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pdf
《2021-2022学年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2022学年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pdf(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1-2022学年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立人学校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材料一:钟嵯很明显赞美“初发芙蓉”的美。唐代更有了发展。唐初四杰,还继承了六朝之华丽,但已有了一些新鲜空气。经陈子昂到李太白,就进入了一个精神上更高的境界。李太白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清真”也就是清水出芙蓉的境界。杜 甫 也 有“直取性情真”的诗句。司 空 图 诗品 虽也主张雄浑的美,但仍倾向于“清水出芙蓉”的美:“生气远出”,“妙造自然”。宋代苏东坡用奔流的泉水来比喻诗文。他要求诗文的境界要“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即不是停留在工艺美术的
2、境界,而要上升到表现思想情感的境界。平淡并不是枯淡,中国向来把“玉”作为美的理想。玉的美,即“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可以说,一切艺术的美,以至于人格的美,都趋向玉的美:内部有光彩,但这是含蓄的光彩,这种光彩是极绚烂,又极平淡。清代刘熙载的 艺榻也认为这两种美应“相济有功”,即形式的美与思想情感的表现结合,要有诗人自己的性格在内。这条线索,一直到现在还是如此。(摘编自宗白华 美学散步)材料二:常言道:诗无达诂。两千多年来,历代注家对 诗经各篇主旨及文义的阐释多有不同。骆玉明表示:“所谓 诗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本身无法直译,一旦用白话文翻译出来就不可避免地损伤原文优美的意境,而读者常常先入为主地
3、去用白话文来理解,这也未免暴殄天物。”作家蒋勋也反对看白话注释的古诗,并认为 诗经里的一些篇章是完全不用翻译的。蒋勋说,如 氓的白话译文:“流浪小伙笑嘻嘻,抱着布匹来换丝,不是真心来换丝,找我商量婚姻事。”与原文“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一比,味道全无。所以,蒋勋说诗是没有办法翻译的。骆玉明认为,诗经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元典”。他说,“元典”就是一个民族在它的文化特征形成时期出现的具有标志性的经典,可能这些元典本身非常简单,但后人在学习、阐释、研究这些书时会不断加入一些内容,实际上就是把本民族的核心价值灌注在一些经典当中,这就成为塑造一个民族的文化面貌、塑造一个民族精神和灵魂的东
4、西。本民族的经典著作,久而久之,就成为一种信仰,人们彼此依从的不证自明的信仰。比如 世说新语中记载,人们在清谈时,一方如拿经典著作里的话来论证的话,对方就会不再辩驳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孔子说诗经“思无邪”,也就是说它的情感表现都是正当的,没有偏邪的东西。诗经是庄重的、从容的、优雅的、本真的,堪 称“中国人的精神和美学家底”。(摘编自夏学杰 中国人的精神和美学家底)材料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基础。作为体现中华民族集体审美意识精华的中华美学精神,其形成、发展和完善的最主要途径,也就是文艺审美活动即
5、文艺作品的创作、欣赏和传播。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精神血脉,也是中华美学精神最为坚实的构成,是中国文学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纵观中外文学史,不论各国作家创作出怎样的文学作品,他们的写作都与本国的文学传统血肉相连,其作品都渗透着本民族的美学精神。正如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脚下赖以生存的土地一样,作家的文学写作,也很难离开传统美学精神的观照。所以,能够达到高原、高峰的中国文学,应该写出我们伟大民族和平而不保守、中庸而不平庸、深沉而不失热情的性格,充分体现中华民族为独立和复兴而奋勇抗争、自强不息的精神,用深沉壮阔的笔触缔造一个内涵丰厚的东方审美王国。毋庸讳言,改革开
6、放以来,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文学与中国文化传统尤其是中华美学精神的传承,导致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出现了某些问题和误区。匡正这方面的偏差,正当其时,也刻不容缓。有人认为,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后,“西式写作”得到了进一步认可与强化。但事实上,以莫言、陈忠实、贾平凹、王安忆、苏童等为代表的当代作家,不仅受到了西方文学思潮的影响,更从中华传统美学思想体系中获得了诸多滋养,从而创造了以中国经验为根本的文学硕果。莫言是公认的对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有所借鉴的作家,但他自己曾多次提到,他的文学创作其实深受自己母亲和蒲松龄 聊斋志异的影响,这也构成了他的小说世界的民族骨骼与血肉。没有后者,他的小说可能变得艰涩陌
7、生,难以卒读。比如莫言的 檀香刑讲述了清末山东半岛发生的一起民间反殖民主义的惨烈斗争,小说中的三个主要人物-赵甲、钱丁、孙丙分别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中刑罚文化、官场文化、民间文化的隐性内涵。这三个隐性文化层面反映和折射着民族性格中的某些内在元素。由此而言,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事实,不但不会阻止,反而更加促进新世纪中国作家们做出集体反省,重新反思“当代文学的民族性 当代文学与文学传统及美学精神的关系 当代文学如何走向世界”这样的命题。对中华美学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关涉到民族精神、民族风格、民族气派在文艺领域的具体体现,应当成为当代文艺创作的重要遵循。当然,我们不仅需要用文学语言表现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
8、,而且需要在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法上对传统文学革故鼎新,建立新的文学秩序,绘制新的文学版图。在叙述角度、抒情方式、描写手段及结构组成上,应该有新的创造,从而在世界文学的洪流中创造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的新的辉煌。(摘编自周思明 当代文学与中华美学精神)第2页,共24页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与工艺美术境界的雕饰美相比,“清水出芙蓉”的自然美还注重表现人的思想情感,因而成为中国古代文人的共同追求。B.鉴于历代注家对 诗经各篇的主旨和文义见仁见智,可能误导读者,因此有的学者对用白话文翻译 诗经持有异议。C.随着民族核心价值注入,原本全都非常简单的元典成为塑造民族文化面貌、民族
9、精神和灵魂的经典,进而成为一种信仰。D.中华美学精神的形成、发展和完善有赖于文艺审美活动,当代文艺创作应当肩负起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时代重任。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将绚烂与平淡的完美融合作为艺术美、人格美的审美标准,高度契合了我们自古以来对玉的有光彩且又含蓄的审美认定。B.材料一列举了文学史上诸多大家的美学观点,粗略而有代表性地展现了中华美学对艺术形式与思想情感有机融合的追求。C.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传统美学精神继承而走了弯路,现在需要修正偏差回归正途。D.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应摒弃西方文学思潮影响,注重表现民族精神、民族风格和民族
10、气派,创造体现中国经验的文学硕果。3.下列说法中,可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A.冷静观察今日西方艺术的娉变,其间不乏受中华美学精神影响的启悟,足见中华美学精神强大的生命力,及其对整个人类审美思维发展的重要影响。B.文学创作方面,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C.作家要从中华文化思想道德精髓和中华美学审美风范中汲取营养,将其渗进作品肌理中,创作出富有中华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D.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志高则其言洁,志大则其辞弘,志远则其旨永。如是者其诗必传,正不必斤斤争工拙于
11、一字一句间。4.请结合材料,请给中华美学精神下一个定义。5.材料三在阐述中国美学精神对本民族作家作品的巨大影响作用时,却以公认深受西方文学思潮影响的莫言为例来加以论证,试结合选文简要说明这样写的合理性。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花与诗王往那一年三月,我们市的作协与石湖镇联办了一个笔会,就是冲着当地千亩桃园美景去的。春光大好,吃饱喝足,既可亲近乡土,又可借物咏怀,还可以营造一下和谐局面,谁不高兴呢?市内的、各县区的大大小小的人物装了一辆大巴车,另有领导专车和个别自驾者,一路欢歌,奔向了石湖镇。镇长也是个诗人,特别热心此项活动,在桃园里辟了一块地,搭了舞台。上午开完会后,下午就是歌咏会:作家
12、们自娱自乐,以唱歌、朗诵为主。与会者都夸这个策划好,别出心裁。我没报表演节目,就在台下看着,好看的就多看一会儿,不好看的就随意走动走动。当我走到舞台前方西北角时,看到一个小媳妇拉着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站在舞台边。因为眼前总有人走动,她不时地左右侧着身子。小男孩想挣脱她的手被她一用力又拉住了。小男孩说:“妈妈,我看不见。她 说:“妈妈抱你。”说着,就去抱孩子。孩子往后一退说:“我不要你抱,你抱不动我。”她笑笑:“那你自己玩,别瞎跑啊。”孩子笑着跑开了。她身材娇小,瓜子脸上有一双漂亮的凤眼。不过,脸色有些憔悴。别人都穿着夹克,她还穿着羽绒衣,和这桃花朵朵开的春色极不协调。她看得很投入。有一个诗人朗诵
13、得比较动情,她的眼里就溢出了泪水。这时候,一个老妇走到她身边,半是抱怨半是心疼地说:“三蝶,你在这儿干什么?你这身体能出来吗?”“走,跟我回去,孩子呢?”这个叫三蝶的少妇指着人群里的孩子说:“在那儿呢!妈,你回去,我看一会儿再走。”老妇说:“你怎么不听话呢?快带孩子回去,别受了凉。”少妇有些着急,眉头拧了一下说:“我自己知道,一点儿风没有,哪会受凉?”老妇很无奈地叹着气。我揶了个地方,又站下了。这时候,老妇走到我身边,嘀咕了一句:“唉,好话也不听。”我朝老妇看了一下,老妇似有好多苦恼急于说出,朝小媳妇的方向望了一眼对我说:“那是我媳妇,她的病不轻呢。”我说:“哦?”老妇说:“生的是那种病,治不
14、好了。”我很吃惊。“那种病”是我们这里人对“癌症”的讳称。老妇又说:“这孩子命苦,十几岁就出去打工了,得了这病时才25岁,就在去年。”我一阵难过,问老妇:“治了多长时间?”老妇说:“去了几回医院,就没钱了,男人现在还在外头挣钱呢,她在家吃点儿中药,拖着。唉,也不晓得能拖多长时间,要是能拖下去就好了有病了,脾气不好,不听话”老妇说完,擦了一下眼睛。我不忍心看,低下头去。这时候,一个小女孩手里拿着一把野花上了台,献给了正唱歌的一位作家,作家显然很感动,接过花后给小女孩鞠了一躬,观众们也很意外,想不到小女孩会有这么个机灵劲儿。台下响起一阵掌声。一位女诗人朗诵完了,那个小媳妇的儿子跑了上去,也献上了一
15、束野花。主持人煽情地说:“这是最朴素的花,也是最有原生态气息的花,最美的花。鲜花送诗人,说明我们石湖镇是个有情有义的地方,说明我们石湖镇的孩子天生具有诗的品性,让我们为孩子为诗人为这春天的聚会鼓掌!”主持人一讲话,小男孩倒紧张了,又抹鼻涕又挠耳朵,第4页,共24页不知怎么办好,突然拔腿就跑,跑到台边时跌了一跤,马上爬起来,又跑走了。台下笑成一片,再次鼓掌。我看到小男孩跑到了他母亲身边。他大口喘着气,鼻尖冒着汗,小脸蛋涨得通红。他一到母亲身边,就紧紧依偎着母亲。他的母亲抚摸着他的头发,朝他笑着。她的脸色好像不再那么憔悴了,呈现出淡淡的红晕。歌咏会结束了,离晚宴还有一段时间,我和几个文友就往桃园深
16、处走去,边走边聊。走了一段路,我看见了那个小媳妇和她的儿子。小男孩又采了一把野花,递给他的母亲。小男孩说:“妈妈,你也会写诗,刚才人家说有花送诗人,我要送你花。”小媳妇纠正儿子说:“是鲜花送诗人,不是有花送诗人,懂不懂?”小男孩说:“嗯,懂了,是鲜花。”小媳妇接过花说:“好看!宝贝,妈妈以后不写诗了,你送不送妈妈花?”小男孩说:“你写嘛,写那么长那么长-小男孩伸开胳膊比画着。小媳妇笑了:“好的,妈妈写,以后,妈妈就在这桃园里写了,天天在这儿,年年在这儿,想妈妈时,就给妈妈送花,好不好?”小男孩说:“好!”小媳妇又笑了,想要亲儿子时,看见了我们,有些羞涩,拉起儿子的手说:“宝贝,走,回家去。”小
17、男孩挣脱小媳妇的手,在前面蹦蹦跳跳,小媳妇加快了步子。很快,他们就走远了,隐入花海中了。(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介绍作协和石湖镇联办笔会,诗人们热热闹闹地登台表演,在这种背景下,主人公小媳妇出场了。B.小男孩看不到舞台,小媳妇要抱他,他却说“我不要你抱,你抱不动我”,侧面说明了小媳妇身体不好。C.“老妇似有好多苦恼急于说出”表明她因儿媳重病而有心理压力,同时也暗示了她们婆媳之间关系紧张。D.小男孩给诗人献花,下台时跌了一跤,回到小媳妇身边时“小脸蛋涨得通红”,表现出他的紧张和兴奋。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中较多地
18、描述了人物的对话,不仅使故事情节得以自然推进,而且能够比较直观地表现人物性格。B.小说中,小媳妇与到石湖镇参加笔会的诗人形成对比,突出了这些热衷于参加笔会的人不是真正喜爱诗歌。C.“脸色有些憔悴。别人都穿着夹克,她还穿着羽绒衣”中 对“她”脸色、衣着的描写,为下文做了铺垫。D.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我”是故事的叙述者和见证者,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便于抒发情感,引发读者思考。8 .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概括小媳妇的形象特点.9 .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花与诗”的内涵和作者借此表达的思想情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杜甫,字子美,襄阳人,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巩令;祖审言,膳部员外郎;
19、父闲,奉天令。甫少不羁。天宝十三年,献 三赋,召试文章,授河西尉。辞不行,改右卫率府号曹。天宝末,以家避乱鄢州,独转陷贼中。至德二载,窜归凤翔。谒肃宗,授左拾遗。诏许至郎迎家。明年,收京,扈从还长安。房瑁罢相,甫上疏论瑁有才,不宜废免,肃宗怒,贬馆邻州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属关辅饥乱,弃官之秦州,又居成州同谷。自负薪采相,铺精中 不给。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以道阻不赴,欲如荆楚。上元二年,闻严武镇成都,自闿州挈家往依焉。武归朝廷,甫浮游左蜀诸郡,往来非一。武再镇两川,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永泰元年夏,武卒。郭英义代武。崔肝杀英义,杨子琳、柏正节举兵攻阡,蜀中大乱。甫逃至梓州。乱定
20、归成都,无所依,乃泛江游嘉、戎,次云安,移居夔州。大历三年春,下峡至荆南,又次公安,入湖南。溯沿湘流,寓居耒阳。尝至岳庙,阻暴水,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具舟迎还。五年夏,一夕,醉饱卒,年五十九。观甫诗与 唐实录,犹概见事迹,比 新书列传,彼为躇驳久甫集初六十卷,令秘府旧藏通人家所有称大小集者皆亡逸之余人自编摭非当时第叙。搜哀中外书,凡九十九卷。除其重复,定取千四百有五篇。凡古诗三百九十有九,近体千有六。起太平时,终湖南所作,视居行之次,若岁时为先后,分十八卷;又别录赋笔杂著二十九篇为二卷,合二十卷。室不二年十月,手注愿积记。(选自王洙(杜工部集记)(注)铺 精(b u b e i):指食
21、粮。躇(c h u a n)驳:错乱,驳杂。搜 裒(p6 u):聚集。1 0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秘府旧藏通人家/所有称大小集者/皆亡逸之/余人自编摭/非当时第叙/B.今秘府旧藏/通人家所有称大小集者/皆亡逸之余/人自编摭/非当时第叙/C.今秘府旧藏通人家/所有称大小集者/皆亡逸之余/人自编摭/非当时第叙/D.今秘府旧藏/通人家所有称大小集者/皆亡逸之/余人自编摭/非当时第叙/1 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胄,古代作战时戴的头盔。B.浮游,即漫游,与 赤壁赋里“寄蜉蟒于天地”之“蜉嵋”同义。C.宝元,指宋仁宗年号。D.王洙原叔,这种称
22、谓法与的“萧君圭君玉”“王回深父”相同。第6 页,共 24页12.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杜甫任职后不久就经历了一次凶险。杜甫身陷叛军之手,天宝末年逃出,拜谒了肃宗,京城收复后,护驾回到长安。B.杜甫正直耿介。杜甫为房罢相-事上疏,受到罢免,在严武的帮助下才有机会被皇帝授予官职。C.杜甫后期生活上一直颠沛流离。严武死后,蜀中发生动乱。自此,杜甫开始泛舟游历,往来居无定所,真到饱醉死去。D.王原叔搜集并整理了杜甫的作品。王原叔收集了 99卷杜甫的作品,按照诗和赋笔杂著的形式,分门别类地编排为20卷。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遂入蜀,卜居成都浇花里,复适东川。
23、意兹未可谓尽,他日有得,尚副益诸。14.请简要回答干沫为什么要搜集整理杜甫的作品。15.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氓以一个女子的口吻讲述自己从恋爱、结婚到被抛弃的过程,展示了她从情意绵绵到悲伤无助,再到激愤决绝的心路历程,将叙事与抒情巧妙结合起来。B.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与北朝的 木兰诗合称为“乐府双璧”。但 孔 淡化了故事情节,对话的抒情性强,浪漫主义色彩较浓。C.蜀道难是杂言古体诗,格律不拘,形式灵活,具有参差错落的美感。在内容上,诗歌想象奇特,笔意纵横,境界阔大,体现出作者豪放飘逸的诗风。D.柳 永 的 望海潮从地理、历史、自然风光以及市井生活等多
24、个方面,以虚实相生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和美丽,写景壮伟,声调激越。16.下列关于古代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鲍 照 的 拟行路难开篇以“泻水”比兴,以水的流向取决于地势,暗示了当时人的境遇取决于门第的社会现实。B.杜 甫 的 客至开篇描绘了浣花溪草堂春水绕舍、常伴群鸥的周边环境,“无人至”为后文的客人将至做了铺垫。C.黄庭坚的 登快阁描写了自己在日出之际登阁游赏的情景。开篇就自称是痴人,让诗作带上了一些自卑辛酸之感。D.陆 游 的 临安春雨初霁的颔联和颈联写得细腻生动,闲适恬静,但其中的长夜不寐和日中无聊,暗示着诗人的郁闷和惆怅。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泊岳阳
25、楼下杜甫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鳏鹏。1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作者对岳阳的初识:浩瀚的江河之国有千里之大,层峦的山城有百层之高。气势宏博,旋即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B.颔联描绘了一幅冬夜羁旅图,停船在岸,舱内,寒灯一茎;舱外,风吹浪翻夜雪纷飞,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天涯漂泊的愁苦之情。且十分重视炼字,如本联中的“翻”“洒”就是炼字的典范。C.“鳏鹏”“图南”是作者化用典故,均 出 自 庄子逍遥游。其中,以鳏鹏的变化无常来暗喻自己对前途的忧虑。D.全诗以豪景与壮志衬托出豪迈基调。又岸风夕浪,舟雪寒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2022 学年 福建省 漳州市 漳浦县 期中 语文试卷 答案 详解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