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教案.doc
《《中国古代史》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史》教案.doc(6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古代史教案 第一章 原始社会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原始社会的发展过程,要求学生掌握原始社会发生、发展和解体的标志性阶段,达到理解人类进化的一般规律。教学重点:原始群、氏族社会 典型的文化遗存教学难点:讲清氏族、氏族社会形成的标志,使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同时,加深对中国悠久历史印象,并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对典型文化遗存的讲解,培养学生开发历史文化资源的意识和能力。第一节 原始群 人由古猿演变而来,与现代类人猿有着共同的祖先。由始祖猿发展而来的古猿分为两支,一支是发展为森林古猿和现代类人猿的猿科;另一支是中经腊玛古猿、南方古猿、直立人和智人发展为现代人的人科。一般认为,腊玛古猿
2、和南方古猿是从猿到人过渡阶段中正在形成的人。 经过现代科学研究,大约300多万年前,人就完全形成了,这就是早期猿人。到约200万年或150万年前时期,又发展为晚期猿人。一、原始群 人类最早的社会组织形式,是原始社会的低级阶段。这样的社会组织是以血缘为纽带组成的比较松散的组织。按人类体质形态进化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猿人(直立人)和古人(早期智人)。二、猿人时期中国猿人的活动遗存:巫山人、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等。猿人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组织特征:居住环境、生产工具、谋生手段、火的利用和控制、血缘家族。三、古人时期(距今20万10万年):中国古人的活动遗存:大荔人、丁村人、马坝人、长阳人、许家窑人
3、等。古人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组织特征:居住环境、生产工具、谋生手段、族外婚。四、新人时期(晚期智人,距今5万-1万年)活动遗存:河套人、峙峪人、左镇人、柳江人等。经济生活和社会组织特征:居住环境、生产工具(弓箭)、谋生手段、氏族制的确立。第二节 氏族社会一、母系氏族社会(一)星罗棋布的母系氏族公社的遗址1.黄河流域:磁山裴李岗文化 仰韶文化 龙山文化 大汶口文化 齐家文化2.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 良渚文化 大溪文化3.其它地区:红山文化 昙石山文化 石峡文化屈家岭文化 石家河文化 宝墩文化(二)母系氏族公社的经济生活1.原始农业的发生劳动工具各地的氏族公社,都是依靠氏族组织的力量,使用磨光石斧、石
4、铲、木耒、骨耜、石镰等简单的劳动工具,经营着以耜耕为主的原始农业生产。2.家畜饲养业也已发生猪、狗、羊等是主要的家畜,猪的饲养更为普遍。在河姆渡和吴县梅堰等处遗址中,还发现有水牛骨,说明江南地区很早就饲养水牛了。渔猎也是一项重要的辅助性生产活动3.原始手工业的发生和发展以磨光石器为主的生产工具制作技术的进步,是原始手工业发展的首要表现。磨细技术不断提高。除石器外,骨角器的制作也较精致,种类相当繁多,河姆渡的骨耜,更是用于水田耕作的主要农具。陶器形式多种多样。二、父系氏族社会(一)父系氏族社会的形成男子成为社会的中心,世系按男子计算。婚姻又不太巩固的对偶婚变为一夫一妻制。出现了男女不平等的现象。
5、(二)父系氏族时期的经济农业是主要和基本的经济部门手工业、畜牧业成为独立的经济部门。渔猎业仍在社会生活中占一定的地位。耜耕农业是主要的经济部门。人们使用大型磨光石刀、斧,垦辟耕地。此外还有改进的骨耜和双齿木耒。龙山文化后期又出现了用人拉的三角形石犁。主要家畜除猪、狗、牛、羊外,还有马和鸡,后来所谓的“六畜”当时已经齐全。渔猎和采集在经济生活中仍占一定的地位。龙山文化遗址,发现有各式箭镞、网坠和鹿、麝、狐、虎、鱼等骨骼。(三)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父系社会,随着生产的发展与剩余产品的增多,私有现象出现。在个体家庭和个人生产能力提高、社会分工和交换扩大的情况下,一小部分人,特别是氏族部落首领获得了更多
6、的私有财产,私有制日益发展起来。关于私有制的现象,在墓葬中也有反映。在许多墓葬里,以猪下颚随葬的风气很盛行。猪下颚骨成了私有财富象征。第二章 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教学时数: 6 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奴隶社会的发展过程,要求学生掌握奴隶社会发生的标志,夏文化的遗存,达到理解历史进化的一般规律。使学生了解西周的发展过程,要求学生掌握分封制、宗法制等周王朝巩固统治的措施,达到理解西周强盛的内在原因。教学重点:夏文化的探索、盘庚迁殷、商朝的灭亡,周朝的政治制度和国家机器、国人暴动教学难点:讲清国家建立的标志,加深学生对中国奴隶国家确立的印象。通过本章的讲解,培养学生对古老传说、考古和历史
7、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能较为客观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讲清宗法制、国人等概念,使学生明晰这些概念的同时,加深对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深层理解,并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对本章的讲解,培养学生开发历史文化资源的意识和能力。第一节 夏朝奴隶社会的确立一、夏王朝的建立(一)夏王朝的建立夏王朝以伊、洛一带的河南地为中心,东通东海,西连西河,北及燕山,南逾长淮,所有夏、夷诸部的众多邦国,大都臣服在它的统治之下。大禹治水的传说,河流与文明、洪水,国家的发生,传子制,九州与贡法,禹刑,九鼎,铜兵,夏时,夷夏之争,夏族活动的区域。 (二)夏朝的国家机器二、夏王朝的发展和衰亡(一)太康失国启死之后,由子太康继立,夏王朝内部发
8、生内讧。有穷后羿见有机可乘,“因夏民以代夏政”,一度夺取了夏王室的统治权力。他攻入夏都,赶走太康。但后羿自恃有强大的武力,只管田猎游乐,把政事交给寒浞经营。后来,寒浞又勾结后羿的“家众”,杀死后羿及其家属,篡夺了统治权。(二)少康中兴太康失国,不久就死去。仲康子相在帝丘(河南濮阳县南),依靠斟灌(山东寿光县东北)等东方诸侯。寒浞杀死后羿,大力消除亲夏势力,又攻杀相于帝丘。当时,相的妻子缗逃回母家有仍(山东金乡境),生子少康。少康长大后,积极招纳夏的余众,。最后,终于灭掉寒浞,由少康称王,重新恢复了夏朝的统治地位。由太康失国到少康中兴,前后经历了大约四十年左右。三、夏文化的探索二里头文化中国青铜
9、时代文化。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命名。年代约相当公元前21世纪至前17世纪。现已发现遗址近百处。二里头遗址面积约3平方公里,已发现宫殿遗址、作坊遗址、一般居住遗址、陶窑、窖穴、墓葬等。关于夏代的文化,虽因文献不足,还看不到它的全貌,正如孔子所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论语为政)夏代文化的发展,直接为商、周两代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第二节 商代奴隶社会的发展一、商朝的建立和发展(一)商族的兴起商族早在灭夏之前,就有了相当长时期的发展。它最早活动于东方的渤海沿岸及河南河北,同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的古代土著民族有许多共同之处。相传商的始祖契曾与禹同时,并和禹治水。契的母
10、亲叫简狄,其母吞玄鸟卵而生契,诗经 商颂 玄鸟:“天命玄鸟,将而生商,宅殷土茫茫。”(二)汤灭夏建国商汤攻夏,首先是从征服葛国(河南宁陵县北)开始的。以后,商汤分别消灭了韦(河南滑县东)、顾(河南范县东)和河、济之间的昆吾等三国,剪除了夏王朝的羽翼,夏桀势孤力薄。商汤控制了广大的东方地区,便兴兵伐夏。两军相遇于鸣条之野,夏桀败绩,仓皇南逃,死于南巢。夏亡。(三)盘庚迁殷盘庚继立时,政治上的混乱现象仍然相当严重,盘庚为挽救政治危机,决定再一次迁都,在迁都前后,他反复劝说贵族,要求他们一同迁往新都,共同作出一番新的事业。同时,又严厉告诫众民,要他们随同迁往,不然就要斩尽杀绝。 殷是商王朝后期都城遗
11、址。又名殷虚。位于河南省阳市西北郊洹河两岸,面积约24平方公里。据文献记载,自盘庚迁都于此至纣王(帝辛)亡国,整个商代后期以此为都,共经8代12王、273年。年代约当公元前14世纪末至前11世纪。遗址发现于20世纪初,1928年开始发掘。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商朝的国家机构和政治制度.(一)中央机构商代的最高统治者是商王,商王自称“余一人”、“一人”,享有绝对权力。由夏到商的王位继承,基本上是父死子继,而辅之以兄终弟及。到武丁以后,嫡长子继承制度才逐渐确立,王室内部渐趋于稳定。(二)军队军队和刑法是维护统治的重要条件。商代军队以师为单位,卜辞有“王作三师,右、中、左”
12、。“三师”为军队的基本组织形式,大概相当于后世的三军。征招兵员在甲骨文中有“登人”的记载。商王的大规模田猎活动也相当于一次出征,并通过狩猎训练军队。商代军队包括车兵及步兵,作战方式普遍使用车战。考古发掘中发现不少商代车马坑,(三)监狱和刑法商的汤刑比禹刑有所发展,其刑法条目已渐趋完备。 商刑罚名目繁多,主要有伐(砍头)、扑、墨(即黥刑)、劓(用刀割鼻)、宫(宫刑)、刖(用刀或锯割去腿)等,后世五刑在商即已有之。更为残酷是将人跺成肉酱的醢和将人切成肉条的脯。三、商代的经济商代的农业生产很早就相当发达。灭夏后农业生产已成为社会生产的主要部门。 商代的主要农作物有禾、黍、稻、麦等。四、商朝的灭亡获羌
13、”,即从羌方俘获来的奴隶。又说“王令多羌协田”及“多羌获鹿”,可知羌人用于农田劳动及狩猎活动。奚、妾大概为女奴隶。奴隶的另一个来源是罪犯,说文中之“象罪人之在屋下执事者”,即为来自罪犯的奴隶。人殉商代的奴隶,不仅要从事各种劳役,而且可以任意遭杀戮,甚至用以殉葬或祭祀祖先,其数量很大。人祭殷墟还发现有很多人祭的遗迹,在一批排葬坑及散葬坑中,有被杀的无头人骨架及人头骨。卜辞中亦有大量杀人祭祀的记载,其中最多一次杀祭者达五百人。第三节 西周一、周族的兴起 (一)姜嫄与后稷周人是古老的农业部落,兴起于今陕甘一带。传说其始祖名弃,为姜姓有邰氏女姜原所生,在尧、舜时任农师之职,受封于邰(今陕西武功西),号
14、后稷。(二)古公迁岐传至九世,到古公亶父时,从豳迁徙到岐山之下的周原(今陕西扶风、岐山间)。周原土地肥美,宜于农作。古公在那里兴建城郭房屋,划分邑落,设立了官吏机构,国号为周。此时可能进入阶级社会。古公后被周人追称太王。二、周朝的建立和巩固(一)分封制周王将土地和人口分配给周王的兄弟、亲戚及有功之臣。其特征是,以血缘为纽带,以姬姓为核心,建立了建立起周天子统辖下的地方行政系统。这是一套上自周天子下至士的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从而在一定时期内有效的加强了周王室对全国的控制。(二)宗法制宗法是中国古代社会血缘关系的基本原则,其主要内容是嫡长继承制。商代已有嫡长继承的雏型。西周时期,宗法发展成为系统制
15、度。(三)西周国家机器的强化西周统治机构中地位最高的是周天子。天子之称是周人的创造。 “天子”之称表明,这个至上的天神与的上人王的关系,是父子的关系。周天子左右重要的辅佐人物有“太师、太保、太傅”,称三公,协助天子总理天下。在其下还有三事大夫:常伯,管民事;常任,管选举;准人,管司法。三、国人暴动周厉王时,任用“好专利而不知大难”的荣夷公等人,虐待人民,激起国人的愤慨,出现了“国人谤王”的情况。周厉王却以严密监视和屠杀来制止人民的议论,“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周厉王却以为自己能“弥谤”。周召公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水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厉王不听,持续了三年之久,终于酿成国人起义
16、。四、西周的灭亡 前781年,幽王宫涅继位,任用好利的虢石父执政,朝政腐败;幽王上台第二年,镐京发生大地震。西周王朝从前11世纪中武王克商开始,到前771年周幽王死于骊山之下,前后共历十二王,约280余年。第三章 春秋战国中国早期国家的转型教学时数: 8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原始社会的发展过程,要求学生掌握原始社会发生、发展和解体的标志性阶段,达到理解人类进化的一般规律。使学生了解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要求学生掌握楚国和秦国变法的全过程,达到理解人类改革成功的必要条件。教学重点:春秋五霸、弭兵运动教学难点:讲清弭兵运动背景和结果,加深学生对当时历史的深层理解。通过本章的讲解
17、,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讲清封建集权政治的形成的标志,使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同时,加深对中国封建社会认识。通过本章的讲解,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第一节 王室衰微与大国争霸一、王室衰微 天子直辖的“王畿”,大大缩小了。天子不仅经济上有求于诸侯,政治上也往往受诸侯的摆布。但天子以“共主”的名义,仍然具有号召力。 春秋时期,天子共主的地位,此时已名存实亡,“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已经过去,社会进入了一个动乱的时代。动乱的中原局面,给周边少数族以发展的机会二、大国争霸(一)齐桓公首霸中原公元前685年(周庄王十二年),齐桓公即位,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在政治、军事方面,基本上维持“国”
18、、“野”分治的制度。在经济方面,实行“相地而衰征”的税收政策;并采取“通齐国之鱼盐于东莱,使关市几而不征”的鼓励贸易、促进生产的政策。管仲进行的改革,收到了“ 富国强兵”的效果。(二)晋文公称霸任用有才干的赵衰、狐偃等人,推行“轻关易道,通商宽农”的经济政策。(三)吴越争霸前506年,晋之盟国吴国打败楚; 前495年,楚之盟国越打败吴;前494年,吴夫差大举攻越,勾践大败,称臣归附;勾践卧薪尝胆,立志复国,任用范蠡、文种,实行改革,前482年打败吴国。前473年越灭吴,夫差自杀。(四)秦穆公独霸西戎公元前627年,秦乘晋文公去世的机会,派军偷袭郑国,不料行军途中被发现。秦遂灭晋盟国滑(河南堰师
19、)而归。晋出兵截击秦军,爆发了殽(河南渑池西)之战,秦军陷入了晋军的包围圈,全军覆没。(五)楚庄王问鼎中原楚庄王时,任用孙叔敖为令尹,稳住了政局,生产发展,为争霸奠定了基础。前606年,楚庄王率军北上,到达周的直辖区,并遣使问象征王权的九鼎轻重,大有取周而代之的架势。第二节 新兴地主阶级的争权斗争 田常执政后,为收买人心,以大斗出贷,以小斗收进。结果使“ 民财为之归”。田氏由此获得的雄厚资财,就为他从事“厚施薄敛”提供了保证。果然田氏“得齐众心”,民众大量逃往田氏门下,而重敛于民的“公室”却逐渐被抽空了。公元前481年,田乞的儿子田恒(即田成子)在民众的支持下,以武力战胜齐简公亲信监止,齐简公
20、出逃,后被杀死。田恒从而掌握了齐国的大权。以后,又任命田氏兄弟和同族人作都邑大夫,扩大了自己封地。到公元前386年,田和列为诸侯,仍沿用齐国国号。 第三节 各国变法运动和封建集权政治的形成一、李悝在卫国的变法 废除官爵世袭制。推行“尽地力之教”。具体措施是:规定每亩地的标准产量为一石五斗,要求农民“治田勤谨”,达到每亩增产三斗。实行“平籴法”。作法经六篇。二、吴起在楚国的变法 前382年,楚悼王任命吴起为令尹,主持变法。吴起变法基本上承袭了李悝在魏国实行的办法,它的主要内容如下:废除贵族特权。精简无关紧要的官职,削减过高的官吏俸禄。整顿吏治。三、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奖励军功,建立军功爵制。用法令
21、形式废除井田制,即“开阡陌封疆”。土地可以买卖。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普遍推行县制。实行编户制,建立什伍连坐法。出门要有“验”,旅店不能留无“验”者。统一度量衡。在思想文化上,实行以吏为师,禁诗书,“燔诗书而明法令。”四、其他各国的改革(一)齐威王的改革邹忌鼓琴取相(二)韩昭侯的改革修术行道(三)赵国的改革胡服骑射第四节 封建兼并战争和秦的统一一、诸侯兼并 战国战争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魏的盛衰。时间截止到前334年徐州相王。第二阶段:从徐州相王后到前279年合纵连横、秦齐争霸时期。第三阶段:秦的强盛和向东方发展时期(前278年前247年)二、秦国统一中国 秦据有富饶而又易守难攻的关中地区,具有
22、良好的地理环境;秦变法比关东六国更为成功,对旧势力、旧制度的铲除较彻底,故在经济、政治方面比其他各国更为先进。秦昭王时,荀子曾到秦国去过。他说秦实行法治很成功,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较少,政治清明,故秦从孝公至昭王,军事上屡能获胜,决非偶然。第四章 秦朝教学时数:4 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秦朝的发展过程,要求学生掌握秦朝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诸多措施,并能客观评价秦始皇功过。教学重点:秦统一封建国家的建立教学难点:讲清中央集权的概念,使学生理解历朝封建统治者建立国家之初为何要不惜余力地加强中央集权制。通过本章的讲解,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一节 秦统一封建国家的建立一、专制主义的中央集
23、权制度(一)皇帝制秦王政兼采传说中三皇五帝的尊号,宣布自己为这个国家的第一个皇帝,即始皇帝,后世子孙代代相承,递称二世、三世皇帝。他规定皇帝自称曰“朕”,并制定了一套尊君抑臣的朝仪和文书制度。这些是为了显示皇帝的无上权威,表示秦的统治将万世一系,长治久安。(二)三公九卿制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郡县制二、巩固统一措施 在全国范围内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前216年下令“使黔首自实田。”在全国确认土地私有。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三、防范反对派的举措迁徙富豪,销毁兵器。决通川道,修治驰道。加强政治思想统治。 丞相李斯曰:“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古代史 中国 古代史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