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河南省南阳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pdf
《2021-2022学年河南省南阳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2022学年河南省南阳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pdf(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1-2022学年河南省南阳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文化全球化”是一个伪命题随着市场化、信息化在世界范围持续发展,跨时空的全球性交流互动不断由经济、科技领域走向政治、文化领域。在这个过程中,全球文化一体化、世界文化趋同化、全球文化同质化等论调甚嚣尘上。这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决定政治、文化全球化,世界市场使得消费主义走向全球各个角落,而通信、交通和网络的超地域性加速了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融合,让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最终走向趋同。事实上,文化既有时代性又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其发展离不开自身所处时代和固有文化传统,所 谓“文化全球化”是一个具有欺骗性的伪命题。经济
2、全球化是在不同民族和国家融入世界市场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不同民族和国家经济发展、国家治理、民众生活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尽相同,因而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利益诉求也各不相同。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为维护自身利益,不同民族和国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决策,并相应实行不同的国家治理模式。在这种不同民族和国家基于维护与发展自身利益而形成的世界格局中,连经济都很难趋同,就更谈不上所谓的文化趋同了。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民族文化是长期发展和积累起来的,是一个民族的根脉。由于人口种族、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方式等存在差异,不同民族和国家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
3、风俗习惯,造就了多元文化,而且每一种文化都具有无可替代性和不可复制性。承认文化差异、实现文化共存,是各个民族和国家实现生存发展、开展国际合作的基础。否认这种差异,盲目推动趋同,不但会导致人们自我身份认同的弱化甚至消失,而且将导致民族文化衰落和国家衰亡。西方人鼓吹“文化全球化”,实质是向全世界兜售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一个人如果认同西方文化,就会更加乐于消费其商品、接受其制度规则。这有利于西方国家按照自己的方式塑造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正因如此,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才不遗余力地向发展中国家推广自己的文化,企图让所谓的落后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消融在单一西方文化中,实现西方文化全
4、球化。所 谓“文化全球化 极具欺骗性,危害甚大。借助国际经济、科技、教育、影视、传媒、艺术等交流互动,西方国家不仅向发展中国家倾销物质商品,而且强力输出新闻报道、影视作品和图书读物等文化产品。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人尤其是青年人,潜移默化地接受和认同西方文化,甚至把西方文化奉为更先进、更高级的文化样式,竭力学习模仿以求趋同,最终抛弃自己的文化传统。我们应当认识到,西方国家鼓吹“文化全球化”,目的是要加速垄断资本的全球扩张和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全球渗透,以攫取更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当前,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走上发展快车道,多个发展中心在世界不同区域逐渐形成,经济全球化发展呈现新态势。进入新时代,我们应
5、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廓清“文化全球化”的迷雾,在保持自身文化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同时,积极同世界不同民族和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对话,在多元文化和谐共生中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不断丰富发展多姿多彩的人类文化,有效抵制西方文化渗透和扩张,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人民日报2018年 03月 14日07版,作者刘焕明,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经济、科技的全球化推动了政治、文化的全球化,这 是“文化全球化”产生的背景。B.一个民族在失去自己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与风俗习惯时,就等于失去了它的灵魂。C.“文化全球化”将趋同、消融落后民族和国家的文化,
6、它实际上是西方文化全球化。D.西方国家借助扩张垄断资本与渗透价值观鼓吹“文化全球化”,以攫取更多利益。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着重从经济与文化两个角度论证中心论点并阐述文化全球化推行的欺骗性与危害性。B.文章阐述了在西方文化全球化思想渗透下中国应持有的立场,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C.文章从产生背景、影响、本质、特征等方面对文化全球化这一伪命题作了细致的分析。D.文章采用道理论证与对比论证相结合的方法,论证有力,逻辑严密,体现作者深度思考。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世界应是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如果以单一文化为取向,不能兼容反而消融其它文化,那将是灾难
7、性的。B.西方国家极力宣扬“文化全球化”是基于利益的驱使,并力图使它成为整个世界的共同尺度。C.西方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输出物质商品和文化产品是“文化全球化”的欺骗性和危害性的体现。D.若我们能有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立自主性,则可以有效抵制西方文化的渗透和扩张。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材料一中医药在历史发展中取得重大成就,不仅守护了中华民族的健康,也对全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与疫病斗争的实践中,中医药防疫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逐步形成和完善。早在秦汉时期,黄帝内经就系统论述了疾病预防理论。我国明、清时期发明的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术”是医学接种免疫预防的先驱,曾传播到西方并产生
8、很大第2页,共22页影响,为全球最终消灭天花作出了贡献。青蒿素的发现也是从中医药典籍中获得灵感,已经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的生命。中医学与西医学的研究方法及理论体系差别很大,治疗疾病各具特点、各有优势。中医学的研究方法蕴含着系统论,主要以整体为着眼点,多以定性观察为手段,一般采用综合的方法进行辨证论治;西医学的研究方法体现着还原论,主要以局部为着眼点,多以定量实验为手段,一般采用分析的方法进行辨病论治。中医药的整体观和系统观极大丰富了现代医学的内涵,二者的结合应用极大提高了疾病临床治疗效果,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与推广。尊重中医药理论,加强现代科学研究。充分挖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深入梳理总结中医药学术
9、思想,从更高、更深的层次探讨中医药辨证论治的精髓,更好发挥中医药学整体综合的原创优势。既要把握传统理论与经典,又要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中西医并重,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与特色。将传统中医药学与现代医学有机结合,推动中西医学相互促进、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在重大疑难疾病防治中有针对性地发挥各自优势、结合二者长处。(摘 编 自 让中医药为维护人类健康发挥更大作用,人民日报2 0 2 0 年 0 5 月 1 4E I )材料二面对新发传染病,中医药为何能有“药”和“方”?原因在于,中医运用的是整体性、调和性思维。以清肺排毒汤为例,中医立足“排毒”而 非“杀毒”,因而老药依然能派上新用场。中医通过清热、化湿、解
10、毒的方法,改变病毒生存的环境,抑制病毒在体内生长,提高人体的免疫力,从而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目的。在新冠肺炎治疗中,中医药介入早、参与度高的地方,患者的病亡率相对较低。实践证明,中医药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利器。在世界范围内,中医药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去 年 5 月,第七十二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 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首次将起源于中医药的传统医学纳入其中。但值得注意的是,长期以来,由于文化差异等原因,中医药容易被误读。疫情期间,为避免因滥用出现不良反应,患者最好在中医师的指导下合理用药。尽管中医药己经传播到 2 0 0 多个国家和地区,但中药在一些发达国家还未能以药品身份面
11、世。以此次抗击疫情为契机,与其他国家携手打造“健康丝绸之路”、加强传统医药领域的合作,中医药将发挥更大作用,助推民心相通。(人民日报时评:让中医药瑰宝惠及世界(2 0 2 0 年 0 4 月 0 8 日0 5 版)材料三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立足根基,挖掘精华,保持特色,中医药才能根深叶茂、生生不息。一年多来,各地把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作为政策制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中医药管理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中医药管理机构,充实中医药人员力量。建立健全中医药法规和政策举措,发展完善中医药管理体系、评价体系、标准体系,有力破除一系列制约中医药发展的难题,古老的中医药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新动力。当前中医药发展还有
12、很多地方需要“补短板、强弱项、激活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定中医药发展自信,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推动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医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人民日报时评:让中医药在创新中传承(2020年11月0 9日10版)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医药在与疫病斗争的实践中,形成了较完备的防疫理论和技术体系,这为我国抗击新冠疫情提供了经验。B.材料在论述中西医研究方法及理论体系时强调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和系统性,突出了中医
13、学在理论和方法上的优势。C.中医的整体性、调和性思维使得老药在面临新发传染病时,依I日能发挥独特的作用。D.当前中医药发展还有很多地方需要“补短板、强弱项、激活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痘接种术为最终消灭天花做出了贡献,为全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贡献,因而在西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B.中医学的整体观和系统观不仅弥补了西医学在研究理论和方法上的不足,而且大大丰富了现代医学的内涵.C.由于文化差异等原因,尽管中医药已传播到多个国家和地区,但在一些发达国家并未得到官方认可。D.发展完善中医药管理体系、评价体系、标准体系,有力破除一系列
14、制约中医药发展的难题能够使古老的中医药焕发勃勃生机。6.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促进中医药发展的举措。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少男刘庆邦春节刚刚过去,地上还到处能看到破碎的炮屑。人们见面互相说的是“年又跑远了”之类的话,散布的是失落的空气。河生两只手往两只袄袖筒里互相一插,靠在院墙外的一棵苦楝树下。从远处很难分辩出他的实际年龄,只有走近了才会看清,他不过是个十二三岁的男孩子。他鼻子饱饱的,脸蛋儿鼓鼓的,一切还没真正长开。只是他的眼神有些忧郁。他刚刚听说了姐姐订亲的事。姐姐订亲,就意味着姐姐将变成别人家的人,这是河生不大容易接受的。河生是家里的长子,父亲去世后,在母亲的郑重提议下,户主换上了他的
15、名字,从此他开始长心了,有事无事蹙着眉头。在弟弟妹妹眼中,他俨然一副小父亲的样子。河生从刚会走路时,就由姐姐领着他玩。姐姐教他上树摘果,下河摸鱼。若是谁敢欺负他,姐姐跃起来就跟人家厮打。他到了上学年龄,母亲就不许姐姐再上学,姐姐很快就第4页,共2 2页理解了。姐姐退学后,天天到地里姆草,并用卖干草的钱补贴家用,或留着给河生交学费。姐姐订亲的事让他情绪低落,沉闷,还有一些伤感。姐姐不订亲就不行吗?干吗非要订亲呢?后来,河生偶尔听人说姐姐对象是河对岸那个村的,他还记住了他的名字。河生觉得那个人的,名字生硬蹩脚得很,他在心里发誓,只承认姐姐,绝不承认姐夫。夏天的一个午后,河生跟同村的一帮人去河里摸鱼
16、。到了河边,河生犹犹豫豫,没有下水。不知为什么,他总是有些担心,担心那个人会突然从逮鱼的队伍里冒出来。真是怕鬼有鬼,他听到了有人喊那个人的名字。那个人果然出现了!不仅出现了,还捕到了一条很大的黑鱼。河生赶紧躲到一丛蔑麻下面的阴影里去了,他害怕有人看到他,对他说:“河生,你看,那个捉到黑鱼的人就是你姐夫。”那样他会无地自容的。嘈杂的人群渐渐远去,河生还呆呆地站在蓬麻下不动。他热得满脸通红,胸口出了不少汗。说实在话,那个人个头不低,身体结实,可是他就是接受不了。他没想过姐姐应该和什么样的人订亲,也许配得上姐姐的人还不存在,反正不是像捉黑鱼的人这样的。回到家,姐姐问了一句:逮鱼的有没有外村的人。河生
17、一下子就把姐姐的心思猜到了,他装作没有听见姐姐的话,装作被太阳晒得有些头蒙,躺在床上闭着眼,连嗯一声也没嗯。过了一会,河生悄悄起来,从窗户里侧往外一看,姐姐正独自坐在树荫下面的小凳子上出神,姐姐摘下一片石榴叶,手捏着含在嘴边,一副不辨榴叶是何叶的样子。河生想,他对姐姐做得是不是过分。他有些后悔,有心跟姐姐说一句话,又想不起说什么好,只好德蕉地回到床上,真的睡去了。姐姐向母亲建议,给河生做一条洋布裤子。河生说不要,连姐姐还没舍得做一条洋布裤子,他怎么好意思花家里的钱呢?姐姐又说,学校里那么多女同学,别人家笑话呢。布买回来,姐姐比着河生的身体裁好,一针一线地 制。河生看见姐姐缝裤子,想起姐姐说的关
18、于女同学的话,心里悄悄泛起一种从未有过的东西,有些柔软,有些滋润,还有漫无边际的忧愁到了秋后,原来跟姐姐订亲的那个小伙子,到外地参加工作了一段时间后,让家里人替他退亲。起初,河生并不知道退亲的事,只是发现姐姐做好了饭,却不吃,在母亲的再三劝说下,才端起饭碗,却在刚端起碗的时候,眼泪就涌出来。在听准了退亲的事之后,他就像被当头砸了一砖头,头发空,腿发软,小脸顿时变得苍白。河生觉得,这件事不仅对姐姐是一个侮辱,对母亲、对他、对他们全家都是一个严重的要弄和侮辱。姐姐是天下最好的姐姐,他不明白竟有人这样无理地对待姐姐,实在让人愤恨。河生真想为姐姐出这口气,出气找不到对象,他就转向了委屈。他无端地想,父
19、亲去世后,一切责任都是他这个长子担着,他这个长子当的是什么!这回轮到河生不吃饭了。母亲问他心里到底有什么事,他只说不饿,不想吃。母亲气得要打他,没打成,自己先哭了。母亲哭的时候提到了父亲,对父亲有所埋怨,说他们父亲要是还活着她哪至于遭这么大的罪。河生的委屈是一个大包,母亲的话把他的委屈捅破了,他虽然咬着牙对自己说,我是长子,我不哭,我不哭,可他到底没能咬住,嗷的一声就哭倒在地。(选 自 山花1997年 第 1期,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第1段 中“失落的空气”,既指人们对年节氛围渐淡的失落,同时也暗示了河生听说姐姐订亲之事后的失落心情。B.母亲在父
20、亲去世后将户主名字换成了河生,这一情节说明母亲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也表明她对河生寄予了厚望。C.河里摸鱼的情节是故事的开端,推动了后面的情节发展一一姐姐和妈妈的流泪,河生的痛哭是小说情节的高潮。D.小说在刻画河生的形象时,着重描写了他丰富的内心世界,反映了他细腻的情感变化,也表现了他还不够懂事。8.跟姐姐订亲的人是有名字的,可小说中为什么用“那个人”称呼他?9.请探究小说结尾画线句中作者的情感态度。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魏文侯)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日:“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
21、翟璜,对曰:“仁君也。”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魏文侯谓李克日:“先生尝有言曰: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 今所置非成则璜,二子何如?对曰:“卑不谋尊,疏不谋戚。臣在阙门之外,不敢当命。”文侯曰:“先生临事勿七。”克曰:“君弗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方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文侯曰先生就舍吾之相定矣李克出见翟璜翟璜曰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克曰:“魏成。”翟璜忿然作色日:“西河守吴起,臣所进也;君内以邺为忧,臣进西门豹;君欲伐中山,臣进乐羊;中
22、山已拔,无使守之,臣进先生;君之子无傅,臣进屈侯船。以耳目之所睹记,臣何负于魏成!李克曰:“子言克于子之君者.岂将比周(结党营私)以求大官哉?君问相于克,克之对如是。所以知君之必相魏成者,魏成食禄千钟,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如之:子所进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恶得与魏成比也!”【注】魏文侯,名斯,东周战国时期魏国的建立者。(节 选 自 资治通鉴)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文侯日/先生就舍/吾之相定矣/李克出/见翟璜/翟璜日/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B.文侯日先生/就舍/吾之相定矣/李克出见翟璜/翟璜日/今者闻君召先生/而
23、卜相果/谁为之C.文侯日/先生就舍/吾之相定矣/李克出/见翟璜/翟璜曰/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第6页,共2 2页谁为之D.文侯曰/先生/就舍/吾之相定矣/李克出见翟璜/翟璜日/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封其子击”与“又欲肆其西封”(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封”字含义不同。B.“先生临事勿让”与“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两句中的“让”字含义相同。C.“穷视其所不为”与“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两句中的“穷”字含义不同。D.“君皆师之”与“孔子师郑子、师襄、老聃”(师说)两句中的“师”字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
24、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针对魏文侯封地于子的做法,任座敢于仗义执言,体现了他刚直不阿的性格。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魏文侯是个贤明的诸侯王。B.在识人问题上,李克向文侯提供了五项标准,文侯对此不以为然,并让李克回家休息。C.翟璜向李克探听国相的人选,当得知国相人选不是自己时,勃然大怒,认为自己的功劳最大,能力比魏成强。D.魏成既懂得“财为民所用”的道理,也有识人之明,为国举荐贤才,这是他能成为宰相人选的重要原因。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教材中相关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翟璜逡巡再拜日:“璜,鄙人也,失对,愿卒为弟子。”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谏太宗十思疏)阅读下面这首
25、宋诗,完成各题。新城道中其一苏轼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铳气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崎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注】新城:宋代杭州的属县。此诗作于自富阳赴新城途中。积雨:多日不停的雨。絮帽:棉帽。铜 铳(zheng):古代状如钟的铜制乐器。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的“知”字写东风多情为我送行,“断”字写春雨有意创造进山条件,富有情趣。B.颔联以山峰佩戴棉帽和又圆又亮的铜锣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晴天的云朵和初升的太阳。C.颔联、颈联的描写由远到近,有动有静,诗人运用比喻和拟人描绘了山村的勃勃生机。D.尾联转入对农人及其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2022 学年 河南省 南阳市 期末 语文试卷 答案 详解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