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比例 教案及反思.pdf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比例 教案及反思.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比例 教案及反思.pdf(2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人教部编版小学数学教案1六年级下册教案第第 4 4 单元单元比例比例 1.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第第 1 1 课时课时比例的意义比例的意义【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识目标: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关键条件。能力目标:能力目标:能正确的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情感目标:情感目标:通过动手、动脑、观察、计算、讨论等方式,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全面参与教学活动。【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重点: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关键条件。难点:难点:正确的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每周一
2、的早上我们学校都要举行庄严的升国旗仪式,那么,你们对国旗都有哪些了解呢?(生自由回答)师: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说明你们都很热爱我们的国家,希望你们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做一个有用的人,把我们的国家建设的更加美好!五星红旗是庄严而美丽的,并且它与我们数学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内容:比例(板书课题:比例)二、新授二、新授(课件出示不同大小的国旗图案)师:画面上出现了三幅不同大小的国旗,请同学们任选两面国旗来算一算它们各自长与宽的比值是多少?然后观察结果,你能发现什么?(板演,观察到比值相等,教师板书:两个比相等)师:那我们就可以将这两个比用等号连接。(教师板书生汇报的两个
3、相等的比)教师边指着这组相等的比一边说:好,像这样表示两个比六年级下册教案相等的式子就叫做比例。(把定义补充完整)。这就是比例的意义(把课题板书完整)请同学们齐读。请同学们再默读一遍比例的意义,思考:想要组成比例必须要具备哪些条件?(生回答,等式;有两个相等的比)(教师再强调:一定是比值相等的两个比才能组成比例。)师:你还能从三面国旗中找出哪些比例?(写在练习本上,然后汇报。教师板书)师:我们在学习比的时候,可以把比写成分数的形式,比如:60:40=60/40,那比例也能写成分数的形式吗?怎么写?(口答)师:我们刚才一直在强调比和比例的联系,那么比就是比例吗?从形式上区分:比由两个数组成;比例
4、由四个数组成。从意义上区分:比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三、拓展应用三、拓展应用总结:小强 3 分钟走了 180 米,小刚 1 小时走了 3.6 千米。小强说他们各自所走的路程和时间的比能组成比例,小刚说不能组成比例。请问:谁说的对?四、作业布置四、作业布置完成做一做。【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比例的意义比例的意义 2.4:1.6=60:40=3232六年级下册教案 2.4:1.6=60:40(或)2.460=1.640第第 4 4 单元单元比例比例 1.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第第 2 2 课时课时比例的基本性质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5、】知识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能力目标:能力目标: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情感目标:情感目标: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重点:重点: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难点:难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一、复习导入1、我们已经认识了比例,谁能说一下什么叫比例?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05:0.25 和 0.2:0.415 和 0.84;74 和 53802 和 2005(一是看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同,二是看他们化成最简比是否相同)3、今天
6、老师将和大家再学习一种更快捷的方法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二、探究新知二、探究新知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同学们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请同学们翻开教材第 41 页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项、外项和六年级下册教案内项。(学生看书时,教师板书:2.4:1.6=60:40)让学生指出板书中的比例的外项和内项。学生回答的同时,板书: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例如:2.4:1.6=60:40外项内项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出示例 1。(1)教师:比例有
7、什么性质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学生分别计算出这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教师板书:两个外项的积是 2.44096两个内项的积是 1.66096(2)教师: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存在这样的特点呢?学生分组计算前面判断过的比例。(3)通过计算,我们发现所有的比例都有这个样的特点,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特点说出来?(可多让一些学生说,说得不完整也没关系,让后说的同学在先说的同学的基础上说得更完整)(4)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并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教师说明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5)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
8、本性质又是怎样的呢?指名学生改写 2.4:1.660:40这个比例的外项是哪两个数呢?内项呢?当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怎么样?(边问边画出交叉线)(6)强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是等号两六年级下册教案端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相等。以前我们是通过计算它们的比值来判断两个比是不是成比例的。学过比例的基本性质后,也可以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三、拓展应用三、拓展应用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下来。(能写成几组就写几组)5、8、15 和 24总总 结:结: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什么是比例?比例的
9、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通过以上学习,大家一定进一步了解比例了吧?四、作业布置四、作业布置1、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 3:4 和 6:8 能不能组成比例。2、先应用比例的意义,再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6:9 和 9:12 0.5:0.2 和10:4 1.4:2 和 7:10【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比例的基本性质比例的基本性质 2.4:1.6=60:40两个外项的积是 2.44096两个内项的积是 1.66096第第 4 4 单元单元比例比例 1.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第第 3 3 课时课时 解比例解比例六年级下册教案【
10、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能力目标:能力目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体现解比例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情感目标:情感目标: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及情感、价值观的发展。【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重点:重点: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难点:难点:体现解比例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创境激疑,旧知铺垫创境激疑,旧知铺垫1、什么叫做比例?2、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怎样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那么组成一个比例需要几项呢?3
11、、比例有几种表示形式?二、合作探究,探索新知二、合作探究,探索新知1、出示埃菲尔铁塔挂图2、出示例题(1)读题。(2)从这道题里,你们获得了哪些信息?(3)在这信息里,关键理解哪里?(埃菲尔铁塔模型与埃菲尔铁塔的高度比是 1:10)(4)这句话什么意思?(就是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埃菲尔铁塔的高度=1:10)(板书)(5)还有一个条件是什么?(埃菲尔铁塔的高是 320 米)(6)我们把这个条件换到我们的这个关系中,就是(板书:埃菲尔铁塔的高度:320=1:10)(7)这道题怎么列比例式解答呢?请同学们想想,想出来的同学请六年级下册教案举手。(8)根据学生的反馈板书:“解:设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
12、为 x 米”,把这个 x 代入这个数学模式中就组成了一个比例式(板书 x:320=1:10)(9)这样在组成比例的四个项中,我们知道其中的几个项?还有几个项不知道?(10)不知道的这个项,我们来给它起个名字,好不好?叫做什么?(板书:未知项)(11)指着 x:320=1:10,问:“这个未知项是多少呢?那怎么办?”谁上来做做?(指名板演)(12)为什么可以写成这样的等式呢?10 x=3201(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13)对了,把上面的比例式改写成下面这样一个等式,就是应用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式改写成了一个等式,这个等式还是一个什么样的等式呀?(含有未知数的等式)(14)
13、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那么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就叫做什么?(解方程)那么在这个比例式中,我们知道了任意三项,要求出其中一项的过程又叫做什么?(解比例)出示比例的意义。(15)我们解出的答案对不对呢?怎么知道?可以怎样检验?(把结果代入题目中看看对应的比的比值是不是能成比例.)(16)这道题还有其他的解法吗?(引导学生从比例的意义上来解。3、教学例 3过渡:我们知道比例还有另一种表示形式,当是的时候,又该怎么解呢?(1)出示例 3,问:这题与刚刚那个比例有哪些不同?(2)解这种比例时,要注意些什么呢?(找出比例的外项、内项)(3)在这个比例里,哪些是外项?哪些是内项?1.56=这样形式2
14、.5x六年级下册教案(4)解答(提问:你们是怎么解答的?)、检验。(5)123=24x三、拓展应用三、拓展应用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的乘积正好互为倒数,已知一个内项是3,另一个内项是多少?四、总四、总结结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五、作业布置五、作业布置教材 43 页 5 题第第 4 4 单元单元比例比例2.2.正比例和反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第第 1 1 课时课时正比例正比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2、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3、培养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1 1、【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重点重点:成正
15、比例的量的特征及其判断方法。难点难点: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发现思考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四顾旧知,复习铺垫一、四顾旧知,复习铺垫1、已知路程和时间,求速度2、已知总价和数量,求单价 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求工作效率六年级下册教案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1教学例 1。(1)出示例题情境图。问:你看到了什么?(2)出示表格。问:你有什么发现?(3)说明正比例的意义。在这一基础上,教师明确说明正比例的意义。板书出示: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子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理就叫做成正
16、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4)用字母表示k(5)依据下表中的数据描点。(见书)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些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四、课堂练习:四、课堂练习:yx1、P46“做一做”2、练习九第 1、37第第 4 4 单元单元比例比例2.2.正比例和反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第第 2 2 课时课时反比例反比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的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规律。3、初步渗透函数思想。【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重点:重点:引导学生总结出成反比例的量,是相关的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积一定,进而抽象概括出成
17、反比例的关系式。难点难点: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六年级下册教案一、复习铺垫一、复习铺垫1、下面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购买练习本的价钱:0.80 元,1 本;1.60 元,2 本;3.20 元,4 本;4.80 元 6 本.2、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二、合作探究,探索新知合作探究,探索新知2、教学例 2。(1)出示课文例题情境图。问: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把相同体积的水倒入底面积不同的杯子。杯里水的高度不相同。杯子底面积小的,水的高度比较高,杯子底面积大的,水的高度比较低。(2)出示表格。杯子底面2530积 101520/cm水的高105度
18、/cm302015请学生认真观察表中数据的变化情况。问: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不难发现:底面积越大,水的高度越低,底面积越小,水的高度越高,而且高底和底面积的乘积(水的体积)一定。教师板书配合说明这一规律:3010=2015=1520=300(3)归纳反比例的意义。在这一基础上,教师明确说明反比例的意义,并板书。六年级下册教案板书出示: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4)用字母表示:xy=k三、拓展应用三、拓展应用练习九第 2 题四、总结四、总结说一说成反比例关系的量的变化特征。五
19、、作业布置五、作业布置完成 P48“做一做”练习九第 812第第 4 4 单元单元比例比例2.2.正比例和反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第第 3 3 课时课时练习课练习课【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2.生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3 发展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重点:重点: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难点难点:能判断正、反比例并应用正、反比例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一、复习铺垫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量成什么关系?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2、路程一定,速度
20、和时间。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4、时间一定,工效和工作总量。六年级下册教案二、合作探究,探索新知合作探究,探索新知教学补充例题出示表 1路程5102550100时间1251020表 2速度100502010时间12510分组讨论、交流:说一说怎样想的,同时填空。引导学生讨论回答。总结路程、速度、时间三个量中每两个量之间的比例关系。速度时间=路程路程路程=速度=时间时间速度判断:(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什么比例?(3)时间一定,路程和速度成什么比例?3、比较正比例、反比例的关系正反比例的相同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不同点:正
21、比例使变化相同,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扩大或缩小。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比值(商)一定,反比例是变化相反,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扩大)相对应的每两个量的积一定。三、巩固训练三、巩固训练1、做一做判断单价、数量和总价中的一种量一定,另外两种量成什么关系。为什么?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总价一定,数量和单价()数量一定,总价和单价()2、判断下面一些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为什么?3、(1)除数一定,()和()成()比例。六年级下册教案被除数定,()和()成()比例。(2)前项一定,()和()成()比例。后项一定,()和()成()比例。(3)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三总量,如果长是一
22、定的,宽和面积成正例关系。这三种量再什么条件下还能组成比例关系,是哪种比例关系。四、作业布置四、作业布置练习九第 1316第第 4 4 单元单元比例比例3.3.比例的应用比例的应用第第 1 1 课时课时比例尺(比例尺(1 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能力目标:能力目标: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情感目标:情感目标: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重点:重点: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难点:难
23、点: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六年级下册教案【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创境激疑创境激疑,情境导入情境导入谈话:同学们,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国土面积大约有960万平方千米。但这么辽阔的地域却可以用一张并不很大的纸画下来。出示大小不一的中国地图,并提问:想知道这些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比例尺。板书课题:比例尺二、自主探究,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自主探究,理解比例尺的意义1、出示例 1,在学生理解题意后提问:题目要求我们写出几个比?这两个比分别是哪两个数量的比?什么是图上距离?什么是实际距离?2、探索写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的方法。提问:图上
24、距离和实际距离单位不同,怎样写出它们的比?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明确方法:先要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统一成相同的单位,写出比后再化简。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交流写出的比,强调要把写出的比化简。3、揭示比例尺的意义以及求比例尺的方法。谈话:像刚才写出的两个比,都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提问:这张长方形草坪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120km=12000000cm24:12000000=1:5000000三、拓展应用三、拓展应用教材 56 页 1、2 题四、总四、总 结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计算一幅图的比六年级
25、下册教案例尺时要注意什么?五、作业布置五、作业布置教材 56 页 3、4 题【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比例尺的意义比例尺的意义例 1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120km=12000000cm24:12000000=1:5000000第第 4 4 单元单元比例比例3.3.比例的应用比例的应用第第 2 2 课时课时比例尺(比例尺(2 2)【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能力目标:能力目标: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情感目标:情感目标: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比例 教案及反思 人教部编版 六年级 数学 下册 第四 单元 比例 教案 反思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