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煤油冷却器的设计.doc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煤油冷却器的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煤油冷却器的设计.doc(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广西工学院化工原理 课程设计说 明 书设计题目 煤油冷却器的设计 系 别 生化系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日 期 设计成绩 一、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换热器的设计)(一) 设计题目:煤油冷却器的设计(二) 设计任务及操作条件:1. 104+517)吨/年煤油2. 设备型式:列管式换热器3. 操作条件:(1) 煤油入口温度140,出口温度40;(2) 冷却介质循环水,入口温度30,出口温度40;(3) 允许压强降不大于105Pa;(4) 煤油定性温度下的物性数据:密度为825kg/m3;粘度为:10-4Pa.S;比热容为:2.22kJ/(kg. );导热系数为:0.14W/(m.
2、 )(5) 每年按330天计,每天24小时连续运行。(三) 设计项目1. 选择适宜的列管换热器并进行核算。2. 画出工艺设备图及列管布置图。目录一、 设计任书.1二、 工艺流程草图及说明.5三、 工艺计算及主要设备设计.61、 确定设计方案.61.1 选择换热器的类型61.2 流程安排62、 确定物性数据.63、 估算传热面积.73.1 热流量73.2 平均传热温差73.3 传热面积73.4 冷却水用量74、 工艺结构尺寸.74.1 管径和管内流速74.2 管程数和传热管数74.3 平均传热温差校正及壳程数84.4 传热管排列和分程方法84.5 壳体内径84.6 折流板84.7 其他附件84.
3、8 接管85、 换热器核算.95.1 热流量核算95.1.1 壳程表面传热系数95.1.2 管内表面传热系数95.1.3 污垢热阻和管壁热阻95.1.4 传热系数KC.105.1.5 传热面积裕度.105.2 壁温核算.105.3 换热器内流体的流动阻力.115.3.1 管程流体阻力.115.3.2 课程阻力.11四、 辅助设备的计算和选型.12五、 设计结果概要.13六、 设计评述.15七、 附图.16八、 参考资料.17九、 主要符号说明.18二、 工艺流程草图及说明工艺流程草图主要说明:由于循环冷却水较易结垢,为便于水垢清洗,应使循环水走管程,煤油走壳程。如图,煤油经泵抽上来,经加热器加
4、热后,再经管道从接管C进入换热器壳程;冷却水则由泵抽上来经管道从接管A进入换热器管程。两物质在换热器中进行换热,煤油从110被冷却至40之后,由接管D流出;循环冷却水则从30变为40,由接管B流出。三、 工艺计算及主要设备设计1、确定设计方案1.1选择换热器的类型:两流体温度变化情况:煤油进口温度为140,出口温度40,冷流体进口温度30,出口温度40aMPa。该换热器用循环冷却水冷却,冬季操作时,其进口温度会降低,考虑到这一因素,估计该换热器的管壁温和壳体壁温之差较大,因此初步确定选用浮头式换热器。流程安排: 由于循环冷却水较易结垢,为便于水垢清洗,应使循环水走管程,煤油(换热管标准:GB8
5、163)。2、确定物性数据:定性温度:可取流体进口温度的平均值。 管程流体的定性温度为:()煤油90下的物性数据: ()根据定性温度,分别查取壳程和管程流体的有关物性数据。 煤油在90下的有关物性数据循环冷却水在35下的物性数据密度o=825 kg/m3密度i=994 kg/m3定压比热容cpo=2.22 kJ/(kgK)定压比热容cpi=4.08 kJ/(kgK)导热系数o=0.140 W/(mK)导热系数i=0.626 W/(mK)粘度o=0.000715 Pas粘度i=0.000725 Pas3、估算传热面积热流量m0=(kg/h)Qo=m0cp0t0=250112.22(140-40)
6、=106kJ/h=1542 (kW)平均传热温差()3.3传热面积 假设K=313W/(m2K),则估算面积为:AP=Q0/(Ktm)=1542103/(31339)=126(m2) 冷却水用量(kg/h)4、工艺结构尺寸管径和管内流速较高级冷拔传热管(碳钢10),取管内流速ui=管程数和传热管数依据传热管内径和流速确定单程传热管数=80.781(根)按单程管计算,所需的传热管长度为:=20(m)按单管程设计,传热管过长,宜采用多管程结构,根据本设计实际情况,采用非标准设计,现取传热管长为l=5m,则该换热器的管程数为:NP=L/l=20/5=4;传热管总根数: NT=814=324(根)平均
7、传热温差校正及壳程数:平均传热温差校正系数按单壳程,4管程结构,温差校正系数应查有关图表可得t=0.86平均传热温差tm=ttm39=33.54()由于平均传热温差校正系数大于0.8,同时壳程流体流量较大,故取単壳程合适。传热管排列和分程方法采用组合排列法,即每程内均按正三角形排列,隔板两侧采用正方形排列。(见化工过程及设备课程设计书本图3-13)取管心距d0,则t=1.2525=31.2532(mm)隔板中心到离其最近一排管中心距离S=t/2+6=32/2+6=22(mm)。各程相邻的管心距为44mm。管束的分程方法,每程各有传热管81根,其前后箱中隔板设置和介质的流通顺序按化工过程及设备课
8、程设计书本图3-14选取。壳体内径采用多管程结构,取管板利用率0.8,则壳体内径为D=676(mm)按卷制壳体的进级挡,圆整可取D=700mm。折流板采用弓形折流板,取弓形折流板圆缺高度为壳体内径的25,则切去的圆缺高度为h0.25700=210mm。折流板数 NB=传热管长/折流板间距-1=27(块),折流板圆缺面水平装配见化工过程及设备课程设计书本图3-15。拉杆数量与直径按化工过程及设备课程设计书本图表3-9选取,本换热器传热管外径为25mm故其拉杆直径为16,拉杆数为6个。壳程入口处,应设置防冲挡板。接管壳程流体进出口接管:取接管内煤油流速为u1.0m/s,则接管内径为:D1=(m),
9、圆整后可取管内径为110mm。管程流体进出口接管:取接管内循环水流速 u1.5 m/s,则接管内径为(m)=180mm。5. 换热器核算热流量核算5.1.1壳程表面传热系数,用克恩法计算:当量直径,由正三角排列得:de=(m)壳程流通截面积:=0.03(m2)壳程流体流速及其雷诺数分别为:u0=(m/s)Re0=6000普朗特数:Pr=;粘度校正:h0=W/(m2K) 5.1.2管内表面传热系数:hi管程流体流通截面积:Si52324/2=0.051(m2)管程流体流速及其雷诺数分别为:ui=0.75(m/s)Rei=20566普朗特数:Pr=hi=3782W/ (m2K)5.1.3污垢热阻和
10、管壁热阻 查有关文献知可取:管外侧污垢热阻 R0=0.00017 m2K/W管内侧污垢热阻 Ri=0.00034 m2K/W管壁热阻 查有关文献知碳钢在该条件下的热导率为50W/(mK)。故RW=0.0025/50=0.00005(m2K/W)C:KC=417.5w/(m)计算传热面积AC:AC=Q/(KCtm)=154210333.54)=110(m2)该换热器的实际传热面积A:A=5324=127.2(m2)该换热器的面积裕度为:H=100%=100%=15.64%传热面积裕度合适,该换热器能够完成生产任务。5.2壁温核算 因管壁很薄,且管壁热阻很小,故管壁温度可按式(3-42)计算。由于
11、该换热器用循环水冷却,冬季操作时,循环水的进口温度将会降低。为确保可靠,取循环冷却水进口温度为16,出口温度为40计算传热管壁温。另外,由于传热管内侧污垢热阻较大,会使传热管壁温升高,降低了壳程和传热管壁温之差。但在操作初期,污垢热阻较小,壳体和传热管壁温差肯能较大。计算中,应按最不利的操作条件考虑,因此,取两侧污垢热阻为零计算传热管壁温。于是有tw=式中液体的平均温度tm=和气体的平均温度分别按式(3-44)和式(3-45)计算为tm16=25.6() Tm=0.5(140+40)=90()hc=hi=5833W/ (m2K) hh=h0=806.6W/ (m2K)传热管平均壁温t=()壳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化工 原理 课程设计 煤油 冷却器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