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滚动》.pdf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滚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滚动》.pdf(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滚动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滚动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滚动在贯彻规程、纲要的过程中,我们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改革从常识教育逐渐过渡到幼儿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改变了以往一味地灌输、传授的方式,让科学教育赋予孩子们以操作和探索,让科学活动成为孩子们喜欢的活动,但是科学探究并不是盲无目的,而是要适当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以引发幼儿既动手又动脑,通过自己探究去解决问题。本次设计的活动就是遵循这样一种教育方向。活动前让幼儿初步感知球体、圆柱体能滚动的现象,然后在本次活动中抛出一个需要幼儿去解决的问题,就是让不能滚动的东西,也能滚动起来,这就需要幼儿将已有的形体认识运用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将已
2、有的动手能力发挥出来。而在探究的过程中,也将会生成出新的问题,这个新问题也就是下一阶段孩子们可以探究的内容了。如此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解决不断的生成新问题,就可以不断地引导幼儿深入地探究学习。1、鼓励幼儿大胆尝试,运用各种方法,使长方形的牙膏盒和纸张滚动起来。2、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幼儿的探索欲望。3、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5、开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1、教具:易拉罐、皮球、牙膏盒、纸张、记录表2、操作材料:牙膏盒、纸张、VCD 光盘、圆形玩具、彩色卡纸、小球、铅笔、剪刀、胶带座一、引题1
3、、老师依次出示易拉罐、皮球,复习滚动的概念。2、出示牙膏盒、纸张,引导思考皮球和易拉罐为什么会滚动?二、提出问题:请小朋友将不会滚动的牙膏盒和纸张变得也能滚动起来。提示:可以改变它们的形状,也可以用老师提供的卡纸、小球、VCD 光盘、圆形玩具、铅笔帮助,让它们滚动起来。要求:可以先帮助牙膏盒,也可以先帮助纸张变一变,做好一个后要放在地上滚一下,如果成功了,就放到自己的椅子前面,然后再去拿另外一个。看谁今天想出来的方法最多。三、幼儿操作,师巡视指导。四、集中分享:1、依次请有代表性的幼儿上台展示自己的成果,根据他们出示的作品记录。2、同样作品的幼儿一起感受成功的喜悦。本课的教学从生活实际的情境出
4、发,通过出示几幅运动图片让学生分类并归纳出滑动与滚动的概念。然后,可以让学生找找身边相关的滑动与滚动现象,加深对这两种运动方式的理解。为了引出探讨滑动摩擦力与滚动摩擦力大小的关系,我向学生介绍古人是如何利用滚木将大型巨石拖入海洋的,让他们猜想滑动摩擦力与滚动摩擦力大小如何?大部分同学都认为滚动摩擦力较小,但还是存在部分反对的声音。终究真理是什么呢,需要通过科学实验得出数据来证明。继而进入本堂课的重点探究环节,引导学生设计比照实验验证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的关系。在试验设计时学生只注意了变量,却无视了需要保持不变的因素。提醒学生关注仅仅通过一个因素的改变来研究摩擦力的大小的变化。学生很快结
5、合所学知识进展控制变量。接下来提出问题:怎样根据现有的小车进展改变使其分别进展滑动和滚动呢?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进展讨论,很多同学都提出了只要把小车的轮子固定住,小车运动时就是滑动摩擦了。这个提议很快就得到了全班的一致赞成。于是,每个小组都以此方案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得出了本节课的重要结论:滚动摩擦要比滑动摩擦小得多,从实验中可以知道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滑动摩擦大约是滚动摩擦的 5 倍。实验得到真知,同时也可以用此结论解释生活中的某些常见现象,如:为什么刹车后很快会停下来,为什么工人在搬重物时要在底下垫几根管子等等。紧接着又给学生介绍自行车上的滚珠轴承,通过演示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到,因为内外圈间有滚珠
6、,这样只有外圈转动,灵活轻便。在课堂结尾部分请同学思考:是不是在生活中人们都在减少摩擦力,有没有成心增大摩擦力的例子,结合生活实际进展举例并用所学知识进展解释,更好地将课堂与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学有所用。1、通过操作摸弄,引起幼儿对球在斜面上滚动的现象感兴趣。2、学习用语言和图表表达自己的操作和体验。1、物体在斜面上会移动的。2、在不同的坡度上,物体移动的速度是不同的。1、幼儿在科学角活动中已对物体的滚动发生兴趣。2、已学习过作单一物体的观察记录。3、网球、洗衣板、积木、记录纸、笔等。设疑探索讨论体验记录延伸1、设疑:怎样不用力推,球也能滚起来。2、探索:幼儿自由的操作摆弄,教师巡回观察。(可
7、能出现:极的一端放在腿上、椅子上、积木上,手拿着板的一端往上提等等)3、讨论:(1)幼儿讲述自己的方法并演示。(2)小结:板的一端垫高了,不用力推球就会从高的.地方往下滚。1、设疑:请小朋友两个人口起玩,想方法使两只球在板上滚的快慢不一样。2、探索:幼儿自由结伴操作摆弄,教师巡回观察。(可能出现:两块板都是平整的面朝上。但积木垫的上下不一祥。或者是,一块板的面是平整的,一块板的面是凹凸不平的,积木垫的一样高)3、讨论:(1)幼儿讲述合作的经过,并进展演示。(2)小结了两块平整的板面,积木垫的低不一样,的滚动快慢也不一样,垫的高的板球滚的快,垫的低一点的球滚的慢。两块积木垫的一样高,平的一块球滚
8、的快,凹凸不平的一块板球滚的慢。4、幼儿体验记录:一、请小朋友把玩的方法记录下来,让大家一看就明白。二、幼儿大胆地表述自己的记录。今天我们玩的是球,那么别的东西放在上面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呢?1、对滚动的物体发生兴趣,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2、探索滚动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5、开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方形积木假设干和球、木棍等各种圆的物体。(一)幼儿自由操作材料,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1、出示一圆形物体,操作滚动。小朋友,这是什
9、么?它怎么样了?还有哪些东西会滚动呢?(幼儿自由发言)2、幼儿自由选择物体,进展实验操作。3、教师幼儿共同总结实验结果。1你玩的是什么?你是怎么玩的?为什么它们会滚动呢?2引导幼儿讲述自己在玩中的新发现、新问题。小朋友,在玩的时候,你还发现了什么问题?(启发式提问:它们滚得一样吗?有什么不同?)(二)幼儿再次自由造作材料,探索圆形物体滚动轨迹的不同。为什么有的物体滚一下不动了,有的能滚很远。有的可以到处滚,有的却朝一个方向滚。为什么有的滚得很直,有的会拐弯。(三)幼儿再次操作材料,探索滚动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1、幼儿自由选择材料进展实验操作。2、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为什么物体滚动的轨迹不
10、同。3、教师操作两种不同的形状的物体,验证幼儿猜想。4、师幼共同交流实验结果:物体的滚动与它们的形状有关系,茶叶筒可以滚直是因为两头是一样粗的,一次性纸杯滚不直是因为两头粗细不一样。(四)幼儿滚动自己身体小朋友,我们的身体也会滚动,大家一起试一试。在这节课中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还不够到位,太过于形式,幼儿没有探索到什么就收了,没有让幼儿真正在探索中去发现问题,可以利用 PPT 的形式让幼儿更直观地了解、对探索产生更大的兴趣。小百科:滚动,汉语词汇,释义为转动体沿转动方向的运动称作滚动。也指的是物理中转动与位移的平面复合运动。1、初步了解不同物体有不同的滚动路线。2、自主探索出三类物体的滚动路线,
11、并尝试记录。3、在游戏中体验合作探索的乐趣,产生进一步探索物体滚动路线的兴趣。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5、主动参与实验探索。1、收集各种物品:罐头、杯子、球、纸盒、积木等。2、小棒 8 根。(为游戏赶小猪而备的赶“猪”棒。)3、大记录纸一张,记号笔一支。在活动室里散放着纸杯、茶叶筒、球、塑料盒、积木等各种物品。1、找一找:“小朋友,这里有些我们平时用过、玩过的东西,请你们把会滚动的东西找出来。”评析:开放、自由的空间很快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2、玩一玩:请你们玩一玩,为什么这些东西会滚动呢?评析:这个时候,幼儿手上拿着自己找到的会滚动的东西,开始有些兴奋了,都忍不住想把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滚动 幼儿园大班 科学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