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pdf(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过程与方法: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教学准备】【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实验:水槽 1 个.大小相近的
2、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小组实验一:水槽 1 个.物体 7 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 2 面)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 1 把.回形针 10 枚.木块 3 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 3 面)【教材处理】【教材处理】教材第 2 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一.观察物体的沉浮:观察物体的沉浮: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
3、1/24呢?(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
4、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限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就说明是浮的限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暂时回避“悬浮”概念)暂时回避“悬浮”概念)二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 7 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 2 面表格的前面 2 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
5、的箭头符号来表示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 2 行表格的填写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5.组织交流: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随机罗列各因素.如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以备后面活动中进行探究)(说明:本活动按“教师出示材料样本学生预测和思考沉浮理由小组实验观察”的(说明:本活动按“教师出示材料样本学生预测和思考沉浮理由小组实验观察”的顺序进行顺序进行.因为观察前的预测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因为观察前的预测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更
6、是调动学生思维的必然条件而且选更是调动学生思维的必然条件而且选择的择的 7 7 种物体是一组有结构的材料种物体是一组有结构的材料.既有容易判断沉浮的既有容易判断沉浮的.也有难以直接判断沉浮的也有难以直接判断沉浮的.比如胡比如胡萝卜萝卜.蜡烛头等蜡烛头等.这样的设计都体现了用材料有效调控教学的目的)这样的设计都体现了用材料有效调控教学的目的)6.还可以按教材第 2 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因素作进一步的思考三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2/24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
7、.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说明:排除无关材料的干扰.用新材料新活动再次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并对小刀的安全使用作必要的说明.为避免划破桌面.建议垫一块小木板或硬纸板).引导思考: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沉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浮吗?推测把它们切得更小会怎样2.学生完成教材第 3 面的记录表“预测”.“理由”这两列3.小组领小刀.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并思考其中的原因(说明:橡皮和萝卜不能无限度的切小(说明:橡皮和萝卜不能无限度的切小.因为一旦切分的过小
8、因为一旦切分的过小.会出现浮在水面上的情况会出现浮在水面上的情况.这是水的表面张力的原因这是水的表面张力的原因.这样的情况不利于教学这样的情况不利于教学.会改变活动探究的方向会改变活动探究的方向.建议回避)建议回避)4.组织交流.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改变了什么因素?(体积大小).物体的沉浮情况有没有发生改变?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小.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补充:这里也可以用质量来概括.即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质量减轻.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5.收回小刀.萝卜和橡皮.出示回形针和木块.引导思考:一枚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把两
9、枚回形针穿在一起.还是沉的吗?把更多的回形针穿在一起.放入水里.是沉还是浮?一块木块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胶带把两块木块粘在一起.放入水里.还是浮的吗?如果把三块.四块甚至更多的木块粘在一起.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6.提供材料回形针 10 枚.木块 3 块.学生实验7.组织交流.概括: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大.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也不会发生改变的8.小结:把刚才切分和叠加这两个实验联系在一起.我们得到了什么结论?学生记录中教材第 4 面的实验报告单上(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板书设计:板书设计:1.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
10、浮砖块沉木块浮3/24塑料块浮猜测与沉浮相关因素: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材料收集:材料收集:用小袋子把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装好.并补充大小轻重相近的萝卜.橡皮各一.以便下节课各组实验使用教学后记:教学后记:2.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3.潜水艇应用了
11、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过程与方法:1.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2.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和思想的意义2.感受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巨大作用【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小组实验一:物体 7 种.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小组实验二:水槽.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实验报告单4/24小组实验三:水槽(与实验二共用).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
12、单【教材处理】【教材处理】本课活动内容较多.考虑到探究时间限制.故把制作潜水艇的活动略去.但本活动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是很有意义的.可作为课外科技活动落实另把“小瓶子实验”中的装液体改为装沙子.更方便操作【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一.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1.导入:我们已经知道.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那么.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有关系吗?2.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3.按轻重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
13、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说明:两次排列(说明:两次排列.隐含着如何整理信息的教学意义隐含着如何整理信息的教学意义.在本课教学中主要作为下面活动的在本课教学中主要作为下面活动的契引契引.故不专门安排记录单故不专门安排记录单.仅用实物演示的方法完成仅用实物演示的方法完成.其中表示沉浮可在排列后把浮的物体其中表示沉浮可在排列后把浮的物体位置上移沉的物体位置下移即可)位置上移沉的物体位置下移即可)4.当我们对这些物体进行比较时.为什么看不出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之间的关系?二二.控制其他因素进行研究:控制其他因素进行研究:1.引导:当遇到这种情况时.科学家往往采用控制其
14、他因素不变的方法.来研究某一个因素是否对物体产生作用今天老师就为大家准备了两套特殊的材料.希望各位同学都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小科学家2.出示材料: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让学生推测它们在水中的沉浮.并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上(建议:为了减少教师准备材料的辛苦.此活动也可以只给每个小组提供一套材料.分小球类和立方体类.在完成自己组的实验后可以跟其他小组进行交换.既可提高活动效率.又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报告单第()小组实验一: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的沉浮(从重到轻排列)5/24小球预测结果1 号2 号3 号4 号5 号我们的发现:实验二:相同质量不
15、同体积的立方体的沉浮(从小到大排列)立方体预测结果1 号2 号3 号4 号5 号我们的发现:3.小组领材料.实验观察.记录分析4.组织交流:从这两组材料的实验中.我们得出什么结论?(第一层次: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第二层次;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第三层次:体积大.质量小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质量大的物体容易沉)5.为什么用上节课的物体进行比较看不出物体大小.轻重对沉浮的影响.而用这两组材料进行研究时能够看出物体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的关系?(提醒学生对研究过程进行反思.认识到变量控制实验的意义和作用.体会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16、)三三.用小瓶子继续研究:用小瓶子继续研究:1.潜水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它是应用了什么原理呢?让我们来做个模拟实验2.提供实验材料:水槽.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学生小组合作小瓶子沉浮实验报告单第()小组小瓶子状态沙子数量大部分浮小部分浮沉到底说明:沙子数量可用无.一点点.较多.装满来表述.也可以用占瓶子体积的大致分数来说明最后一列给学有余力的小组作其他状态研究.比如教材第 6 面的中间“浮在水中”(即悬浮)状态3.组织讨论:这个活动改变了什么因素.什么因素是没有改变的?(改变了物体的质量.6/24物体的体积没有改变)4.学生尝试用这个实验结论去分析潜水艇的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上
17、阅读教材第 6 面的灰色文字:潜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潜艇有一个很大的压载舱打开进水管道.往压载舱里装满海水.潜艇会下潜.打开进气管道.用压缩空气把压载舱里的海水挤出舱外.潜艇就开始上浮5.建议有兴致的同学课外去制作简易潜水艇板书设计:板书设计:2.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小球的沉浮物体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立方体的沉浮控制变量小瓶子的沉浮体积大质量小易浮.体积小质量大易沉潜水艇应用沉浮原理教学后记:教学后记:3.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2.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
18、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过程与方法:1.用刻度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2.用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3.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断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2.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教学难点】【教学难点】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7/24【教学准备】【教学准备】水槽 1 个.不溶水的橡皮泥若干块.刻度杯 1 个.记录表(教材第 8 面)【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一.观察橡皮泥的沉浮(实心):观察橡皮泥的沉浮(实心):1.导入: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沉
19、的.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浮的我们能想办法改变它们的沉浮吗?2.把一块橡皮泥放入水里.观察它的沉浮3.把一块橡皮泥做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4.分析:改变橡皮泥形状.橡皮泥的质量有没有发生变化?橡皮泥的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预设:若学生对橡皮泥的体积是否改变无法确定.可出示刻度杯测量从而得出.改变橡皮泥的形状.质量没有变.体积也没有变.橡皮泥的沉浮状态不会发生改变)二二.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1.有没有办法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前提仍然是改变橡皮泥的形状.不能有其他添加物.方法是做成船形或者空心的)2.讨论:同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状.有的沉入水中.有的浮在水
20、面上.这是什么原因呢?(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概括:橡皮泥浸入水的体积发生改变.导致在水中排开的水量发生了变化)三三.比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比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1.讲授: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排开的水量可以用量杯来进行测量方法是:放入物体后的刻度减去量杯原有水的刻度就是物体排开的水量(补充:排开的水量与我们平时说的是排水量是有区别的.前者指的是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而后者是物体排开水的重量另外用量杯测量排开的水量还不是很精确.所以在读数的时候一定要细致.特别是观察刻度时视线要与水凹面持平)2.取一个量杯.在量杯里倒入 200 毫升水.把橡皮泥做成实心团.放入量杯中.观察它排开
21、的水量.做好记录再把橡皮泥做成能浮在水面的各种形状.观察它们排开的水量.也记录在表格中(教材第 8 面)3.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了什么?(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小.浮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大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橡皮泥浮起来的原因在于它的质量不变.而浸入水的体积增大)4.铁块在水中是沉的.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还能装载货物对于这个问题.8/24我们能解释了吗?如果要制造能装载更多货物的超大轮船.你认为个怎样做呢?板书设计:板书设计:3.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橡皮泥的形状实心团沉的形状浮形 1浮形 2浮形 3量杯里的水量(毫升)200200
22、200200200放入后水面刻度排开的水量(毫升)沉浮状况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沉浮可能发生改变船浮在水面上排开的水量很大教学后记:教学后记:4.4.造一艘小船造一艘小船【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2.科学与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过程与方法:1.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2.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制造小船.并不断改进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不断改进设计对结果的影响2.感受人类创造发明的历程.激发创造欲望【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
23、量也随之增大【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教学准备】【教学准备】9/24教师准备:水槽一个.橡皮泥若干.垫片或玻璃弹子若干制作多媒体学生准备:收集船的发展史资料和各种船的模型.造个性船需要的各种材料【教材处理】【教材处理】本课教材安排了 5 个活动内容.为了更有效利用时间.我对教材作了比较大的调整.把“用橡皮泥造船”和“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合并为“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把原教材“船的发展史”和“船的展览会”合并作为第二个教学内容.而把“用其他材料造船”放在最后.可以比较机动的处理课堂教学时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一.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橡
24、皮泥小船制作比赛:1.谈话导入:船是人类的伟大发明自从有了船.人们可以自由方便地在水面上行驶.也可以把很多的货物运送到远方今天让我们来造一艘小船不过.我们使用的造船材料是橡皮泥.而且我们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橡皮泥小船比赛2.集体制订比赛规则:用同体积的同种品牌橡皮泥.不准有其他的添加物.比谁制造的小船装载量大时间限制在 10 分钟内3.学生分小组制作.教师提醒要考虑装载物以及船的稳定性并控制时间4.测试: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先在黑板上记录各小组的序号和船名.再挑选几个同学作为记录员和监督员.由教师统一放垫圈的个数.每个组只有一次机会.提醒放的时候动作要轻.垫圈在船体里的分布尽量均匀.一开始可以先统
25、一多放几个.然后再逐个增加.及时记录各组的小船的载重量(以沉下时小船里的垫圈个数减 1 作为小船的载重量)5.让几个装载量比较大的小组上台介绍经验二二.船的发展史和展览会:船的发展史和展览会:1.阅读教材 11 面内容.教师随机介绍(按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木筏.独木舟.明轮.帆船.气垫船.远洋货船.现代客轮.航空母舰2.学生补充介绍自己收集的关于船的知识.要求精要3.学生出示各类船的模型.集体观看三三.造个性船:造个性船:1.学生说说了解了船的发展.观看了各种船模型后的体会2.讨论如何制造自己喜欢的个性船.重点讨论:我想造什么样的小船?我希望它有什么10/24特点?造这艘小船需要什么材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教 科版五 年级 下册 科学教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