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2022年中考化学真题.pdf
《山东省泰安市2022年中考化学真题.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泰安市2022年中考化学真题.pdf(2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山东省泰安市2022年中考化学真题阅卷人-、单选题供2 0题;共4 0分)得分1.(2 分)中国政府向世界宣布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下列做法不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 是()A.绿色出行 B.火力发电 C.植树造林 D.节约用电【答案】B【解析】【解答】A.绿色出行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故不符合题意;B.火力发电需要用到化石燃料,会排放很多污染性气体,不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故符合题忌;C.植树造林有利于吸收二氧化碳,有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故不符合题意;D.节约用电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故不
2、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o【分析】根据“碳达峰、碳中和“,就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分析。2.(2 分)生活中的下列物品,主要是用合成材料制作的是()B.铜质火锅【答案】C【解析】【解答】A.陶瓷餐具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故不符合题意;B.铜质火锅是用铜合金制成的,属于金属材料,故不符合题意;C.塑料水杯是用塑料制成的,塑料属于三大合成材料之一,故符合题意;D.纯棉属于天然材料,故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o【分析】合成材料:塑 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3.(2 分)化学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生活、生产资料。下列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A.海水制镁 B.钻木取火 C.粮食发酵 D.冰雪融化【答案】D
3、【解析】【解答】A.海水制镁过程中有新物质镁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钻木取火过程中发生燃烧,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粮食发酵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冰雪融化是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答案为:D。【分析】变化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变化时都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4.(2 分)我们在商场常看到“补锌”、“补铁”等字样的食品,其中“锌”、“铁”是 指()A.元素 B.原子 C.分子 D.单质【答案】A【解析】【解答】“补锌”、“补铁”等字样的食品,其中“锌”、“铁”是指元素,通常用元素及其质量或质量分数来描述;
4、而不是以原子、分子或单质等形式存在,只有A 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o【分析】宏观上,元素组成物质。5.(2 分)下列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是()A.氢氧化钾 B.铝 C.金刚石 D.甲烷【答案】D【解析】【解答】A.氢氧化钾是由钾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的,故不符合题意;B.铝是由铝原子构成的,故不符合题意;c.金刚石由碳原子构成的,故不符合题意;D.甲烷由甲烷分子构成的,故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分析】一般情况下,金属单质、固态非金属单质和稀有气体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大部分盐、碱和活泼金属氧化物都是由离子直接构成;其余物质,都有分子直接构成。6.(2 分)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
5、化学性质的是()A.氧气用于气焊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C.铜用于制导线 D.活性炭用于除冰箱异味【答案】A【解析】【解答】A.氧气用于气焊,是因为氧气具有助燃性,助燃性属于化学性质;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因为干冰升华吸热,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利用的是其物理性质;C.铜用于制导线,是因为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D.活性炭用于除冰箱异味,是因为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吸附性属于物理性质。故答案为:A o【分析】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7.(2 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宏观事
6、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A.自然界中水的天然循环一水分子不断运动的结果B.氧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一氧气分子体积变小了C.一滴水中大约含有1.6 7 X 1 C P 个水分子一水分子很小D.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一物质的分子相同,其化学性质相同【答案】B【解析】【解答】A.自然界中水的天然循环,说明水分子不断运动的结果,故正确,不符合题意;B.氧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氧气分子间隔变小,分子体积不变,故错误,符合题意;C.一滴水很小,但其中大约含有1.6 7 x 1()2 1 个水分子,说明水分子很小,故正确,不符合题意;D.物质的分子相同,其化学性质相同,氧气和
7、液氧都能支持燃烧是因为都是由氧分子构成,故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o【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分析。8.(2 分)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和安全的重要保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上下振荡tut振荡试管燃着的木条C02的验满C.配制氯化钠溶液熄灭酒精灯【答案】D【解析】【解答】A.振荡试管使用手腕振荡,不能上下振荡,故不符合题意;B.氧气验满,应该把带火星木条放在瓶口,木条复燃说明满了,故不符合题意;C.量筒只能量取液体,不能溶解液体,故不符合题意;D.熄灭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灭,故符
8、合题意;故答案为:D。【分析】A、根据正确振荡试管的操作分析。B、气体验满操作应该在集气瓶口进行。C、量筒只能量取液体,不能溶解液体。D、根据酒精灯使用的注意事项分析。9.(2 分)下列化学用语中表示的意义错误的是()A.Ca:表示钙元素 B.2OH:表示2 个氢氧根离子C.2N:表示2 个氮分子 D.2K:表示2 个钾原子【答案】C【解析】【解答】A.书写元素符号注意“一大二小”;Ca:表示钙元素,故正确,不符合题意;B.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 1个电荷时,1要省略;表示多个该离子,在其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20H:
9、表示 2 个氢氧根离子,故正确,不符合题意;C.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表示,表示微粒的个数在微粒前面加对应数字;2N:表示2 个氮原子,故错误,符合题意;D.2K:表示2 个钾原子,故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o【分析】书写元素符号要注意“一大二小”原则。元素符号前有数字表示多个原子。化学式前有数字表示多个分子。离子符号前有数字表示多个离子。10.(2 分)如图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简图(X 为 H2co3,Y 为 C6Hl2。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图 一 国 二A.图一中X 溶液显酸性,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B.图二转化1实现了无机化合物到有机化合物的转化C.图一、图二对比说明,反应物相
10、同,反应条件不同,产物不同D.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含量的相对稳定【答案】A【解析】【解答】A.图一中X 溶液,即碳酸溶液显酸性,但是不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故错误,符合题意;B.图二转化1为二氧化碳和水在光照和叶绿体的作用下转化为葡萄糖和氧气,二氧化碳和水属于无机物,葡萄糖含碳元素,属于有机物,实现了无机化合物到有机化合物的转化,故正确,不符合题思;C.图一中二氧化碳和水在常温下反应生成碳酸,图二中二氧化碳和水在光照和叶绿体的作用下转化为葡萄糖和氧气,故图一、图二对比说明,反应物相同,反应条件不同,产物不同,故正确,不符合题意;D.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
11、和氧气含量的相对稳定,说法符合题意,故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分析】A、根据碳酸溶液显酸性,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分析。B、根据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分析。C、根据图一、图二的转化过程分析。D、根据碳循环和氧循环的意义分析。1 1.(2 分)水和空气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水电解得到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2:1B.水能灭火是因为可以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C.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分数约为21%D.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答案】D【解析】【解答】A.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以分解生成氧气和氢气;正极得到氧气,负极得到氢气,两者体积比为1:2;故不符合题意;B.水能灭火是因为
12、可以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故不符合题意;C.空气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94%,故不符合题意;D.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做电光源,故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分析】A、电解水时,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氢气,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氧气,且两者的体积之比大约是2:1。B、可燃物的着火点属于物质的固有属性,不能随意改变。C、根据空气的成分分析。D、根据稀有气体的性质分析。12.(2 分)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0 1 0 2 0 温度七A.图中P 点表示10时丙的饱和溶液B.10时二甲、乙、丙
13、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甲的溶解度最大C.20C时,甲、乙、丙饱和溶液降温至10,甲溶液中析出固体最多D.20时,向 130g乙的饱和溶液中加入20g水,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为20%【答案】D【解析】【解答】A.由图可知,10C时 1 P 点位于丙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下方,则图中P 点表示10时丙的不饱和溶液,故不符合题意;B.由图可知,10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丙的溶解度最大,故不符合题意;C.由图可知,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且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而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反而减小,20时;甲、乙、丙饱和溶液降温至1 0 C,甲、乙溶液中有固体晶体析出,丙溶
14、液中无晶体析出,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质量既与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有关,还与被降温溶液的质量有关,题文中、甲、乙溶液的质量没有明确,则无法比较甲、乙析出晶体的质量关系,故不符合题意;D.由图可知,20时,乙的溶解度为3 0 g,则 20时,130g乙的饱和溶液中含有30g乙物质和100g水,向 130g乙的饱和溶液中加入20g水,所得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否 糕 5 X 100%=2 0%,故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o【分析】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个点表示的是某温度下某种物质的溶解度。即曲线上的任意一点都应有相应的温度和溶解度。温度在横坐标上可以找到,溶解度在纵坐标上可以找到。溶解度曲线上的点有三个方面的作用
15、:根据已知温度查出有关物质的溶解度;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查出对应的温度;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或者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13.(2分)分类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分类叙述错误的是()A.金属材料:生铁、硬铝、青铜B.盐类:苛性钠、小苏打、纯碱C.锈态氮肥:硫酸镂、氯化铁、硝酸镂D.溶液:盐酸、生理盐水、白酒【答案】B【解析】【解答】A.生铁是铁的合金,硬铝是铝的合金,青铜是铜的合金,均属于金属材料,故正确,不符合题意;B.苛性钠是氢氧化钠的俗称,氢氧化钠是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属于碱,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称,碳酸氢钠是由钠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构成的化合
16、物,属于盐,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碳酸钠是由钠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故错误,符合题意;C.硫酸镂、氯化镂、硝酸镂均含氮元素,属于氮肥,且属于镂态氮肥,故正确,不符合题意;D.盐酸是氯化氢溶于水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溶液,生理盐水是氯化钠溶于水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溶液,白酒是酒精等物质溶于水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溶液,故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A、纯金属、合金均属于金属材料。B、根据盐的概念分析。C、根据钱态氮肥的特点分析。D、根据溶液的特点分析。14.(2分)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所用试剂和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序号物质杂质所用试剂和操作方法AcoCO2通过灼热的F
17、e2O3粉末BNa2cO3溶液NaiSO4加入适量的Ba(NO3)2溶液,过滤CCuCuO加入过量的稀盐酸,过滤、洗涤、干燥DNaCl固体MgCl2加入适量KOH溶液,过滤、蒸发A.AB.BC.CD.D【答案】c【解析】【解答】A.通过灼热的Fe?03粉末,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除去了原物质,故不符合题意;B.加入适量的硝酸铁溶液,硝酸钢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钢和硝酸钠,硝酸钢和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钏和硝酸钠,过滤,除去碳酸钢、硫酸钢,不但除去了杂质,也除去了原物质,故不符合题意;C.加入过量的稀盐酸,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铜和稀盐酸不反应,过滤、洗涤、干燥可得
18、铜,故符合题意;D.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钾溶液,氢氧化钾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氯化钾,过滤,除去氢氧化镁,虽然除去了杂质,但是引入了新的杂质氯化钾,故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o【分析】除杂的原则:1、除杂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欲保留的物质反应;2、不能引入新杂质;3、最佳的除杂方法是除杂剂与杂质反应生成欲保留的物质。15.(2 分)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必须严谨、科学。下列推理正确的是()A.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所以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的液体一定是溶液B.同种元素的原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所以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原子属于同种元素C.燃烧都伴有发光、放热现象,所以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一定是燃
19、烧D.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所以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答案】B【解析】【解答】A.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故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但是属于纯净物,故不符合题意;B.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故同种元素的原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原子属于同种元素,故符合题意;C.燃烧都伴有发光、放热现象,但是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不一定是燃烧,如电灯通电时发光、放热,只是能量的转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D.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故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但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
20、定是单质,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由氧元素组成,但是属于混合物,故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o【分析】A、根据溶液的组成、特点分析。B、根据元素的概念分析。C、根据燃烧的概念、特点分析。D、根据单质的概念分析。16.(2 分)如图为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关于该反应的说法错误的是()甲 乙 丙 丁o氢原子-氧原子碳原子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B.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没有改变C.生成物丙和丁都属于氧化物D.反应前后催化剂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答案】A【解析】【解答】A.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化合物生成另外一种单质和化合物的反应,该反应中生成物为两种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故错误,符合题意;B.原子是化学变
21、化中最小的粒子,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没有改变,故正确,不符合题意;C.氧化物是含有两种元素一种为氧元素的化合物;生成物丙二氧化碳和丁水都属于氧化物,故正确,不符合题意;D.催化剂改变反应速率;反应前后催化剂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故正确,不符合题意;【分析】首先要对模型图进行观察,分析物质的微观构成、物质的类别,再找出物质之间的微粒数目关系,写出反应的方程式,然后再对题中各问加以分析解答。17.(2 分)根据下列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月1,ABCD9丛探究铁生锈的条件I探究蜡烛中是探究不同溶剂中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否含有氧元素物质溶解性强弱A.A B.B C.C D.D【
22、答案】C【解析】【解答】A.铁生锈是铁与氧气、水共同作用的结果,实验中左侧试管中铁钉没有与氧气接触不易生锈,右侧试管中铁钉没有与水接触不易生锈,故无法通过对比探究出铁生锈的条件,不符合题意;B.在蜡烛的上方放置干冷的烧杯若烧杯中产生水雾,证明燃烧产生水,水 由H、0组成,反应物中有氧气参与反应,氧气中含有O,则证明蜡烛一定含有H,可能含有氧元素,故不符合题意;C.将0.5g碘分别放入10ml的水与酒精中,两个实验中除了溶剂的种类不同,其余的量都相同,则可以通过该实验探究不同溶剂中物质溶解性强弱,故符合题意:AD.根 据 质 量 守 恒 可 知 二2CaO,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需要128份质
23、量的铜,则完全消耗IZo完玻璃管中的氧气需要消耗大量的铜,则该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设计不合理,故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o【分析】A、根据铁生锈的条件分析。B、根据在蜡烛的上方放置干冷的烧杯若烧杯中产生水雾,证明燃烧产生水分析。C、根据控制变量法,结合两个实验中除了溶剂的种类不同,其余的量都相同分析。D、根据铜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18.(2分)下列各组离子在pH大于7的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A.H+、Ba2 N。、COl-B.Mg2 K NO、ClC.Na+、Ba2 HCOQ SO广 D.N a Ba2+OH Cr【答案】D【解析】【解答】A.H+、CO歹两种离子能结合成碳酸
24、,碳酸不稳定,会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Ba2CO0两种离子能结合成碳酸钢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不符合题意;B.Mg2+、OH-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氢氧化镁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不符合题意;C.Ba2 SO歹两种离子能结合成硫酸钢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不符合题意;D.四种离子间不能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可以共存,故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分析】所谓离子共存实质上就是看离子间是否发生反应。若离子在溶液中发生反应,生成气体,或沉淀,或水,就不能共存。铁盐溶液显黄色,亚铁盐溶液显浅绿色,铜盐溶液显蓝色。19.(2分)有一包固体粉末X,可能含有碳酸钙、硫酸铜、硫酸亚铁、镁粉中的两种或多种。为确定固体粉末的成
25、分,现取X进行下列实验,实验过程及现象如下图所示(不考虑水、稀盐酸的挥发)。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若滤液1呈无色,则滤液2中可能会有Fe2+、Cu2+、Mg2+B.若气体1为纯净物,则原固体X一定不含碳酸钙C.若滤液2呈浅绿色,则滤渣1中一定含有铜、铁D.若气体1为混合物,测滤渣1中一定含有碳酸钙、铜、铁【答案】C【解析】【解答】A.若滤液1呈无色,固体粉末中含有硫酸铜、镁,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镁和铜,得到硫酸镁溶液为无色的,则滤液2中可能会有M g2+,故不符合题意;B.若气体1为纯净物,可能是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也可能是铁与稀盐酸或者是镁与稀盐酸反应产生的氢气,则原固体中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东省 泰安市 2022 年中 化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