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普查报告.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浙江省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普查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普查报告.doc(13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浙江省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普 查 报 告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二四年五月十八日目 录第一章 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的形成与演化背景0413第一节 自然地理背景 04第二节 历史与人文背景 06第三节 社会与经济背景 11第二章 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的总体评价1463第一节 评价依据与方法 14第二节 旅游资源的丰度 19第三节 旅游资源的品质 22第四节 旅游资源的分布 27第三章 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的分区评价11个地市64109第一节 杭州市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 64第二节 宁波市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 67第三节 温州市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 70第四节 嘉兴市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 75第五节 湖州市人文活动类旅游
2、资源 79第六节 绍兴市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 83第七节 金华市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 88第八节 衢州市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 92第九节 舟山市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 96第十节 台州市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 100第十一节 丽水市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 105第四章 本次普查中发现和确认的人文类旅游资源110126第一节 总体情况概述110第二节 新发现的高等级单体113第三节 新发现的重要资源富集区121第五章 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126132第一节 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过程127第二节 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现状128第三节 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建议131主要参考文献133附录一:浙江省人文活动类旅游
3、资源单体汇总表附录二:浙江省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单体简介第一章 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形成与演化背景第一节 自然地理背景浙江省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单体共1159个,其中的大多受浙江自然地理状况、历史情况、民族关系、政治原因及经济水平等的影响,形成独特的人文活动。其中,自然地理作为形成人文活动最根底的条件,必然对浙江省的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产生极大的导向作用。浙江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个省份,气候温和,物产丰富,人口聚居,青山碧水,都为产生丰富的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奠定了根底,人文活动的产生、开展、流传、记载等一系列的过程,都离不开浙江独具一格的自然地理底蕴。一、地理位置与面积浙江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的
4、南翼,东濒万顷东海,西与安徽、江西毗连,北接上海、江苏,南同福建相邻。浙江的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180012300、北纬27123131之间,浙江省大陆轮廓略呈六边形,东西和南北的直线距离均为450公里左右,全省陆域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为全国面积的1.06%,是全国面积最小的省份之一。海域广阔,海岸线总长6484公里,居全国首位,其中大陆海岸线长1840公里,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达3061个。全省耕地总面积为161.38万公顷2420.67万亩,人均只有0.55亩。二、地质与地形浙江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发育齐全。全境以江山绍兴断裂带为界,分为两大地质单元,浙西北属扬子准地台;浙东南属
5、华南加里东褶皱系。浙西北发育沉积岩,地层齐全,沉积厚度大,构造以北东南西向为主的紧密线状复式褶皱及与其平行的断裂带为特征。浙东南火山岩发育,地壳厚度较薄,火山喷发活动强烈,覆盖了大片的火山熔岩及火山碎屑岩。地质构造以强烈的断块活动为主,断裂十分发育。浙北和浙东沿海平原发育第四纪松散堆积物,形成封闭式、多层次含水层与隔水层相间分布的地下水系统。浙江地形大致西南高,东北低。西南多为海拔千米以上的群山,龙泉市境内凤阳山主峰黄茅尖海拔1921米,为浙江省的第一顶峰。海拔100米以上的低丘构成丘陵和山地,丘陵分浙西丘陵和浙东丘陵,大小盆地错落其间,浙江面积在80平方公里以上的盆地有40多个。盆地四周为海
6、拔5001000米左右的山地所包围。浙江的平原大多为冲积平原,主要分部在沿海地区,自北而南依次有杭嘉湖平原、宁绍平原、温台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河网密布,湖荡星罗棋布。在浙江陆地面积中,山地和丘陵占704,平原和盆地占232,河流和湖泊占6.4。“七山二水一分田构成了浙江国土环境的根本特征。浙江全省大局部地区是丘陵和山地,平原面积不及三分之一,而且河渠纵横、湖塘密布、可耕之地不多。这种现实的情况对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的分布及其特征有着很大的影响。例如对文学艺术作品类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杭嘉湖一带。钟灵毓秀的浙江自然山水哺育滋养了浙江人,而勤劳、聪明的浙江人经过不懈的努力,又给这方水土注入了新
7、的活力,赋予这片大地新的灵性。不少文人墨客都对浙江山水赋予浓厚的感情,挥毫泼墨,创造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为世人后代留下了无尽的回味。三、气候条件浙江地处东南季风剧烈活动的地区,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最显著的特点是:冬夏季风交替明显,气温适中,四季清楚;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分,空气湿润。同时,因濒临海洋,受海洋气候影响明显,温、湿条件比同纬度的内陆季风区优越。C之间,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最热月份为7月海岛为8月,最冷月份为1月海岛为2月,年极端最高气温各地在3343C之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各地的年降水量在9802000毫米之间,分布特点是海岛、平原少,丘陵、山地多。79月沿海热带
8、风暴活动频繁。各地无霜期230270天,普遍浙南多于浙北,平原多于山区,其中东南沿海最长,杭嘉湖平原最短。年均蒸发量600900毫米。主要灾害性天气有夏秋的热带气旋、梅季暴雨、伏秋干旱和冰雹、大风等。全省太阳年辐射量在40004800MJ/m2之间,较我国同纬度的内陆省份为多。全年日照时数在1100之间。全年雨量充分,年均降水量在11002000毫米之间,系我国降水量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全年雨日大约为140180天之间。一年之中,3月7月初的春雨和梅雨降水量最丰富;7月8月盛夏,干旱少雨,惟沿海有台风雨补充;入秋后,9月份有一短暂秋雨期;10月至翌年2月降水量最少,多晴冷天气。浙江省的气候特点
9、对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这样暖季长、没有严寒的气候条件下,人文活动可以常年累月的延续着。通常,人们的集会活动分布在一年四季,浙江百姓运用各自不同的方式,感知自然,感知生命,感知生活。四、植被条件浙江全省范围均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东部(湿润)常绿阔叶林亚区域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地带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大局部林业用地为低山丘陵,其中67%的土壤肥力好和比拟好,非常适宜植物的生长,全省林业用地面积8847.4万亩,占全省总面积的58%,森林覆盖率36.4%,活立木总蓄积量9874万立方米。森林资源丰富,木本植物有107科,421属,1300多种,其中有不少为我国特有的稀
10、有树种。但由于浙江开发历史悠久,人类活动频繁,目前除少数地方外,绝大多数原生植被已被人为影响下的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所代替。浙江的主要植被类型有针叶林、针阔叶树混交林、阔叶林、灌丛和灌草丛、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水生植被、人工植被等。其中针叶林那么是浙江森林中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植被类型,并且多为层次单一的常绿针叶纯林。浙江省的植被分布对人文活动类资源设施有相当的影响,表演道具从结构用材到装饰用材主要使用的是松、杉、樟木,也少量使用楝、枫、梓等,浙江许多地方都出产竹材,其在人文活动上的应用也很广泛。利用竹子制成轻巧便利的表演道具,是民间常用的表演形式。第二节 历史与人文背景一、历史沿革浙江是中国古代
11、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从考古资料看,早在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新石器时代的原始人类“建德人在今天的浙江西部山区一带活动。到了距今六七千年至四五千年间,浙江境内人类活动的范围已相当广泛。全省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达百处以上,分别属于河姆渡文化距今60007000年、马家浜文化距今50006000年和良渚文化距今40005000年。在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大量文物中,有种类齐全的骨、石、陶、木制成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大量保存完好的古代稻谷,榫卯结构清楚的木构件,以及色彩鲜艳的漆碗,依然能吹奏动听音响的原始骨哨等。这些都说明了中华民族的祖先早在七千余年前,就已经创造出了令人惊叹的史前文明,证明了长
12、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同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良渚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末期一支开展较高的原始文化,良渚遗址中发现了专门烧制黑陶的场所,还发现玉琮、玉璧等玉器,这些在商周奴隶制国家中都属贵重礼器。钱山漾遗址出土的一批珍贵的丝麻织物,证明了四五千年以前,浙江人民已开始养蚕缫丝。舜、禹在浙江也留下了足迹,传说舜的母亲握登,生舜于上虞的姚墟,故舜姓虞,上虞人。舜的子孙封地名为余姚,因舜得名。禹曾两次来会稽,一次是治水成功来茅山会稽讨论计功行赏,茅山由此改名为会稽,一次是巡视会稽,不幸病死葬身于此,今存有禹穴、禹庙、禹陵等。春秋时期,浙江分属吴、越两国,以会稽今绍兴为都城的越国,在越王勾践时期曾经相当富强。战国时浙
13、江属楚国。秦统一六国,推行郡县制,今浙江地分属会稽、闽中秦末并入会稽、鄣郡,以会稽郡为主。西汉时,今浙江省境隶属扬州刺史部。东汉后期,浙江之地归属于会稽、吴郡、丹阳三郡,仍属扬州。三国时期,浙江为富阳人孙权建立的东吴国属地,行政增置较多,共六郡。两晋南朝时期,州郡设置混乱。隋代开始并省州郡,改郡为州,计5州24县。唐代把全国分为十道,浙江始隶江南道,后隶江南东道。乾元元年758,江南东道下又分浙江东道、浙江西道两节度使,分辖浙东、浙西诸州。浙江作为军事政区名称始于此。晚唐时,浙江有10州58县。五代十国时,浙江为吴越国地,都杭州,共辖13州1军86县,在浙江境内有11州62县,11州为杭、越、
14、湖、明、台、婺、衢、睦、温、处、秀州浙江内十一府由此最后完成和安国衣锦军。北宋初,浙江隶两浙道,后改两浙路,“两浙简称源于此。南宋王朝建都临安今杭州,历150余年。元代时,全国置11行中书省,今浙江属江浙行中书省,治所杭州。浙江境内为11路府、州54县。明初在杭州置浙江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简称为省。1381年,嘉兴、湖州两府从京师划入浙江,浙江省境从此至今六百多年,范围根本未变。清初,沿袭明制,康熙初年,改浙江承宣布政使司为浙江省,浙江省的建制至此完成。 二、人文背景浙江被誉为“鱼米之乡、“文化之邦、“丝茶之府。几千年来,积淀了深厚的人文背景,哺育出一代又一代的杰出人物。全国100座国家历史文
15、化名城中浙江有杭州、绍兴、临海、衢州、宁波等五处。浙江省人民政府还相继公布了天台、松阳、瑞安、龙泉、兰溪、温州、余姚、湖州、舟山、嘉兴等12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以及余杭塘栖镇、萧山衙前镇、宁波慈城镇、余姚梁弄镇、象山石浦镇、湖州南浔镇、海宁盐官镇、桐乡乌镇、绍兴东浦镇、绍兴柯桥镇、绍兴安昌镇、诸暨枫桥镇、江山廿八都镇、温岭箬山镇等43处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在历史的长河中,浙江人才荟萃,群星灿烂,在政治、思想、科技、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都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人物。如哲学家、思想家王充、陈亮、刘基、宋濂、王阳明、黄宗羲、龚自珍,诗人贺知章、骆宾王、孟郊、朱淑真、周邦彦、陆游,画家赵孟頫、徐渭、马远
16、、黄公望、陈洪绶、任伯年、吴昌硕,书法家虞世南、褚遂良,科学家沈括,戏剧家李渔、洪升,教育家蔡元培,史学家沈约、胡三省、宋濂、万斯同、全祖望、章学诚,以及章太炎、王国维、秋瑾等志士仁人。而文学方面,自东汉至现代,浙江籍文学家载入史册者已逾千人,约占全国文学家的六分之一,特别是“五四运动以来,出现了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坛巨匠鲁迅、茅盾,以及柔石、殷夫、郁达夫、冯雪峰、夏衍、邵荃麟、艾青、丰子恺、徐志摩、吴晗等文学名人。据统计,被列入“二十四史有籍贯可考的人物中浙江籍占了12。新中国成立后的选出的970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不含外籍院士,浙江籍院士有171人;在64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浙江籍院士有107
17、人。在总共1600多名“两院院士中,浙江籍院士占了约17%。丰富的文化积淀和人文背景,使得浙江省拥有众多的各级文保单位和博物馆、纪念馆等人文活动纪念地。全国126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浙江有良渚文化、嵊泗花鸟灯塔、天台国清寺、临海桃渚城、缙云仙都摩崖题记、庆元如龙桥、丽水通济渠、衢州孔氏南宗家庙、龙游湖镇舍利塔、东阳卢宅、绍兴古纤道、湖州飞英塔、温州永昌堡、乐清南阁牌楼群、文成刘基庙及墓、瑞安玉海楼、奉化蒋氏故居、慈溪上林湖越窑遗址、鄞县它山堰、宁波庆安会馆、临安功臣塔、杭州西泠印社、杭州六和塔等72.5处嘉兴南湖中共一大会址因与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合并为1处,所以计0.5处,总数位居全国第
18、5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279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近2000处,的地上地下文物点2万余处。现有杭州中美友谊纪念馆、李叔同纪念馆、黄宾虹纪念馆、浙江省博物馆、浙江自然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杭州都锦生织锦博物馆等七处省级博物馆、纪念馆。温州博物馆、舟山博物馆、绍兴鲁迅纪念馆、蔡元培故居、太平天国侍王府、沈钧儒纪念馆、衢州市博物馆、丽水市博物馆、嘉兴博物馆、湖州博物馆、杭州历史博物馆、岳飞纪念馆、乌镇矛盾故居等27处市级博物馆、纪念馆以及安吉县博物馆等24处县级博物馆、纪念馆。三、宗教影响在浙江省丰富、深厚的人文背景中,宗教文化对全省的人文活动也有极大的影响。浙江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
19、基督教5种宗教。佛教、道教自东汉末年传入浙江,伊斯兰教在唐代,天主教在元代,基督教在鸦片战争后传入浙江。在浙江传播的还有摩尼教、白莲教、斋教等民间宗教,以及已被取缔的反动会道门一贯道等。这些宗教均有其自身的历史、文化和群众根底。1949年以来,浙江省宗教界通过民主改革等运动,逐渐使之适应社会主义社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省各级党委和政府全面贯彻执行了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据1995年不完全统计,全省信仰宗教人数已达138万人。90年代浙江省已有500多位宗教界人士参加各级人大和政协,同其他各界人士共商国事。宗教界还按各自的特点,开办神学院、佛学院等宗教院校,培养年轻的宗教教职人员,还兴办旅
20、游、社会效劳和公益事业,开展国际友好交往,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做出积极的奉献。宗教的繁荣,对我省的人文活动产生重大影响。1、佛教佛教在汉时传入中国,大约东汉、东吴时开始传入江南一带。魏晋时期,玄学盛行,佛教又受玄学影响。到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的长期战乱,知识分子随晋室南迁。北方的禅学开始与南方的般假设学融合。东晋南朝的统治者推崇佛教,主要是利用佛教“从致太平,特别是南朝诸帝崇佛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在统治者的推动下,佛教很快深入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并由上层统治者开始向下层贫民百姓中扩散。南朝时寺院遍布江南各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东吴时,浙江只有九所寺院,两晋时新建五十六所
21、,而南朝又建了132所,如当今有名的灵隐寺、天童寺、雪窦寺及大佛寺均创于两晋期间。到了隋唐时期,统一局面的出现,佛教也进入了鼎盛时期,北方的禅法和南方的义理开始统一起来,因而,浙江佛教接受了北方的禅法,并在寺院建筑、雕刻等方面吸收了北方禅法的精华。隋唐时期佛教鼎盛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形成体系的僧团相继而起,宗派众多,而影响较大的要算天台、净土和禅宗。天台宗的祖庭在浙江的天台山,浙江各地的寺院大都受过天台宗的影响。而净土宗易修易行,对下层贫民百姓尤其有吸引力,中唐以后得到广泛传播,现存的佛教寺院,大多数与净土宗关系密切。禅宗那么是我国流传最久、势力最大、影响最广的佛教宗派,浙江寺院传播禅宗为多,如余
22、杭的径山寺和宁波的天童寺。浙江佛教到宋时,特别是南宋,更为繁荣。南渡以后,杭州的佛教寺院就从360所增至480余所。从浙江佛寺的分布来看,浙北地区建寺早,寺院众多,密集程度大,而浙中和南部地区那么稍迟。为此,浙江的许多人文活动由佛教礼节衍生而来。2、道教道教创立于东汉末期,创始人为张道陵。此时,浙江会稽上虞人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阐述道教修炼术,东晋南朝时,五斗米道在浙江兴盛,王公贵族奉道者甚多。唐朝司马承桢在天台山修道著述,桐庐人施肩吾著书立说。唐末五代著名道人杜光庭缙云人评定洞天福地,十大洞天中浙江有三,三十六小洞天中浙江有十,七十二福地中浙江有十六。宋时临海人张伯端在台州创立道教南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浙江省 人文 活动 旅游资源 普查 报告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