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四川省自贡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2年四川省自贡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四川省自贡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pdf(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四川省自贡市中考语文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 小题,共 8.0 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飞 窜(c u a n)虐(n i i G)待 骂 骂 咧(l i e)咧B.嵋(p i n)婷侦缉(j T)B(g u a n)冕堂皇C.电(q u)解 胫(p T)芽 唠 唠 叨(d a o)叨D.纤(q i a n)绳 哄(h o n g)笑 如坐针毡(z d n)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旗帜狡黠不言而喻无原无故 B.熏陶憋闷消声匿迹不求甚解C.摩蹭驾驭轻描淡写与日具增 D.惆怅荣膺妙手回春望眼欲穿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A.我们区有细读、精读剧本,领悟其精髓,才能为表演打下良好的基础。B.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月窜,科学使人深刻:凡是所学,皆是性格。C.多数人对吃已经提不起兴致,面对丰盛的美味,常有呼同理啃的感觉。D.谷爱凌似乎对自己的成绩典行城与她跳完后对着镜头竖起了大拇指。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海燕是一篇散文诗,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开山之作,是具有永久生命力的辉煌诗篇。B.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让大量信息通过手机、电脑、电子阅读器的屏幕进入人们的视线.C.宋濂少年时的求学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学习勤奋刻苦。D.沱江发源于九顶山,经简阳、自贡等地,至泸州市汇入长江,全长
3、约7 1 2 公里左右。二、默写(本大题共1 小题,共 1 0.0 分)5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2)人生自古谁无死,。(文天祥 过零丁洋)(3),恨别鸟惊心。(杜 甫 春望)(4)浊酒一杯家万里,。(范 仲 淹 渔家傲秋思)(5)以中有足乐者,。(宋 濂 送东阳马生序)(6),化作春泥更护花。(龚 自 珍 己亥杂诗)三、名著阅读(本大题共1 小题,共 6.0分)6.“爱你孤身走暗巷,爱你不跪的模样,爱你对峙过绝望不肯哭一场,爱你破烂的衣裳,却敢堵命运的枪”今年,一 首 孤勇者火爆出圈。歌词作者唐恬与癌症抗争数年,谈到创作缘由,她说,“相
4、比起身披战甲的闪光之人,我更想写在泥泞中奋力前行的人”。下列小说人物是“孤勇者”吗?请任选一位,结合小说情节,谈谈你的理由。简爱保尔柯察金样子四、语 言 表 达(本大题共1 小题,共 10.0分)7.“青年文摘”微信公众号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拟举行一次有关“青春”话题的征集活动。请阅读以下材料,根据要求参与活动。图 1:公众号页面图 2,后台会话页面第2页,共25页青春是什么?两千多年前,楚辞云:“青春受谢,白日昭只。春气奋发,万物遽只。”一百多年前,李大钊说,青 春 是“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四十多年前,席慕蓉说,青春是“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是
5、一本太仓促的书”。青春是你,是我,是他。一一、#留言征集#你眼中的青春是怎样的?二、#视频征集#录制一段不超过30秒的短视频,讲述你眼中的青春模样,投稿给我们。发送视频至“青年文摘”公众号后台会话页面(参与方式见图1、图 2),带话题#我眼中的青春#。(1)仿照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另写一个句子,参加#留言征集#活动。(2)请根据上面的“参与方式图”,用一段文字说明如何上传视频。要求:信息准确;语言简明、连贯;不超过120字.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3 小题,共 90.0分)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缅怀”环节一开始,80个圣洁姑娘款款走上地屏,脚下拖带出一枝枝柳条,同时在屏幕上画
6、出古画般的垂柳图,微风吹过,柳絮纷飞,飞到屏幕四周,此时,365个男女老少出现了,他们手里捧着发光的柳条,从四周向中间缓缓行走,一直到地屏的正中央。同时,105束光冲天而起,形 成“光的丰碑”,也让中国人不由想起给逝去亲人扫墓的情景。黄辉补充道:“设定365个人,意在365个日日月月年年的思念,日日月月年年的更迭,强调中国人生生不息的生命观。”在时长3 分 02秒 的“缅怀”环节中,主创人员更认为,不能只停留在对逝者的思念就结束了,于是在音乐的最高潮处出现了反转,“光的丰碑”变成了绿色,一万多平方米地屏从正中央到四周,蔓延成一大片绿色。冬去春来,春回大地,中国人的生死观得以呈现,逝者安息,生者
7、要好好活下去。而这也是中国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的诠释,也是对“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的升华。(摘编自路艳霞 中国式诗意表达“缅怀”环节,北京晚报2022年 2 月 21日)材料二:当地时间2 0 日,美国国家广播公司NBC在一篇题为 奥运会闭幕式上的柳枝象征着什么?的报道中,揭秘了闭幕式以“折柳”作 为“缅怀”主题的深刻寓意及主创团队的独具匠心。文章认为,“折柳”作 为“缅怀”的主题颇具中国特色。在汉语中,“柳 字 与 留”字同音,意思是请即将告别的人留下。因此它象征着离别的悲伤。在中国古代,当两个朋友分开时,离别的一方总会收到一根柳枝作为礼物。运动员们经历了成功、失望和历史性的回忆
8、,现在到了离别的时刻。因此,将“柳枝”融入闭幕式中再合适不过了。英国体育网站Insidethegames在报道中,特别强调了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对团结与和平的呼吁,该文阐释了折柳的惜别寓意,还引申到了对后疫情时代的希望。文章称,柳枝寄情”是闭幕式缅怀时刻的重点,代表着两个好朋友的离别和面对疫情所做的努力。正值春回大地之时,寓意一切向前发展,积极面对后疫情时代。(摘 编 自 外媒:“折柳”“留”人冬奥会闭幕式的中国式“缅怀”,中国日报网2022年 2 月 2 1 日)材料三:2015年 2 月,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里约热内卢宣布,里约奥运村将首次设立默哀区,让运动员为逝去的亲人和朋友默哀。同时,奥
9、运闭幕式还会专门设立“追思时刻”,以此表明国际奥委会将会永远记得那些在奥运会上去世的人们。国际奥委会宣布这一决定后一年,便 是 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在 2016年 8 月下旬举办的里约奥运会闭幕式上,奥运历史上第一个“追思时刻”出现了.这个环节被放在文艺表演开始之初,由男声朗诵巴西传统的葡萄牙语诗歌 思念,体育场内的投影则随着朗读声的韵律演绎着代表“思念”的葡萄牙语文字。从 2016年里约奥运会开始,闭幕式的“追思时刻”环节就被固定了下来。2018年的平昌冬奥会选择用类似葬礼的形式展示,2021年举办的东京奥运会则展现了日本的“物哀文化”。“追思时刻”环节从里约首创,到平昌的发散,再到东京
10、的隐喻,这三个先例都为即将开始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闭幕式提供了直观的样本。(摘编自 回顾近三届奥运会闭幕式,展望北京冬奥会闭幕式“追思时刻”,腾讯网2022年 2 月 18日)(1)下列关于2022年北京冬奥会“缅怀”环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缅怀环节始于“折柳送别”情境的生动演绎,表达了对参赛运动员的惜别之意。B.“光的丰碑”能让人想起给亲人扫墓的情景,这 正 是“缅怀”环节设置的初衷。C.它用蔓延开来的绿色,表现冬去春来、春回大地,并以此表现中国人的生死观。D.它 以“折柳”表 达“缅怀”主题的创意,寓意深刻,受到了外媒的关注和认可。第 4 页,共 25页(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
11、不正确的一项是A.2015年 2 月,里约奥运村专门设立了默哀区为逝去的亲朋默哀。这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设计“缅怀环节”的原因。B.奥运会历史上首次出现“追思时刻”是 2016年里约奥运会。此后,“追思时刻”作为闭幕式的规定动作延续至今。C.里约、平昌、东京奥运会闭幕式上的“追思时刻”,为 2022年北京冬奥会用“折柳”演 绎“追思时刻”提供了样本。D.奥运会闭幕式上的“追思时刻”呈现出来的形式多种多样,体现奥运会举办城市各自不同的文化特色,都值得尊重。(3)与前三届相比,2022年北京冬奥会闭幕式“缅怀”环节有哪些新意?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信息和情感不可混
12、淆徐默凡人类的语言具有两大功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一一表情达意:“表情”就是表达情感,“达意”就是传递信息。但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重视信息交流,而忽略了情感沟通,这和语言中情感表达的特殊性是有很大关系的。情感表达最直接的手段就是情感形容词和心理动词,前者如高兴、悲伤、哀愁,后者如羡慕、嫉妒、怨恨。这些表达虽直接明确,但其实主要用于事后对感情的外在描述,并不经常用于感情的直接抒发一一很少见到有人把这些词语挂在嘴边来表达自己的即时感情。中国人受传统文化习惯影响,表达情感更加隐晦,直抒胸臆的手段比较少见,往往把情感混杂在概念信息中来“曲径通幽”。比如在概念意义之外加入褒义或者贬义的情感色
13、彩,同样是“协同合作”的意思,好人就是“团结”,坏人则是“勾结”。称呼别人时,尊敬的用法是“一位”和“您”,不尊敬则是“一个”和“你”。还有些词语字面上不是情感词,却纯粹用于情绪表达。比如詈骂语“垃圾”“人渣”,骂人者和被骂者都不会认为人会变成“垃圾”或 者“渣滓”,只是表达极端的蔑视情绪而已。而祝福语、祝贺语等礼貌表达则情感功能大于概念功能,“天天快乐”“永远幸福”在事实层面都是不太可能成立的,只是表达了一些美好的情感。信息传递和情感表达的纠缠,就容易产生一个语言使用的误区:混淆信息和情感,把情绪当作信息来进行交流,甚至用情感宣泄来代替理性思考。在公共社交网络上,很多骂战就是因为这种混淆而引
14、发的。比如这样一则评论:“现在还有人有这种脱离时代的想法,是没脑子还是脑子里进了水?”前半句是一个信息描述,后半句的“没脑子还是脑子里进了水”却超出了信息推断的限度,带上了侮辱性的情感表达。由此带来的后续回应就不会是理性的讨论,可能也是谩骂式的,如“你才是脱离时代的脑残”,如此,交流双方就会陷入一场毫无价值的情绪对抗中。除I 上述明显的混淆,乏有:学隐蔽的情况。有些语言用法混合了信息传递和情绪表达,即使信息传递没有问题,因为情感表达不当也容易引发争论。突出的如语气语调,在书面交流中表现为标点符号。最常见的就是叹号,一个陈述性的事实加上了叹号,就附加了强烈的情绪。再如表现反问语气的问号,反问句在
15、语义上等于否定性的陈述句,但反问不仅是命题上的否定,还带上了质疑、批驳、讽刺等情感。因此,叹号和反问句都不可滥用,否则情感就会凌驾于事实之上,语气就会变得咄咄逼人,甚至触目惊心。比如:“情况就是这样了!特向大家报告!如有建议,请务必今晚反馈!”明明是请求建议,用了太多叹号,居然带上胁迫的口吻,令人相当不快。网络交流中,经常见到滥用感叹号和反问句的情形,这也是造成情绪对抗的重要原因。让信息的归信息,情感的归情感,人际交流会更有效。(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观点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语言表达需要区分“表情”和“达意”两种不同功能.B.使用语言,既要重视信息交流,更要重视情感的沟通。C.信息
16、传递和情感表达二者不能混淆,也不能相互替代。D.信息传递应该处理好情感因素,避免不当的情绪表达。(2)下列对文章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语言的功能角度入手,逐层深入展开论证,结尾自然得出结论,结构严谨。B.文章第三段论证中国人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的特点,从三个方面,具体进行了论证。C.第四段举一则网络评论的例子,论证了侮辱性的表达不会带来理性讨论这一观点。D.文章中“除了”“还有一些”等等词语的使用,表述严谨,增添了论证的严密性。(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汉语中只有少部分词语是直接用于抒发感情的,其余大部分词语都是暗含感情。B.汉语词语对情感的表达是多样的,有
17、的包含褒贬,有的情感功能大于概念功能。C.有效的人际交流需处理好信息传递与情感表达的关系,而这需要恰当选择语言。D.标点符号在语言表达中具有特殊的情感功能,用好了增色,用不好会适得其反。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写字的老人第 6 页,共 25页邓建华广场地面的砖很周正,拼在一起,像一幅巨大的字帖。华灯初上时,有个驼背老人,手提装有清水的旧油漆桶,肩扛一米长的毛笔来了。驼背老人不管别人怎么看他,只要天晴,他准时来。摆好水桶,硕大的笔头蘸上清水,就提笔开始写字,工工整整将字写在方格的地面砖上。欧体,飘逸、洒脱。书 满江红,或 登鹳雀楼。大热天,他常常穿一条西装裤,一件背心,一口气写上百字,也
18、不见他歇,甚至不喝一口水。清水写的字,让有些呆滞的广场充满韵味。有人散步,匆匆走过广场,陡然发现地面上遒劲有力的字,便收住脚步,围着字细看一番,“啧啧啧”赞叹不已。有几个半大不小的孩子,止不住加速度的轮滑,碾压过老人的“作品”,也不见他抬头喝止。他还是那样从从容容地写,腰不痛手不酸的样子,着实叫人惊叹。等到广场舞大妈们开始张罗着,将音响设备推过来,驼背老人才开始收拾自己的笔“墨”。他将六七斤重的笔在桶里反反复复淘洗,将笔锋上每一根不服帖的白毛扯拉得顺顺溜溜,再将有些脏的剩水,提到不远处的金桂树下,小心浇灌。我一直觉得这棵树与别的树不同。如果说那排树是一个班的学生,这棵树就带点它们中的“学霸”那
19、种骄傲样子,是喝多了那些“墨”水吗?有段时间天气不错,驼背老人天天来,我也就天天去到广场溜一圈。有人问:“您收不收徒弟啊?这么好的本事。”老人偶尔搭腔,说:“哪天没饭吃了,可能会!”听说了有这么个老人,书法家协会的人也寻了过来。来的人看着老人写了十几分钟字,面带羞愧,小心翼翼地说:“如果请您加入我们书法协会,您老愿意不?”驼背老人这点儿怪脾气,彻底调动了我的好奇心。我想要读懂他。他是谁?天天这么练,他要干什么?许多人围着他转,他还是一声不响,提笔写字,不关心所有的疑问和好奇。这天,天有点闷热,他每每写到第三行字,第一行就已干了,所以总只能见到两行字,伴着他缓缓前行。我忍不住说:“要能写在纸上,
20、多帅!”老人说:“有天到了那步田地,可能会的!”我不理解“那步田地”是哪步,就说:“毕竟啊,写在地上的清水字,一瞬就不见了!”老人将笔蘸满清水,写 完“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几个字,才接过我的话说:“是吗?那刻在石头上的字,也只一瞬就不见了。”我看着那几个字,转眼就风干了,不知怎么回答他。老人见我没再说什么,就笑道:“我没有在写字啊,你没有看见我只是在扫地吗?”他照例在他该收场时,洗笔、拨锋、泼水、扛笔、提桶而去。我很纳闷。扫地?后来在一个小区的传达室,我碰见他,只是,他没提笔,而是提一杆不太利索的竹扫帚,在认真地打扫外来车辆粘带进来的纸屑,那一丝不苟的神态,很熟悉。我迎上去,说:“您好啊,您在
21、这里扫地?”老人头都没有抬,有一句话却有力地蹦出来:“扫地?你没见我在写字吗?”(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围绕“写字”展开叙写,写了老人写字、有人问“字”、老 人“释字”等情节。B.第段中“韵味”一词,表现了老人飘逸洒脱的字给呆滞的广场所增添的文化味道。C.第段写散步的人的啧啧赞叹,从正面刻画了写字老人在广场上练字的认真、从容。D.这篇小说从生活小事入手,语言朴实,耐人寻味,能引发读者对于“人生”的思考。(2)第段写到老人的“这点儿怪脾气”。老人的“怪脾气”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3)请按要求赏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老人头也不抬,瓮声瓮气
22、地说:“哪天没事干了,可能会的!(从人物描写角度)倘若此刻有一个航拍器拍下这场景,老人就像一只慢慢蠕动的蜗牛,爬行在日复一 日的轨迹上。(从修辞角度)(4)毕淑敏认为,在精神上,人应该有三间小屋,其中一间用来“安放我们自身”,即要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小明读完小说后认为,写字的老人就有这样一间精神小屋。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说说你的理由。六、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 小题,共 15.0分)1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里鄙,猥自枉屈,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搴触。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第8页,共
23、2 5页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鸳钝,摆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节选自诸葛亮 出师表)【乙】诸葛孔明千载人,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吗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盖其操心制行,一出于诚,生于乱世,躬耕陇亩,使无徐庶之一言,玄德之三顾,则苟全性命,不求闻达必矣。其始见玄德,论曹操不可与争锋,孙氏可与为援而不可图,唯荆、益可以取,言如蓍龟,终身不易。二十余年之间,君信之,士大夫仰之,夷夏服之,敌
24、人畏之。上有以取信于主,故玄德临终,至 云“嗣子不才,君可自取”;后主虽庸懦无立,而举国听之而不疑。下有以见信于人,后主左右奸辟侧佞充塞于中而无一人有心害疾者魏尽据中州,善操、丕积威之后,猛士如林,使魏畏蜀如虎。司马懿案行其营垒处所,叹为天下奇才。(节选自洪迈 容斋随笔诸葛公)【注】节制:节度法制。蓍龟:指卜筮。夷夏:指少数民族和中原人。(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帝不以臣卑鄙B.遂许先帝以里型C.孙氏可与为援而不可圈D.零操、丕积威之后卑鄙:言语恶劣。驱驰:奔走效劳。图:图谋,谋取。乘:趁着,凭借。(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后主左右奸辟侧佞/
25、充塞于中而无一人/有心害疾者/B.后主左右奸辟/侧佞充塞/于中而无一人有心害疾者/C.后主左右奸辟侧佞/充塞于中/而无一人有心害疾者/D.后主左右奸辟/侧佞充塞于中/而无一人有心害疾者/(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诸葛亮不求闻达。他原本一介布衣,在南阳种地,假使没有徐庶推荐,刘备三顾,他不会扬名于诸侯。B.诸葛亮恪尽职守。他不忘先帝遗命,在南方已定、兵甲充足以后,随即请求北伐平定中原、兴复汉室。C.诸葛亮立身仁义。他用兵行军、指挥打仗,都以仁义为本,遵守节度法制,是三代以来未曾有过的。D.诸葛亮受人信服。刘备信任他,临终将后主托付给他;下面的人看见刘备信任他,也对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四川省 自贡市 中考 语文试题 答案 解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