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到大连理工中国建筑史问答与论述答案汇总解析.doc
《1998到大连理工中国建筑史问答与论述答案汇总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998到大连理工中国建筑史问答与论述答案汇总解析.doc(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城市建筑群 规划 中国古代城市形态有哪些特征,简述唐长安与宋东京的主要区别(唐长安与宋东京对比)(预测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阶段)城市的发展阶段:1、 城市初生期。相当于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三代,带有氏族部落的色彩2、 里坊制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汉,历史上第一个城市发展高潮期,产生了新的城市管理和布置模式3、 里坊制极盛期。相当于三国至唐,开创了布局规划严整,功能分区明确的里坊制城市格局4、 开放式街市期。相当于宋代以后,形成开放式的城市布局唐长安与宋东京的区别:1、 城市规模和布局:长安轴线对称,宫城皇城位于轴线偏北;东京平面不规则,皇城居中,宫城位于其西北方向;长安规模宏大是古代最大的宫城
2、,东京规模仅为其十分之一2、 长安:里坊制的典型代表。东京开创了由封闭里坊制向开放的街巷制转变的先河3、 长安道路两侧均设砖砌水沟以便排水;东京利用自身的水系自身排水4、 东京建筑密度大,土地利用率高,防火问题突出5、 东京“四水贯通”水运交通发达,比长安较为通畅里坊制对我国古代城市居住形态的影响1、 各功能要素划分明确,城市交通方便,城市面貌整洁而壮观,居住区以利为单位整齐布置2、 里坊内部井字形道路系统,四周围以高墙,夜晚实行宵禁。市民之间的交流受到限制。市民生活单调有限,缺乏娱乐生活3、 街景单调,由于集中设置市场,人们日常生活很不方便分析北京明清故宫在群体组织和建筑设计方面的特点,并绘
3、制简图(绘制明清故宫总平面图并简述)(综合古代优秀建筑实例,分析其价值观)群体组织:故宫在利用建筑群烘托皇帝的崇高与神圣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主要是在1.6公里的轴线上,用连续、对称的封闭空间,逐步展开的建筑序列来衬托出三大殿的庄严崇高与宏伟。在建筑的整体中突出重点太和殿。故宫的建筑群由南向北延伸,随着空间和形体的变化,在太和殿形成高潮,从总的布局看,深、宽、高都集中在太和殿。从大清门起经过六个大小不一的庭院后到达主殿。大清门北500米的千步廊组成一个狭长的前院,再接一个300玉米的横向空间,形成丁字平面,北端是高耸的皇城正门天安门,门前配有白石华表,形成第一个建筑高潮。进入天安门,是一区
4、较小的庭院,尽端是体量,形式和天安门相同的端门,利用重复使天安门的形象得到加强,过端门,进入一个深300米的狭长院落,午门以其丰富的轮廓和宏伟的体量形成第二个高潮。午门内是太和门庭院,宽度达200余米,至此豁然开朗。过太和门,庭院更大,是一个面积4公顷多的近乎正方形的大广场,正中高台上的太和殿:10余座门,楼和廊庑环列拱卫,达到全局的高潮。在建筑设计上主要采用了对比的手法:造成了一种多样的统一。(1)大与小的对比:在宏伟的天安门城楼下,巧妙地安置了两间火柴盒子似的小屋,这小屋除了它特有用处外,在艺术上起到对天安门的烘云托月作用。(2)高与低的对比:为烘托太和殿的崇高,周围采用了低矮连续的回廊。
5、(3)宽与窄的对比:这是一种欲放先收的手法。从大清门到太和殿所形成的狭长空间与太和殿前广阔的空间形成强烈的对比。(4)明与暗的对比:故宫在色彩上给人的强烈印象是金碧辉煌。金黄色的琉璃瓦与青绿色为基调的檐饰相对比,在蓝天、白云辉映下显得非常辉煌。(5)繁与简的对比:雕梁画栋,镂金错彩,这就是繁。这与殿外单色调红墙和黄色琉璃瓦屋顶形成一种繁简对比。(6)方与圆、曲与直对比:如天安门、端门门洞是圆形,午门的门洞是方形。又如笔直的中轴线与弧形的金水桥形成曲与直的对比。(7)动与静的对比:建筑本身是静止的,但由于空间与形体的变化却呈现出流动的节奏感,有序曲、有高潮、有尾声。大清门是序曲、太和殿是高潮、景
6、山是尾声分析北京天坛在总体布局和建筑设计方面的特点和设计特点,并绘制简图。1、以宏大规模的占地,突出环境的宏伟和壮阔2、以大片满铺的翠柏来渲染环境的肃穆和宁静3、以圜丘和祈年殿两组有限的建筑体量,通过丹陛桥的连接构成了超长的主轴线,控制住了超大的坛区空间。4、以高高突起的圜丘坛,祈谷坛提升了人的视野,拓展了人们看天的视野,造就了天的崇高,旷达,神圣。5、通过一系列的象征:数字,方位,色彩和“天圆地方”象征充分显现了冲天的意识。6、特意将皇帝的斋宫布置在主轴线的一侧,强调皇帝与天的亲缘关系。7、突出重无的手法:有为实体,无为空间;占地宏大,建筑很少;以少胜多,靠意境体现天;满足精神需要,功能需要
7、少;主入口放在西侧成就: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符号;是中国建筑艺术上的成功作品;总平面布局,单体建筑设计和细节表现出高度的创造性绘制明清故宫总平面示意简图,并论述中国古代建筑群的布局组织和程序安排。(中国古代建筑群的布局特点)(中国古代建筑群的艺术处理手法)1、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2、中国古代建筑的群体组合有其共同的规律性,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然后根据各类建筑不同的功能需要,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位组合成各种类型和不同规模的建筑群体。这种建筑群体的组合几乎都采取院落的形式3、庭院因地域,地质,气候,因地制宜,各具特色4、庭院形制多样:廊院,三合院,四合院
8、。园林中也也常用庭院来组成小景,形成安静的一隅。庭院和围合方式自由灵活,不拘一格5、强调建筑组群的中轴对称。小到住宅、大到宫殿、整个城市规划,建筑的平面布局总是设以中轴线,这种中轴线往往由道路、建筑物、庭院、广场等组成,大到建筑物左右均布的对称,小到建筑物两旁对列的厢房或配殿,常被用来突出中轴线的对称。以中轴线为基准,比较重要的建筑物总要放在中轴线上,次要的房子放在它前面两侧对峙的地方,然后向纵深方向布置若干庭院,组成有层次、有深度的建筑空间。这种以中轴线为基准,主次分明、均衡对称、层次清楚、由低到高、相互呼应,富有伦理精神的有组织、有秩序地在平面上展开的建筑群体,是中国古代建筑群所特有的艺术
9、手法I分析明十三陵在总体布局和建筑设计等方面的特点,并绘简图。总体布局:1、 陵区东西北三面山峦环抱,以永乐帝的长陵为中心,十三陵散落布置。环抱的环境造成内敛的完整环境,结合自然地形,各陵彼此呼应。成为气象恢宏的整体。2、 各陵遥对山脉主峰,建筑轴线以自然而生,布置灵活生动。3、 共用神道前导,神道长千米,设石牌坊,大红门,圣功圣德碑亭,石像生及龙凤门等。渲染出陵墓建筑群威严神圣的建筑意境,增强了总体的空间层次。4、 注重整体景观。神道距体量小的山峦稍近而距大者稍远,使山峦体量在视觉上感到大致均衡。建筑设计:1、 采用纵轴形制:取消唐宋推行的下宫制度,扩大了祭殿的规模,形成前后三进的院落。2、
10、 宝城宝顶及方城明楼制度。陵体改圆为方,周围用砖砌墙,前面修筑高大雄伟的方城明楼。3、其中长陵最为宏伟,九间重檐庑殿;定陵的地宫用白石做券顶结构,墓室以中间三进为主,后进为帝后棺室;两侧有纵向的配室,各室相通。建筑中国古代建筑有几种结构方式?简述一种1、 抬梁式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短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当柱上搁置斗栱时,梁头搁置在斗栱上。多用于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2、 穿斗式用穿枋八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房梁;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广泛应用于江西,湖南,四川南方地区3、 井干式将圆木或半圆木
11、两端开凹槽,组合成矩形木框,层层相叠作为墙壁-实际是木承重结构墙。 一般见于产木丰富的林区分析中国古代建筑中各朝代斗拱的演变与发展,并浅谈建筑中的结构与形式的关系。 斗栱最早形象见于周代铜器,汉代的砖石和壁画也记载了不少,石阙石墓的很大实物很大程度上保存了原有风貌,可知当时的斗拱形式很多,未完全成熟。 唐是一重要发展阶段,五台山南禅寺大殿 佛光寺大殿可知当时的柱头铺作已经相当完善,并使用了下昂,但补间铺作比较简单,比本上保留了两汉南北朝的人字栱,斗子蜀作和一斗三升,有的虽出跳,但跳数很少。 至宋成熟,转角铺作已经完善,补间铺作和柱头铺作尺度形式已统一,在结构上的作用发挥充分,内檐斗拱出现上昂构
12、件。 辽金继承唐宋,变化是在铺作中,使用了45,60的斜栱斜昂。 元代斗栱尺寸渐小,真昂不多。 明清尺度更小,柱头科和平身科已有差别,后者由宋的一至二朵加至四至八攒,而且都使用假昂简述中国古代较复杂的单座建筑平面布置形制,画出双槽与金箱斗底槽1、金厢斗底槽古代建筑的柱网平面布局方式之一。殿身空间用内外两圈柱网的形式,形成大小不同的内外两个空间,一般适用于较大型的建筑,现存最早的是山西五台山佛光山东大殿。2、分心斗底槽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式之一。以一列中柱及柱上斗栱将殿身划分为前后相同的两个空间。现存实例如天津蓟县独乐寺的山门 。 3、单槽根据营造法式的记录,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个
13、区域。(例如山西晋祠圣母殿) 4、双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个区域。(唐大明宫含元殿,北京故宫太和殿) 唐代建筑的主要成就和特点,并绘制一座唐代建筑平面 立面1、建筑规划:规模宏大,规划严整。都城长安是构图最为严谨的里坊制城市典范。2、建筑群处理: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善于利用地形和运用前导空间与建筑物来陪衬主体的手法,对明清宫殿,陵墓布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建筑结构: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积的技术问题,并已经定型化。大明宫麟德殿面积相当于太和殿的3倍。当时木架结构特别是斗栱部分,构件形式和用料都已规格化。4、建筑施工技术:设计施工水平提高。产生了都料这种专业技术人员5、砖石建筑:砖石
14、建筑进一步发展。目前我国保存下来的唐塔全是砖石塔。唐时砖石塔:楼阁式密檐式单层塔三种。佛寺庙宇塔中国古代佛教建筑的渊源及特点。 佛教在东汉初期传入中国,洛阳白马寺为史载的最早寺庙。 佛寺大体分为采用以佛寺为中心和以佛殿为中心两种布局模式。 汉代的白马寺寺院布局沿用印度以及西域的式样,以佛塔为中心之方形庭院平面。汉末的浮屠寺的寺塔的木楼阁式结构与周围的回廊殿阁,已逐渐改为中国建筑的传统式样。 两晋南北朝时期造了大量的寺院石窟和佛塔。北魏永宁寺主体部分由塔,殿和廊院组成,采用了中轴对称的平面布局。“前塔后殿”,突出佛塔这一主体。这段时期的石窟寺还未脱出西域和印度的影响,局部装饰保留着外来的影响。但
15、总体而言,廊院式的布局,庑殿歇山顶,木梁柱构架等基本上都是中国固有建筑形式,此时佛教建筑很大程度已中国化。隋唐五代佛寺的建筑主体部分,仍采用对称布置,其中殿堂已成为全寺的中心,佛塔则退居到后面或者一侧,自成塔院,或建双塔与寺门或大殿之前。钟楼出现,立于南北轴线东侧。宋代的寺庙形制已经基本定型,塔的地位进一步下降,戒坛出现。明清形成了标准的寺庙形制:明中叶的鼓楼出现,与钟楼东西相对。此时大多沿中轴线布置建筑。如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配殿,藏经楼等,塔已很少。简述我国佛塔的种类和特点,并任举一例绘制立面简图。1、楼阁式塔仿多层木构建筑而形成,南北朝至唐宋是盛期,可登临远眺。塔的平面,唐以
16、前都是方形,五代起八角形,六角形较少材料有:木构,砖木,和砖石。代表: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辽 木构 八角形) 江苏苏州虎丘云岩寺塔(八角形 五代 砖) 江苏苏州报恩寺塔(南宋 八角形 砖)福建泉州开元寺双石塔(唐末 八角形 石) 南京报恩寺琉璃塔(明 砖瓦 八角形)2、 密檐塔底层较高,上施密檐515层(一般713层 用单数),大多不供登临眺览,建筑材料一般用砖石。 实例: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北魏 12边形) 陕西西安荐福寺小雁塔(唐 正方形)3、 单层塔大多用作墓塔,或在其中供奉佛像,最早实例见于北齐,平面方圆六角八角多种。实例:河南安阳宝山寺双石塔(北齐 方形) 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隋
17、方形 石) 河南登封会善寺净藏禅师墓塔(唐 八侥幸 国内最早的八角塔)4、 喇嘛塔分布以西藏,内蒙居多。多为寺的主塔或僧人墓,也有以塔门形式出现,内地喇嘛塔始见于元代。实例:北京妙应寺白塔(元 凸字形 阿尼哥)5、 金刚宝座塔在高台上建塔5座(中央一座较大,四隅各一较低小)。仅见于明清,为数较少。台上塔的式样,或为密檐塔,或为喇嘛塔。实例:北京正觉寺塔(明)6、 傣族佛塔见于云南傣族地区。外观较细高而秀逸,极富当地的民族风格。实例:云南洪曼飞龙塔(小乘佛教 八瓣莲花形)简述佛光寺大殿(概述佛光寺大殿的特点)1、 沿东西轴线布置,面阔七间,进深八架椽,屋顶形制为单檐庑殿顶。2、 平面形制为金厢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998 大连理工 中国建筑 问答 论述 答案 汇总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