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新课标版生物高考第二轮复习--专题22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pdf
《2023新课标版生物高考第二轮复习--专题22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新课标版生物高考第二轮复习--专题22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pdf(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新课标版生物高考第二轮复习专题2 2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A组1.某池塘中有三个优势种群,分别是牖鱼、浮游动物A和浮游植物B。牖鱼生活在中层,以浮游动物A和浮游植物B为食;浮游动物A以水表层浮游植物B为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鲸鱼的食物来源不同,牖鱼所处的营养级不同B.B1鱼和浮游动物A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C.捕捞小型野杂鱼和适当施肥,可以提高牖鱼的产量D.当池塘干涸后,有新的群落定居于此,该过程为初生演替答 案D鲸鱼的食物来源不同,则鳗鱼所处的营养级也不同,若以浮游植物B为食,则处于第二营养级,若以浮游动物A为食,则处于第三营养级,A正确;牖鱼和浮游动物A的分层现象
2、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B正确才甫捞小型野杂鱼,可使能量更多流向鳗鱼,适当施肥可使浮游植物B增多,从而提高箍鱼的产量,C正确;当池塘干涸后,有新的群落定居于此,该过程为次生演替,D错误。2.生物量是指某一调查时刻单位面积内现存生物的有机物总量。某自然保护区部分区域受到了某种地质灾害的破坏。经过若干年的自然恢复,科研人员拟对该保护区中受破坏区域的恢复群落和未受干扰区域的原始群落进行生物量研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应选在茂密的区域采集生物并分类测量生物量B.恢复群落的生物量一定比原始群落的生物量低C.生物量的高低可以反映群落的物种丰富度D.判断恢复过程发生的演替类型需了解受破坏程度答 案D测量时应
3、注意随机取样,A错误;恢复群落的生物量不一定比原始群落的生物量低,B错误;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称为物种丰富度,生物量高的群落物种丰富度不一定高,C错误;群落演替包括初生第1页 共2 2页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判断恢复过程发生的演替类型需了解受破坏程度,以便有更为科学的判断依据,D正确。3.科学家向做了彩色四点标记的实验箱内喷入特定的气味,同时追踪各组箱内雌性埃及伊蚊的行为。结果显示,在没有任何气味刺激的情况下,蚊子基本忽略各种颜色的圆点,但将C 02(蚊子能够识别C 02的气味)喷入箱内后,蚊子会继续忽略绿色、蓝色或紫色圆点,而会飞向红色、橙色或黑色圆点。以下分析错误的是()A.该研究说明
4、蚊子发现叮咬对象需要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B.该研究有助于人们设计出更好的驱蚊剂、诱捕器等防蚊工具C.该研究提示人们在野外避免选择橙色或黑色等颜色的衣服D.这项研究揭示了蚊子的嗅觉如何影响其对视觉线索的反应答 案A与对照组相比,在存在二氧化碳的条件下,蚊子会忽略绿色、蓝色或紫色圆点,而会飞向红色、橙色或黑色圆点,该研究说明蚊子发现叮咬对象需要化学信息和物理信息,A错误;该研究显示了二氧化碳对蚊子的影响,有助于人们设计出更好的驱蚊剂、诱捕器等防蚊工具,B正确;在二氧化碳刺激下,蚊子会忽略绿色、蓝色或紫色圆点,而会飞向红色、橙色或黑色圆点,因此人们在野外应避免选择橙色或黑色等颜色的衣服,以免被蚊子叮咬
5、,C正确;这项研究揭示了蚊子的嗅觉对其视觉的影响效果,D正确。4.如图是某同学构建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有关分析合理的是()A.图中的C C 2缺了一个来源,生态系统是A、B、C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第2页 共2 2页B.碳元素以C02的形式进入A,B能加快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流动C.Bi、B2、B3同化的能量中有一部分以自身的遗体或粪便的形式被C分解利用D.适当增加A、B、C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能提高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答 案B图中生产者自身呼吸以及化石燃料等燃烧均可释放C02;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内,由生物群落和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A错误。在该生态系统中,碳元素主
6、要通过光合作用以C02的形式进入A生产者中,B消费者能促进物质循环,因而可加快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流动,B正确。Bi、B2同化的能量中有一部分以自身的遗体或下一营养级的粪便的形式被C分解者分解利用,而B3是最高营养级,其同化的能量中有一部分以自身的遗体的形式被C分解利用,但不能通过粪便的形式被分解者利用,C错误。适当增加A、B、C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能增加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才是高自我调节能力,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错误。5.研究发现4-乙烯基苯甲醛(4VA)对处于不同发育阶段、不同性别的群居型和散居型飞蝗都有很强的吸引力,能够响应蝗虫种群密度的变化,且随着种群密度增加而增加。蝗虫
7、锥形感器中的嗅觉受体OR35是4V A的特异性受体。当敲除OR35受体后,蝗虫对4V A的响应行为和吸引力丧失。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响应蝗虫种群密度的4V A属于化学信息B.4VA和OR35受体的发现将改变防治蝗虫的对策C.灭蝗减灾的目的是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D.彻底捕杀蝗虫有利于提高农作物产量答 案D 4-乙烯基苯甲醛(4VA)是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A正确;4VA和OR35受体(4VA的特异性受体)的发现将改变防治蝗虫的对策,既维持了一定数量的蝗虫,又达到可持续控制的目的,将环境保护与害虫控制有机结合起来,B正确:灭蝗减灾的目的是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
8、能量持第3页 共2 2页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C正确;彻底捕杀蝗虫会使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降低,不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也不利于提高农作物产量,D错误。知识归纳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物理信息:自然界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能向同种或异种生物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4)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可以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并不一定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6.磷循环在维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
9、等方面有重要作用。某人工生态系统磷循环部分过程如A.生态系统的磷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含磷化合物,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循环的过程B.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植物磷、动物磷和早期凋落物磷中的某些含磷化合物相同D.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故该生态系统不需要人工施加磷肥答 案 C 生态系统的磷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磷元素,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循环的过程,A错误;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B 错误;据图可知,磷以有机物形式通过牧草、中草药和畜产品输出,土壤中
10、的磷不足以维持该生态系统中磷的消耗,故该人工生态系统需要不断施加磷肥,D错误。第 4页 共 2 2 页7.图甲表示某季度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P为生产者,Q i为初级消费者,Q?为次级消费者:图乙是将图甲中各营养级所含有的能量进行分类剖析.其中a、山、a2表示上一年留下来的能量(假设它不被下一营养级利用),e、生、也表示呼吸消耗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P币植物光介作用利用的光能A.假设种群Q|、Q2个体数为NI、N2,平均每个个体所含有的能量为W|、W2JHN|XW|N2XW2B.每年流入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用图乙中的字母可表示为a、b、c、d、eC.图乙P中的c表示的是流入Q1的能量D.
11、若图乙Q i中的b i表示未被利用的能量,5则表示流入分解者的能量答 案B Q i为初级消费者.Q2为次级消费者根据图甲能量金字塔可知,上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大于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所以N|XWN2XW2,A正确面图乙可知,b+c+d+e表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本年度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错误;图乙P中的c表示被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即流入Q i的能量C正确;图乙Q i中a,表示上一年留下来的能量表示呼吸消耗量表示流入Q2的能量,若b,表示未被利用的能量,则d,表示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D正确。8彳散囊蓝细菌和颤蓝细菌是引起湖泊发生水华的主要蓝细菌,为了治理水华,科研人员在培养瓶中培养两种藻类
12、以研究其种间关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第5页 共2 2页微微养菌养菌养菌养菌培细培细培细培细独蓝独蓝合蓝合蓝单囊单颤混囊混颤A.调查湖水中微囊蓝细菌和颤蓝细菌种群密度的方法通常是样方法B.曲线表明,在013天,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增加C.曲线的K值小于,原因是两种蓝细菌竞争有限的资源和空间D.单独培养微囊蓝细菌时,随着其密度的增加,环境容纳量会发生改变答案C调查湖水中微囊蓝细菌和颤蓝细菌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抽样检测法,A错误;曲线表明,在013天,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S形,故增长速率是先增加后减少,B错误;曲线为单独培养的微囊蓝细菌的数量,曲线为两种蓝细菌混合培养时,微囊蓝细菌的数量,曲线
13、的K值小于的原因是微囊蓝细菌和颤蓝细菌竞争有限的资源和空间,C正确;种群密度变化不会改变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D错误。9.引入种指的是被人类有意识地迁入某一地区并定居下来的动物或植物。物种引入有可能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如我国明朝时期引入玉米、番薯等,不仅丰富了食物种类,还间接促进经济发展.但盲目引入外来物种极易造成生态灾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引入种若为植物.进入某地区后,均会提高该地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B.若引入种与本地物种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则本地物种基因库必然发生改变C.引入种若为动物.进入某地区后,一定会提高该地区生物的多样性D.若引入种对本地环境更加适应导致数量增加,一定不会
14、造成当地群落发生演替答案B引入的物种可能会成为入侵物种,会使当地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可能会降低该地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A错误;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若引入种与本地物种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会造成本地物种基因库的改变,B正确;引入种若为动物,进入某地区后,可能会使该地区第6页共22页物种数目增加,提高该地区生物的多样性,但也有可能使当地物种灭绝,C错误;若引入种对本地环境更加适应,可能会使该物种逐渐成为优势种,会造成当地群落发生演替,D错误。10.人工林若为单一树种,抗病虫害能力和生物多样性通常会下降:若为多树种混交林,则可为多种生物提供栖息地,也能涵养水源。下列叙述
15、正确的是()A.人工林群落发生次生演替的过程中自我调节能力逐渐增强B.对人工林群落喷洒害虫的性外激素是一种化学防治措施C.单一树种人工林木通常高低整齐.群落不存在垂直结构D.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属于其间接价值,此价值大于其直接价值答 案D单一树种的人工林,由于营养结构简单,抗病虫害能力和生物多样性通常会下降,群落次生演替过程中自我调节能力通常会逐渐减弱,A错误:对人工林群落喷洒害虫的性外激素是一种生物防治措施,B错误;单一树种人工林下,也存在杂草、土壤动物、微生物等,也有垂直结构,C错误;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属于其间接价值,此价值大于其直接价值,D正确。11.研究表明土壤是生物圈的巨大碳库,储碳(
16、主要指有机碳)量约是植被的2 3倍,是大气的2倍多。在人工造林前,研究人员需对区域不同植被的土壤碳库进行相关研究,结果如图所示。请分析并回答:有机碳(g/k g);hll阔叶林杉木林 针阔 柳杉林植被种类混交林(1)浅层土壤中的碳主要来自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中的有机物,维持土壤碳库与大气CO2库平衡主要依靠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2)从缓解温室效应的角度考虑,适合选择图中的 进行人工造林。在实际进行人工造林时往往是不同树种结合,考虑的因素有(至少
17、答2点)。第7页 共2 2页有研究表明阔叶林的凋落物归还量大于柳杉林形成上图结果可能与凋落物的分解有关,请设计实验进行验证,简要写出实验过程,并写出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实验材料:洗净干燥的阔叶林表层凋落物与柳杉林表层凋落物、网纱袋、无植被空地、烘箱)。答案 Q)植物残枝败叶、动植物遗体与动物的排遗物生产者、分 解 者(2)柳 杉 单 一 树 种 抵 抗 力 稳定性差,易遭受病虫害;人工造林时还应考虑对该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影响(3)实验过程:取洗净干燥的等量阔叶林表层凋落物与柳杉林表层凋落物,分别装入网纱袋,记 为A、B两组。在无植被空地挖2个等深度的坑,埋入叶袋。相同时间后取出,冲洗叶片,干燥后
18、称重并记录结果。结果:A组叶片减少量大于B组叶片减少量。结论:阔叶林碳积累量小于柳杉林的原因是柳杉林凋落物不易分解。解析浅层土壤中的碳主要来自植物的残枝败叶、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土壤中有机碳的输入取决于生产者,土壤中有机碳的分解取决于分解者,因此维系土壤碳库与大气C 02库平衡的关键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与分解者。(2)由题图可知,柳杉林中有机碳最多,因此图中柳杉林缓解温室效应效果最好。单一树种的人工造林自我调节能力较弱,容易遭受病虫害等。人类处在一个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而成的巨大生态系统中,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仅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更要考虑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因此人
19、工造林时还应考虑对该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影响。(3)设计实验时,要遵循单一变量等原则,无关变量要保持相同且适宜。因此实验思路:取洗净干燥的等量阔叶林表层凋落物与柳杉林表层凋落物,分别装入网纱袋,记 为A、B两组。在无植被空地挖2个等深度的坑,埋入叶袋。相同时间后取出,冲洗叶片,干燥后称重并记录结果。由于是验证实验,实验结果是A组叶片减少量大于B组叶片减少量。根据实验结果可得出结论:阔叶林碳积累量小于柳杉林的原因是柳杉林凋落物不易分解。12.某地开展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湿地经过修复后,底栖动物类群物种数、生物量均呈现上升趋势,得到较好恢复。其中,研究人员对该区域修复工程中不同时间的底栖动物类群和食
20、物网结构进行调查,结果如下,回答下列问题:第8页 共2 2页青鳍-蜻科.蜻科 长萝卜螺-走穗鱼.秀丽白虾一 子陵吻虾虎鱼-鞘翅目-o 3 4平均营养级9月底栖动物类群情况足新萝足等足长等鱼虾虾科口虾螺1科虎百米蜻目米卜目蜻3 4 5平均营养级1 1 月底栖动物类群情况(1)湿地生态系统中,生 产 者 获 取 碳 元 素 的 主 要 方 式 是。(2)在 9月,子 陵 吻 虾 虎 鱼 的 营 养 级 为,其同化能量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之外,其余去向是 O(3)在 11月,子陵吻虾虎鱼的营养级升高。结合题干信息,从营养结构的角度来分析,其原因是O(4)随着该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工程的
21、实施,湿地恢复重建后,该生态系统的 会较长期相对稳定,为各类生物提供栖息、觅食、繁殖的场所,这体现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答 案(1)光 合 作 用(2)第三营养级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 失(3)因为食物网结构复杂,主要食物来源由较低营养级变为较高营养级(4)结构和功能间接解 析 Q)生态系统中,非生物环境中的碳元素主要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被固定在有机物中,并沿着食物链(网)进行传递。(2)据图可知,图示横坐标表示平均营养级,纵坐标是不同生物,在 9月,子陵吻虾虎第 9页 共 2 2 页鱼的营养级为第三营养级,其同化的能量去向有呼吸作用消耗及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3)据图可
22、知,11月份的食物网结构复杂,主要食物来源由较低营养级变为较高营养级,故 在11月,子陵吻虾虎鱼的营养级升高。(4)生态系统的稳定包括其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主要是指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故为各类生物提供栖息、觅食、繁殖的场所,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13.纳米曝气一生物膜一水生植物 一体化生态修复集成系统是当前城市黑臭河道治理常用技术手段,该系统分别从水体增氧、微生物负载曾殖、植物吸收降解等途径对黑臭水体进行全面水质净化.有效地消除水体黑臭,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从而实现对河道的生物修复。如 图1是某河道生态修复工程流程图,图2是该河道的模拟修复示意
23、图。请回答下列问题:河 一 抽 水 引 进水 一 清 淤 清 水体标测水指检图1图2生物膜湖底淤泥纳米曝气机苦草伊乐藻龙须眼了叶菜(1)欲鉴定河道中漂浮的一层 绿膜 是绿藻还是蓝细菌,可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是否具有来确定。富含氮、磷的污水排入使该河道对藻类的环境容纳量(增大/减小)。(2)纳米曝气机可产生纳米级的细小气泡,能快速增加水体溶解氧,有利于增强好氧生物的加速河道中的污染物降解。治理过程中,可以种植挺水、浮水、沉水等植物;还可投放草食性鱼类,这两种治理方法利用的种间关系分别为第1 0页 共2 2页(3)水体中放养食藻虫能有效降低藻类和有机碎屑的含量,这说明食藻虫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可能是
24、o治理后,该河道水质得以恢复,水生植物层次分明.两栖类和鸟类等动物迁入增多,该群落发生的演替是(初生演替/次生演替)。答 案 细 胞 核 或 复 杂 细 胞 器 增 大(2)有 氧 呼 吸 种 间 竞 争 和 捕 食(3)消 费 者 和 分 解 者 次 生 演替解 析(1)绿藻属于真核生物,蓝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原核细胞没有细胞核和复杂的细胞器,故可通过显微镜观察是否有细胞核或复杂细胞器来区分绿藻和蓝细菌;氮、磷可以促进藻类的生长,因此富含氮、磷的污水排入可导致该湖泊中藻类的环境容纳量增大。(2)纳米曝气机可产生纳米级的细小气泡,能快速增加水体溶解氧,有利于增强好氧生物的有氧呼吸加速河道中的污染
25、物降解。治理过程中,可以利用种间竞争关系,种植挺水、浮水、沉水等植物;还可利用捕食关系,投放草食性鱼类,减少藻类数量。(3)食藻虫能有效降低藻类和有机碎屑的含量,这说明食藻虫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可能是消费者和分解者。治理后,该河道水质得以恢复,水生植物层次分明,两栖类和鸟类等动物迁入增多,该群落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组1.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农牧业生产的现象描述和规律总结.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地虽瘠薄.常加粪沃,皆可化为良田”描述的是通过施肥改良农田的做法,表明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的功能B.无田甫田,维莠骄骄”描述的是农田中狗尾草的生长现象,狗尾草等杂草与农作物之间是种间竞争关系C.”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新课标版生物高考第二轮复习-专题22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2023 新课 生物 高考 二轮 复习 专题 22 生态系统 生态环境 保护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