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3年地理高考二轮复习微考点专项讲练:黄土高原黄土的成因和地表千沟万壑的成因.pdf
《备战2023年地理高考二轮复习微考点专项讲练:黄土高原黄土的成因和地表千沟万壑的成因.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2023年地理高考二轮复习微考点专项讲练:黄土高原黄土的成因和地表千沟万壑的成因.pdf(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频考点620 8.黄土高原黄土的成因和地表千沟万壑的成因黄土堆积。黄土主要来源于风力携带北方泥沙沉积形成。地表千沟万壑的成因一一流水侵蚀。黄土高原夏季暴雨集中,黄土土质疏松,流水侵蚀严重【拓展提升】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黄土高原地区历史上水土流失严重、生态问题突出,致使农业生产广种薄收、单产较低。近5 0年来,我国对该区域进行了大规模的综合治理,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建淤地坝(图),即在沟道内线,坝、拦泥淤地,就是其中一项重要举措。但在不同阶段,黄土高原的治理模式和主要措施存在较大差异(表)。表为不同时期黄土高原的治理模式及主要措施20世纪7 0年代末至9 0年代末2000年至201
2、0年2010年至今治理模式小流域综合治理退耕还林还草退耕还林还草治沟造地主要措施梯田、淤地坝、植树造林、植被自然修复植树种草、植被自然修复、骨干坝取土填沟、植被自然修复、骨干坝(1)指出2 0世纪7 0年代末至9 0年代末,黄土高原“修建梯田”的主要目的。(2)比较建坝淤地和植树种草在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所发挥作用的差异。(3)结合材料,总结我国在黄土高原综合治理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经验。【答案】(I)缓解水土流失;增加耕地面积,保障粮食供应。(2)建淤地坝:拦截沟谷泥沙,减少沟道侵蚀;植树种草: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坡面侵蚀。(3)以保护和恢复自然环境为第一要务:综合运用生物、工程、经济等措施解决问
3、题;治理措施的选择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一定条件下适度减少人为干扰,充分发挥自然恢复的作用。【分析】(1)黄土高原人地矛盾突出,导致水土流失严重,为治理水土流失,修建梯田,可以减缓坡度,减轻水土流失,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供应。(2)淤地坝属于工程措施,其主要作用重在拦截沟道里面的泥沙;植树种草属于生物措施,其主要作用主要是通过提高植被覆盖率,降低坡面径流的流速,减少破面的侵蚀。(3)由表格内容可知,黄土高原治理的目的是保护黄土高原地区的自然环境;一定条件下适度减少人为干扰,充分发挥自然恢复的作用;淤地坝、植树种草等措施体现的是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等不同方面的治理措施,也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原则。2
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北洛河地处黄河中游,流域内植被物种多样性丰富,但因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1 9 7 0年以来,黄土高原开展了大规模的梯田和淤地坝建设,1 9 9 9年以来又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大规模的生态环境建设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显著改变了流域的下垫面条件。但实地调查发现,当地人工林草均不是自然植被的建群种和优势种,种植密度大,有些树种耗水过大,形成土壤干层,致使坡地林木“成活不成林,成林不成材”,影响生态恢复。下图示意北洛河流域位置及地形分区。I08E(1)分析北洛河流域植被物种多样性丰富的自然原因。(2)说明流域内生态环境建设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对减少黄河下
5、游输沙量的作用。(3)与自然植被相比,简析该流域人工林草更易导致土壤干层形成的原因,并对后期植被恢复提出合理化建议。【答案】(1)北洛河流域处于我国季风气候向大陆性气候的过渡地带,局地水热、土壤差异大;地处黄河中游,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地势起伏大。(2)修筑梯田和植被恢复等沟坡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流域径流量,削弱土壤侵蚀量,从而降低向黄河下游的输沙量;淤地坝等沟道措施可以拦截上游径流,使大量泥沙淤积,河流含沙量减少,降低向黄河下游的输沙量。(3)原因:人工林草非当地优势品种,种植密度大,植被蒸腾作用强,耗水量大:林冠截留降水增多,减少对土壤水分的补给。建议:选种耗水少、耐旱的植被品种:乔灌草合理配置
6、。【分析】(1)北洛河流域植被物种多样性丰富的自然原因可根据图文信息,从该流域地形地貌的多样性、气候的过渡性等角度进行分析。(2)北洛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措施对减少黄河下游输沙量的作用可从拦截坡面径流减少产沙量、拦截沟谷径流增大淤积量,以降低河流输沙量两方面分析。(3)该流域人工林草更易导致土壤干层形成的原因应结合材料与自然植被相比,过于密集的人工林草地由于蒸腾作用,大量消耗地下水;林冠截留降水多,土壤水分获得的补给减少。由此应降低人工林的密度,乔灌草合理配置;同时树种可选择耗水量小、耐旱的品种,从而降低对地下水的消耗。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小流域综合治理是以基本农
7、田结构优化和高效利用及植被建设为重点,建立具有水土保持兼高效生态经济功能的半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下图示意我国黄土高原某流域综合治理前后的土地利用类型。1000m川地基本农田1000m地、坡地、嫄面种植业发展的不同条件及作物类型。(1)说明该流域治理前川(2)分析图示小流域居住用地集中安置的优点。(3)推测小流域治理后蚂蚁沟河流水文特征的变化。(4)有人建议把这些治理后的土地进行流转,以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请从下列两方面选择其一作答,分析这种土地利用方式改变的作用。方面:全面防治流域内水土流失。方面:缓解流域内人地矛盾。【答案】(1)川地: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适宜发展喜水肥作物。坡
8、地:地势起伏较大,土壤较贫瘠,适宜发展杂粮谷物。嫄面:地势平坦,土壤深厚,灌溉水源短缺(地下水埋藏深,水源短缺),适宜发展旱作作物。(2)集中安置,恢复分散宅基地植被,有利于流域内生态保护(生态恢复与利用);复耕宅基地有利于土地统一协调利用:统一集中安置在川地(平地),有利于提高居民生活水平。(3)河流流量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变小(流量趋于稳定);河流径流总量减少(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加);河流含沙量减少。(4)方面:土地流转利于农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基础;流转后的土地合理规划利用,有利于生态恢复;流转后单位面积土地收入增加,为水土流失治理提供充足资金。或方面:土地流
9、转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分流到其他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农业发展利于提高劳动效率;专业化农业发展可有效降低流域内土壤侵蚀。【分析】(1)由图可知,川地等高线稀疏,地形平坦,有河流流经,灌溉水源较为充足,地势较低,有利于沉积物堆积,因此土壤层厚度较大,肥力较高,农业发展条件较为优越,适宜种植喜水肥作物;坡地等高线较为密集,坡度较陡,地势起伏大,易发生水土流失,土壤较为贫瘠,适宜发展杂粮作物:嫄面等高线较稀疏,地形较为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利于种植,但是由于地势较高,地表水易流失,水源较为短缺,应种植耐旱作物。(2)集中安置后,可以将原来分散的宅基地进行复垦,有利于土地统一协调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有
10、利于植被恢复,减轻水土流失,保护流域内的生态环境;由图可知,居住用地统一集中安置在川地,地形平坦,且距离河流较近,取水便利,有利于提高居民生活水平。(3)由图可知,小流域治理后,蚂蚱沟流域内大面积坡地由耕地转变为杂果林业用地,利于水土保持,减小河流含沙量;林地拦截径流、增加下渗的能力较强,因此流域内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加,使河流径流量减小;林地涵养水源,调节径流,使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变小。(4)方面:土地流转有利于合理利用土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有利于植被的恢复与保护,从而减轻水土流失,有利于生态恢复;促使农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提高经济效益,使单位面积土地收入增加,为水土流失
11、治理提供充足资金。方面:土地流转促使农村劳动力分流到其他产业,向城市流动,使流域内的人口压力减轻;实施土地流转后,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有利于提高劳动效率,促进经济发展;土地利用方式的优化可有效降低流域内土壤侵蚀,从而使流域内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环境承教力增大,利于减轻人地矛盾。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研究表明,广泛分布在黄土高原的风成沉积序列由黄土和红粘土交替叠覆而成。黄土里的含铁矿物,经过雨水淋洗氧化后会形成相对坚硬密实的红粘土层:没有经过雨水淋洗的土层则为黄色。下图为黄土高原某地风成沉积序列剖面及窑洞分布示意,窑洞自下而上成层分布。(1)简述图示窑洞能够呈现上下成层分布格局
12、的地质条件。(2)概述可能影响单个窑洞大小的主要自然因素。(3)指出图示风成沉积序列形成过程中当地的降水量变化特点并说明判断理由。【答案】(1)土层厚度大;地形起伏较大;黄色土层和红粘土层交替叠覆。(2)土层厚度;土层密实性等。(3)变化特点:降水量多少交替变化。理由:红粘土层指示降水量多(黄色土层指示降水量少);红粘土层与黄色土层交替叠覆。【分析】(1)依据图中信息,窑洞能够自下而上成层分布,应属于靠崖式窑洞,需要具备深厚的黄土层堆积,山坡足够高大坚固,所以可以改造成几层梯台,上下错落地布置一系列窑洞。图中相对坚硬密实的红粘土层可成为能抗压的重要的支架层,用来作为窑洞的天然屋顶,从而形成了红
13、色土层建造屋顶,黄色土层开凿窑洞主体一层层上下分布的建筑格局,因此,窑洞能够呈现上下成层分布格局,也需要黄土和红粘土交替叠覆的结构。(2)图中信息显示,窑洞主要分布中黄色土层中,因此黄色土层厚度的直接影响单个窑洞高度、大小;作为窑洞的天然屋顶的红粘土层的坚硬密实程度,影响窑洞的抗压性,对其大小也有影响。(3)依据材料信息:“黄土里的含铁矿物,经过雨水淋洗氧化后会形成相对坚硬密实的红粘土层;没有经过雨水淋洗的土层则为黄色“,某地风成沉积序列剖面图中显示,该地存在多层黄土和红粘土交替叠覆的现象,由于黄土层是没有经过雨水淋洗的土层,表明黄土堆积时期,降水较少,红粘土层是经过雨水淋洗氧化后形成的土层,
14、故红粘土层形成时期,降水较多。由此可知,黄土高原地区气候经历了多次的干湿交替的变化,即黄土高原形成过程中,当地降水量具有多少交替变化的特点。5.甘肃省拥有冰川、峡谷、黄河、沙漠和绿洲,地理环境具有多样性的特点。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甘肃轮廓狭长,东西蜿蜒1 6 0 0多千米,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甘肃传统的支柱产业有煤炭、电力、冶金、石化等。甘肃是我国有色金属之乡,已形成铜、铝、镶、铅、锌等从采选、冶炼到加工一条龙生产体系。近年来着力打造戈壁生态农业产业园、节能环保、清洁能源、通道物流、先进制造、数据信息、中医中药、文化旅游等“十大生态产业”,这些产业已经
15、占到甘肃地区生产总值的2 0.3%。表:甘肃省三大产业的产值(单位:亿元)甘肃省生产总值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2 0 1 0 年4 1 3 5.95 9 9.31 9 3 7.41 5 9 9.22 0 1 8 年8 2 4 6.19 2 1.32 7 9 4.74 5 3 0.1(1)甘肃省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从地形、气候角度概述其具体表现。(2)说出甘肃省主导产业的变化。(3)运用产业结构优化的原理,评价甘肃发展“十大生态产业 的合理性。(4)据调查兰州市有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多达4 0 0 0多处,说出兰州主要地质灾害,分析兰州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原因。【答案】(1)祁连山脉位于地势第一
16、、第二阶梯过渡地区,地形复杂多样;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地形起伏明显。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跨4种干湿区,地表植被类型多样;位于季风非季风的分界线,气候变化多样;有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山气候等多种气候类型。(2)主导产业由第二产业变成第三产业。(3)产业结构从二三一排列变成三二一排列,比例更趋合理:充分利用丰富的光照资源等,发展相关的产业,体现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相协调;增加清洁能源的占比,减少传统煤炭等能源的使用,有利于环境保护,体现生态效益;带动新能源、清洁能源相关产 也的发展,拓展产业琏,增加附加值,具有经济效益;充分利用独
17、特的自然或人文旅游资源,因地制宜,合理开发文化旅游产业。(4)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崩塌。原因:地处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地形崎岖,起伏大;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冲刷侵蚀严重;黄土地质疏松,碎屑物多:植被稀少,地质不牢固。【分析】(1)结合所学知识,甘肃省西部位于祁连山附近,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一、二阶梯过渡地带,青藏高原的边缘,地形复杂多样;材料显示甘肃省位于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交汇地带,地形起伏较大;图中显示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减少,年降水量有大于8 0 0 m m、4 0 0 m m-8 0 0 m m 和 4 0 0 m m 以下,因此拥有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和干
18、旱地中干湿区,地表植被类型到样;同时位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气候复杂多样;根 据 1 月 份 等 温 线 和 降 水 量,可判断该区域的气候类型较多,有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山气候等多种气候类型,导致其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2)观察表中数据可知,甘肃省2 0 1 0 年生产总值为4 1 3 5.9,而第二产业占1 9 3 7.4,第三产业占1 5 9 9.2;2 0 1 8 年生产总值为8 2 4 6.1,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为2 7 9 4.7、4 5 3 0.1,笫三产业的比重上升,第二产业的比重下降。因此甘肃省的主导产业是第二产业逐渐转变为第三产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备战 2023 地理 高考 二轮 复习 考点 专项 黄土高原 黄土 成因 地表 千沟万壑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