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升本)人员素质测评概论-过概念.pdf
《(专升本)人员素质测评概论-过概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升本)人员素质测评概论-过概念.pdf(3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 1 章人员素质测评概论素 质(广义)又称素养,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的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取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和基本品质结构。素质模型:就是为了完成某项工作,达成某一绩效目标所具备的一系列素质要素的组合,包括不同的动机表现、个性与品质要求。自我形象和社会特征以及知识与技能水平。素质模型:1 9 7 3 美国麦克利兰素质冰山模型:知识和技能,价值观,自我形象,品质,动 机【多选】美国理查德.博亚特兹素质洋葱模型个性和动机,价值观和自我形象,态度,知识和技能素质五结构模型: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品德素质,能力素质,文化素质素质的构成:自然素质(生理素质,身
2、体素质)心理素质 社会素质【多选】心理素质:智力素质:性格,意志,兴趣,情感,动 机(5个)【多选】智力素质:观察能力,记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注 意 力(5个)社会素质:多选1、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2、思想情操和道德水平3、文化修养和艺术水平广义的素质包括: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能力:一般能力,特殊能力,创造能力核心素质是基本素质的基础,基本素质是生成素质的基础。素质的特征:基础作用性内在性可塑性差异性可分解性表出性稳定性相对性素质决定和影响人的外在表现,人的外在表现是素质的反应性格是个体最鲜明的标志。能力:是指一个人能顺利和有效的完成某
3、种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指人们完成某些活动的质量、效率以及可能达到的水平。1/39第1页 共3 9页人员素质测评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兴起人员素质测评:指运用科学的测评方法,针对被测评者的思想品格、智力水平、知识水平、能力结构、个性特点、职业倾向和发展潜能等多种素质进行测量和评级的一种综合性的方法体系。广义的人员素质测评:是指通过量表、面试、评价中心技术、观察评定、业绩考核第二个多种手段综合测评人的素质的一种活动。广义的人员素质测评还包括企业的测评制度、企业的参考系统、企业的决策系统。人员素质测评类型:(根据目的划分5个)【多选】配置性测评:人力资源管理中常见的一种人员素质测评方式,是以人力资源
4、的 合 理 配 置 为 目 的,要 求 人 与 事 的 相 互 匹 配,做 到 人 尽 其 才,才 尽 其 用,使人力资源发挥最佳效益.选拔性测评:针 对 性.客 观 性.严 格 性.准 备 性.【多选】含义:根据职位需要以选拔人员为目的的一种素质测评方式.选拔性测评的目的是区分和选拔优秀人才,这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最常用到的一种测评.【名、简、论】特 点-整个测评强调测评的区分功能;测评标准的刚性最强.测评过程强调客观性;测评指标具有选择性.选拔性测评的结果表现为分数或等级原 则:_ _ _ _ _ _ _ _ _公平性原则;公 正 性 原 则.【多选】差异性原则;准确性原则可比性原则.2/39
5、第 2 页 共 3 9 页鉴定性测评:1 .含义:鉴定性测评又称为考核性测评.是指测评主体采用科学的方法通过一定的方式收集被测评者在主要活动领域中的表征信息,针对某一测评目标作出量值或价值判断的过程,或直接从表征信息中引发与判断被测评者具备的某些特征的过程,其目的是鉴定和验证被测评者是否具备某种素质,或具备的程度和水平.运用科学的方法结果2 .特点:(1)鉴定内容针对被测评者的素质结构与水平,为想了解被测评者的素质结构与水平的用人单位提供依据或证明.(2)侧重于被测评者现有素质的价值与功用,比较注重素质的现有差异而不是素质发展的原有基础或者发展过程的差异.(3 )具有概括性特点.(4 )测评结
6、果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3 .原则:范围及过程测评者测评依据测评结果全面性充足性可信性诊断性测评:令含 义:诊断性测评是以了解被测评者素质的现状或诊断组织问题为目的的素质测评.特 点:测评内容精细而广泛;测评过程寻根究底;测评结果不公开;较强的系统性.3/39第3页 共3 9页开发性测评:含 义:也称为勘探 性 测 评,主要是为人力资源开发提供科学性与可行性依据.特 点:勘探性.配合性.促进性.人员素质测评的原则:(7 个)客观测评和主观测评相结合的原则;静态测评和动态测评相结合的原则;定性测评和定量测评相结合的原则;分项测评和综合测评相结合的原则;(对立关系4个)素质测评和绩效测评相结合的原
7、则;素质测评和资源开发测评相结合的原则:要素测评和行为测评相结合的原则。(相辅相成关系3 个)人员素质测评的特点:(4 个)人员素质测评是一种心理测量,不是物理测量:人员素质测评是一种相对测量,不是绝对测量:人员素质测评是一种间接测量,不是直接测量:人员素质测评是一种抽样测量,不是全面测量。人员素质测评的作用:(5 个)是人力资源科学管理的基础;是人力资源配置科学化的根本保证;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具有激励作用;是人才市场指示器;为用人单位人力资源开发提供可靠依据。人员素质测评的运用范围:(6 个)绩 效 考 核:招 聘 与 甄 选:人力资源诊断:职 位 晋 升:选拔优秀的人才;激励现有员工的工
8、作积极性。薪 酬 设 计:员工培训与开发:人员素质测评在招聘与甄选中的运用体现在:1、通过人员素质测评,了解应聘者的各方面素质状况是否与职位要求和任职资格相一致,以确保第一关的人职匹配;2、通过人员测评,建立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增加招聘和甄选工作的科学性,是招聘工作有依有据;3、通过人员素质测评,能够很好的预测员工的素质,减少用人风险,并在一定程度上节约招聘与甄选的成本。4/39第4页 共3 9页第 2 章人员素质测评的历史与发展在我国,心理测验在20世纪20-30年代开始应用,主要领域:教育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员素质测评发展国产:1945-1978年,停滞阶段;1979-1988年,复苏阶段;1
9、989-1997年,初步应用阶段;1997至今,繁荣发展阶段。1982年,吴天敏修订出版 中国比奈测验;龚耀先等主持修订 韦氏成人治理测量以及韦氏学前和学龄初期儿童治理测量表;林传鼎、张厚粲等修订了 韦氏儿童智力量表。5/39第 5 页 共 3 9 页第3章人员素质测评的历史与发展“经济人”假说1.代表人物:弗雷德里克 泰罗2.起源:亚当.斯密.3.理论基础:X理论4.“经济人”假说及X理论的局限性:是以享乐主义哲学为基础的,他把人看成是非理性的,天生懒惰而不喜欢工作的“自然人”;认为由于人是天生懒惰的,因此必须用强迫、控制、奖励、奖励和惩罚措施,以促使他们达到组织目标,这就否定了人的自觉性、
10、主动性、创造性和责任心;人为多数人缺少雄心壮志,只有少数人起统治者作用,因而把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绝对的对立起来,反对工人参与管理,否认了工人在生产中的地位与作用,其人性观存在误区。5.“经纪人”假说的基本观点应采用的管理策略:管理工作的重点在于提高生产力、完成生产任务。而对于人的感情和道义上应负的责任,则是无关紧要的;管理工作只是少数人的事,与广大工人群众无关;在奖励制度方面,主要用金钱来刺激工人,提高生产积极性,同时对消极怠工者采用严格的惩罚措施。“社会人”假说“社会人”假说对应的管理措施:管理人员不应只注意完成生产任务,而应把注意的重心放在关心任何满足人的需求上;管理人员不能只注意只会、监督
11、、计划、控制和组织等,而更应该重视职工之间的关系,培养和形成职工的归属感和整体感。在实行奖励时,提倡集体的奖励制度,而不是主张个人奖励制度。管理人员的职能也应该有所变化,他们不应只限于制定计划、组织工序、检验商品,而应在职工与上级之间起联络人的作用。一方面,倾听职工的意见和了解职工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要向上级呼吁、反应职工的意见和建议。提 出“参与管理”的新型管理方式,即让职工和下级不同程度地参与企业决策的研究和讨论。“自我实现人”假说1.提出:马洛斯2.理论基础:Y理 论(道格拉斯.麦格雷戈提出)3.Y理论的基本观点:一般人都是勤奋的,厌恶工作并不是普通人的本性;控制和惩罚不是实现组织目标
12、的唯一方法,人们在执行任务中能够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以完成目标任务;致力于实现目标是报酬在起作用;普通人在适当条件下,不见学会了接受职责,而且学会了谋求职责;大多数人,而不是少数人,在解决组织的困难问题时都能发挥较高的想象力、聪明才智和创造性;在现代工业化社会的条件下,一般人的潜力只利用了一部分。“复杂人”假说1.代表人物:埃德加.沙因超Y理论提出:约翰 莫尔斯和杰伊 洛希6/39第6页 共3 9页(个体差异理论)个体差异:是指在社会群体竞争中,个体之间的先天禀赋差别和后天环境条件的差异以及由此形成的个体的差异结果。个体倾向性:是人在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的总和。个体心
13、理特征:是指一个人带有的倾向性、本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决定着一个人的风格、行为方式和活动效率。个体倾向性差异主要表现在:个体需求差异、个体的动机差异、个体的兴趣差异,个体的世界观差异。动机:指推动人们去从事某种活动,指引活动去满足一定需要的意图、愿望和信念等。使人们行为的直接原因,是激励人们行动的内驱力。个体的兴趣差异主要表现在:想去的倾向性差异、兴趣的广泛性差异、情趣的持久性差异、兴趣的有效性差异。个体心里差异的主要表现在:气质、能力和性格三个方面。人的气质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个体倾向性差异生存需要阻汁质多Efi祜液质排第质个体差异理论个体心理差
14、异我力挖象能力具 年2社会能力7/39第7页 共3 9页性格态屋体系学志S S质(特质理论)奥尔波特特质理论:1、提出者:G.W.奥尔波特;2、将特质作为个性的基本单位,分为共性和个性两类;3、个性分为三类:首要特征、中心特质、次要特质。埃克森的三因素理论(E P Q):分为外倾型(E)、精 神 质(P)、神 经 质(N)o五因素人格模式:主要包括:责 任 心(最重要的因素)、外倾型、亲和性、情绪稳定性、经验开放性。胜任力:是指能将某一项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和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使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
15、显著区分优秀和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胜任力的特征:【多选】(1)与工作绩效紧密联系;(2)可衡量性;(3)可培养性:(4)动态性:(5)标准差异性:(6)可区分性。胜任力的构成:【多选】(1)个体特征:分为知识、技能、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五个层次;(2)行为特征;(3)情境条件。胜任力素质模型:是指个体为完成某项工作、达成某一绩效目标所应具备的一系列不同素质要素的组合,分为内在动机、知识技能、自我形象与社会角色特征等几个方面。胜任力素质模型的特点:(1)以工作绩效为核心;(2)建模难度大,成本高;(3)面向核心岗位和人才。胜任力素质模型的结构:包含:模型结构、指标名称、指标定义、行为等级和其他(
16、主要指配套资料)。【多选】胜任力词典:胜任力词典是提炼出的胜任力的集合和胜任力的分级描述记录。8/39第8页 共3 9页胜任力素质模型的应用:(1)基于胜任力的岗位分析;(2)建立基于胜任力的人员选拔机制:(3)建立基于胜任力的绩效考核指标;(4)建立基于胜任力的员工培训机制;(5)建立基于胜任力的员工激励制度。胜任力素质模型的构建原则:(1)符合企业战略目标的要求;(2)与企业文化的要求相一致;(3)与职位性质的要求相一致;(4)与企业的实际状况相吻合:(5)符合时代发展要求。胜任力素质模型构建的流程:(1)定义绩效标准;(2)选取分析样本;(3)获取样本有关胜任力的数据资料;(4)建立胜任
17、力素质模型;(5)验证胜任力素质模型。胜任力素质模型构建的方法:(重点!)【多选】(1)深度访谈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工作方面的访谈。)(2)关键事件法;(研究处理关键事件的表现和结果分析胜任力特征。)(3)专家头脑风暴法;(集中研究所需领域资深权威人士,允许自由辩论,得出结论。)(4)问卷调查法;(通过编制问卷,发放,通过回答,得出结论)(5)行为事件访谈法;(要求被访谈者列出管理工作关键事件,成功不成功负面各三项,让被访者描述整个事件起因、过程、结果、时间、相关人物、设计的范围以及影响层面。)(6)岗位能力需求分析法。(通过分析岗位特点,总结胜任力条目,得出胜任力指标。)问卷调查法的方法关键
18、:(1)问卷的编制是否科学合理;(2)样本的选择是否合理;(3)数据的加工和处理。胜任力素质模型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起着基础性的、决定性的作用,它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新基础。特性一因素理论:又被称为帕森斯的人职匹配理论。9/39第9页 共3 9页第4章 人员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设计测评指标(含义):也称测评要素,是指能反应被测评者特定属性的一系列考察方面或维度,也是表证被测评者特征状态的一种形式。测评指标的特点:(1)是测评内容的具体表现;(2)与测评内容是相互对应的;(3)具有可操作性;(4)应当可观察或可度量;(5)具有独立性。人员素质测评指标的构成:测评要素:测评标准:测评要素包括:测评维
19、度和测评内容测评标准包括:测评标志;(是为每一个测评要素的确立的关键性描述特征,要求具备可辨别、易操作的特征,通常一个测评要素有多个测评标志来说明。)测评标度;(是指描述测评要素或要素标识的程度差异于状态水平的顺序和量度。)测 评 标 记。(是指对应不同的测评标度的符号表示,通常用字母、汉字或数字来表示。)测评标度分为(选择题考核重点!):量词式标度:用带有程度差异的形容词。副词。名词等,例如:多、少、一般、较少等;等级式标度:用一些登记顺序明确的字母、数字、字词等,例如:优良中差、甲乙丙丁、A B C D等;数量式标度:以分数来揭示测量标志水平变化的一种刻度形式;定义式标度:用许多字词规定各
20、个标度的范围与级别差异;综合式标度:一般是综合上述两种或更多的标度形式来揭示测量标志不同状态与水平变化的情况。测评速度测评要素 踊 内 容湾评标志形式多择:客观形式、主观评价、丰客观半主观表述形式:评语短句式子、问塞提问式、方向18示式掾作方式:赛定式标志、评定时标志 测评标准10/39第1 0页 共3 9页人员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结构:【多选】结构性要素(静若)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指标体系的结构横 向 结 构 分为 璜要素1 )工作缰效要素内部环境外部环境纵 向 结 构测评内容测评目标人员素质测评指标设计的原则:(1)针对性原则;(2)明确性原则:(每个测评指标的含义和测评标准要清晰明确。)(3)
21、可操作性原则:(所有被选择的测评指标都必须有工具能够进行客观或相对客观的测量和评价。)(4)完备性原则;(5)简练性原则:(测评指标的设计应尽量简单。)(6)独立性原则;(保证指标的独立性)(7)层次性原则;(测评要素需要层层分解才能最终确定测评指标)(8)合理量化原则。(对于无法量化的主观性指标,尽可能用数据表达。)人员素质测评指标设计的方法:运用胜任特征法进行人员素质测评指标设计的主要步骤:(1)明确组织发展的战略目标;(2)明确目标岗位时,应首先选择那些对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由关键作用的核心岗位作为目标岗位;(3)界定目标岗位的绩优标准;(4)选取样本组:(5)收集、整理数据信息;(6)定
22、义岗位胜任特征;(7)划分胜任特征等级;(8)构建胜任特征模型。确定测评标志的原则:(1)测评标志应当具有直接的可操作性;(2)测评标志的确定应该与标度相结合;(3)确定标志应该建立在对岗位具有深刻了解的基础上;(4)确定测评标志应当考虑测评目的。11/39第1 1页 共3 9页测评标志的确定方法:【多选】(1)工作分析法;(2)专家小组讨论法;(3)上级确定法;(4)经验总结法。测评标志的选择方式:【多选】(1)依据外显行为的特征选择;(2)依据区分点特征选择;(3)依据相关特征选择。测评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多选】(1)德尔菲法(又称专家咨询法);(2)层次分析法;(3)多元分析法:(4)
23、主观经验法;(5)比较加权法。12/39第1 2页 共3 9页第5章履历分析履历:就是一个人的经历,或者说是一个人社会实践的过程,也可以成为个人专辑。包括个人的基本信息、成长的背景信息、学习培训经历、工作任职经历、社会交往情况、项目经历、个性特征等。履历分析技术:又称资历评价技术,是通过对被测评者的个人背景、工作与生活经历等进行分析,来判断其对未来岗位适应性的一种人才评估方法。履历分析的三个假设:假设一:该假设认为,过去的绩效是未来绩效的最好预测;假设二:人们更愿意去讨论过去所经历的客观事实,而不愿意讨论以特定方式从事某项行为活动的主观原因;假设三:通过系统测量过去的经历与行为,履历资料能够间
24、接测量人们的动机特质。履历分析特点:【多选】(1)真实性强;(2)准确性高;(3)适用面广;(4)使用便利;(5)分析维度全面。履历分析的功能:(1)履历分析能客观、全面、真实地反应个体的工作以及学习经历;(2)履历分析技术能够显著提升选拔过程的信度和效度;(3)履历分析技术能够节省测评人员的精力和时间。履历分析的一般步骤:(1)建立胜任力素质模型;(2)确定测评要素和权重;(3)编制和设计履历表:工作分析法;等级评定法;(预先设定好的权重和分析标准。)历史分析法;(选人和用人不能脱离特定的历史背景。)(4)项目计算:记分策略;总分计算公式;(5)预测试、修改和测量。胜任力素质模型的构建是履历
25、分析技术的逻辑起点和基石。履历表按照适用范围分为:通用型履历表和专用型履历表。(一般是针对某一具体的岗位专门编制的,所以不具有通用型履历表的普适性)按照项目内容和呈现方式分为:表格式履历表(也成为权重式履历表)和传记式履历表。履历表设计的原则:【多选】公平性原则:(对所有应聘者一视同仁。)客观性原则;(内容和信息大多是客观的。)目的性原则。(为企业招聘合适的人才。)13/39第 1 3 页 共 3 9 页履历表内容的构成个人基本信息;个人知识;工作经历:职务升迁、工作经验累积、能力结构和水平情况;个人的家庭与社会关系;个人品质或其他。个人基本信息:是履历表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也是一份设计良好的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员素质 测评 概论 概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