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应.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应 一、构建与市场经济相容的微观根底 在市场经济中,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追求效用最大化的消费者和追求收益最大化(或风险最小化)的投资者构成了经济运行的微观根底。满意了这种定语限制的经济主体是与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要求相适应的或者说相容的,反之则反是。这几个看似简洁的修饰语,可以作为推断经济主体是否市场化的标准。以此标准来衡量,目前我国各种经济主体尚未实现市场化或者尚未完全实现市场化。换言之,目前我国经济的微观根底与市场经济是不相容的或者说是不完全相容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手段,而宏观调控手段与传统规划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规划”手段最大的区分就在于,
2、后者是种对经济的事前规制,由于它是规划者对被规划者的直接掌握,所以它发挥作用不需要市场作为媒介。而前者即宏观调控是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从而导致经济总量非均衡对政府提出的调控经济的内在要求,以削减市场机制自动调整的时滞所产生的昂扬本钱。可见宏观调控既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又是提高市场经济效率的必定要求。同时,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又必需以市场行为人能够对各种市场信号作出灵敏的反响为前提。这就是说,财政货币政策有效性是基于与市场经济相容的、完善的微观经济根底之上的。那么,要提高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应,就必需首先改善这种微观根底,详细包括: 1.从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改革国有企业。从宏观层次改革国有企业就
3、是站在全局的高度对国有企业进展战略性重组和构造性调整。这需要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的退出机制,以全面收缩国有企业的经营战线,使其尽可能地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让位给比它具有更高效率的其他全部制企业。这既是非国有企业进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国有企业自身和整个经济进展的需要。事实上,国有企业的巨额亏损不仅使中心和地方财政难以承受,也给银行造成了沉重的负担。由于一个充满着不行持续的信用扩张的经济构造以及一个充满着大量的不良债权的经济体系都是不行能持续下去的。一个很明显的阅历事实是,在传统国有企业经营体制下,由于预算的极度软约束,为了追求掌握权的扩大,国有企业普遍存在无效率的规模扩张,在这种状况下它对贷款利率
4、信号是极不敏感的。国有企业累积的风险可以转嫁给银行,银行最终又转嫁给国家。在这种微观根底上,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由于缺乏效率)都将无效。从这个意义上说,从宏观层次改革国有企业是提高财政货币政策效应的首要前提。而从微观层次改革国有企业是指对那些经战略性重组后保存下来的有存续必要的国有企业,根据其行业性质和对国家经济安全影响程度等方面的不同。分别建立适合他们各自特点的企业制度和企业经营机制。但总的趋势应当是,除极少数企业连续保持国有独资外,对绝大多数国有企业都要进展标准的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展全面的制度创新,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容的微观运行机制,从而强化它作为市场主体的性质和功能,参
5、加市场的公正竞争,或进展壮大,或退出消逝。 2.爱护非公产权。财政投资对民间投资的带动缺乏,是扩张性财政政策效应偏低的一个重要缘由。而民间投资缺乏的缘由主要有两个:其一为银行对非公企业贷款的卑视性政策,另一则为对非公产权爱护的法律框架不健全。在这种状况下,非公财产全部者特殊是私人财产全部者的不确定因素多,保卫自己财产的交易本钱过高。这种不确定使企业家无法形成对将来的稳定预期,从而导致非公投资者缺乏全力以赴投资的长期行为。这样,作为市场经济微观根底不行或缺的重要组成局部的各种非公企业,就很难进展到其应有的规模、水平和实力。 3.进一步打破垄断,向非公企业开放更多的领城。第一,削减对传统国有垄断部
6、门的准入障碍,即向民间资本(非国有经济)开放这些投资领域,这一方面为竞争格局形成供应根本前提,另一方面到达启动民间投资需求,增加社会对将来经济良好预期之目的。其次,正如国有部门垄断地位形成靠的是国家力气一样,打破这种垄断也必需依靠国家力气,对诸如电信、民航、电力、铁路、教育、金融等传统垄断领域,科技进步及社会进展已为它们成为竞争性领域供应了可能性,国家不仅要允许而且应以优待政策鼓舞新人者,同时对目前居于垄斯地位的企业给予更多的逆补贴方式,以促使竞争格局的早日形成。 二、完善金融市场。逐步实行利率市场化 1.完善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是货币政策以及耐政政策传导和发生作用的重要条件,培育和呵护市场特殊
7、是金融市场,其本身就是实施有效财政货币政策的前提和内容之一。随着我国金融自由化步伐的加快,金融市场的进展极为快速,在这种条件下,原有的市场治理原则已不适应经济进展的需要。而且发生这种变化后,中心银行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也会相应发生变化,所以必需对有关方面进展改革。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角度来看,主要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渐渐增加同业拆借市场的市场参加者,依据有关规定允许符合条件的合作金融机构、证券公司以及投资基金治理公司参加同业拆借市场,从而扩大同业拆借市场的资金需求,降低银行信贷资金滞留在同业拆借市场的比例。二是进展国债回购市场,建立国债回购的一级交易商制度,这不仅能完善我国的金融市场体系,
8、而且还能为中心银行公开市场操作供应交易场所与交易对象。三是加快商业信用票据化的步伐。实现企业间资金融通的票据化不仅有助于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我国的“三角债”问题,而且还为中心银行货币政策调控增加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四是进展资本市场,增加企业直接融资的比率,提高企业和居民户资金安排的利率敏感度。五是大力开发金融产品,鼓舞和引导各种金融机构进展产品创新和有利市场化改革方向的制度创新。 2.实行措施逐步实现利率市场化。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它对资金这种稀缺资源的配置起着不行替代的作用,故常被用来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然而在存贷款利率受到严格管制的条件下,利率的这种作用受到极大的限制
9、。市场化的利率作为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重要条件之一,从提高货币政策效应的角度上说,实行利率市场化是有益的。但实行利率市场化必需具备肯定的前提,他们至少包括:第一,对利率变化具有较高敏感度的存、贷款主体;其次,完全商业化运作的银行机构,它们既有严格的风险掌握机制和力量,又有追求利率最大化的有效的鼓励机制和动力;第三,中心银行具有较高的监管水平。目前,中国的通货膨胀负增长,总体利率水平较低,商业银行自我约束加强,利率扩张机制受到抑制,是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有利时机。可以在扩大银行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的根底上逐步放开对贷款的直接利率管制,让商业银行依据贷款对象的资信状况和贷款的风险大小,敏捷确定贷款利率。此
10、后,对存款利率实行上下限治理,扩大浮动幅度,最终实现存款利率的自由化,让利率真正成为资金的“价格”,居民户可以充分自由地选择金融商品,各类企业可以在利率约束条件下一视同仁地获得贷款,这样必能反过来提高居民户和企业资金需求的利率弹性,从而促进货币政策效应的提高。 三、改革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和经营机制 在通货紧缩条件下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加强是货币政策有效性降低的一个重要缘由,而商业银行对央行调控行为的不协作又是货币内生性增加的缘由。目前我国四大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总额仍占全部存贷款总额的近70%,它们的行如何对货币政策效应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而目前我国四大商业银行不仅有着一般国有企业的通病,而且还存
11、在大企业病。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四大商业银行普遍缺乏风险掌握机制,形成了大量烂帐、坏帐(固然缘由是多方面的)。吸取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危机之后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加强了风险掌握。但现在的问题是它们好像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即在强化风险掌握的同时没有构建与之相匹配的鼓励机制,以致消失普遍的消极“借贷”的行为,这种行为加剧了这次的通货紧缩。究其根源,这种消极“借贷”与当时缺乏风险掌握一样,都是产权制度的缺陷所致。基于此,目前理论界和银行实际部门都在探究深化国有银行改革的措施,比方,“多级法人制”、“切块上市”等等。尽管在改革的详细措施上有不同争辩,但在总体改革方向上是比拟全都的,那就
12、是国有商业银行也必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实现产权多元化的根底上建立有效的企业治理构造。使之成为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真正的企业。 四、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投融资体制缺陷是我国重复建立严峻、经济构造不合理和财政政策效应低下的重要根源之一。实践说明,缺乏微观指引的扩张性宏观政策往往只能大量增加存货而使资金沉淀,从而不能带来较大的乘数效应。那么如何发挥微观指引作用呢?这就需要深化融资和投资领域的改革,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使资金流入有效益的行业和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削减政府在投融资领域的干预,建立符合市场规律和国际标准的投融资体系。详细而言,一方面要求商业银行提高贷款回报,并从外部“硬化”企
13、业的财务预算。另一方面,则需要建立和进展新型的中介机构,尤其是高水准的专业化投资银行和基金治理公司,以识别高回报的投资工程,进展有选择的融资和投资提高投资的效益水平。不仅如此,这些金融机构可以依托市场对国有企业进展资产和债务重组,从而将国有企业改革、经济构造调整与投融资有机结合起来,造就行为端正的微观经济单位,为包括财政货币政策在内的各种宏观政策的实施供应良好的微观根底和机制。 五、提凹凸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和中、高收入阶层的消费倾向 消费是驱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无论是对财政政策乘数还是对货币政策乘数而言,都是边际消费倾向越大则乘数越大。所以提凹凸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和提高全体居民特殊是中、
14、高收入阶层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对于提高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应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为此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实行措施: 1.提高农夫收入,降低贫困人口比重。第一,增加对农村的财政投入,努力改善农村的自然条件、根底设施和公共效劳,这是提高第一产业相对生产率进而提高农夫收入的物质前提。其次,改革现行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治理方法,讨论农夫具有固定土地使用权并可进展交换的详细方法,以促进土地的规模化经营。这是转变落后耕作方式,提高相对生产率进而提高农夫收入的制度前提。第三,渐渐取消户籍制,坚决取消对农夫的卑视性就业政策,彻底去除限制农夫向城市流淌的体制障碍,使进入城市并能在城市以合理合法方式生存的农夫获得体制内
15、生存,享受公正的体制待遇。这既是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前提,也是快速降低贫困人口比重的有效途径。第四,实行优待(至少是公正)政策,进一步促进乡镇企业的进展,并在政府的规划及其相关政策协作下通过市场机制引导乡镇企业向肯定的地域适当集中,以产生集聚效应,促进农村城市化进程。农村城市化是农夫非农化进而降低贫困人口比重的最根本途径。 2.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制,引导居民消费伦理合理转变。居民对将来预期收入与支出的不确定性,是居民预防性储蓄的主要动因。居民的这种不确定性越大,预防性储蓄的比率就越高,相应地即期消费也就越少。假如建立社会保障体制,可以消退或削减居民的不确定性,使消费长久上升。同时应积极进展消费信贷
16、,促进居民消费伦理合理转变。居民在从低收入的生存型消费转变为高收入质量型消费时,消费占其收入的比重增加,周期变长,若靠居民自己储蓄,则需要很长时间,使消费波动性较大,简单消失消费的“断层”。消费信贷的介入使居民可以“花将来的钱”,从而使居民消费构造的转变在支出上得以平缓地实现,降低消费的过度敏感性,避开消费“断层”的消失。假如说低收入阶层的消费疲软可以通过收入调整来激活的话,高收入阶层的消费疲软则只能通过供应调整来激活。应通过供应主体性质的多元化来增加有效供应,从而消退供应构造“折层”,这对启动高收入群体的消费进而提高他们的消费倾向有着不行替代的作用。 六、优化经济构造,增加有效供应 无论对于
17、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而言,其效应的形成机理都是通过最初的政策变量的转变进而经过该变量在肯定经济构造内与其他变量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假如经济构造不合理,即使是适当的财政货币政策也不能发挥应有的效应。 我国目前经济构造不合理突出表现在:其次产业的地区产业构造趋同、同一类型的企业低水平重复建立严峻;第三产业进展滞后;第一产业现代化程度太低,劳动生产率低下。这些问题的存在,使社会总供求的构造错位,既抑制了有效需求,使得需求严峻缺乏,又造成了大量的低效供应与无效供应,使供应相对过剩,亦即供应相对过剩与有效供应缺乏并存,在这种状况下,扩张需求仅依靠财政货币政策往往难以凑效,而必需通过调整构造改善供求的构造
18、性关系来实现。调整经济构造一是要促进传统部门的产品升级换代;二是要治理低水平重复;三是要促进新兴产业部门的进展,实现产业构造的优化升级。例如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进展,促进生物工程产业的进展,促进以教育产业化和旅游产业化筹为特征韵精神产品产业的进展,使新的需求得以较快增长:四是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提高第一产业的现代化水平;五是要削减对第三产业的准入障碍,向民间资本开放第三产业投资领域,形成有效竞争的格局,全面提高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和质量水平,以增加第三产业的有效供应。总之,只有在构造调整中,才能在形成新的供应(有效供应)的同时形成新的需求,使供求构造相连接。这样财政投入和货币政策引致的投资增加才不
19、会以存货的形式沉淀下来,从而为财政货币政策乘数的形成供应必要前提。 七、改革财税体制,提高政策之间的协调性 财税体制从根本上说是关于资源和收入在社会成员与政府部门之间以及在各级政府机构之间进展配置和再配置的制度安排。由于这种制度安排对社会成员的经济行为有着巨大影响,进而也通过这种影响对财政货币政策效应的形成发生作用。目前我国的税制主要是1994年在治理严峻通货膨胀的背景下产生的,现在的宏观经济背景与当年显著不同,故现行税制与经济发晨不相适应的冲突日益突出,税收政策与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的目标取向显得极不协调,也因此降低了财政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比方现行增值税,其模式是生产型的,即是一种对投资征高税的制度,越是高新技术或者机器设备越多的大型企业,不能抵扣的税金就越多,企业税负就越重,这种抑制投资需求的税种阻碍了投资的扩大,不符合加强技术创新、优化经济构造的要求,从而也不利于提高财政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内部各工具之间(如利率、税率、汇率)以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都应围绕宏观调控的总目标彼此协调全都、相互协作,避开相互冲突而使政策效应弱化。 【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