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尘不偶-中医虚证-阳虚证篇-医案整理.pdf
《根尘不偶-中医虚证-阳虚证篇-医案整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根尘不偶-中医虚证-阳虚证篇-医案整理.pdf(3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医虚证一阳虚证篇一医案整理内经有云: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阳主健运,又宜函藏,所谓升则为阳,降则为阴,阴阳不可须臾离也。故阳虚一证,凡有阳虚不运之机,必伴阴邪泛溢之症。临床见症则或偏于阳,或偏于阴,而又有阳虚轻重之别。是阳虚之证了然于胸,则阴虚之证当可会意也。杏林箫客与志一两位老师,悉心整理阳虚之证一百余案,启迪我辈后学。余学之后,心甚感念。原文医案分类甚细,然阴阳虽有五脏六腑之别,终属一气周流所致。谨将原文医案删去重复者,并据阳虚轻重不同,按“阳虚欲脱一阳虚不摄一阳虚不运一阳虚不振”四个层次,约略分类,酌加整理,冀其简单明了,方便大家学习。不妥之处,还望大家指正。阳虚欲脱:0
2、105案阳虚不摄:06 2 7案阳虚不运:2 890案阳虚不振:9 1-1 0 3 案第 44楼有杏林箫客老师关于阳虚证的总结一文,提纲挈领,便于大家从整体上把握阳虚一证。医虚证阳虚证篇(杏林箫客、志-整 理)医案整理:杏林箫客、志一原文链接:http:/ m/viewthread.php?tid=5142 7&extra=page%3D5整理说明:去年辞职,说想静下心来整理一些东西,现在也该有点结果了,所以,现将本人所整理的 中医虚证-阳虚证篇一贴献给广大的中医网友。疗效是中医的生命,但要提高疗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像跳高,当你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想再多超越一点,都是十分困难的,得多付
3、出儿倍的努力。现在,有很多学中医的人,书读得不可谓不多,但疗效却不尽人意,何故?原因在于:临床上,疾病复杂的程度远远超出书本之上。教科书上所讲的内容,只是一种示范,具体病机则复杂得多。每一种疾病至少都涉及到二三十种因素,让人陷入千头万绪之中。可以说,很多中医师(包括一些有经验的中医师)在临证多年之后,都遇到了技术上的瓶井,以致于疗效徘徊不前。有人说:很多年来,中医一直停滞不前,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这话没错!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国家在中医资料的整理上已做了大量工作,这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资源,若能充分合理地加以运用,就能转化为巨大成果。这些中医资料,是无数中医师心血与智慧的结晶,是砖、是沙,是水泥
4、、是栋梁,各种条件都已俱备,但却无人加以整合。不会整合,这些东西就是盘散沙:擅于整合,这些东西能建成宏宇大厦;若能对千百年来历代中医的经验加以整合,一个更完善,更实用,更高效的新中医体系将喷薄而出!本人相信,将中医现有的资源整合之后,通过对大量的资料进行归类,分析,统计,可以找出证的规律,挤掉中医理论中很多重复的论述,让中医在不失传统精髓的情况下,沐火重生。但对于个人来说,这项工程太过宏大,时间、精力、视力,财力都是问题,所以,此心愿虽存多年,但俗务缠身,一直难以实行。后与志一先生交流之后,决定联手整理。若能完成此计划,则中医在理论上将条理分明,思路清晰,人们对中医的认识将云开雾散,这对个人技
5、术能力的提升将极有帮助!使学中医的人很快可以学以致用。在没有整理 阳虚证篇之前,虽然也有阳虚的概念,但对阳虚证的认识在意识上是模模糊糊的,似乎明白,但说起来总有些意犹未尽。整理之后,感觉别有洞天,豁然开朗。比如:很多人在辨证时,都容易落入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说到口渴,失睡,便秘,烦燥等,首先想到的结论是阴虚,但实际上阳虚样能产生上述证候!所以,中医辨证,不能心存预见,必须遵循“有是证,用是药”的原则。需要说明的事,本想将 中医虚证一-阴虚证篇整理完后一同发贴的,以防止有些读者以偏概全,看什么病都觉得是是阳虚证。此外,阳虚证篇只是初稿,发贴的目的,在于砖引玉,以待完善。中医是一个独立的医学体系,
6、它是一门符合宇宙自然规律的“大道之学”,所以,恒久不变。中医可以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但不能妄自菲薄,按照他人的标准自我阉割。中医对于生命的理解其实是胜于西医的,将中医西化,实际上是弃美玉换顽石。中医源于内证,若欲探寻本源,当“内证而非外求”,研究一点道家养生之学,对理解中医更有帮助。而“外求”只会越走越远!从中西医结合方针确立以来,中医的许多经费都投入了所谓现代化的实验,有结果吗?这些结果对中医有帮助吗?没有!如今中医已到了崩溃的边缘就是最好的说明!比如说:阳虚证有何规律?这是中医最基础的课题,那么长的时间,那么多的科研经费,那么多的科研机构,都做了些什么?小白鼠实验能给出答案吗?那些官僚及所
7、谓的学者们,能不能进行实在一些实实在在的中医研究?0 1阳虚欲脱一亡阳案白棋宗医案:李某,女,3 5岁。平素阳常不足,外感寒邪,发热恶寒,寒多热少,入夜尤甚,常增被而不暖。初用辛凉解表,继用苦寒泄下,以致病重,卧床不起已两个月。现症:面色白无华,精神恍惚,形体消瘦,凉血大出,汗流满面,语声低微,气息奄奄,四肢烦逆,六脉欲绝。拟方:茯苓3 0克,附 子15克,党 参15克,干 姜15克,甘 草15克。连服6剂,汗止足温,六脉来复。效不更方,量稍减,服 至16剂而愈。(陕西中医函授1992;(6):35)按语:阳虚感冒,本应扶阳解表,反用辛凉解肌,甚至苦寒泻下,无疑以寒治寒,雪上加霜,此误也,得之
8、必厥。急宜回阳救逆,兼固阴液之法,方可起死回生矣。0 2阳虚欲脱一嗜睡刘渡舟医案:刘某,女,6 6岁,1994年1月1 9日初诊。病人继往有高血压、脑血栓史,左侧肢体活动不利,头晕头痛。一日晨起后,突然变得双目呆滞,表情淡漠,神志时明时昧,呼之则精神略振,须臾又恍惚不清,言语含糊,不知饥饱,不知大便,时常在衣裤内周出。到某医院做脑C T检查提示:海绵状脑白质病,诊断为“老年性脑痴呆”。其人腹满下利,日行24次,小便色清,夜尿频多,畏寒喜暖,手足不温,周身作痛。舌苔滑,脉沉细无力。此为少阴寒化之证,急温犹宜。处方:附子12克,炙甘草10克,干 姜10克,党 参14克。服 药3剂,患者精神大增,神
9、志明多味少,言语不乱,能答复问题,仍手足逆冷,腹满下利,再以四逆汤与理中汤合方振奋脾肾之阳。服药近2 0剂,手足转温,腹满消失,二便正常,渐至康复。按语:伤寒论说:“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仲景仅举一脉一证即揭示了少阴病的基本病理变化特点是以阳虚为主。本案但欲寐而见小便清长,四肢不温,恶寒下利,为少阴阳虚寒化之证。心肾阳虚,神失温养而但欲寐。脉细者,为阳损其阴。故治疗以四逆加人参汤以回阳益气生津。0 3阳虚欲脱一嗜睡曹x,年在花甲之外,其子挟掖来诊。患者终日精神萎靡不振,昏沉嗜睡,梦其先祖老辈亡人,仍着昔时衣装迎其同归,自以为阳寿已至,言讫而泪下。诊其脉沉弱无力,舌胖苔白。此阳光不振而
10、群阴用事,故但欲寐而梦见鬼状,属少阴虚寒证,病情虽危,急温犹可活之。附 子15克 干 姜6克 炙 甘 草9克 人 参9克服药三剂后,曹叟精神渐增,眠睡安然,亦不复梦见昔日故人。后来改用桂附八味丸与补中益气汤服至二十余剂,渐至康复。按语:伤寒论说:“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以此一脉一证作为辨证要点,揭示了少阴病阴阳俱虚而以阳虚为主的病理变化。脉微主阳虚,脉细主阴虚,但 是“微”在前而“细”在后,则含有以阳虚为主的涵义。所 谓“但欲寐”,形容病人似睡非睡,精神萎靡不振的状态。神以精为体,精以神为用。精气充实,则神态自然充沛;精气不足,则神态萎靡而衰败。少阴属肾,主蛰,为封藏之本,受五脏六腑
11、之精而臧之。如果少阴阴阳皆虚,精气不足,自然HI现“但欲寐”。本案老翁年逾花甲,精气不足,肾脏已衰,阳光不振而群阴用事,非四逆汤不能温之;但四逆汤能回少阴阳气而不能补少阴之阴气,所以加人参生津滋阴,又能大补元气。所以,四逆加人参汤用于亡阳虚脱而脉沉不起,以及阳损及阴,阴阳两伤者,最为妥当。0 4 阳虚欲脱一嗜睡丁世名医案:史某某,男,8 岁,1982年 2 月 15日诊。1981年 7 月始,自觉疲困嗜睡,逐渐加重,昼夜昏睡,呼之则醒,但旋又复睡。经脑电图检查,诊断为“运动性癫痫”。诊时舌外伸、流涎,四肢不温,舌嫩、苔薄白,脉微细。证属阴盛阳微,阳被阴遏。治当温通经脉,散寒助阳:当归、白芍、党
12、参、吴萸各1 0 克,桂 枝 15克,细辛5 克,通草3 克,生姜3 片 一,大枣3 枚。6 剂后,嗜睡瘗,流涎止,手足温,饮食精神好转,但性情烦躁,舌红,脉沉,继用仲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3 剂,诸证消失。3 月后随访,未见复发。按语:阴主静,阳主动,阴气盛,故嗜睡。当归四逆加吴萸、生姜汤温经散寒,助阳通脉,阳气恢复,则嗜睡得除。0 5 阳虚欲脱一烦躁周连三医案:段某某,素体衰弱,形体消瘦,患病年余,久治不愈。证见两目欲脱,烦躁欲死,以头冲墙,高声呼烦。家属诉:起初微烦头痛,屡经诊治,因其烦躁,均用寒凉清热之剂,多剂无效,病反增剧。面色青黑,精神极惫,气喘不足以息,急汗如油而凉,四肢厥逆,脉沉
13、细欲绝。拟方如下:茯苓30克,高丽参30克,炮附子30克,炮干姜30克,甘草30克,急煎服之。服后烦躁自止,后减其量,继 服 10余剂而愈。按语:少阴心肾阳亡阴伤,虚阳浮越而烦躁。又神惫气喘,冷汗如油,四肢厥冷,脉微欲绝,脱象备矣。恐阳亡而阴不能继,急用茯苓四逆汤以回阳救阴,交通心肾。待阳回津复,坎离既济,则烦躁自除。切勿清热除烦,以寒治寒,否则,残阳游冰,祸不旋踵。0 6 阳虚不摄一自汗岳美中医案:李某某,男,40 岁,1972年 6 月 11日就诊。患项部自汗,竞日淋漓不止,频频作拭,颇感苦恼,要求中药治疗。诊其脉浮缓无力,汗自出。分析病情:项部是太阳经脉所过,长期汗出,系经气向上一冲逆,
14、持久不愈,必致虚弱。因投以仲景之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和阳降逆,协调营卫,收敛浮越之气。先服4 剂,自汗止。再服4 剂,以巩固疗效。按语:素 问 阴 阳应象大论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本案项汗淋漓,心阳虚弱,阳不外固,故以桂枝甘草汤温补心阳治本,加龙骨、牡蛎固涩止汗以治标。0 7 阳虚不摄一盗汗赵某,男性,41 岁。盗汗五年,每两三天一次,虽长期医治,未能获效。近三个月来,盗汗日益加重,每至下半夜2时左右,汗出湿衣,渗及被褥,醒后汗止,全身发凉,白天困倦乏力,动则心悸,下肢浮肿,颜面少华,舌淡苔薄,脉沉细。脉症合参,证属阳气虚衰,阴寒内盛,故选用扶阳抑阴之真武汤治疗。药用:制
15、附片12 克、生白芍12 克、生白术15克、茯 苓 15克、生姜三片。服五剂后,盗汗竟止,精神转佳,脚肿消退。继以金匮肾气丸调治,随访未见盗汗复发。(新中医1984)按语:阳虚而致盗汗者,阳虚外不能固,阴盛内不能守,反迫汗外出是也。汗泄则阳更虚,阳更虚则汗愈泄,故延II久。真武汤振奋真阳,以消阴霾,阳复阴消,俾阴平阳秘,疾病乃愈。真武汤虽无止汗之功,然治病之理,远在径直止汗之上,此即所谓“不治之治”也。0 8 阳虚不摄一漏汗崔 x x,女,51岁。患自汗证十多年,屡经中西医治疗而不愈。患者每日自汗出不止,浸湿内衣,每日换衣34 次,一年四季皆如此。上半身汗出多于下半身,左半身汗出甚于右半身,稍
16、有劳作更甚。伴有恶风,肢体屈伸不利。其人体态肥胖,但终日感觉体疲乏力。舌质淡嫩,苔自而脉缓,辨为阳虚漏汗证,用桂枝加附子汤。服前三剂时有奇特的反应,每次服药后约一时左右,自觉全身皮里肉外有一种如雪溶化般的感觉。服第四剂药后,周身皮肤进而出现针刺般的疼痛感觉,2小时后,疼感消失,顿觉舒适无比。三剂药服尽,而十年之自汗已止。用桂枝汤加黄甚、白术各10克善后全愈。0 9 阳虚不摄一唾沫张应瑞医案:聂某某,女,45 岁。1951年春,产后失调,体渐瘦赢,面色苍白,头眩晕,时唯白沫,咽干口淡,夜不安卧,舌无苔少津液。前医误认为血亏阴伤,曾以大剂养血滋阴,佐以化痰之剂,治疗经旬而病不减,唾沫增剧,神疲体乏
17、。余诊其两脉细缓,右寸且弱,证属肺痿,遵仲景法,投以甘草干姜汤暖中摄液:干姜6 克,甘 草 15克。晨 进 1剂,日方午唾沫大减。再 进 1剂,唾沫停止,安然入睡,翌日方醒。续进滋肺补气之剂,调养数日而愈。按语:肺痿有虚寒、虚热之别。本案时吐白沫,面苍白,头眩晕,口淡,脉细缓,右寸弱,已进大剂滋阴药而病反剧,故知此乃肺有虚寒也,投甘草干姜汤果中1 0 阳虚不摄一遗尿赵守真医案:刘某,男,30岁。患遗尿证甚久,H则间有遗出,夜则数遗无间,良以为苦。医咸认为肾气虚损,或温肾滋水而用桂附地黄汤;或补肾温涩而用固阴煎;或以脾胃虚寒而用黄黄建中汤、补中益气汤。其他鹿茸,紫河车,天生磺之类,均曾尝试,有效
18、有不效,久则依然无法治。吾见前服诸方于证未尝不合,何以投之阁效。细诊其脉,右部寸关皆弱。舌白润无苔。口淡,不咳唾涎,口纳略减。小便清长而不时遗,夜为甚,大便滤薄。审系肾脾肺三脏之病。但补肾温脾之药,服之屡矣,所未能服者肺经之药耳。复思消渴一证,肺为水之高源,水不从于气化,下注于肾,脾肾而不能约制,则关门洞开,是以治肺为首要,而本证亦何独不然。景岳有说:“小水虽利于肾,而肾上连肺,若肺气无权,则肾水终不能摄。故治水者必先治气,治肾者必先治肺。”本证病缘于肾,因知有温肺以化水之治法。又甘草干姜汤证原有遗尿之源,更为借用有力之依据。遂疏予甘草干姜汤。炙甘草2 4 克,干姜(炮透)9 克。日2 帖。3
19、 I I后,尿遗大减,涎沫亦稀。再服5 II而诸证尽除。然以8 日服药16帖,竞愈此难治之证,诚非始料所及。1 1 阳虚不摄一遗尿权依经医案:王某,男,14岁,1977年 11月 4 日初诊。患者自小尿床,经久不愈,多方治疗无效。别无不适,尿床时无梦,脉平。附片3 克,干姜5 克,炙草6 克,党参9 克。3 剂。二诊:患者服上药3 剂后,已不尿床。按语:肾主二阴司开合,其功赖于肾阳,肾阳不足则开合失司而遗尿,临床多见无梦而遗。据权氏经验,用本方治疗,屡用屡验。1 2 阳虚不摄一遗精王X X,男,2 0岁。患有遗精证半年,几乎每夜均有发生,屡经医治无效,形体疲惫不堪。病初之时,每因有梦而遗精,逐
20、渐发展为无梦而遗o 舌质淡嫩不洋,脉弦缓无力。辨证属于心肾阴阳不交而精关弛废失禁。桂 枝 10克,白芍10克,生 姜 10克,大 枣 12 枚,炙甘草6 克,龙 骨 15克,牡 蛎 15克连服五剂后,滑精止,饮食增进,精神渐振,从此调治而愈。按语: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篇说:夫失精家,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所 谓“失精家”,是指有长期遗精、滑精史的人,初起时,往往由于欲火内动,而又不能随心所愿,以致心火内燃,下扰肾精,逼迫精液外泄,所以常常表现为有梦而遗精:久而久之,肾元下亏,失却固摄功能,导致精关弛废不固,最终发展为无梦而走泄,成 为“失精家”。所以,失精家的病机关键在于心肾阴阳上下不交,治法以
21、调和阴阳,交通心肾为主。桂枝汤能和营卫,调和脾胃,而调和阴阳,加龙骨、牡蛎一方面能收敛神气,固摄精关,另 方 面 也 起到固护心肾精气的作用。1 3 阳虚不摄一吐血赵守真医案:王某,素有吐血痼疾,服清凉涩止药辄愈,今夏复发,进前药不应,后杂进温补及消淤药,亦不应。吾诊时,血尚零星末止,色黯而稀,又不时微咳,频吐清涎,口淡,食纳不佳,小便黄。舌润滑无苔,脉濡缓。检视服方,寒温兼备,然既非热证,桅苓因不可用,又非元阳衰损,卫气不敛,桂附亦属不宜。其脉濡缓便滤脾虚而未甚;咳频吐涎,乃肺寒而未虚。如此证情,拟予六君子汤加炒侧柏、焦荆芥之属,五进而血仍吐,久思不得其解。旋忆及陈修园氏三字经吐血章“温摄法
22、,草姜调”之言,乃恍悟六君参术之过补,又不如甘草干姜汤温肺补脾之适应,所谓补而不固,温而不燥也。方疏:炙甘草18克,干姜(炮成炭用)9克。水煎温服。4剂,吐血少间。再服三剂血全止,后用饮食调养,未另服药。按语:秦伯未著 秦氏同门集指出:“若痛痼久吐之家,其本己虚,其气多寒,而其势亦较缓,故治疗上以温补为主。”盖血循经道,得温则行,遇冷则凝,卒用寒凉,因能止暴吐于一时,然溢于脉外之血,又势必因寒凉而淤滞不行,阻碍血行,继之吐血不已、必不能愈人、医之过也。本案吐血,有脾肺虚寒之征,则宜忆陈 氏“温摄法,姜草调”之训,以甘草干姜汤温太阳阳气,令其固摄血行则愈。1 4阳虚不摄一吐血赵守真医案:萧某某,
23、34岁,住零陵荷叶塘村。某晨忽大吐血。先为瘀黑块状,后系鲜红新血,时少时多,三整I I未逝,服药杂治均罔效,病情口形严重,特来邀治。患者蜷卧于床,血吐犹未少止,面白惨淡无神,四肢厥冷,舌胖润无苔,身倦不欲动,口渴喜暖饮,亦不多,脉细微欲绝,此阴阳衰微,将见离决之候。检阅服方,皆苦寒折之,如三黄解毒汤,龙胆泻肝汤之类,是欲止血而过服寒凉所成。现当生死存亡,千钧一发,惟有回阳固本之一法,当处以人参四逆汤:人 参1 5克(蒸兑),生附24克,干 姜1 5克,炙草6克。上方意在回阳救逆,温经止血也。半日连服二大剂,夜半阳回肢微温,血仍点滴未停,因略为易方:人 参1 5克,附子9克,黑姜炭(炮透)1 2
24、克,炙草6克。水煎,冲发炭及童便服。上方温以止血,二剂血果止。语知日晡身发高热,烦躁不安,脉则洪数而软,乃血气来复,故现此离奇之假象,不应为所眩惑,治宜温平补血,疏当归补血汤加炮姜。二剂后,热退神宁。不料夜半腹大痛、拒按,大便已数日未行,此由阴证而转属阳明。然 在 伤寒论中已有调胃承气汤法治,今特小其剂以用之:大黄9克(酒制),芒硝9克(冲),甘草6克。1剂便下痛止,改用益气补血之药,逐渐安平。按语:气与血同出而异名,气为血帅,血资气行,故亡血必脱气。前医不识此理,一见吐血,即浪投苦寒直折,不惟血不少减,而且损伐残阳,危象立见。更医据脉辨证,改以回阳护阴、益气摄血,投四逆加参汤,二剂阳回肢温,
25、但血仍未止,遂于上方加发炭、童便、以炮姜易干姜标本同治,血乃止。但阳回血止之后,荣阴未复,热象毕露,遂改投当归补血汤,二剂血复神宁。在治疗过程中,由于屡进辛热,以致阳复太过,胃气失和,转成腑实,又予调胃承气汤微和胃气,病始愈。可见医者治病贵在坐观动静,随机应变,方能临危取胜。1 5阳虚不摄一吐血张景岳医案:倪孝廉者,年逾四旬,素以灯窗思虑之劳,伤及脾气,时有呕吐之证,过劳即发,余常以理阴煎、温胃饮之属,随饮即愈。一 日于暑末时,因连日交际,致劳心脾,遂上为吐血,下为泄血,俱大如手片,或紫或红,其多可畏。急以延余,而余适他往,复延一时名者,云:此因劳而火起心脾,兼以暑令正旺,而二火相济,所以致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根尘不偶 中医 阳虚 医案 整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