡,反映了诗人的孤寂与思归之情。这两联的“愁”“孤”与颈联的豪情反差巨大,一方面使诗歌结构起伏跌宕,另一方面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孤独漂泊之愁。5.
12、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海棠 苏 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看叶罗与之红紫飘零草不芳,始宜携杖向池塘。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注】东坡谪黄州,居定慧院之东,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作者则视其为知己。罗与之,南宋诗人,曾多次应进士举不第,晚年归隐。(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海棠开头两句正侧结合、多种感官结合,写出了海棠的高洁、柔美,把读者带入一个缥缈、迷蒙的境界。B.海棠后两句写作者担心海棠花和人一样会在深夜睡去,特地点燃高烛,使海棠打起精神。这样写主要是想表达爱花惜花之情。C.看叶开头一句
13、写鲜花凋谢,芳草不香,作者感慨春天逝去,为下文写看“叶”做铺垫。D.看叶一诗撷取自然界的普通事物,写出了诗人特殊的生活感受,情趣盎然,含蓄而富有哲理。(2)苏轼夜点高烛赏海棠花,可罗与之却认为“看花应不如看叶”,你认为罗与之这种心理反常吗?请结合 诗 歌 看叶予以简析。(6分)答 案(D B(2)不反常。春天已经逝去,惋惜无济于事;绿叶繁密错落,别有一番情趣。罗与之多次应举不第,倍感失意,无意赏花,而别有意味的绿叶更契合他的心境。借景说理,写出了美丽如花的事物往往短暂,平凡如叶的生命却更为长久的哲理。(回答以下哲理中的一个亦可:人不能只留恋于人生的繁华,平淡的生活也有真味;与其追求显赫荣华的人
14、生,不如享有平淡而长久的人生;人不应该只留恋春天的多姿多彩,春天过后,照样有令人陶醉的景色。)解 析(DB项,“主要是想表达爱花惜花之情”理解错误。“爱花惜花”不 是 作 者“主要”之意,作者借物抒怀,借爱花惜花,主要表达良辰易逝、盛时不再之感。(2)首先明确观点,“不反常”。接 着 说 明“不反常”的原因。从 看叶的景物特点看,“红紫飘零草不芳”,作者写本诗时,娓紫嫣红的百花已经零落,再无先前的娇美姿态和容颜,可见此时正是暮春时节,花已飘落,而叶“绿影扶疏”,正展现出一派生机,别有一番情趣,故作者认为此时赏叶比赏花要好。从知人论世的角度看,注 释 中”曾多次应进士举不第”启发我们思考作者写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北京版语文高考第二轮复习-专题四 古代诗歌鉴赏 2023 北京 语文 高考 二轮 复习 专题 古代 诗歌 鉴赏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