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3年地理高考二轮复习微考点专项讲练:黄土地貌的形成过程图.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2023年地理高考二轮复习微考点专项讲练:黄土地貌的形成过程图.pdf(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频考点544 黄土地貌的形成过程图黄土地貌的形成过程图【拓展提升】黄土地貌以黄土沟间地貌堤、梁、湘最具代表性,其中堀面是当地居民赖以生存的天然场所。下图为大堤到残堤的演化(甲-丁)模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源面持续萎缩最有效的措施是()A.沟头加固防护 B.沟道径流调控 C.嫄面水沙集蓄 D.嫄面植被恢复2.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如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修建水库不仅可以拦截泥沙,还可以放水冲沙,以减少下游河床淤积。冲沙效果最佳的水库放水方式是()A.洪水期持续放水B.枯水期集中放水 C.洪水期集中放水 D.枯水期持续放水【
2、答案】1.D 2.B【分析】1.沟头防护工程是为了防止沟头前进而在沟头修建的一种排蓄坡面径流的工程,对遏制嫄面缩减有一定效果,但不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A 错误。沟道径流调控,沟岸仍然会扩张,保墉作用不大,B错误。嫄面地势高,不适合集蓄水沙,C 错误。嫄面植被可以通过枝叶减轻雨水的冲击,通过根系有效保持水土,是防止嫄面侵蚀萎缩最有效的措施,D 正确。故选D。2.注意“最佳”两字。洪水期水量较大,河流侵蚀搬运能力强,所以不需水库放水也可完成河床清淤,且洪水期持续放水或集中放水可能会导致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排除AC。枯水期持续放水需要的时间长,单位时间的排水量不会过大,冲沙效果不理想,D 错误。
3、枯水期集中放水可以通过水库的大量泄水,以较大的流量集中下泄,形成人造洪峰,加大对下游河床的冲刷能力,冲沙效果最佳,B 正确。故选B。二、综合题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黄土高原常见的黄土地貌类型为坂、梁、昴。嫄是由厚层黄土组成、面积较大的平坦台地,堀周被沟谷环绕;梁是黄土堀经侵蚀分割而成的条状延伸的岭岗;扉是一种黄土丘陵,呈穹状或馒头状。(如下景观图)。黄土加 黄上梁 黄土城洛河是渭河的一级支流,自西北向东南斜穿黄土高原,流域内的黄土地貌区域差异明显,由南至北依次为洛川黄土堀区、甘泉一志丹黄土梁状丘陵沟壑区及吴起黄土那状丘陵沟空区3个 地 貌 区(见下图)。洛川黄土堤区沟间地与沟谷地之比
4、为6:4:甘泉一 志丹黄土梁状丘陵沟壑区以黄土粱为主体特征,沟间地与沟谷地之比为5:5;吴起黄土那状丘陵沟壑区,地貌以黄土崩为主,沟间地与沟谷地之比为4:6。(沟间地是指沉积物受流水侵蚀后残存的部分,沟谷地指被侵蚀形成的谷地)。(1)比较洛河流域三个地貌区流水作用的差异。(2)根据洛河流域三个地貌区沟间地与沟谷地面积比例关系,分析洛河流域自上游至下游其地貌特点的差异。(3)推测洛河流域三个地貌区人口、聚落密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答案】(1)吴起黄土卵状(为主)丘陵沟壑区为洛河上游,河流落差大,流速快,流水侵蚀作用强,水土流失严重;甘泉-志丹黄土梁状丘陵沟整区,洛河流速减慢,流水慢蚀作用
5、渐弱;洛川黄土场区,地势平缓,河流落差减小,流速缓慢,流水侵蚀作用减弱,沉积作用最强。(2)洛河上游,地貌以黄土期为主,沟间地与沟谷地之比为4:6,河流落差大,流速快,流水侵蚀作用强,水土流失严重;洛河中游,地貌以以黄土粱为主,沟间地与沟谷地之比为5:5,洛河流速减慢,流水侵蚀作用渐弱,沉积作用增强;洛河下游,地貌以黄土嫄为主,沟间地与沟谷地之比为6:4,地势平缓,河流落差减小,流速缓慢,所以流水侵蚀作用弱,沉积作用最强。(3)洛川黄土源区,地势平缓,是洛河流域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人口众多,聚落集中,工农业生产密度大,经济水平高;昊起黄土卵状(为主)丘陵沟壑区干沟万壑,开发条件差,人口和农业生
6、产密度小,聚落稀疏,经济水平最低;甘泉-志丹黄土梁状丘陵沟壑区介于两个地貌区之间。【分析】(1)根据材料,洛河自西北向东南斜穿黄土高原,吴起黄土蓟状(为主)丘陵沟壑区为洛河上游,地貌以黄土血为主,沟间地与沟谷地之比为4:6,地貌以黄土即为主,河流落差大,流速快,所以流水侵蚀作用强,水土流失严重;甘泉-志丹黄土梁状丘陵沟整区,沟间地与沟谷地之比为5:5,中游地貌以以黄土粱为主,洛河流速减慢,流水侵蚀作用渐弱;洛川黄土嫄区,位于洛河下游,沟间地与沟谷地之比为6:4,下游地貌以黄土塘为主,地势平缓,河流落差减小,流速缓慢,所以流水侵蚀作用减弱,沉积作用最强。(2)根据材料,从上游到下游,沟间地与沟谷
7、地之比从4:6到5:5最后到6:4,上游地区地貌以黄土即为主,中游地貌以以黄土粱为主,卜游地貌以黄土堀为主,地势逐渐降低,流水侵蚀作用逐渐减弱,沉积作用增强;上游地表崎岖,下游相对平坦。(3)根据材料,从上游到下游,沟间地与沟谷地之比从4:6到 5:5最后到6:4,上游地区地貌以黄土卵为主,中游地貌以以黄土粱为主,下游地貌以黄土嫄为主。洛川黄土源区,沟间地与沟谷地之比从6:4,地势平缓,是洛河流域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人口众多,聚落集中,工农业生产密度大,经济水平高;昊起黄土卵状(为主)丘陵沟壑区干沟万壑,沟间地与沟谷地之比从4:6,开发条件差,人口和农业生产密度小,聚落稀疏,经济水平最低;甘泉
8、-志丹黄土梁状丘陵沟壑区介于两个地貌区之间。4.“西北明珠,魅力陕西”。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陕西省位于中国内陆腹地、西北地区东部,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按自然环境差异将陕西分为陕北、关中、陕南三个部分,关中与陕南以秦岭为界。陕北、关中位于黄土高原上,这里分布着广袤的黄土地貌。陕西是我国苹果主要产地之一。秦岭海拔200025 00米,相对高度为15 002000米,是我国地理南北方的分界线。图1 陕西省地域分布简图 图2 陕西省苹果基地分布图J 600年 降 水 量(mm)(1)黄土地貌的形成与其外力作用有关,请简图3黄 土 高 原 降 水 分 布 图要解释其主要外力作用强度
9、变化的一般趋势。这种作用体现了地理环境的什么地域分异规律?(2)简述陕西种植苹果的优势自然条件及其效益。(3)简析陕南地区人口容量的特点及其主要自然原因。(4)试说明秦岭地区生物多样性显著的原因。【答案】(1)趋势:图中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流水作用强度也由东南向西北变弱规律:从沿海到内陆(2)自然条件:嫄面宽阔;土层深厚,质地疏松;富含钙、磷、钾海拔较高,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降水适中。效益:有利于恢复植被,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果品加工业的发展,增加农业附加值;有利于增加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实现脱贫致富。(3)特点:人口容量不大(较小)。原因:因为陕南地
10、区以山地为主,地形崎岖,平原狭小,耕地少;或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4)秦岭为东西向山脉,为我国地理南北方的分界线;秦岭的自然区地域分异规律由于纬度、坡向等表现出纬度地带性。南坡自然带基带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北坡则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生物多样性丰富;秦岭海拔2 0 0 0 2 5 0 0 米,相对高度为1 5 0 0 2 0 0 0 米,自然带谱的地域分异规律表现出垂直地带性。丰富的垂直自然带谱,显示了生物多样性。【分析】(1)黄土高原地表形态千沟万壑,主要有黄土塘、黄土梁、黄土崩。流水侵蚀是塑造黄土高原地表形态的主要外力。图中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所以流水作用强度也由东南向
11、西北变弱,体现了地理环境的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带性分异规律。(2)陕西种植苹果的优势自然条件主要是:自然条件:嫄面宽阔,东西平坦;黄土土层深厚,质地疏松;黄土较肥沃,富含钙、磷、钾;黄土高原海拔较高,日照时间长:降水少,光照强,昼夜温差大:降水在3 0 0-6 0 0 之间,降水适中。陕西种植苹果的效益:种植苹果有利于恢复植被,植被增加,利于保持水土,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发展农业;促进果品加工业的发展,延长生产链接,增加农业附加值;种植苹果有利于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促进经济发展,实现脱贫致富。(3)影响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是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陕南地区人口容量不
12、大,因为据图可知。陕南地区以山地为主,地形崎岖,平原面积狭小,宜农耕地有限,耕作难度大,降水多,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生态脆弱,不适合大量人口居住。(4)秦岭为东西向山脉,为我国地理南北方的分界线,南北自然环境差异大,物种丰富。秦岭的自然区地域分异规律由于纬度、坡向等表现出纬度地带性。南坡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自然带基带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北坡是温带季风气候,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南北差异大,生物多样性丰富。据材料可知,秦岭海拔2 0 0 0 2 5 0 0 米,相对高度为1 5 0 0 2 0 0 0 米,自然带谱的地域分异规律表现出垂直地带性,垂直方向自然环境差异大,物种丰富,
13、丰富的垂直自然带谱,显示了生物多样性。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黄土地貌是按独特演化模式形成的复杂多样且有序分异的地貌形态组合。甘肃省东部庆阳市合水县地处陇东黄土高原,东北部为丘陵沟壑区,西南部为高原沟壑区,全年总降水量4 0 8.2 m m,年平均气温1 0.2。合水县区域内黄土堤、梁、崩地貌发育完整,下覆基岩的构造运动比较活跃,主要表现为高原内部间歇性的整体抬升和周围凹陷区域的不断沉降。黄土地貌的演化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为此当地于2015 年启动了“堀面径流调控、沟头加固防护:坡面植被恢复、沟道水沙集蓄”的“固沟保堀”综合治理工程,减缓了黄土嫄的演化过程。下图为合水县黄土大嫄的演化模
14、式图。b.中间过程(1)请描述黄土大城的演化过程。(2)说明黄土嫄的演化对当地居民区、农田和林地分布的影响。(3)采用“固沟保嫄”综合治理工程能减缓黄土嫄的演化过程,试分析原因。【答案】(1)起初黄土嫄嫄面宽阔平整,在边缘有少量流水侵蚀;接下来,受到内力作用影响,形成大型构造作用,沟谷开始侵入嫄面并逐渐增大切穿嫄面,大源分割为多个小嫄;流水侵蚀进一步加剧并成为主导作用力,小塘逐渐演化为残城。(2)当嫄面宽阔完整时,居民区、农田和林地均匀分布;随着沟谷不断侵入嫄面,居民区和农田开始向内部聚集,人类可支配面积减少;最后大嫄演化为残嫄,居民区和农田、林地再次分散,可支配面积进一步减小,生产生活联系受
15、阻明显。(3)城面径流调控、沟头加固防护和沟道水沙集蓄能减少下游水量,降低沟谷径流流速,降低流水对土壤的侵蚀和搬运能力;坡面植被恢复能增加下渗,提高坡面水土保持能力,减少水土流失,进而减缓黄土嫄的演化过程。【分析】(1)由图可知,黄土大堀的演化经历了大嫄中间过程一残嫄三个阶段。从大城到中间过程的演化先是由于内力作用导致平坦的塘面出现起伏,形成沟谷,再加上流水侵蚀,逐渐变成残嫄。(2)黄土嫄由大墟变成残嫄的过程中,平坦的地面越来越少,面积越来越小,分布越来越分散,使的居民区的分布范围越来越小。由于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农田与林地的面积越来越小。(3)由材料信息可知,固沟保嫄工程包括塘面径流调控
16、、沟头加固防护、坡面植被恢复、沟道水沙集蓄等几个环节,通过这些措施可以调节地表径流的水量与流度,从而达到减轻流水侵蚀的作用,减缓大嫄到残嫄的演化。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黄 土 场(图1)是指顶面平坦宽阔、周边为沟谷切割的黄土堆积高地,黄 土 梁(图2)是指长条状的黄土丘陵,黄 土 躺(图3)是指单个的黄土丘陵,这些都是黄土地区常见的地貌类型。在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过程中,人们实施了多种有效的工程措施,诸如修梯田、鱼鳞坑、水平沟、淤地坝等。图1图2图3(1)描述黄土嫄、黄土堞和黄土第三种地貌的形成和演替过程。(2)简述以上黄土地貌演变对当地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3)从水循环角度说明梯田
17、、鱼鳞坑、水平沟、淤地坝等工程可以有效减缓水土流失的共同原理。【答案】(1)由于黄土结构疏松、黄土高原地处东部季风区,降雨集中且多暴雨、形成冲沟,破坏原始地表形成黄土嫄;黄土嫄在持久的流水作用下,原有的及新形成的冲沟进一步发展、深切、变宽,顶部面积减小,变为长条形的黄土堞:黄土堞被后形成的沟壑横向(垂直向)切割,更为破碎,演变为黄土匏。(2)耕地面积缩减,起伏加剧,平坦区域减少,不利于农业的机械化(规模化)发展;水土流失加剧,层变薄,肥力下降,土壤逐渐贫瘠;植被减少,旱涝灾害加剧,农作物减产。(3)降低地表径流速度,减少对土层侵蚀;通过低洼处积水,增加下渗;流速减慢,阻挡泥沙就地沉积。【分析】
18、(1)从流水侵蚀作用入手分析黄土嫄到黄土梁到黄土卵的黄土地貌形成过程。黄土高原形成初期,地面平坦沟壑少,原面平整,地形类型称为黄土堀,由于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地表面植被又比较稀疏,加上黄土高原地处东部季风区,降水集中且多暴雨,非常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形成冲沟,黄土嫄原始的地表不断被破坏,黄土嫄在持久的流水作用下,原有的及新形成的冲沟进一步发展、深切、变宽,顶部面积减小,变为长条形的黄土梁;黄土地貌发育到中后期,水土流失加剧,黄土梁被后来形成的沟壑横向切割,逐渐破碎,演变为黄土期。(2)可以通过水土流失、土壤肥力、耕地面积、地表破碎增加耕作难度等角度分析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黄土地貌的嫄、
19、梁、即的演变过程,实际上是黄土地貌的碎片过程,即先前的地貌顶部面积逐渐减小的过程。所以这一过程导致平坦区域减少,可耕地面积不断缩减;沟谷地形增加,起伏加剧,不利于农业的机械化发展;水土流失加剧,土层变薄,土壤逐渐贫瘠化,耕地条件越来越差;地表破碎增加耕作难度,限制了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由黄土嫄到黄土梁到黄土即,其实质是黄土高原生态环境不断被破坏的过程,植被减少,旱涝灾害加剧,农业生态环境恶化。(3)治理水土流失的工程措施梯田、水平沟、鱼鳞坑、淤地坝等从水循环角度来说,都属于对地表径流的干预。梯田、水平沟等防护工程的作用在于通过改变小地形的方法,降低地表径流速度,减少对土层侵蚀,防止坡地水土流
20、失;鱼鳞坑等工程则主要是通过就地拦蓄径流,使其渗入农地、草地或林地,减少或防止形成地面径流,增加农作物、牧草以及林木可利用的土壤水分;淤地坝等工程的作用在于将沟谷中含沙量较高的水流拦蓄起来,阻挡泥沙就地沉积,减少水土流失危害。7.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广义的黄土高原,西至乌鞘岭,东到太行山西麓,北抵阴山南到秦岭。黄土地貌以地面破碎、沟谷众多为主要特征,沟间地貌可分为城、堞、即。图a为黄土高原区域示意图,图b为黄土堞景观。材料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当地人根据不同地貌特点,采 用“保嫄、护坡、固沟”的措施,其中打於地坝是长期固沟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工程措施。从2001到2 0 2 1,延安
21、市森林覆盖率增长56%。图c为“保源、护坡、固沟”示意图,图d为於地坝示意图。高原地处(气候类型),黄土高原上植被呈斑块状、有序地重复出现,其影响因素为。(2)推测黄土堞的形成过程。(3)“保嫄、护坡、固沟 是治理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治理措施,说出在沟道中修建於地坝的作用。(4)黄土高原“变绿”了,试从整体性的角度,分析黄土高原的变化对黄河下游地区的影响。【答案】(1)温 带 季 风 气 候 地 形(2)黄土堀在持久的流水作用下,原有及新形成的冲沟进一步发展、深切、变宽,顶部面积减小,变成长条形的黄土堞。(3)拦泥保土,减少入黄泥沙;於地造田,土层深厚,土质良好;防洪减灾,保护下游安全;优化土地
22、结构,促进退耕还林还草。(4)使黄河下游沿岸土壤肥力下降;黄河三角洲面积增长减缓甚至海岸侵蚀后退;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黄河下游河床淤积减轻,洪水灾害可能减轻。【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土高原地区主要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植被覆盖率较低,受地形影响,植被多集中分布在水土保持相对较好的低洼处,导致黄土高原上植被呈斑块状、有序地重复出现。(2)由于黄土结构疏松,加之黄土高原地处温带季风区,降雨主要集中在7、8、9月,多暴雨,易于形成冲沟,原始地表被破坏,形成黄土塘;黄土城在持久的流水作用下,流水侵蚀作用较强,原有的及新形成的冲沟进一步发展、深切、变宽
23、,使得冲沟不断发育、规模加大,原有黄土嫄的顶部面积不断减小,最终演变为长条状的黄土丘陵,成为黄土煤。(3)修建于各级沟道中的淤地坝,从源头上封堵了向下游输送泥沙的通道,在泥沙的汇集和通道处形成了一道人工屏障,可以有效拦泥保土,减少入黄泥沙:淤地坝将泥沙就地拦蓄,使荒沟变成了人造小平原,增加了耕地面积;淤地坝通过梯级建设,大、中、小结合,治沟骨干工程控制,层层拦蓄,具有较强的削峰、滞洪能力和上拦下保的作用,能有效地防止洪水泥沙对下游造成的危害;淤地坝在工程运行前期,可作为水源工程,解决当地工农业生产用水和发展水产养殖业;淤地坝建设解决了农民的基本粮食需求,为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
24、进退耕还林还草,发展多种经营创造了条件。(4)黄土高原的变化对黄河下游地区的影响主要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的角度阐释。有利影响: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提高,黄河含沙量减少,下游的水质得到改善;下游河道泥沙淤积量减少,行洪能力提高,可以减轻洪涝灾害的威胁;下游河道泥沙淤积减少,缓解地上河状况,下游地区地下水水位下降,次生盐渍化危害减轻。不利影响:黄河入海口泥沙减少,三角洲增长趋缓,甚至出现萎缩;入海口水量减少,导致出现海水倒灌:入海口地区海水倒灌,盐碱化程度加重;河口三角洲地区湿地面积减少,导致生物栖息地减少,影响生物多样性;下游地区泥沙沉积减少,下游地区土壤肥力下降等。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材料一:黄土地貌是一种独特的地貌形态,它对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巨大的影响。黄土界、黄土梁和黄土堤是黄土高原的基本地貌形态。甲乙丙整区采取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如坡耕地比例大,居住用地较充足,水土流失严重的生态脆弱区,采用治沟造地治理。治沟造地是黄土高原传统的淤地坝工程建设之后一种新的沟道治理方式,是淤地坝建设的继承和发展,增加耕地面积和保护环境并重,实行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田、加、路、林、渠、排水、退耕”产业相配套,坝渠配套,层层设防。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实现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1)从自然地理的角度阐述黄土高原的沟谷地貌形成原因。(2)据材
26、料说出治沟造地的具体措施有哪些。(3)据材料说明现代治沟造地治理方式产生的效益。【答案】(1)由于黄土高原垂直节理发育,结构疏松;地处东部季风区,降雨主要集中在7、8、9月,多暴雨;由于人类破坏,植被少,固土作用弱,水土流失严重,流水侵蚀,易于形成切沟;黄土高原坡陡,流速快,冲刷能力增强,易形成冲沟:长时间流水侵蚀,使原有的及新形成的冲沟进一步发展、深切、变宽,横向侵蚀成沟壑纵横。(2)复垦空废宅基地、易地移民搬迁、防洪坝系建设、坡面退耕还林、沟道覆土造地、支渠排水灌溉、调整农业结构等。(3)增加耕地面积、防治水土流失、提高作物产量的作用。治沟造地提高生活宜居舒适度,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农业基础设
27、施,方便田间耕作,改善生产条件;实现集约高效生产,带来经济效益,实现了人居生活环境,生态环境、生产环境协调发展。【分析】(1)黄土高原沟谷地貌属于流水侵蚀地貌。主要从流水的侵蚀强度与土壤的抗侵蚀能力两方面来分析,主要涉及的自然要素有:地形、土壤、植被、气候、水文。本区气候类型属于季风气候,并且大陆性强,降水集中在7、8、9月且多暴雨;黄土质地疏松、碳酸钙含量高,遇水易分散;长期的人类活动导致本地区植被稀疏,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本区处于由平原向高原、由森林向草原、由种植业向畜牧业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黄土高原多陡坡,地表径流流速快,侵蚀作用较强;原有的冲沟在流水的强烈侵蚀之下会逐渐发
28、展加深、加宽、加长,甚至横向切割变成如今沟壑纵横的现状。(2)本地区坡耕地比例大,居住用地较充足,造成水土流失的重要人为原因是人多地少,所以造地的一个手段就是进行废旧宅基地的土地复垦;一些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人类活动会加剧水土流失,所以实施异地搬迁也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一种方法;陡坡开荒是造成植被减少、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所以因地制宜缓坡地段修水平梯田、陡坡地段退耕还林还草治,减少坡面径流对沟谷的侵蚀:沟道地区修建淤地坝,拦蓄泥沙,形成新的耕地。生态环境保护要坚持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在恢复植被的同时解决当地的经济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土流失的问题,所以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改
29、善农业生产条件是解决农民增收的关键。(3)产生的效益主要从经济、生态、社会三方面分析。经济效益:调整了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增加了农民收入;土地复垦、治沟造地,增加了耕地面积,平整土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提高了农业收益;社会效益:易地搬迁等措施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了生活舒适度;生态效益:植被覆盖率提高,水土流失减轻。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黄土高原这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多种假设,其 中“风成说”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材料二 刘 东 生(19172008)被 誉 为“黄土之
30、父”。他在黄土研究过程中,在陕西洛川县黑木沟发现的黄土剖面,断面高120米,最上面是黄土,下面的土壤发红,断面的最下边,土壤中包含着大量鹅卵石。材料三 黄土地貌以黄土沟间地貌堀、堞、加最具代表性,其中堀面是当地居民赖以生存的天然场所。由于大型的构造作用和外力作用,黄土城的形状发生了演变,图1为大城到残城的演化(甲-丁)模式图。乙甲(1)如用图2表示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则在戈壁、沙图 1漠、黄土三者中,图中A、B、C分别代表什么?在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颗粒的水平变化规律是什么?风向人 :B:(2)刘东生先生在陕西洛川县发现的黄土剖面中,鹅卵石的存在说明,I I I塞层图 2在形成这个120米厚的黄土
31、之前,这里曾是()A.荒漠 B.草原 C.森林 D.水乡(3)结合材料三黄土高原嫄面的演化过程,推测嫄面上聚落分布历经的演化过程(可在以下选项中选择:逐渐分散/内部聚集/均匀分布/零散分布),并分析原因。【答案】(1)戈 壁 沙 漠 黄 土 从 西 北 向 东 南(或从上风向到下风向),黄土颗粒越来越细。(2)D(3)演化过程:由起初的均匀分布到集聚分布,再到分散分布。原因分析:起初黄土大城呈现甲图中的地貌,嫄面宽广完整,居民区、农田和林地均匀分布;接下来,在塘边会有流水侵蚀作用,沟谷开始侵入墉面,人类支配面积减少(图乙),居民区和农田开始向城内部聚集;之后,沟谷彻底切穿嫄面,将原先面积较大的
32、嫄分割成多个小嫄,人类聚居地再次分散(图丙);最后,嫄边仍存有少量流水侵蚀,侵蚀作用占主导地位,小嫄逐渐演化为残嫄(图丁).【分析】本题以黄土高原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沉积物颗粒、地形演化过程等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水平和综合思维能力。突出考查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1)戈壁、沙漠、黄土三者中,戈壁颗粒最大,其次是沙漠,最小的是黄土。风力搬运过程中,颗粒越小搬运的越远,图 2 中风从A 吹向C,所以A 为戈壁,B 为沙漠,C 为黄土。由材料可知,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中亚、蒙古等地
33、位于黄土高原西北方向,所以从西北向东 南(或从上风向到下风向),黄土颗粒越来越细。(2)鹅卵石是水边的石块,经过长时间水的缓慢冲刷和自身的相互滚动,棱角消失,磨圆而成。鹅卵石的存在说明,在形成这个120米厚的黄土之前,这里曾有河流流经,即水乡,D 正确。(3)由材料和图1可知,黄土城的演变过程是嫄面越来越破碎,黄土大塘最初形成时呈现甲图中的地貌,堀面宽广完整,居民区、农田和林地均匀分布;在流水侵蚀作用F,沟谷开始侵入嫄面,嫄面越来越小,也越来越破碎,人类可使用面积越来越少(图乙),居民区和农田开始向嫄内部聚集;之后,沟谷彻底切穿嫄面,将原先面积较大的嫄分割成多个小嫄,人类聚居地再次分散(图丙)
34、;最后,嫄边仍存有少量流水侵蚀,侵蚀作用占主导地位,小嫄逐渐演化为残嫄(图丁)。所以赛面上聚落分布历经的演化过程由起初的均匀分布到集聚分布,再到分散分布。1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分布面积最广、黄土厚度最大、黄土地貌发育最为典型的地区。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直立性强,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从旧石器时代开始,黄土高原上逐渐孕育了古老灿烂的中华文明。材料二:窑洞是黄土高原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窑洞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的山西、陕西、河南、青海、内蒙古、甘肃等省区。材料三:图 1 为“黄土高原不同颗粒带分布示意”。图2 为“窑洞民居景观图”,图3为“黄土高原地貌景戈壁带
35、图2图3(1)简述黄土高原颗粒分带的形成过程。一(2)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沟壑纵横,形成嫄、梁、等多样的黄土地貌景观。简要说明从黄土嫄、到黄土梁、黄土即的形成过程。一(3)说明黄土高原地区的居民为什么选择“穴居式”居住方式。(4)植树种草恢复植被是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主要措施,分析植树种草对减轻水土流失的影响。一【答案】(1)西北季风将新疆、内蒙古、蒙古一带的沙源向东南搬运;随着距离增长和地表起伏,风力不断减弱,所携带沙尘在黄土高原基底次序沉积;于是在内蒙一带形成搬运后的戈壁,向东南形成沙漠一沙黄土一黄土一黏黄土的次序分布。(2)黄土高原形成初期,地面平坦沟壑少,原面平整,称为黄土塘;塘面水土流
36、失使地表面形成许多沟谷,沟谷发育,分割成长条状的山梁一黄土梁;梁进一步被沟谷切割分离,形成孤立的馒头状山丘一黄土即。(3)黄土土层深厚,直立性好,气候比较干燥,挖洞不易坍塌;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穴居冬暖夏凉;就地取材节省建筑投入。(4)根系固定土壤,增强土壤抗侵蚀能力;树冠,枯枝落叶截留降水,减轻雨水对土壤的侵蚀;阻挡坡面径流,降低流速,减轻侵蚀;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减轻水土流失。【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黄土高原的形成。冬季风以西北风为主,西北季风将我国新疆、西部内蒙古、蒙古国一带的沙源向东南方向搬运;由于长距离的搬运,随着受到地表的摩擦增加与地表的阻挡,风力搬运不断减弱,所携带的泥沙在黄
37、土高原基地次序沉积,颗粒粗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向东南形成沙漠-黄土-黏黄土的次序分布,而被搬运的西北部地区则形成戈壁.(2)风力沉积是黄土高原地区黄土覆盖层的主要形成原因。黄土高原形成初期,由于是沉积地貌,地面平坦沟壑少,原面平整,在顶面平坦宽阔的黄土高地,地形类型称为黄土嫄。黄土高原地表植被稀疏,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使地表面形成许多沟壑,地面破碎,沟谷发育,形成条带状的黄土丘陵,此时的地形称为黄土梁。随着水土流失的继续,更多的土壤被冲走,地面更加破碎,呈现出更多的沟壑和一块块馒头状的小丘,此时的地形称为黄土崩。由黄土嫄到黄土梁到黄土期,其实质是黄土高原不断被破坏的过程。(3)根据材料
38、,窑洞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的山西、陕西、河南、青海、内蒙古、甘肃等省区,这些地区主要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昼夜温差大,黄土窑洞具有冬暖夏凉的功能;黄土高原以沉积形成,土层深厚,直立性好,当地气候比较干燥,挖洞不易坍塌;建造窑洞能够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节省建筑成本。(4)主要从防风固沙和涵养水源等方面分析。黄土高原黄土颗粒细,土质疏松,植被的根系能够固定土壤,增强土壤抗侵蚀能力;植被的树冠,枯枝落叶等都能够截留降水,减轻雨水对土壤的侵蚀;植被可以阻断坡面径流,降低坡面水流的流速,减轻流水慢蚀;植树造林可以增加下掺,涵养水源,减少地表径流,从而减轻水土流失。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问题。坡耕地一般是
39、指在坡度6-25 之间的地貌类型上顺坡向开垦的旱地,具有平整度差、跑水跑肥跑土严重、作物产量低的特点,黄河河口-龙门之间黄土高原区域内(下图)人口多,坡耕地数量多。2000年以来,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此区域进行了大规模的生态建设活动,如坡耕地改梯田、打坝淤地等,目前该区域内的坡耕地占比大幅度减小。(1)简述图示区域内坡耕地数量众多的原因。(2)说出政府大力推进坡耕地改梯田工程的目的。(3)有专家建议“禁止在坡度2 5。以上黄土地貌区的陡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请说明该建议的合理性。【答案】(I)图示区域水土流失严重,黄土地貌多,缓坡多,平地少;区域内人口多,坡地被开垦成耕地的数量多。(2)治理区域内坡耕地的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提高坡耕地农作物生产的产量。(3)陡坡地区生态脆弱,开垦耕地,易发生水土流失;陡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经济效益低。【分析】(1)图示区域为我国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黄土地貌多,缓坡多,平地少;区域内人口多,人口对粮食的需求量大,导致坡地被开垦成耕地的数量多;坡耕地产量低,开垦量大。(2)主要目的有:一是治理区域内坡耕地的水土流失;二是提高土壤肥力;三是提高坡耕地农作物生产的产量。总体是提高土地的利用率。(3)由于陡坡地区生态脆弱,开垦耕地,易发生水土流失;陡坡土壤贫瘠,种植农作物收成低,产量低,农作物经济效益低。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