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佾篇心得体会论语心得体会(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八佾篇心得体会论语心得体会(5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论语八佾篇第三章心得体会论语第七章心得体会(5篇)对于论语八佾篇第三章心得体会有用一 孔门三乐中的其次乐,是与朋友沟通共享的欢乐,我认为那种欢乐是更高层次的欢乐,是长时间且不留圆满的。初级的欢乐一般都是短时间的,很快就会离我们而去,被我们抛诸脑后,随之而来的呢,是跟友人分别的那些苦痛。学校最近讲的滕王阁序让我有了这样的体会。王勃在经受了特别宏大的场面,会见了特别多的好朋友、名人之后,立刻感到自己特别的失落,由于他知道胜景在下一刻就会成为往昔的回忆,那不行能是一个长期存在的东西。所以说,在酒宴上的欢乐都是短暂的欢乐,并不是孔子所说的高级的欢乐,那应当是与人共享后的不留圆满,是一种学问,是熟悉上
2、的传递,这不会由于与人的分别而削减。 这一则短短的语录让我了解到了学习的态度:实事求是;在探求学问或了解事物时,应取诚恳的态度,千万不能不懂装懂,这也让我联想到了孔子,在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请孔子判定谁是谁非,孔子不能判定谁是谁非,但是这两个小孩并没有称赞孔子的不知。 反映了古人熟悉自然、敢于独立思索,大胆质疑和精神也反映了孔子的实事求是。 作为中国早期闻名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对于后世的人们始终有着指导意义,我们今日还可以从中受益。 朋友,多读一些好书可以让我们学到更多,心动不如行动,试试看! 自从妈妈给我买了一本适合儿童阅读的注音版论语,我每天都会抽出一小时让妈妈教我。 论语
3、记录了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论。我记得最清晰的就是开篇的第一章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说学过的学问,在肯定的时间里温习它,不也是很开心的吗?对学过的学问进展复习,不仅可以加强理解,同时也会从学问中领悟到新的道理。就是教师常常说的:“温故而知新。” 在论语中,孔子对“诚信”二字做了具体的解释。诚就是以诚待人。信就是说过的话要算数。信字是人字和言字组成的,意思是人应当讲信用,守诺言,这样人与人之间才能友好相处。 虽然我在许多词语上磕磕碰碰,似懂非懂,有时甚至觉得枯燥无味,但我不知不觉中已经得到了启发,油然而生的是一种对孔子的仰慕。我肯定会花很长时间去读,把里面的学问记在心里。 对于
4、论语八佾篇第三章心得体会有用二 1、放于利而后行,多怨。 2、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论语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5、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6、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7、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篇 9、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 10、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11、
5、士不行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行夺志也。 12、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只者次也;困而学之,又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13、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论语 14、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5、宁肯站着死,决不跪着生切格瓦拉 16、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 17、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18、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 19、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 2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怨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21、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阳货 22、不贰过。论语雍也 23、
6、夫子莞尔而笑。论语阳贷 24、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有教无类。出处:论语 25、当仁,不让于师。出处:论语 26、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出处:论语 27、见义不为,非勇也。出处:论语 2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出处:论语 29、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30、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31、是可忍,孰不行忍。 32、敏于事而慎于言。 33、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哉!人焉哉!: 34、孔子语录: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
7、而众星共之。 35、天生德于予,桓雎其如予何? 36、智者不惑,仁者不优,勇者不惧。出处:论语 37、言必信,行必果。 38、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小不忍,则乱大谋。出处:论语 39、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40、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亏词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 41、知之者不如好之春,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示 43、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论语子罕子曰:吾防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4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 45、朽木不行雕也,粪土之墙不行圬也。论语 46、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8、论语 47、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夫之勇也陆行不避凶虎者,猎夫之勇也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 48、饱食终日,无所专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矣。 49、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50、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对于论语八佾篇第三章心得体会有用三 读完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心灵有所触动:它使我重新熟悉了孔子,让我领会到了一种独特的才智,一种正确的心态,一种融入到当今社会中理性的道德。 论语是一本记录着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的语录。记得读中学时,我在语文课上机械地背诵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9、”,其实并未真正读懂。而今,于丹教授用自己独到的视角,将这样一本古老的书籍,用现代的眼光进展系统的解读和阐释,拉近了我们一般人和圣贤之间的距离。 于丹教授笔下的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实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出一种朴实、暖和的生活态度。正如易中天所说:“孔子只有温度,没有颜色”。论语的真谛,就是告知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欢乐生活。于丹论语心得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抱负之道和人生之道等七大篇章,并运用讲故事的形式告知我们很多为人处事的哲理。下面,我从五个方面来谈谈于丹论语心得诠释的“为人处事”: (一)为人之道。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日,由于生活节奏
10、快、工作压力大、竞争剧烈等问题,人们显得越来越急躁,精神世界非常空虚,许多人心态不平衡,怨声载道。其实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如何让自己的人生有意义,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于丹论语心得告知我们,要想让自己有限的生命变得有意义,做一个有意义的人,要做到:精神富足、心理安康、积极生活、和他人和谐相处,爱岗敬业、安于本职,献于社会。 (二)处世之道。在社会交往中,无论是工作还是处世,人们都想找到一个法则,既对自己负责任,又要对他人负责任。于丹论语心得中提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意思就是说,一个人不要越俎代庖,你在什么位置上,就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要越过你的职位,去做不该你做的事,不在其位,就不要谋
11、其政。在工作上如此,在与人相处方面也要如此。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说人与人是近了,但也可以说人与人更远了。由于通讯和交通工具的使用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是在钢筋混泥土的城市中,对门的邻居却往往成了陌路人。 (四)抱负之道。一个人应当有抱负。中国传统的道德抱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好一切事情的根本是修身,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为:外在力量完善,懂得变通,与时俱进,内在心灵完善、富足。由于只有内心修为提升了,自身力量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去处事。通过于丹论语心得,我们知道了这是孔子对人生抱负的总结,这也被后人奉为人生抱负的指南。 (五)人生之道。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12、,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自道的人生轨迹,却也成了后人的人生坐标和价值体系。它就像一面镜子,人们可以通过它比照自己的人生轨迹。固然,人的年龄有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和社会年龄,但假如我们能在二三十岁时就能提前感悟到四五十岁的境地,并在内心建立起明晰的人生价值体系,做到淡定沉着,那这样的生命肯定是有效率、有意义的生命。从于丹论语心得中,我读到了这份人生的价值体系。 于丹教授对论语的感悟是欢乐的、丰富的、给人启发的。通过读于丹论语心得,我学会了修身养性,品尝人生的生活道理。只有以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并将自己的情
13、感和生命融入到自然的状态中,才能查找到自己内心的那份安静,也才能如孔子教育我们的那样:欢乐地生活! 对于论语八佾篇第三章心得体会有用四 学生时代的我,对“之乎者也”的国学望而生畏,但是读李泽厚先生的论语今读是越读越有味,听李泽厚先生侃侃而谈,娓娓道来,以微言释大义,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令人颇有感悟。我想,许多读者应当和我一样,不在意它是不是纯粹的孔子的论语,在意的是,这本书带给我们大家思想上的冲击“礼”、“仁”。 联系自己的教学育人工作,有所触动。论语的真谛是要告知我们,怎样才能获得心灵上需要的欢乐。全书主要叙述了孔子的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立身之道、交友之道、抱负之道和人生之道
14、。孔子的言论、配以李泽厚先生的解读,书中每一个片段都使我们在处事做人上有所启迪。 孔子始终非常重视学习。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这说明着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悄悄的学习,活到老学到老,这也是当今社会所推崇的,所适应这瞬息万变的世界所必需具备的。孔子对于学习也提出了许多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些话已是我们从小背到大的名言名句了,其所蕴含的道理已不用多说。子曰:“我非生而知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李泽厚在记中重点说了这个“敏”,表达了孔子对于学问对于学习的渴望,不断努力追求的精神也始终被中国文化所欣赏和实践。 “学而时习之”,孔子的全
15、部著述讲过,我们对孔子的思想了解了,就知道什么叫作“学问”。一般一般的说法,“读书就是学问”,错了。学问在儒家的思想上,不是文学。学问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学问渊博,是这个人的学问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熟悉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做人好,做事对,肯定的好,肯定的对,这就是学问。那么学问从哪里来呢?学问不是文字,也不是学问,学问是从人生阅历上来,做人做事上去体会的。这个修养不只是在书本上获得,随时随地的生活阅历都是我们的书本,都给我们教育。 论语文中还多处提到了仁爱,可见,在孔子的心中仁爱的重要性。它也无声地提示着我们:对学生要布满仁爱。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更要以仁爱之心对待学生。教学要重
16、启发引导,实施启发诱导教学方法必需抓住适宜的时机、把握好“度”,针对那些“似懂非懂、似会非会”的东西因势利导、启发点拨,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迫切地盼望通过主动学习来把握它。另外,还要不断学习,完善自我。只读书学习而不会积极地思索问题,就会茫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就是我们寻常说的读死书,死读书。反之,假如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怀疑不解,精神疲乏,就成为“纸上谈兵”。 论语中还有着诸多关于做人、人格塑造、治国安邦等至今看来仍旧睿智无比的描述。我想其中的做人、处世与学问这些对于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有着特别大的指导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授业、还要传道,既要教书,还要育人。我们教
17、师作为文化传播者,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担,就让我们追随圣人的脚印,牢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训导,抱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从事好自己的教书育人事业。 信任只要我们深刻体会论语今读中孔子的精辟言论和李泽厚先生的解读,并将其作为行动准则,不断努力学习,不断创新、实践、反思,定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对于论语八佾篇第三章心得体会有用五 我们再也不会像以前一样,以彼此为不行替代。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那样用力的爱,直到哭了出来。 每个人都在用力活着,用他自己所知道的方式。 记住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们活在同一个世界上,没有谁能独善其身。 假如繁华是爱情的坟墓,那么苦痛就是爱情的滋土,由于痛,才懂得爱。 我见过你最深情的面孔和最松软的笑意,在炎凉的世态之中,灯火一样给与我士气,边走边爱。 假如犯错是成长付出的代价,那么改错也就是成熟的过程。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人生的路上,当你回头看的时候,你会发觉一切都有迹可循。 时间有如一个万能的安慰者,它能够开导我们遗忘人生的伤痛。 只有把握现在,你才能在明天驰骋风云,只有把握现在,你才能充实虚幻的明天。 当你执于一念,马上受困于一念;一念放下,会拘束于心间。 谁曾是从谁的青春里走过,留下了笑靥;谁曾在谁的花季里停留,暖和了的惦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