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省贺州市2022年中考语文真题试卷.pdf
《广西省贺州市2022年中考语文真题试卷.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省贺州市2022年中考语文真题试卷.pdf(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广西省贺州市2022年中考语文真题试卷阅卷人一、积累与运用(1 2分)(共6题;共1 2分)得分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经过一个冬天的沉淀,爱莲湖的湖水明jing 如镜。湖边一片嫩嫩的小草在春雨的滋迪下,绿油油的惹人怜爱。但湖边也还獴_ _ _ _ _ 盖着枯黄的杂草,扒开shudi 草枯叶,发现小草已经钻出地表,向上探出头来。春天,万物复苏,生命鲜活明媚起来,湖边那一排排稀稀疏现的杨柳也开始有了绿意。湖面水波粼粼,犹如一颗耀眼的珍珠,镶嵌在一片浩浩汤汤的土地上。1.(2 分)下列给文段加点字注音及根据拼音写汉字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净yun哀B.静yunfu衰C.净runfu衰D.静run
2、fu哀2.(2 分)文段中画线的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A.万物复苏 B.稀稀疏疏 C.水波粼粼 D.浩浩汤汤【答案】1.C2.D【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字形和字音的识记。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握课文中的字词,踏踏实实地读、写,把握不准的要查字典,尤其要注意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同音字、易误读字的拼读和书写。(2)本题考查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正确运用词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准确理解词语的意思,切忌望文生义;辨清词语的感情色彩;注意词语运用的范围;注意避免意思重复和矛盾;注意区分近义义词语;注意某些词语只能用于肯定句或否定句中。答题时,还要根据语言环境判断词语使用是否恰当。1.明净:(形)
3、明亮而干净。滋 润(run):(形)水分多;不干燥。覆(fu)盖:掩 盖。衰草:干枯的草。故答案为:Co2.万物复苏:形容到处生机勃勃,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稀稀疏疏:不稠密、不紧凑。水波粼粼:形容水面明净。D.浩浩汤汤:犹浩浩荡荡:指水势壮阔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土地不恰当。故答案为:D3.(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通过在全市开展“法治进校园,培苗护成长”活动,使我市青少年法治意识得以提升。B.自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发布后,兴起了儿童厨具购买热潮,一些网店里,有的儿童厨具甚至月销量超过4万件左右。C.5月27日,“强国复兴有我”广西校园课本剧优秀作品展演在广西文
4、化艺术中心举行活动。D.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答案】D【解析】【分析】A.缺主语,可去掉“通过”或“使”。B.重复赘余,可去掉“超过”或“左右”。C.语序不当,可把“活动”与“在广西文化艺术中心举行“调换位置。D无误。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能力。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所有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4.(2分)下列依次填入文段画线处句子,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立夏有三候,初候;二候:三候。这个时节,
5、青蛙开始聒噪着夏日的来临,蚯蚓忙着帮农民翻松泥土,乡间田填的野菜也都彼此争相出土日日攀长。蚯蚓出 王瓜生 蟋 蛔鸣A.B.C.D.【答案】B【解析】【分析】通读文段,查看供选句子,可知前面的三个空与后句是一一对应的关系。第一空,应 为 句,这句与后文的“青蛙开始聒噪着夏日的来临”相照应;第二空,应 为 句,与后文”蚯蚓忙着帮农民翻松泥土 照应;第三空,应 为 句,与后文的“乡间田域的野菜也都彼此争相出土日日攀长”照应。综合以上分析,正确句序应为 。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句子排序,也是考查语言的连贯表达能力。也就是考查学生思维的条理性、语言表达的连贯性,检测阅读理解能力、语言组合能力和思维
6、判断力。解答时要注意前后句意思上的自然衔接。5.(2分)下面依序填入横线的标点符号,完全正确的一项是()回头看看海鸥潜水鸟企鹅那些东西,它们苟安,怕事,只想躲避暴风雨,无异于不愿看见格外清明的天地于是禁不住激昂地叫道“让暴风雨来得厉害些吧A.、,:。B.,。(4):!C.、。:!D.,:。【答案】C【解析】【分析】“海鸥”“潜水鸟”“企鹅”之间是并列关系,中间用顿号,“无异于不愿看见格外清明的天地”和下句之间用句号,说话后面用冒号,“让暴风雨来得厉害些吧”是抒情,用感叹号。故答案为:C【点评】此题考查标点符号。解答此题,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
7、的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6.(2分)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 5篇,故又称“诗三百”。诗经中主要的表现手法是“风”“雅”“颂”“赋”“比”“兴B.唐代诗人崔颍的 黄鹤楼是一首律诗。律诗是古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C.初中阶段,我们集中学习了古代经典长篇小说节选的精彩片段 智取生辰纲 范进中举 三顾茅庐 刘姥姥进大观园,其作者分别为施耐庵、吴承恩、罗贯中和曹雪芹。D.沁园春雪这首词分为上下两片,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
8、河的壮丽;下片由祖国山河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答案】D【解析】【分析】A.表现手法是“赋”“比”“兴”,“风”“雅”“颂”是内容分类;B.律诗是近体诗;C.范进中举出 自 儒林外史,作者是吴敬梓。D无误。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广义的文学常识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知识等,结合选项内容来分析作答即可。阅卷人二、现 代 文 阅 读(6分)(共3题;共6分)得分现代文阅读立夏就是真正入夏了吗?朱定真2022年 5 月 5 日,立夏。说 是“立夏”,但或许一些人体感上并不会觉得炎热,因为全国大部分地区还不是气候学意义上的夏天。这一天,常常只有福
9、建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已经达到气候学上的立夏标准,即平均气温连续5 天大于或等于22摄氏度通常来说,全国大部分地区可能距该标准还有少许差距。明明一些地区还没有真正进入夏天,为何这一天在二十四节气里会被称为“立夏”?这要从二十四节气的形成说起。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古人最终形成了二十四节气这一时间知识体系,并以此指导实践。虽然古人对世界的经验认知和现代的科学标准之间有一些差距,但最终它们在在时令变化方面却精妙贴合,且与农时、物候紧密联系,显示出现代统计学的意义。就说立夏,此时北半球随着太阳高度角的抬升,气温明显回升,昼长夜短更加明显。顾名思义,“立夏”
10、之后,春天结束,夏天开始。自此,随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开始北移,江南正式进入雨季。其实,二十四节气中有很多反映季节、气温、降水、天气现象等的节气,像立春、立夏、立积、立冬反映季节的变化,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反映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小暑、大暑、小寒、大寒反映气温的变化。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降水的变化,白露、寒露、霜降反映天气现象。至今,二十四节气仍对现代气候学具有很大借鉴意义。夏 季 6 个节气跨越3 个月,人们由此认识了全年最热的季节,并可以根据节气提示的气候规律,适应高温潮湿天气进行作息,加固堤坝防范洪涝灾害,安排农事活动。比 如,小满节气时,北方的大麦和冬小麦灌浆饱满,南方江河水满;
11、芒种节气时,我国南方主汛期已经开始,雨量充沛,气温显著升高;夏至日,北半球白天最长、夜晚最短,这段时间天气最是变化莫测,高温天气、对流性天气频发。小暑节气的标志就是“出梅”和“入伏”,即长江中下游梅雨季节终结,伏旱天气开始;大暑则是全年气温最高的时候,这时,华北一带已经进入俗称“七下八上 (即 7 月下旬至8 月上旬)的主汛期,是华北一年中降水最多的时段,再加上气温高,桑拿天 成为这个时段的“标 配 针 对 夏 季 的 气 候,各地需适时开展防汛备汛等相关工作,百姓生活宜注意防暑降温。“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酷暑天,葵榴发,喷鼻香十里荷花。四季之夏,是大自然最热情洋溢的季节。让我们走
12、近它、读懂它,感受夏季的独特之美。(选 自 人民日报2022年 5 月 5 日)7.(2 分)下列对本文说明内容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立夏”的由来。B.立夏就是真正入夏了吗?C.影响立夏的因素。D.主要介绍了“立夏”的形成及夏季6 个节气的气候规律。8.(2 分)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A.“立夏”其实还没有进入夏天,因为各地气温不一样。B.立夏时,北半球随着太阳高度角的抬升,气温明显回升,昼长夜短更加明显。C.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反映季节的变化,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反映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小暑、大暑、小寒、大寒反映气温的变化。D.夏季有6 个节气,人们根据节气提示的气候规
13、律,进行作息,固堤防洪,安排农事。9.(2 分)下列对本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B.“即平均气温连续5 天大于或等于22摄氏度”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C.第段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D.第段中加点的词“少许”不能删去,因为 少许一词表明了“差距”的程度不大,如果删去“少许”一词,“差距”的大小就不清楚,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答案】7.D8.A9.A【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划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
14、题。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2)本题考查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理清基本思路,概括主旨;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辨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3)本题考查阅读说明文的多方面的能力: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分析说明方法及作用的能力;品析说明文语言的能力;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并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概
15、括文章内容;掌握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并结合有关内容进行分析;掌握说明文的语言准确、简明、严密的特点,并结合有关内容进行赏析;筛选与选项内容有关的信息,并与选项进行比较,判断选项是否与原文相符。7.段通过事实现象说明“立夏”这一天,全国大部分地区还不是气候学意义上的夏天,第段承上启下,引起下文对一些地区未进入夏天,这一天却被定为二十四节气“立夏”的说明,第段介绍了二十四节气的由来,第段说明了“立夏”的形成,第段说明了二十四节气对现代气候学的重要借鉴意义,段说明了夏季6个节气的气候规律,最后收束全文,呼吁人们感受夏季的独特之美。据此分析可知本文主要介绍了“立夏”的形成以及夏季6个节气的气候
16、规律。故答案为:D8.A.文章第段指出“这一天,常常只有福建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已经达到气候学上的立夏标准”,选项说法过于绝对,与文章内容不符。故答案为:A9.A.本文从“立夏”这一天全国大部分地区还不是气候学意义上的夏天这一现象入手,分析其背后的原因,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故答案为:A阅卷人三、古诗文阅读(17分)(共 7 题;共 17分)得 分 I文言文阅读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色入户,欣然起行。穹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般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芍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选 自 苏 轼 记承天寺夜游)
17、乙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馋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节 选 自 苏 轼 前赤壁赋)注释 盈虚:盈,指月圆;虚,指月缺。消:消失。造 物 者:自然界,原意指“天工1 0.(2.5分)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念无与为乐者 念:考虑,想到。B.用与步于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18、但是。D.而卒莫消馋也 长:增长。1 1.(2.5分)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惟江上之清风A.何陋之有(陋室铭)B.水陆草木石花(爱莲说)C.已而多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D.公与之乘(曹刿论战)1 2.(2.5分)下列对文本的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甲 文如一篇短小的日记,有时间、地点、人物,先叙事,再写景,最后以议论点题。B.甲 文苏轼夜深不寐,欲寻人赏月为乐,就到承天寺找张怀民。一个“遂”字点出了二人趣味相投。C.乙 文的“逝者如斯”出 自 论 语.子 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D.甲 乙 两文记述的都是作者与友人于月夜沉浸在赤璧美
19、好的景色之中,阐发一些人生体验,体现了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思考。1 3.(2.5分)请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存交横,盖竹柏影也。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1 4.(3分)甲 乙 两文都是苏轼写于贬官黄州时期,都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得到的启示。【答案】1 0.C1 1 .B1 2 .D1 3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存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这是自然界的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东西。1 4 .表现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启示:我们应学习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乐
20、观生活,积极进取。(点到“旷达乐观”“随缘自适”或“积极进取”“享受自然”,能结合生活实际,言之有理即可)【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2)本题考查对文言词“之”的积累。“之”在文言文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词语,既作实词用,也做虚词用。它的用法和意义有:A代词;B助词,的;C动词,往,到去;D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E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F调整音节,无实义;G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H代词,这,
21、止匕复习时一定要加强记忆,答题时要结合语境判断其用法和意义。(3)此题考查对课文语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准确,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4)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
22、词来疏通句子。(5)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文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作者的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文中作者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启示的能力。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读文言文、多练文言文,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能力。做题时,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获得的启示。参考译文:参考译文:【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 到 没 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
23、 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存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乙】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时间流逝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
24、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10.C但 少 闲 人 如 吾 两 人 者 耳: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但“这里的意思是只是。故答案为:C11.例 句“之”是结构助词,解释为“的”。A.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B.结构助词,的;C.动词,到;D.代词。故答案为:B12.D.甲文不是赤壁,是承天寺。故答案为:D13.重要词语有:庭下,庭院中;如,像;空明,澄澈透明;交横,交错纵横;盖,大概是。重要词语有:是,这是;造物者,大
25、自然;藏,宝藏;子,你;共适,共同享受。故答案为: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苓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这是自然界的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东西。14.甲文通过对月夜景色的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苏轼)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乙文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给我们的启示则要从积极乐观的面对人生,敢于直面困难角度去解答。故答案为:表现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广西 贺州市 2022 年中 语文 试卷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