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2单元第1课时因数和倍数一教案.pdf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2单元第1课时因数和倍数一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2单元第1课时因数和倍数一教案.pdf(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Evaluation Warning:The document was created with Spire.Doc for.NET.第 2 单元因数与倍数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整数的性质。主要内容包括:因数和倍数,2、5和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其中,重点是因数和倍数的概念,2、5和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的概念。难点是了解和掌握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建立概念、运用概念的过程中,逐步发展数学的抽象能力与推理能力。教科书坚持精简理论概念和分散难点的处理方式,精简了整除、分解质因数、互质数等概念。首先用除法算式直接给出了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让学生感
2、知因数与倍数的本质意义,领悟到这两个概念反映了整数除法中余数为0的情况;再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2、5、3的倍数的特征,其中在掌握了 2的倍数特征的基础上,又安排了介绍偶数和奇数的概念,然后在进一步探讨因数和倍数的规律中认识质数和合数。本单元的知识内容比较抽象,概念也比较多,教科书中恰当地运用了生活实例或具体情境来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抽象思维能力。数学一直被认为是“科学的皇后”,而数论更被誉为“数学的皇后”。本单元的知识作为数论知识的初步,一直是小学数学教科书中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本单元内容是后续学习约分、通分、公因数等内容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能使
3、学生加深对整数与整数除法的认识,加之这些知识比较抽象,而且概念间的联系非常紧密,所以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从知识基础方面,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的整数知识,如整数的认识、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及其应用。从认知方面,学生的抽象能力已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思维基础,能够在活动中探索发现和总结归纳新的知识。但是本单元的概念比较抽象,而且概念又比较多,学生很容易混淆。1.关注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概括、归纳过程,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同时结合具体的例子降低难度,避免死记硬背。本单元中,因数和倍数是两个最基本的概念,要引导学生结合除法算式,抽象概括出“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的共同属性,在
4、感悟“整除”的基础上理解因数和倍数概念的内涵.2.加强对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促进理解与记忆。本单元概念较多,如因数、倍数、质数、合数、奇数、偶数等概念,又较为抽象,很难结合生活实例或具体情境进行教学,因而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容易混淆。要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去掌握知识,不能机械地记忆概念和结论。1.因数和倍数教学笔记第1课时因数和倍数(1)教学内容教科书P5例 1,完成教科书P5“做一做”和 P7“练习二”中 第 1题。A教学目标1.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能举例说明。2.通过自主探索,体会一个数的因数与倍数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3.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
5、倍数的概念。教学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A教学准备课件。A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体会依存关系师:同学们喜欢看 西游记吗?知道 西游记里有哪些人物吗?悟空、八戒、沙僧和唐僧之间是什么关系?学生会很快说出这些人物及人物关系,可能会说他们是师徒关系。教师可以追问:悟空是唐僧的什么人?能不能简单地说悟空是徒弟和唐僧是师傅?结合情境让学生体会相互依存的关系。师:你们和老师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学情预设】由前一个情境,学生很容易能理解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师生关系。师:不仅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关系,在数学中,数和数之间也存在着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两个自然数之间的关系。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1)1【设计意
6、图】通过学生喜欢的故事、实际生活中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体会相互依存的关系,作为本课时的学习切入点。二、探究体验,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1.口算除法,感受商的特点。(1)课件出示教科书P5例 1 中的算式。(课件不出示算式答案。)枭件出不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见过下面的算式。124-2=19+7=204-10=84-3=94-5=214-21=304-6=264-8=63 9=【教学提示】要 面 向 全体,让学生都参与计算。师:会计算吗?(学生一般都会)师:来,我们一起口算一下。(2)学生口算,课件呈现计算结果。【学情预设】在计算时,一般能整除的算式,学生都会直接说出结果。不能整除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回
7、答灵活处理,对能除尽的写出小数商,不能除尽的写出商和余数。【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口算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商的特点。2.观察算式特点,进行分类。师:同学们真不错,很快都口算出来了。仔细观察,这些算式都一样吗?【学情预设】学生会说不一样。师:既然不一样,你能把这些算式分类吗?【学情预设】根据商的特点,有的学生把算式分成三类:第一类商是整数,第二类商是整数有余数,第三类商是小数;有的学生把算式分成两类:第一类商是整数,第二类商不是整数。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哪种分类比较好,为什么,从而统一标准进行分类。师小结:商是小数和商是整数有余数的算式,都是属于被除数除以除数,商不是整数一类,因此这些算式分
8、成两类比较好。课件出示分类结果。教学笔记件 出ZK.第124-2=6204-10=2第 8+3=2 29 5=1.830+6=5214-21=15类63+9=7类19+7=2 26+8=3.25【教学提示】教学提示本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要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归纳算式特点。【设计意图】通过分类,抽象概括出每类算式的共同特点,初步感知被除数、除数和商都是整数的算式特点。3.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1)发现特点,抽象概括概念。师:我们现在就来分析研究第一类算式。这类算式有什么特点呢?师生共同探讨,发现这类算式的特点:被除数、除数和商都是整数。【学情预设】有的学生可能会说算式中的数都是自然数,教
9、师引导学生,自然数也是整数,习惯上我们都称之为整数。师指出: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例如,12+2=6,我们就说12是2的倍数,2是12的因数。12+6=2,我们就说12是6的倍数,6是12的因数。(课件出示结论,板书结论。)【设计意图】由具体的算式到抽象的概念,让学生充分认识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和商都是整数的共同属性,在此基础上建立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让学生自由表达,在讨论和思考中相互促进,加深对概念的理解。(2)深化理解,举例说明。师:谁能说一说,第一类的每个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师:谁能再列举一道这样的算式,并说说
10、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设计意图】举例是对概念理解运用的一种常用的方式,通过举例内化因数和倍数的概念。(3)明确研究因数和倍数时0除外。师:我们知道,在自然数中,有一个数很特殊,大家知道是哪一个数吗?【学情预设】学生一般都知道是0。师:对,因为0有很多特殊性,如0乘一个数还得0,0不能作除数等等。课件出示例子。通 件 出 示教学笔记0 x 3 =0 0 x 1 0 =00+3 =0 0 4-1 0 =0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自然数(一般不包括 0)。三、运用辨析,深化理解1 .课件出示教科书P 5“做一做”。(1)同桌之间互相说说。(2)指名学生说。【学情预
11、设】通过让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因数与倍数是相互依存的。2 .课件出示习题。件 出 示.判断下面说法对吗?(1)6 7=1.2,6 是 5的倍数,5 是 6的因数。()(2)1.8+0 3 =6,1.8 是 0.3 的倍数,0.3 是 1.8 的因数。()(3)2 4+3 =8,2 4 是 8的倍数,8 是 2 4 的因数。()(4)5 4+6 =9,5 4 是倍数,6 是因数。()【教学提示】教学提示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再交流。师:上面的说法对吗?说说你的理由。【学情预设】充分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如果有学生判断错误,让其他学生判断并说出错在哪里。(1)虽
12、然6和 5是整数,但是6除以5的商不是整数,所以不能说6是 5的倍数,5是 6的因数。(2)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是自然数(一般不包括0),1.8 和 0.3 都不是自然数,不能说它们谁是谁的因数或倍数。(3)由算式2 4+3=8 可以知道2 4+8=3,所以2 4 是 8的倍数,8 是 2 4 的因数。同时,教师提示学生并课件出示: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也是商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商也是被除数的因数。(4)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由 5 4+6=9 知道5 4 是 6的倍数,6是 5 4 的因数,但是不能单独说某一个数是因数或
13、倍数。【设计意图】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比较抽象,通过反例帮助学生辨析,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概念的外延和内涵,明确概念的条件(前提),理解概念的依存性。四、反馈评价,巩固提升1.互相说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课件出示算式。课件出示3 5+7 =5 3 0+2=1 5 7 2+8 =9 5 5+5 5=1学生互相说说后,再全班集中交流。【学情预设】本次交流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有所提升,需要根据一道算式,说出其中的所有相互关系,谁是谁的因数或倍数。【教学提示】教学提示对概 念 的 深 化 理解,教师可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再发表见解。2.课件 教学笔记出示教科书 P 7“练习二”第 1题。(1)学生独立在
14、教科书上解答。师:填好了吗?说说你是怎样填的。(2)学生汇报交流后,课件呈现正确答案。【设计意图】由根据除法算式判断,到直接对两个数的关系进行判断,对学生来说是一次认识的提升。促进学生自主运用概念的条件,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五、课堂小结师:同学们回顾一下,本节课我们学了些什么?引导学生回顾:计算算式分类发现特征因数和倍数运用辨析。师:说一说,你们对因数和倍数有哪些认识?【设计意图】课堂小结不仅仅是对知识的归纳,更是为了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帮助学生感悟概念建立的过程,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板书设计因数和倍数(1)1 2+2=61 2是 2 的倍数,2 是 1 2的因数1 2是 6 的倍数,6 是
15、1 2的因数因数与倍数是相互依存的。教学反思学生在前面已经接触过因数和倍数的概念,但 是 此“因数”“倍数”与 彼“因数”“倍数”不是同一概念,学生还是有点容易混淆。由于本节课是学生建立因数和倍数概念的第一课时,为了能建立清晰正确的 念,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干扰,教师回避了乘法各部分名称及“倍数”“几倍”,计划等学生对因数和倍数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后再来辨析。o作业设计二、下面4组数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7 和 63 8 和 32 1 7 和 34 5 2 和 1 3四、辨一辨。(对的画 7”,错的画“x”)1.6-6=1,这里6 既是因数,也是倍数。()2.已知“=4(4 力都是非0自然数
16、),则“是。的倍数,b是 a的因数。()3.24 和 1 6都是8的倍数,8既是24 的因数,也 是 1 6的因数。()4.自然数1,2,3,4,都 是 1 的倍数。()5.3.6是 9的倍数。参考答案二、7是 6 3 的因数,63是 7的倍数。8是 32的因数,32是 8的倍数。1 7 是 34 的因数,34 是 1 7 的倍数。1 3是 5 2的因数,5 2是 1 3的倍数。四、1.x 2、3、4.4 5.x小学生各年级语文学习方法指导从教材要1.小学语文低年段学法指导求上讲,小学低年段(一、二年级)语文教材的教学,着重是进行汉语拼音、识字、写字、听说、阅读、写话的训练。从心理特征上看,低
17、年级的学生正处在七至八岁阶段,他们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为主要形式,在认识、理解事物或学习时往往要借助实物或形象。要学生掌握简单的学习方法,具体来说就是:(1)借助形象物学习汉语拼音和简单的汉字。(2)学会写字的基本方法。(3)能用形象记忆法、趣味记忆法、情境记忆法背诵课文。(4)学会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画和简单事物的方法。(5)通过先想后说的方法,说、写完整的话、通顺的话、规范的话。(6)能用复习的方法巩固所学知识。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心理特征,采用形象、直观的手段,教会他们学习。2.小 学语文中年段学法指导小学中年段(三、理生级)语文的教学,着重进行段的训练。通过对段的理解和练习,逐步过渡到篇的训练。
18、这时的学生已是九至十岁,从心理特征上看,这个阶段的学生的有意性、目的性逐渐发展起来,有意注意也随之增长,能较为自觉地支配自己的行动。其思维方式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从语文知识上看,学生已学会汉语拼音,能认识1 5 0 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有了较为丰富的感性知识。因此,在这个阶段中,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要求是:在掌握简单的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学会基本的学习方法。(1)学会预习找疑点、复习抓重点的方法。(2)学会用音序、部首、数笔画的方法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3)学会有顺序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如 方位变化观察法”(以方位为序进行观察)、“时间推移观察法”(以时间为序进行观察)、“情节发展
19、观察法”(以事件情节发展为序进行观察)和“移步换境观察法”(以地点移动为序进行观察)。(4)学会按时间先后顺序、事情发展顺序、总分思路顺序介绍事物的几个方面的顺序分段的方法。(5)学 会 用“摘句法”“归纳法”“取主法”概括段意。(6)学 会 用“理序法”“路标法”“化整法”“提纲法”“首尾法”背诵课文。在这个阶段中,家长要开门见山地教给孩子各种具体的学习方法,并进行示范性指导,让他们在练习中反复实践。3.小学语文高年段学法指导小学高年段(五、六年级)语文的教学,着重是进行篇的训练,要在加强对课文条理、层次、内容的理解及篇章结构训练的基础上,突出布局谋篇的训练。这时的学生,年龄已达H一二岁,从
20、心理特征上看,他们已能长时间地、有效地感知事物,能区分事物的主要和次要特征,思维的发展已达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能力大大加强。从学习方法上看,他们已基本学会和掌握学习语文知识基本的、具体的学习方法。因此,在这个阶段中,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要求是:熟练掌握学习语文知识的基本学习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有新的提高。(1)学会 用“比较法”掌握不同类型课文的内容、结构、特点。(2)学 会 用“质疑法”阅读课文,通过边读,边质疑、边释疑的过程得到新的知识。(3)学 会 用“连缀段意法”“找中心句法”“审题归纳法”“重点段落归纳法”“课后问题归纳法”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4)学 会 用“课题分析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五 年级 数学 下册 单元 课时 因数 倍数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