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复习:历史事件类文言文阅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译文).pdf
《2023年高考语文复习:历史事件类文言文阅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译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高考语文复习:历史事件类文言文阅读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译文).pdf(4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高考语文复习:历史事件类文言文阅读练习题汇编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桓公使鲍叔识君臣之有善者,晏子识不仕与耕者之有善者,高子识工贾之有善者,国子为李(1),隰朋为东国,宾胥无为西土,弗郑为宅。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三十里置遽(2),委焉,有司职之。从诸侯欲通,吏从行者,令一人为负以车:若宿者,令人养其马,食其委。客与有司别契,至国入契费。义数而不当,有罪。凡庶人欲通,乡吏不通,七日,囚,出欲通,吏不通,五日,囚。贵人子欲通,吏不通,二日,囚。凡具吏进诸侯士而有善,观其能之大小以为之赏,有过无罪。令鲍叔进大夫,劝国家,得之成而不悔,为上举。从政治为次,野为原,又多
2、不发,起讼不骄,次之。劝国家,得之成而悔;从政虽治而不能野原,又多发,起讼骄,行此三者为下。令晏子进贵人之子,出不狂,处不华,而友有少长,为上举,得二,为次,得一,为下。士处靖敬老与贵交不失礼行此二者为上举,得二,为次,得 一,为下。耕者,农农用力,应于父兄,事贤多,行此三者,为上举;得二,为次;得一,为下。令高子进工贾,应于父兄,事长养老,承事敬,行此三者为上举,得二者,为次,得一者,为下。令国子以情断狱。三大夫既已选举,使县行之。管仲进而举言,上而见之于君,以卒年君举。管仲告鲍叔日:“劝国家,不得成而悔,从政不治不能,野原又多而发,讼骄,凡三者,有罪无赦。”告晏子曰:“贵人子处华,下交,好
3、饮食,行此三者,有罪无赦。士出入无常,不敬老而营富,行此三者,有罪无赦。耕者出入不应于父兄,用力不农,不事贤,行此三者,有罪无赦。”告高子曰:“工贾出入不应父兄,承事不敬,而违老治危,行此三者,有罪无赦。”(节选自 管 子 大匡)【注】(1)李:通 理”,即 管 理(讼狱)(2)遽,驿站。(3)义数:待客礼仪与收费数目。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桓公使鲍叔识君臣之有善者 识:考查B.令人养其马,食其委 委:贮 存(的食物)C.从政虽治而不能 治:有政绩D.出不狂,处不华 华:喧哗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凡仕苟近宫 求人可使报秦有B.令一人为负以车
4、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第 1 页 共 42页C.令国子以情断狱 斧斤加时入山林D.地友有少长,为上举 拔剑撞两破之3.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其中都能表现齐桓公治理齐国的策略的一组是(1)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2)贵人子欲通,吏不通,二日,囚(3)从政不治不能,野原又多而发,讼骄,凡三者,有罪无赦(4)贵人子处华,下交,好饮食,行此三者,有罪无赦(5)客与有司别契,至国入契费。义数而不当,有罪(6)令国子以情断狱A.(1)(2)(4)B.(1)(2)(6)C.(3)(4)(5)D.(3)(5)(6)4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士/处靖/敬老与贵/交不失礼/行此三者/
5、为上举B.士/处靖/敬老/与贵交不失礼/行此三者/为上举C.士处靖/敬老与/贵交不失礼/行此三者/为上举D.士处靖/敬老/与贵交/不失礼/行此三者/为上举5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齐桓公管理士、农、工、商,以及在讼狱、外交、住宅等方面都有可用之人。B.官吏在处理平民、士族、贵人之子的事务,出现懒散不作为的情况时,予以囚禁。C.齐桓公在引荐人才方面奖惩分明,引进的人才有过错,对推荐者也会予以处罚。D.本文介绍了齐桓公治下的齐国,从选荐人才到为官录用的标准和等级,甚至对农民、工匠、商人的评价都有详细的规定。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帝王凡有兴造
6、,必须贵顺物.情。昔大禹凿九山,通九江,用人力极广,而 无 怨(d u )者,物情所欲,而众所共有故.也。秦始皇营建宫室,而人多谤议者,为徇其私欲,不与众共故也。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固.知见可欲,其心必乱矣。至如雕镂器物,珠玉服玩,若恣其骄奢,则危亡之期可立待 也。自王公已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 品.秩.,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断。”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贞观二年,公卿奏曰:“依 礼,季夏之月,可以居台榭,今夏暑未退,秋霖方始,宫 中 卑.湿,请营一阁以.居之。”太宗曰:“朕有气疾,岂宜下湿?若 遂.来 请,糜费良多。昔汉文帝将起露台
7、,而惜十家之产。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第2页 共4 2页道也?”固.请 至于再三,竟不许。贞观四年,太宗谓侍臣日:“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帝王所 欲 者 放 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孔子云: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其恕乎!己所不欲,勿 施 于 人。劳 弊 之 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 百 姓 不 欲,必能顺其情也。”魏征日:“陛下本怜百姓,每 节.己 以.顺 人。臣 闻 吆欲 从 人 者 昌,以人乐己者亡。隋炀帝志在无厌,惟好奢侈,所司每有供奉营造,小不称意,则有峻罚严刑。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至 灭 亡
8、,此非书籍所传,亦陛下目所亲见。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为不足,更万倍过此亦不足。太 宗 日:“公所奏对甚善!非公,朕安得闻此言?”(选自吴兢 贞观政要论俭约,略有删节)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必须贵顺物情 物:人B.宫中卑湿 卑:地势低下C.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 品秩:品级身份D.每节己以顺人 节:节约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物情所欲,而众所共有政也 为其无道,改天命陛下代之B.圉知见可欲,其心必乱矣 凰请至于再三C.请营一阁以居之 每节己以顺人D.竞为无限,遂至灭亡 若遂来请,糜费
9、良多8.以下六句话,全都是唐太宗崇尚俭约的原因的一组是()固知见可欲,其心必乱矣 若恣其骄奢,则危亡之期可立待也。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若遂.来请,糜费良多。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公所奏对甚善!A.B.C.D.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B.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C.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第3页 共4 2页D.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1 0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所论俭约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勤俭节约,而是针对王公贵族挥霍无度”则危
10、亡之期可立待”展开讨论的,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性。B.贞观以来“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是王室和大臣们认真贯彻唐太宗俭约治国主张的必然结果。C.唐太宗不仅以古为鉴,对俭约治国有清醒的认识,而且身体力行,宁愿忍受疾病困扰也决 不 造 屋 避 湿,体现了一代明君的高尚风范。D.魏征认为,隋炀帝亡国固然与喜欢奢侈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滥施刑罚,从另一方面对唐太宗提出劝谏,得到了唐太宗的赞许。1 1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2)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3)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
11、题。桓公使鲍叔识君臣之有善者,晏子识不仕与耕者之有善者,高子识工贾之有善者,国子为 李(1),隰朋为东国,宾胥无为西土,弗郑为宅。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三 十 里 置 遽(2),委焉,有司职之。从诸侯欲通,吏从行者,令一人为负以车;若宿者,令人养其马,食其委。客与有司别契,至国人契费。义 数(3)而不当,有罪。凡庶人欲通,乡吏不通,七日,囚,出欲通,吏不通,五日,囚。贵人子欲通,吏不通,二日,囚。凡具吏进诸侯士而有善,观其能之大小以为之赏,有过无罪。令鲍叔进大夫,劝国家,得之成而不悔,为上举。从政治为次,野为原,又多不发,起讼不骄,次之。劝国家,得之成而悔;从政虽治而不能野原,
12、又多发,起讼骄,行此三者为下。令晏子进贵人之子,出不狂,处不华,而友有少长,为上举,得二,为次,得一,为下。士处靖敬老与贵交不失礼行此三者为上举,得 二,为次,得一,为下。耕者,农农用力,应于父兄,事贤多,行此三者,为上举;得二,为次;得一,为下。令高子进工贾,应于父兄,事长养老,承事敬,行此三者为上举,得二者,为次,得一者,为下。令国子以情断狱。三大夫既已选举,使县行之。管仲进而举言,上而见之于君,以卒年君举。管仲告鲍叔日:“劝国家,不得成而悔,从政不治不能,野原又多而发,讼骄,凡三者,有罪无赦。”告晏子曰:“贵人子处华,下交,好饮食,行此三者,有罪无赦。士出入无常,不敬老而营富,行此三者,
13、有罪无赦。耕者出入不应于父兄,用力不农,不事贤,行此三者,有罪无赦。”告高子曰:“工贾出入不第4页 共4 2页应父兄,承事不敬,而违老治危,行此三者,有罪无赦。”(节 选 自 管 子 大匡)【注】(1)李:通理”,即 管 理(讼 狱)(2)遽,驿站。(3)义数:待客礼仪与收费数目.1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桓公使鲍叔识君臣之有善者 识:考查B.令人养其马,食其委 委:贮存(的食物)C.从政虽治而不能 治:有政绩D.出不狂,处不华华:喧哗1 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凡仕春近宫B.令一人为负以车C.令国子以情断狱D.画友有少长,为上举求人可使报秦
14、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斧斤以时入山林拔剑撞而破之1 4 .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其中都能表现齐桓公治理齐国的策略的一组是(1)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2)贵人子欲通,吏不通,二日,囚(3)从政不治不能,野原又多而发,讼骄,凡三者,有罪无赦(4)贵人子处华,下交,好饮食,行此三者,有罪无赦(5)客与有司别契,至国入契费。义数而不当,有罪(6)令国子以情断狱A.(1)(2)(4)B.(1)(2)(6)C.(3)(4)(5)D.(3)(5)(6)1 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士/处靖/敬老与贵/交不失礼/行此三者/为上举B.士/处靖/敬老/与贵交不失礼/行此三者/为上举
15、C.士处靖/敬老与/贵交不失礼/行此三者/为上举D.士处靖/敬老/与贵交/不失礼/行此三者/为上举1 6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齐桓公管理士、农、工、商,以及在讼狱、外交、住宅等方面都有可用之人。第5页 共4 2页B.官吏在处理平民、士族、贵人之子的事务,出现懒散不作为的情况时,予以囚禁。C.齐桓公在引荐人才方面奖惩分明,引进的人才有过错,对推荐者也会予以处罚。D.本文介绍了齐桓公治下的齐国,从选荐人才到为官录用的标准和等级,甚至对农民、工匠、商人的评价都有详细的规定。1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晏子识不仕与耕者之有善者。(2)凡具吏进诸侯
16、士而有善,观其能之大小以为之赏,有过无罪。(3)管仲进而举言,上而见之于君,以卒年君举。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秦晋靖之战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日:“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日:“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3隹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日:“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靖。唏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
17、秦师遂东。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日:“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口:“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饨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圆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日:“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18、晋原轸目:“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故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线,梁弘御戎,莱驹为右。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崎,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 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口: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
19、使阳处父追第6页 共4 2页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 左 醪,以 公 命 赠 孟 明。孟明稽首日:君 之 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目:“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大掩大德。”(选 自 左传)注 乘:数 词“四”,古时一车四马称为一乘,因一乘有四马,故 乘 又 常 作 数 词“四”用衰经:指丧服1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轻则寡谋,无礼则脱脱:轻率,放任B.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韦:熟牛皮C.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厉:严格约束D.彼实构吾
20、二君构:挑拨离间19.依次填入文中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且行千里,谁不知?必死是间,余收尔骨!一 逞 寡君之志,若何?寡君之以为戮,死 不朽。A.则焉而且B.C.其也而而D.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则其(也焉)以 而以 且A.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B.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C.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D.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
21、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21.以下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蹇叔直接谏阻秦穆公不要冒险行事的理由的一组是()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第7页 共4 2页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且行千里,其谁不知A.B.C.D.,2 2.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文通过“哭师”、“观师”、“犒师”等侧面描写,揭示了春秋时代以强凌弱、以众暴寡的社会现实。B.秦国得到安插在郑国的奸细杞子的密报后,准备攻打郑国,却遭到了蹇叔的强烈反对,蹇叔的警告不但没有使孟明等警惕起来,反而招来了他的一顿奚
22、落。C.文章从头到尾,有一个中心,就是崂之战:有一个纵线,就是时间,具体的事件出现三次:事件则是侧向的,无论怎样枝蔓,最终还是回到了靖之战这个中心点上,结构严谨,线索分明。D.按照周时的礼节,诸侯国军队路过天子都城洛邑,一律要免胄、丢甲、束兵、步行,但秦的军士只是去了头盔,显得轻狂无力,据此,年幼的王孙满预告:“轻而无礼,必败。”2 3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2)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3)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曾掩大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隆山
23、之事,赵且与秦伐齐。齐惧,令田章?阳武合于赵,而以顺子为质。赵王喜,乃孝兵告于秦日:“齐以阳武赐弊邑而纳顺子,欲以解伐。不告下吏。秦王使公子他之赵,谓赵王曰:“齐与大国救魏两倍约,不可信恃,大国不义,以告弊邑,而赐之二社之地,以生祭祀。今又案兵,且欲合齐而受其地,非使臣之所知也。请益甲四万,大国裁之。”苏代木齐献书穰侯曰:“臣闻往来之者言曰:秦且垂赵甲四万人以伐齐。臣窃必之赞鼠名王旦秦王阻而熟于社摄保智而习主吏治不燕赵里叼万人必伐齐。是 何 也?夫三晋相结秦之深解也。三晋百背秦,百欺秦,不为不信,不为无行。今破齐以肥赵,赵,秦之深雒,不 利,秦。一也。秦之谋者必曰:破齐弊晋,而后制晋、楚之胜。
24、夫齐,罢国也,以天下击之,譬犹以千钧之弩溃痛也。秦王安能制晋、楚哉!二也。秦少出兵,则晋、楚不信;多出兵,则晋、楚制于秦。齐恐,则必不走于秦且走晋、楚。三也。齐割地以实晋、楚,则第8页 共4 2页晋、楚安。齐举兵而为之顿剑,则秦反受兵。四也。是晋、楚以秦破齐,以齐破秦,何晋、楚之智而齐、秦之愚!五也。秦得安邑,善齐以安之,亦必无患矣。秦有安邑,则韩、魏必无上党哉。夫取三晋之肠胃与出兵而惧其不反也,孰利?”2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乃塞兵告于秦曰 案:按 B.取告下吏 敢:勇敢C.以奉祭祀 奉:供 D.秦且箪赵甲四万人 益:增援2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25、的一组是()A.令田章以阳武于赵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齐与大国救魏加倍约 人也不仁,如礼何?C.苏代为齐献书穰侯 为击破沛公军D.秦之深跳,不利于秦 日削月害I J,以趋于亡2 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臣窃必之弊邑之王日/秦王明而熟于计/穰侯智而习于事/必不益赵甲四万人以伐齐B.臣窃/必之弊邑/之王曰/秦王明而熟于计/穰侯智而习于事/必不益赵甲四万人/以伐齐C.臣窃必之弊/邑之王曰/秦王明而熟于计/穰侯智而习于事/必不益赵甲四万人/以伐齐D.臣 窃/必之弊邑之王曰/秦王明而熟于计/穰侯智而习于事/必不益赵甲四万人以伐齐27.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体现苏代说服秦王放弃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年高 语文 复习 历史事件 文言文 阅读 练习题 汇编 答案 解析 译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