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pdf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pdf(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 分,共计45分。1.三国志记载,孙权封儿子孙奋为齐王,居武昌;孙休为琅哪王,居 虎 林(今安徽省),而齐与琅哪均位于曹魏政权境内。孙权该举措的主要意图是()A.瓦解分化曹魏政权 B.阐明政权的合法性C.表明统一南北的意志 D.制造统一全国的舆论2.南北朝时期,金属货币在北方几乎绝迹,谷帛代替了钱币作为交易媒介。但在南方,金属货币的使用却是不断扩大,还产生筹码不足和钱币盗铸等问题。这反映出当时()A.南方经济水平高于北方 B.南北方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不同C.货币的功能和价值下降 D.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控
2、力减弱3.生活在东魏北齐之际的史学家魏收,将北魏建国以来陆续修订的先世历史辑入 魏书,将黄帝从华夏祖先推广成为北朝各族的共同祖先。这体现了()A.尊祖敬宗的宗法观念 B.多元一体的认同意识C.国家统一的社会现实 D.华夏观念的开始形成4.北魏时期,孝文帝深叹“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北魏都城南迁洛阳后,留在北方边镇的民众甚至出现了鲜卑化趋势。而在南方,新汉族较多地保存了北方汉族的文化传统,“蛮气”则显得不足。南北民族交融的差异缘于()A.区域地理环境 B.经济发展水平 C.汉文化影响力 D.政府推行力度5.下图为隋朝主要粮仓分布图。图中粮仓投入使用主要得益于第1页 共10页A.全国统一格局形成与
3、社会稳定 B.统治者个人喜好及北方农业发展C.大运河的开凿与江南经济发展 D.造船业发达与粮食储备技术进步6.下表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时期概况高祖、太宗时期设立文学馆、弘文馆等学士,备君主顾问高宗、武后时期学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务玄宗时期开元初,设翰林待诏,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院,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A.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C.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D.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7.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每一政令的下达,都经由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后 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
4、,是谓政事堂”。这说明政事堂的设立()A.缓解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B.扩大了三省长官的权力C.有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 D.旨终结三省六部制度8.唐德宗时期,建中大乱,魏博、成德、卢龙、淄 青“四王”并立,但仍奉唐廷正朔,而朱讹称帝,却是企图取唐而代之,所以唐廷宁可赦肇乱的河北而讨朱讹。唐政府的这种做法()A.旨在维护儒学正统地位 B.使藩镇割据得以长期存在C.使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D.直接导致了唐王朝的灭亡9.唐代李逢吉作科举主考官时,一次性录取的几十位进士,均为出身贫寒的士子。他的政敌李德裕亦“颇为寒素开路”,以致被贬谪时,“八百孤寒齐下泪”。由此可知唐代科举()A.加强了君主集权 B.促进
5、了阶级流动 C.消除了门第观念 D.激化了政治矛盾10.资治通鉴唐纪:“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 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这一制度()A.使得官员之间相互倾轧 B.推动专制皇权走向顶峰C.一定程度减少决策失误 D.导致了中书省一省独大11.北魏均田制规定:露田种植谷物,不得买卖;桑田种植桑榆枣树,不须交还国家,可出卖一部分,受田的农户需交纳粮食和布帛。唐代均田制则要求口分田除特殊情况不得买卖,永业田可传子孙,受田者要交纳粮绢布麻。这说明()A.农民土地利益得到制度保障 B.小农经济受到巨大破坏C.魏唐时期社会贫
6、富差距缩小 D.土地兼并问题有效缓解第 2 页 共 10页12.敦煌莫高窟中所存北魏时期的释迦牟尼塑像,身上斜披印度袈裟,头顶扎扁圆形发髻,保留犍陀罗样式;中唐时期的胁侍菩萨塑像则肤色白净,表情随和,保留唐代平民的两片螺圆形发髻。这种变化反映出()A.隋唐文化的开放包容 B.儒学主流地位的丧失C.佛教文化逐渐本土化 D.统治者对佛教的重视13.魏晋时期,书法由自发走向自觉。涌现出一大批以王羲之父子为代表的书法家,他们大多出身名门世家。这表明当时()A.社会安定促进文化发展 B.书法艺术开始广泛传播C.政治地位影响艺术发展 D.世家大族垄断书法创作14.中国古代的农书中记载了大量有关农业耕作的民
7、歌和谚语,如北魏农书 齐民要术中便 有“湿耕泽锄,不如归去”“以时及泽,为上策”“欲得谷,马耳链”等记载。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农耕文明()A.以天人感应理论为基础 B.注重协调南北方社会生产节奏C.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D.是统治者重视发展科技的结果15.唐时,新罗与中国交往频繁,它的典章制度,文字和风俗习惯受到中国的影响,日本多次派遣唐使,全面接受唐文化,国内迅速形成学习唐朝的热潮,史 称“唐风文化”实质上反映了()A.中外交流活跃 B.唐文化实现了对周边文化的同化C.中华文化的开放性 D.先进文明对于周边民族的向心力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 题,共 计 55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 料
8、 隋初实行州、郡、县三级制度。开皇三年(5 8 3 年),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同时也由于魏晋以来,战争频繁,设置常变,行政区划不断缩小,一州仅及汉时一郡,需要加以调整。因此,根据 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的原则,州、郡、县三级制度被改为州、县 二 级 制 度(炀帝时改州为郡)。同时,任免地方重要属吏的权力被收归回朝廷,凡九品以上的地方官,一律由吏部任免,并由吏部每年考核一次。后中央又规定刺史以下的地方官,三年一换,不得重任,并须回避本郡,使地方豪强难于把持本地政务。文帝还特别仿北魏旧例收回了地方官对死罪的处决权,在诏书中明确规定“诸州死罪不得便决,悉移大理案覆,事尽然后上省奏栽”。至此,封建
9、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也进入了一个新的较为成熟的阶段。摘编自张晋藩 中国法制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初改革使封建地方行政管理制度进入新的成熟阶段的依据。第 3 页 共 10页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 料 一 儒生参政带来的“以德取人”因素,使察举制因而成立,但这并不是唯一制约察举选官的因素。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阳嘉元年又建立“诸生试家法”制度,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摘编自阎步克 察举制度
10、变迁史稿材料二 在察举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举荐;在科举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考试成绩。所以举人可以“投牒自进”,不必非得他人举荐不可。到了北宋,封弥成为贡举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考试官在评定试卷时,看不到举人的姓名、乡贯等,也就很难作弊了。隋唐以来,科举出身的官员在高级官员中的比例,逐渐增加,到宋代已占有绝对优势。摘编自张希清 中国科举考试制度材 料 三 清代科举考试命题专取 四书 五经之句,做八股文章要求所论内容根据朱熹的 四书集注,不许自由发挥,并且对文章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和声调急缓都要相对成文,对文章的字数也有限制。乾隆时,根据皇帝个人喜好,科举考试内容增加试帖诗和楷法。由于科举考试是读
11、书人升官发财的唯一途径,一个童生要经过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才能由生员、举人、贡士到进士,从而取得官职俸禄,所以总有一些考生试图从中投机取巧,清 代 时“怀挟夹带”“冒名顶替”“枪替代考”等作弊手段,已不胜枚举。摘编自张小锐 清代科考积弊与清末科举改革(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察举制出现的原因。概括东汉察举制的新发展。(2)据材料二,概括科举制的发展趋势。科举制是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3)根据材料三,概括清代科举考试的弊端。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借鉴价值。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表现出惊人的调适性 佛教的自我调适性从入
12、华之初就已开始。两汉时期,中国盛行神仙方术,当时来华的译经家也使风云星宿、图谶运变,莫不钻习。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佛教学者遂以佛理附会玄学。佛教在民间的传播,主要借助于宣唱形式。佛教在改造自己宗教哲学、传教方式上的同时,也在政治理论上竭力迎合儒家伦理道德观念。据冯天瑜等 中华文化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播呈现很强调适性的原因及表现。第4 页 共 10页(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播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第 5 页 共 10页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吴政权定都建业,即今江苏南京,孙权封孙奋为齐王,
13、封孙休为琅珊王,但 是“齐与琅哪均位于曹魏政权境内”,据此可知,这说明孙权的主要意图是统一南北方,C项正确。齐王孙奋的居所在武昌,琅珊王孙休的居所在虎林,都处于东吴的统治区域之内,也就无所谓“瓦解分化曹魏政”之说,排除A项;魏蜀吴三个政权都是割据一方,其政权的存在都是世势之必然,并且在题干内容中述及的是孙权所封的两个儿子,与东吴政权是否合法没有关系,排除B项;孙权封其儿子为“齐王”、“琅珊王”,这是其实际行为,不属于“舆 论(公众的言论)”的范畴,排除D项。2.答案:B解析:南北朝时期北朝以实物取代货币,这是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表现;而同一时期的南方货币的使用范围却不断扩大,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繁荣
14、的表现,由此说明南北方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不同,B项正确;南北方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不代表南方的经济水平就高于北方,排除A项;南北方之间的这种差异是由于两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导致的,并不能说明货币的功能和价值下降,排除C项;当时南北双方没有统一在一个中央政府之下,不能说明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控力减弱,排除D项。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材 料“将黄帝从华夏祖先推广成为北朝各族的共同祖先”体现的是当时民族交融趋势加强,多元一体的认同意识加强,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宗法血缘观念,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处于分裂状态,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华夏观念开始形成,排除D项。4.答案:C解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统编 高中历史 必修 中外 历史 纲要 第二 单元测试 答案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