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鄂教版(2017秋)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pdf
《人教鄂教版(2017秋)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鄂教版(2017秋)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pdf(5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人教鄂教版(2017秋)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课题:生锈与防锈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知道铁生锈产生了新的物质。2.能够设计对比实验研究铁生锈的条件。3.能够通过实验知道铁与铁锈不是同一种物质。4.对探究铁的生锈条件感兴趣,乐于动手对金属制品做防锈处理。5.意识到铁生锈会给人类带来一些危害,知道金属防锈的一些常用方法。教学重点:知道铁生锈是生活中常见的-种物质变化,能设计实验探究铁生锈的条件。教学难点:能够设计对比实验研究铁生锈的条件。教学准备:铁钉、小 瓶(试管)、食用油、凉开水、自来水、生锈的铁钉、放大镜、磁铁、电池、导线、小灯泡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L 讲述: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
2、物质发生了变化,如铁钉生锈、蜡烛燃烧等。其中有些变化是缓慢发生的,我们察觉不到;有些变化则非常剧烈,瞬间就能完成。2.提问:在我们生活中,经常看到铁生锈的情况,铁制品在什么情况下容易生锈呢?二、科学实践活动:探究铁在什么条件下生锈1.提问:在我们家里面,哪个地方的铁更容易生锈呢?为什么厕所里的铁更容易生锈?这说明铁生锈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根据日常观察和前面所学的科学知识,作出自己的猜测。2.设计实验。谈话:经过小组的讨论,同学们都做出了自己的猜测,大家认为铁生锈可能与空气和水有关,这种猜测是不是正确呢?如何设计实验来难我们的猜测呢?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方案。学生汇报实验方案。结合学生的设计和书
3、本,教师讲述实验方案:准备4个小瓶并编上号码,再准备4枚无锈的铁钉。在1号瓶装满油,3号瓶装满凉开水,4号瓶装入一半的水。然后将4枚铁钉分别放入瓶中,其 中1、3号瓶盖上盖子。一段时间后,观察枚铁钉的变化,并做记录。学生分组实验。3.布置课后观察任务。(第1课时结束)三、科学实践活动:探究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吗L提问:在生活中铁住住会生锈,那么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吗?2.学生观察:用小刀刮下铁锈,用放大镜观察,我们有什么发现?学生分组观察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小结:铁锈是一种红色物质。3.学生观察:用手捻一捻铁锈,再用磁铁吸一吸铁锈,我们有什么发现?教师演示实验学生汇报观察现象小结:铁锈比较软,磁铁
4、不吸铁锈。4.教师演示实验:将无锈的铁钉接入简单电路,观察电路中灯泡的亮与灭。如果将生锈的铁钉接入电路,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汇报观察现象教师讲述:铁和锈的性质不同,它们不是同一种物质。铁生锈后变成了另一种物质。三、拓展与应用。L 学生阅读书本第6 页,说一说怎样防锈?2.讨论:其他金属也会生锈吗?3.教师小结:防止铁生锈的方法有很多种,书中主要讲了三种方法:刷油、把物体表面的水擦干、涂防锈漆。除此之外,还一些其他的方法,如在铁的表面镀上其他不易生锈的金属、在铁中加入其他金属做成不锈钢等。(第 2 课时结束)板书设计:生锈与防锈1 号(油)2 号(空气)3 号(凉开水)4 号(水、空气)实验现象
5、:4 号杯内的铁生锈了实验结论:铁生锈需要水和空气。铁锈是一种红色、较软、不容易导电的物质。铁锈和铁不是同一种物质课题:蜡烛的燃烧第1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知道蜡烛燃烧时,既有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也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2.通过学习,知道蜡熔化成蜡油的过程没有产生新的物质,蜡烛燃烧的过程产生了:水、二氧化碳等物质。3.通过学习,能认真观察蜡烛燃烧的过程变化。对蜡烛的燃烧具有探究兴趣。养成在尊重证据的前提下,坚持正确的观点。4.能利用所学内容自制蜡烛,起到节约资源,变废为宝的教育意义。教学重点:知道蜡烛燃烧时,既有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也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教学难点:能够通过实验发现蜡烛燃
6、烧产生的新物质:水、二氧化碳等物质。教学准备:蜡烛、火柴、烧杯、澄清的石灰水、盖玻片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并提问:小明过生日的时候,请了许多同学一起吃蛋糕、点蜡烛、吹蜡烛。那么大家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蜡烛呢?蜡烛在燃烧过程中会出现哪些现象呢?2.讲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蜡烛的燃烧二、新课学习(-)探究蜡烛燃烧的变化。实验一:1.阅读书本第7 面,了解实验方法。2.学生讲述实验方法:点燃蜡烛后,将它的头部朝下把蜡油滴到小容器里,观察蜡油的变化。滴到小容器内的蜡还是原来的蜡吗?怎样证明我们的观点?3.教师提示:操作时注意安全,避免烫伤。4.学
7、生分组实验。5.汇报实验现象。6.讨论:蜡的这种变化有什么特点?小容器内的蜡还能燃烧吗?7.教师小结:滴到小容器内的蜡还是原来的蜡,小容器内的蜡还可以燃烧。实验二:1.教师边演示边讲述实验方法:取一只干燥的烧杯,把它罩在蜡烛火焰的上方,观察烧杯内壁出现的现象。2.学生汇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杯壁上有黑色的物质。3.教师讲述:杯壁上出现了黑色的物质,说明有新的物质产生。实验三:1.提问:蜡烛燃烧的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碳吗?怎样证明我们的推测?2.阅读书本第8 面,了解实验方法。3.汇报实验方法:将蜡烛放入集气瓶内,点燃蜡烛,待蜡烛熄灭后,倒入澄清的石灰水,盖上盖玻片或者是瓶盖,晃动瓶内的石灰水,观察
8、石灰水发生了什么变化?4.学生分组实验。5.汇报实验现象。6.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7.讲述:实验中石灰水变浑浊了,这是因为蜡烛燃烧产生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遇到澄清的石灰水会变浑浊。上述实验现象说明蜡烛燃烧产生了新物质。(二)归纳总结:说一说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其中哪些变化产生了新物质?哪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1.学生讨论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3.教师小结:蜡熔化成蜡油的过程没有产生新的物质,蜡烛燃烧的过程产生了:水、二氧化碳、黑烟等新物质。三、板书设计蜡烛的燃烧蜡烛燃烧后融化成蜡油没有产生新物质蜡烛燃烧后产生了黑烟、二氧化碳等新物质课题:蜡烛的燃烧(第 2 课时)教学目
9、标:1.通过学习,知道氧气能够支持燃烧。2.知道空气是一种混合物,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3.通过学习,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大胆质疑,积极思考,依据现象和经验作出合理猜想和推理。通过学习,能够在实验中认真观察、分析现象、归纳总结得出实验结论。4.通过学习,养成在尊重证据的前提下,坚持正确的观点。通过学习,知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空气成分有了更精确的测定。教学重点:知道氧气能够支持燃烧,知道空气是一-种混合物质,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教学难点: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大胆质疑,积极思考,依据现象和经验作出合理猜想和推理。教学准备:蜡烛、火柴、水槽、集气瓶、盖玻片、小木条等。教学过程:一、导入
10、新课L 教师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蜡烛燃烧的一些知识,今天我们继续使用蜡烛开展实验探究,研究关于蜡烛燃烧的一些知识。板书课题:蜡烛的燃烧一一支持蜡烛燃烧的气体。二、新课学习。实验一:探究蜡烛燃烧的变化。1.教师边演示讲述实验方法:点燃蜡烛,用蜡油将蜡固定在玻璃片上,把它们一起放入水槽。再把集气瓶罩在燃烧的蜡烛上,观察发生的现象。2.学生分组实验。3.汇报实验现象。4.讨论:根据上述实验和在关的生活经验,推测蜡烛燃烧需要的气体条件。5.提问:根据生活经验和实验现象,我们推测蜡烛燃烧需要氧气,氧气支持燃烧。那么集气瓶中剩下的气体与空气有什么不同呢?让我们用实验来验证。实验二:探究支持蜡烛燃烧的气
11、体。L教师边演示边讲述:用手按紧玻璃片,把上述实验中的集气瓶从水槽中取出,并翻转过来,将点燃的小木条伸进集气瓶口,小木条还能燃烧吗?2.学生汇报实验现象。3.讨论:根据上述实验现象,说一说什么气体支持蜡烛燃烧。4.讲解: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知道集气瓶内的气体不支持燃烧。三、拓展与应用。阅读书本第9面。说一说你了解了哪些知识?教师讲述: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其中氮气约占7 8%,氧气约占2 1%,其他气体约占1%。四、板书设计 燃烧的蜡烛蜡烛熔化为蜡油,没有产生新物质蜡烛燃烧产生了水和二氧化碳,产生了新物质氧气支持燃烧空气的组成:氮气约占7 8%,氧气约点2 1%,其他气体
12、约占1%课题:颜色变化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知道紫甘蓝法遇到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会变成不同的颜色。2.通过学习,知道白糖加热后颜色的变化是产生了新的物质。3.通过学习,能够自制紫甘蓝汁指示剂,并利用紫甘蓝法检测身边物质,观察变色现象。能够通过紫甘蓝汁与其他物质作用后发生的颜色变化检测物质的酸碱性。4.能够对探究紫甘蓝汁变色、白糖加热变色等现象表现出兴趣。能够观察、描述实验过程中发生的变化。5.知道在化学实验中,利用指示剂或观察物质的颜色变化来判断是否有新物质产生。教学重点: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利用颜色变化可以判断物质变化过程中是否产生了新的物质。教学难点:完成紫甘蓝汁检测酸碱度和白糖加热的实
13、验,并通过颜色的变化判断是否有新的物质产生。教学准备:紫甘蓝、白醋、小苏打水、白色的纸花、香蕉片、苹果片、滴管、蒸发皿、小喷壶、榨汁机、白糖、酒精灯、三角架、火柴、淀粉溶液、白纸、碘酒、毛笔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问:用淀粉溶液在白纸上写字,然后用喷壶往纸上喷碘酒,纸会显现出字迹吗?为什么?二、新课学习。实验一:播放视频:剥开或切开后的香蕉和马铃薯,放置一段时间后,它们的颜色有什么变化?1.学生汇报观察现象。2.讨论:香蕉变色说明是不是有新的物质产生呢?实验二:紫甘蓝汁遇不同的物质会发生怎样的颜色变化?L 教师边演示边讲述实验方法:将紫甘蓝切碎后加入热水浸泡一会儿,将汁液过滤到小烧杯里,
14、再倒入滴瓶。2.教师边做边演示:做一朵白色的纸花,用毛笔蘸一些白醋(酸性)抹在“花瓣”上,再 在“叶片”上抹一些小苏打水(碱性)。放置一会儿后,往纸花上喷紫甘蓝汁,观察出现的现象。3.学生汇报观察现象。4.教师讲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是因为紫甘蓝汁是一种酸碱指示剂,遇酸性物质变成红色,遇碱性物质变成绿色,遇到中性物质不变色。实验三:L 教师讲述实验方法:将紫甘蓝汁滴在刚切的香蕉片和苹果片等物体上,观察并解释出现的现象。2.学生分组实验。3.学生汇报实验现象。4.讨论:通过分析实验现象,我们可以得出什么实验结论呢?实验四:加热白糖1.教师讲述实验方法:将白糖放到蒸发皿里加热,观察白糖发生
15、的颜色变化。2.教师提醒:加热后的蒸发皿很烫,不能用手去摸。3.学生分组实验。4.汇报实验现象。5.讨论:通过上述实验,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6.教师讲解: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出现发光、发热、颜色改变或形成沉淀等现象,这类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如蜡烛燃烧、铁生锈、白糖加热后变热等;另一类变化仅仅是物质状态的改变,并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如蜡烛熔化、水结冰、弹簧被拉伸等。三、拓展与应用。L认识危险化学物品。学 生阅读书本第12面,了解危险化学物品的危害。学生讲述危险化学物品的危险。2.下面是一些常见危险品标志。教师指导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危险品的标志。四、板书设计 颜色变化淀粉
16、遇碘酒变蓝色产生了 紫甘蓝汁遇酸性物质变红色新物质紫甘蓝汁遇碱性物质变绿色一白糖加热后变成黑色课题:植物的简单分类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知道二歧分类法是现代植物分类的主要方法。2.通过学习,能基于所学知识,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对常见植物进行简单的二歧分类,能画出分类图。3.通过学习,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植物分类的思路,对植物分类活动具有探究兴趣。4.通过学习,知道通过植物分类可以帮助我们识别植物物种、鉴定植物名称。教学重点:通过学习,对常见植物进行简单的二歧分类,能画出分类图。教学难点:对常见植物进行简单的二歧分类。教学准备:油松、茄、甘薯、蚕豆、银杏、垂柳等植物图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7、。1.观察书本第15页最上面的的图片。2.提问:说一说田野里有哪些植物?怎样将它们分类便于我们识别和利用?3.谈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植物分类的一些知识。板书课题:植物的简单分类。二、新课学习。1.观察几种植物,将它们的主要特征记录下来。(1)讲述:一般我们将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形态特征作为植物分类的依据。(2)、学生对这几种植物进行观察,记录它们的特征。2.选择植物的一种特征,将上述植物分成两类,说一说我们的分类结果。(1)谈话:每种植物都有多种特征,如蚕豆的叶片是椭圆形的,花是蝶形的。根据植物的一些特征,可以对植物进行分类。(2)学生分小组讨论如何选取植物的特征给植物分类。
18、(3)学生分小组给植物分类。(4)学生汇报分类结果,其他组同学补充完善。(5)讲述:根据植物茎的特征进行分类,可以把植物的茎分为草质茎和木质茎,草质茎植物有蚕豆、茄、甘薯;木质茎植物有油松、银杏、垂柳。3.选择其他特征,对以上两类植物进一步分类,画出我们的分类图。(1)提问:我们已经根据茎的特征,把植物分为木质茎和草质茎两类,还可以往下分吗?(2)学生讨论,继续分类。(3)学生汇报分类结果。(4)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画出分类图。4.了解二歧分类法。讲述:根据植物的一般特征,可以将植物分成两类;再选择其他的特征,对这两类植物进一步分类直到将所有的植物分开,这种分类方法叫作二歧分类法。三、拓展与应
19、用。1.了解植物分类学家林奈的生平事迹。(1)学生阅读书本第17页内容。(2)学生汇报林奈的生平事迹。四、课后作业。制作分类卡片记录田野里植物的特征,并对植物进行分类。课题:植物的光合作用教学目标:1.知道植物可以吸收阳光、空气和水分,在绿色叶片中制造其生存所需的养分,并了解光合作用中的能量转换情况。2.能基于光合作用的知识推测植物所需养分的来源,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植物养分来源的证据,并基于证据得出结论。3.养成在尊重证据的前提下,坚持正确观点的习惯,表现出对植物制造养分、能量转换的探究兴趣。4.知道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生存、繁殖和发展的基础。教学重点:知道植物可以吸收阳光、
20、空气和水分,在绿色叶片中制造其生存所需的养分,并了解光合作用中的能量转换情况。教学难点: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植物养分来源的证据,并基于证据得出结论。教学准备:玻璃钟罩、蜡烛、火柴、一株盆栽绿色植物、凡士林,盆栽的天竺葵、黑纸片、曲别针、酒精、碘酒、滴管、小烧杯、大烧杯、培养皿、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镒子、木制试管夹、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谈话:植物靠吃食物获得养分,植物又是怎样获得养分的?二、科学实践活动:植物的养分从哪里来1.根据我们的观察与生活经验,推测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的来源。讨论:光线差的地方,植物长得不好,请你推测植物生长的养分可能与什么有关?讨论:庄稼种得太密会长不好,
21、请你推测植物生长的养分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小结:根据同学们的推测,植物生长的养分可能与阳光有关系,是不是这样呢,下面我们做实验来研究。2.阳光对植物获得养分有什么影响?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实验一:(1)学生阅读书本第1 9 面,了解实验方法。(2)讲述:在做天竺葵叶片的实验中,叶片有的地方进行了遮光处理,有的地方没有进行遮光处理,其他实验条件都相同,像这样的实验叫做对比实验。(3)(为了便于教学,教师提前3天指定几个学生开展实验,上课时将实验材料带到学校)。教师展示3天后,植物叶片遮光部分和没有遮光部分有什么不同。(4)学生观察并汇报被黑纸片遮挡的部位出现了什么变化?实验
22、二:(1)教师边演示边讲述实验方法:将这片叶放在酒精里隔水加热,一段时间后取出。在这片中叶的不同部位滴上碘酒。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2)学生汇报观察结果。(3)讨论:这些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学生汇报讨论结果。(4)教师小结:实验说明同一片叶,阳光没照射到的部位几乎没有淀粉,阳光照射到的部位含有大量淀粉,由此说明绿色植物的叶片在阳光下能够制造养分,在无阳光下不能制造养分。(第 1 课时结束)3.证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谈话:阳光下,植物除了能够制造养分,还人产生什么物质?学生讨论并汇报。学生阅读书本第2 0面,根据书本图文设计实验方案。学生汇报实验方案。学生分组开展实验活动,教师巡视指
23、导。学生汇报实验现象并解释实验现象。教师小结:在阳光的照射下,没有植物的玻璃罩内蜡烛很快熄灭了,有植物的玻璃罩内蜡烛燃烧时间较长。这是因为植物产生了氧气。4.建立光合作用概念并了解其意义。(1)教师展示显微镜下叶绿体的照片。(2)讲述:在阳光的照射下,叶绿体能将吸收的水分和由叶片进入的二氧化碳制造成植物生存所需要的养分并释放氧气,这个过程叫作光合作用。(3)学生阅读书本第2 0面最后一段,说一说光合作用有什么意义?三、拓展与应用阅读书本第2 1.面,说一说海尔蒙特提出了什么观点?他的发现有哪些贡献?学生汇报。教师小结:海尔蒙特通过实验证明,植物生长需要的养分主要来自水。他的发现改变了人们对植物
24、生长需要土壤的传统观念。(第2课时结束)四、板书设计 植物的光合作用阳光水+二氧化 碳-养分+氧气叶绿体课题:食物链教学目标:1.知道不同动物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动物维持生命需要消耗这些食物而获得能量。2.知道常见动物和植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3.知道某个生态环境下的食物链、食物网及其能量在其中的传递过程。4.在小组合作中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成员意见,达成一致的观点,对动植物之间的食物联系、能量传递有探究兴趣。5.通过食物链、食物网中的参量传递,意识到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性。教学重点:知道常见动物和植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教学难点:意识到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性。教学准备:非洲大草原
25、的视频、一个生态环境下的动物卡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动物捕食的视频。2.学生观看视频后,教师提出问题:东非大草原上有哪些生物?这些动物和植物之间、动物和动物之间存在着怎样的食物联系?二、新课学习。1.了解食物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1)观察书本第22面的图片,说一说蜻蜓、青蛙、松鼠、羊、猫头鹰、猎豹分别以什么为食?(2)学生回答上面的问题。(3)教师讲述:食物能够给动物提供营养物质,能够给它们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2.认识食物链。(1)观看书本第23面 第1幅图片。(2)找一找长颈鹿、猎豹和合欢树之间的食物联系。(3)谈话:请同学们按照“吃和被吃”的关系,把它们排列出来,并用文字和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鄂教版 2017 科学 六年级 上册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