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pdf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pdf(13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教 学 计 划一、教材简析:一、教材简析:本册教材内容是:1.长度单位,2.100以内的加减法(二),3.角的初步认识,4.表内乘法(一)(二),5.观察物体(一),6.认识时间,7.数学广角(搭配一)和数学实践活动量一量比一比。其中100 以 内 的 加、减 法 笔 算,表 内 乘 法 是 本 册 教 材 的 重 点 训练 内 容。二、学生情况分析:二、学生情况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的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
2、。三、教学措施三、教学措施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怎样教,现在也怎样教;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的有的内容,都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在学习中,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4、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还要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四、教学进度表四、教学进度表时 间8.
3、198.238.268.309.29.69.99.139.169.209.239.279.3010.7周次教学内容或活动内容备 注预备周检查暑假作业、收心工作、制定计划123456长度单位长度单位/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国庆放假角的初步认识角的初步认识/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一)期中测评观察物体/表内乘法(二)表内乘法(二)表内乘法(二)表内乘法(二)/量一量,比一比认识时间/数学广角数学广角/总复习总复习复习迎接测评期末测评10.810.12 710.1410.18
4、10.2110.2510.2811.111.411.811.1111.1511.1811.2211.2511.2912.212.612.912.1312.1612.2012.2312.2712.301.31.61.10891011121314151617181920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长度单位课题:统一长度单位课题: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认识厘米做事、做学问目标做事、做学问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比较、推理、交流,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教
5、学重点教学重点:建立 1 厘米的长度概念。教学难点教学难点: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有的学生说比老师高,有的说比老师矮。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学生思考)“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 1(掌握统一长度单位)。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全班同学一起参看例 1 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引导学生说:古代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你觉得他们的这
6、些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一步、一庹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生 1:10 拃。生 2:10 拃半。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 8 拃。我们量的都是这张课桌的长度,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
7、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板书课题)2.教学例 2(整体感知,认识厘米)。观察尺子,认识刻度。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适当的补充: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学生可能回答:还有数字。师: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0,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 0。后面的呢?(刻度 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 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
8、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3.认识 1 厘米。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 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 0 到刻度 1 的长度就是 1 厘米。(板书:1 厘米)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 1 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 2 到刻度 3 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 1厘米,从刻度 3 到刻度 4 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 1 厘米,从刻度 4 到刻度 5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 1 厘米。)因为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同学们你们觉得 1 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
9、短)是呀,1 厘米确实很短。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 1 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言)学生积极发言。4.认识几厘米。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 1 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 0 到 3 的长度是几厘米,从 0 到 7 呢?学生自主学习。5.教学例 3(量一量)。(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再汇报交流。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 0 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6.实践应用。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
10、边,估计这条短边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看你估计得是否正确。再量一量数学书长边的长。三、反馈完善1.完成教材第 4 页“做一做”第 1 题。看一看,铅笔长多少厘米。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2.完成教材“练习一”第 1 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3.完成教材“练习一”第 2 题。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说明:接近 8 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 8 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一步是多少厘米?测量从脚尖到脚尖的距离。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五、作业1.完成相关习题。2.练习量部分物体的长度(至少 5 个)。第一单
11、元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长度单位课题:认识米课题:认识米做事、做学问教学目标做事、做学问教学目标:在活动中认识米,建立 1 米的表象,知道 1 米=100 厘米。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建立 1 米的表象。教学难点教学难点:理解 1 米=100 厘米。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复习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生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生 2:厘米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2.引入同学们,我们身上穿的衣服是怎么做出来的?(裁缝阿姨将一捆捆的布料,通过“量体裁衣”量出需要的长度再加工为成衣。)这么长的布料,如果用你手上的尺子量,你觉得合适吗?(不合适。)教师指出:量布、长绳等比
12、较长的物体一般用米尺。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比厘米长的长度单位“米”。(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认识米尺。请你用你手上的小尺子来量一量我们教室黑板的长度,哪位同学愿意用你的小尺子量一量?(学生举手,教师让一位手拿 30 厘米长的尺子的女生来量黑板的长,要求其他学生注意看着。女生拿着尺子每量一次都在尺子的右侧作个记号再往下量,并口算着:30 厘米、60 厘米、90 厘米越来越慢,最后停了下来。)说一说有什么感受?(让学生说。)这样一小节一小节地量,太麻烦了,拿老师的这把尺子(教师出示米尺)试试,指名上台量一量。师生合作,很快就量出黑板的长。教师指出:刚才我们用的这把尺子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
13、米。(板书:1米)米是比厘米大的单位,1 厘米只有这么一点,1 米却有这么长,请同学们用手来比划一下。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用我们手上的直尺就行了,可是量比较长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就麻烦了,这时我们可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2.观察刻度。看着尺子上的刻度,数一数,010 表示从 0 到 10 是 10 厘米,接着是 20、30、40、100。1 米里面有几个 10 厘米?(10 个 10 厘米。)1 厘米 1 厘米地数,1 米里面有几个 1 厘米?(100 个)让学生数并作答。(板书:1 米=100 厘米)3.量出长绳。拿出准备好的长绳,量出 1 米。(注意
14、:量时刻度 0 对准绳子的左端。)学生分小组合作量,交流反馈,接着量 2 米、3 米4.估算。把绳子放下,把手张开比划 1 米的长度,看谁估得准。教师指出: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可能随身携带尺子,当我们要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时,我们可以用身体的尺子去估一估。三、反馈完善1.量一量,填一填。(完成教材“练习一”第 3 题)(教师出示一支铅笔)这支铅笔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大约几支长 1 米?一根筷子大约长多少厘米?大约几根长 1 米?同桌合作进行测量和估算。(由于铅笔和筷子的规格不同,在学生测量时建议学生取整厘米数。)2.估一估。(完成教材“练习一”第 4 题)先估量,再在合适答案后的里打“”,说说理
15、由。3.操作性练习。(1)认识卷尺和皮尺。我们可以用卷尺和皮尺来量身高。教师出示卷尺和皮尺。学生认识卷尺和皮尺。(2)完成教材“练习一”第 5 题。同桌合作量一量。用卷尺量黑板的长和宽。分小组合作测量,4 个人用 1 米长的卷尺,合作量教室里较长物体的长度,测量后进行汇报并交流。(如:教室前后黑板的长;教师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五、作业1.度量家中部分物体的长度(至少 3 个)。2.完成相关习题。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长度单位课题:认识线段课题:认识线段做事、做学问目标做事、做学问目标:1.通过操作、观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
16、线段的特征。2.会用直尺画给定长度的线段。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掌握线段的特征。教学难点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消防员叔叔他们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争分夺秒。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比较快。)为什么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引导学生观察说出:铁管是直的,而楼梯是弯弯曲曲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 6(认识线段)。(1)师出示两根毛线,这两根线是直的吗?(不是。)你知道哪根长,哪根短?(一下子看不出长短。)谁能想个办法比比它们的长度?指名
17、两个学生比较线的长短。(学生拉直毛线。)追问:为什么要拉直以后一头对齐再比呢?教师演示:把其中一根毛线拉直贴到黑板上,另一根对齐左端点。现在,你知道哪根长,哪根短了吗?(2)教师指出:贴在黑板上的这段直的线就是线段。(板书课题)(3)认识线段是直的。老师手上的这根毛线,我把它放松,它是线段吗?(不是,弯弯的不是线段。)拉直,现在呢?(是线段。)教师把线段斜拉,竖拉,不同方向拉,问:是线段吗?怎么判断?小结: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4)找线段。请你找一找,我们身边有没有线段?摸一摸书本的边,说一说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可进行爱护书本的教育:如果把书搞坏了
18、,边变成弯弯曲曲的或是角翘起来了,就不是线段了,因此同学们一定要爱护书本。)还有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成线段?黑板边、直尺边、书本边、铅笔边、桌子边等都可以看成线段。(强调物体的边是线段。)(5)量线段。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打开教材第 5 页,量一量这些线段的长度。(把尺的刻度 0 对准线段的一个端点,另一个端点对准刻度几就是几厘米。)2.教学例 7(画线段)。(1)学画线段。同学们已经学会量线段了,那么你会画线段吗?你能画一条长 3 厘米的线段吗?(学生在作业纸上画。)谁来说说看,你是怎么画的呢?(学生演示。)教师演示:从刻度 0 开始,画到刻度 3 的地方。设疑: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
19、是2,你还能画出长 3 厘米的线段吗?怎么画?引导学生操作:从刻度 2 开始,画到刻度 5 的地方,也可以从刻度 5 开始,画到刻度 8 的地方。(2)做一做。教材第 6 页也有一条线段,现在请你画一条和它同样的长的线段,说说怎样才能和它同样长?(先量一量这条线段的长度,再画一条一样长的线段。)学生练习画,教师巡视指导。教师点评学生所画的线段,强调:画线段时,要用一只手按住尺子,使它不要移动。画出的线段一定要直。要在线段的两端表示端点。三、反馈完善1.完成教材第 5 页“做一做”第 1 题。同学们真聪明,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看看你们有没有火眼金睛。指名说说哪些是线段。(强调线段的特征,说出原因
20、。)2.完成教材第 5 页“做一做”第 2 题。连接每两个点画线段,一共画出了几条线段,说说画出的是什么图形。学生独立练习,集体交流。3.巩固应用。(1)完成教材第 6 页“做一做”第 2 题。教师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按要求完成:在距离红旗 3 厘米处画一朵花。5 厘米处画一棵树,10 厘米处画一个气球。(2)完成教材“练习一”第 6 题。出示图形,先估计,再用尺量。量长方形,你发现了什么?(对边相等。)量正方形,你发现了什么?(四条边相等。)(3)完成教材“练习一”第 7 题。看看哪条线段长,再量一量。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六、作业1.完成相关习题。2.画
21、线段并标出长度(至少 5 条)。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长度单位课题:确定长度单位课题:确定长度单位做事、做学问目标做事、做学问目标:1.通过类比、观察,学会如何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2.感受测量长度的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前面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 1 厘米长度和 1 米的长度吗?(学生用手比划。)教师口头出题,学生比划:2 厘米,5 厘米,10 厘米,20 厘米,50 厘米。小结:厘米和米在生活中有很大
22、的用途,那么,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 8。教师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学校的旗杆的高度是多少吗?(让学生猜谜。)降低难度:这样猜测范围太广了,老师给同学们提个问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 13 厘米还是 13 米?和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说想法。指名回答,说想法。引导:方法一:排除法。1 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划)那么 13 厘米就只有这么长,旗杆不可能这么短,所以是 13 米。方法二:推算法。把旗杆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我们大约是 1 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所以旗杆应该是13 米高。10 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
23、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方法三:类比法。和身边的 13 厘米高的物品进行比较,旗杆是不是和这个物品一样高,比如,我们手上的铅笔都不止 13 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 13米。小结:原来要确定答案有这么多种方法,我们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多想,最终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2.巩固新知。小明来到白鸟馆,看见了这样一只小鸟。这只小鸟的脚印长度是 1 厘米还是1 米呢?(学生思考后交流。)指名汇报,说说理由。让学生自己说说思考的方法,我们的身高大约是 1 米,小鸟的脚印不可能和我们的身高一样大,所以,小鸟的脚印应该是 1 厘米。3.做一做。(1)出示教材第 7 页“做一做”题目。让学生讨论:课桌的宽是
24、60 厘米还是 60 米?引导:60 米是多大?我们的教室长大约是 6 米,课桌的宽会比教室还大吗?(不会。)所以用厘米比较合适。让学生自己推算:操场的长是 28 米。(2)选择合适的单位。我们的教室长 6()黑板长 2()小明的身高 124()课桌高 90()三、反馈完善1.判析题。(完成教材“练习一”第 8 题。)逐步出示题目,说说下面的长度单位对吗?把不对的改正后写在括号里。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2.估一估。(完成教材“练习一”第 9 题。)圈出合适的答案。先圈估计的,再圈实际测量的。3.谁说得对?(完成教材“练习一”第 10 题。)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第一幅图长 5 厘米,对吗?(错
25、,没有对准刻度 0,不能说是 5 厘米。)第二幅图长 4 厘米,对吗?(对,7 厘米-3 厘米=4 厘米。)第三幅图大约 5 厘米长,对吗?(对,接近5 厘米或超过 5 厘米一些的,我们都可以说是大约 5 厘米。)4.量一量。(完成教材“练习一”第 11 题。)乌龟要爬()厘米就能吃到小鱼。让学生拿出尺子量一量,说一说。请你提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学生提问题,再解答。)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五、作业1.完成相关习题。2.综合复习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100 100 以内的加减法(二)以内的加减法(二)课题: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课题:两位数加一位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人 小学 数学 年级 上册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