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某学院《普通生物学》复习重点-第十一章免疫.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韶关某学院《普通生物学》复习重点-第十一章免疫.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韶关某学院《普通生物学》复习重点-第十一章免疫.pdf(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十一章免疫动物死后,尸体要腐烂,这是因为死后身体失去保护功能,细菌等微生物得以侵入之故。动物有多种保护自身,抵抗细菌等外物入侵的机制。皮肤就是动物的第一道防线。在培养皿中放入琼脂细菌培养基,灭菌后,用手指在半固体的培养基表面按一下,几天之后,手指按过的地方就会长出细菌,这就证明皮肤上是有细菌附着的。但皮肤上的细菌只能停留在皮肤表面,不能穿过皮肤深入体内,这体现了皮肤的保护功能。人的皮肤由表皮和真皮构成,具有抵抗外物入侵、防止紫外线照射和调节体温等多种功能。表皮是复层上皮,由多层细胞组成。表皮层表面是角质化的死细胞。角蛋白是很难消化的纤维蛋白,有了角质化死细胞的隔离,下面的活细胞得到了很好的保
2、护。这些死细胞不断脱落,附着其上的微生物也随之脱落,因而没有充分时间向人体内部“进军”。但是,如果皮肤出现了伤口,细菌就能从伤口侵入,并迅速繁殖。此时伤口就要肿胀、化脓、发炎。发炎其实也是身体的一种保护活动,是有吞噬能力的白细胞大量集中吞噬细菌时出现的现象。真皮由结缔组织构成,神经、血管、毛发根、皮脂腺和汗腺等均位于其中。表皮层之下有分散的色素细胞,含有黑色素,皮肤的颜苞决定于黑色素的种类、含量和在细胞中的分布情况。紫外光照射可刺激黑色素的产生,所以晒太阳能使皮肤变黑,这是身体自我保护的一种适应性反应,可防止过多的紫外光照射。紫外光过多照射,有损伤一些有机分子,使DNA发生变化,从而导致皮肤癌
3、的危险。但是,适量的日晒是必要的,因为不见阳光将使皮肤失去制造维生素D的作用。人类不破坏大气中的臭氧层,才能使适量而不是过多的紫外光射到地球。真皮之下是皮下层,是脂肪组织,有维持体温的功能。此外,覆盖在呼吸道的上皮层有粘液细胞,能分泌粘液,有消灭细菌的功能,同时还能将空气中的细菌粘住并排除(痰)。胃能泌酸,胃的强酸性有杀死入侵细菌的作用。这些都是身体对外物入侵的防护机制。此外,鸟类、哺乳类等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防护机制,就是免疫(immunity)o免疫作为一种防护机制的特点什么是免疫?举例来说,婴儿出生后如不种牛痘,就可能感染天花,种了牛痘,对天花就有了抵抗能力而不再发病。如果已经感染了天花,
4、病愈后终生也不再患天花。这种抵制疾病的机制为免疫。免疫和上述的几种防护机制不同,有如下的3个特点:识别自身和外物。只消灭外物而不消灭自身。病原是外物,所以被消灭。作器官移植时,外来器官是外物,所以常被自身(受体)排斥而种植不上;记忆。感染一次天花后,终 生“永 诗 不 忘”,再有天花病原侵入时,能在病原为患之前迅速消灭之,因而不发病(图8-1);特异性。患天花后只对天花免疫,患麻疹后只对麻疹免疫,而不能对其他传染病免疫。脊椎动物,如鱼、蛙、家禽、家畜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免疫功能。无脊椎动物也有保护自身的能力。无脊椎动物的防护机制也是多样的,但都远没有达到脊椎动物那样的高水平。例如,很多无脊椎动物体
5、腔中的变形细胞(吞噬细胞)能将入侵的外物吞入而消灭之,这和脊椎动物的巨噬细胞和粒细胞的作用是一样的。这种吞噬机制在脊椎动物也是重要的。但这在脊椎动物,仅是十分复杂的免疫防护系统的一部分。一些有体腔的无脊椎动物的血液或体腔液中有某些物质能杀死细菌或使细菌失去活动能力,同时还能作用于外源的细胞使之凝聚成团,这和脊椎动物免疫系统中的抗体作用很相似,但这些物质没有特异性,因而不是抗体。例如,昆虫在细菌侵入时能分泌毒蛋白将细菌杀死,但毒蛋白没有特异性,昆虫无论遇到什么细菌都分泌同样的毒蛋白。无脊椎动物自身和外物的能力。如 将2个海绵(Callysporgtz-亏)的分散细胞掺合,它们能彼此识别而重新组合
6、成2个海绵,这2个海绵的细胞都是自身原有的细胞。在海绵上接种一块从另一海绵体上切下的组织,不久这块外来海绵就坏死而被排斥。如果再从这“另一海绵体”上切下组织块再嫁接到这同一海绵体上,这块外来海绵将更快地坏死。这就是“记忆”。第一次嫁接外来组织的结果,海 绵“认识”并“记住”这一入侵的外物,一遇第二次入侵,就会更快地作出反应。除海绵外,珊瑚虫、蚯蚓、某些棘皮动物等都有免疫记忆的功能。还应指出,在曾、星虫、某些棘皮动物等的血液和体腔液中存在有和哺乳动物补体系统相似的因子,这一些事实说明免疫机制及补体系统的一些因子和属性在动物进化中很早就已出现。在进化的过程中,这一机制不断提高完善,终于达到了鸟类和
7、哺乳类所具有的水平。二、免疫的早期研究和应用很早以来,人们就知道用“以毒攻毒”的方法防治诸如天花等传染病.天花是人类历史上最可怕的传染病之一。在种牛痘方法发明之前,人们 谈虎色变,谁也不知什么时候会成为天花的牺牲者。我国医书记载,宋朝(11世纪)之初就已用种痘的方法预防天花,但种的不是牛痘而是人痘。当时所用的方法是把天花病人的痘痂阴干研细,用银管吹到幼儿鼻孔里;或将痘痂研细,用水调匀,用棉花蘸吸,塞到儿童鼻孔里,这样就可防止小儿感染天花。这是早期的免疫预防天花的方法。痘痂是抗原,进入人体后引起人体产生抗体。但由于所种的是人痘(痘痂),而人痘是天花的病原,当时还不了解“弱化疫苗”的道理,种入的人
8、痘(疫苗)常因弱化不够而引起小儿强烈反应,几乎和第一次发天花相似。所以,种人痘有较大危险。1 8世纪末,英国医生真纳(Jenner,1774年-1823年)发明了用种牛痘的方法防治天花。当时,欧洲天花流行。真纳注意到牛奶厂的女工经常和患牛痘的乳牛接触,她们手上可出牛痘脓泡,但在天花流行时,却从不感染天花。根据多年观察,真纳设想,人体感染了牛痘可能就获得了抵抗天花的能力。于是,1796年在伦敦行医时做了大胆的尝试:他用针尖沾上感染了牛痘的女工手上的痘脓,划到一个小孩的皮肤上。2个月后,他给这个小孩接种天花的病原材料,小孩安然无恙。由此可见,接种牛痘果然能使小儿获得对天花的免疫能力。真纳的免疫疗法
9、实行了 18个月,伦敦天花的发病率下降了 2/3以上。伦敦人民大悦,排队接受种痘。真 纳 的 工 作 开 创 了 免 疫 疗 法 的 先 声。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宣布,经过长期的奋斗,人类终于消灭了天花!这是对真纳工作的最高奖赏。在真纳时代,人们还不知道传染病的微生物病原。19世 纪70年代,德国的科霍(Koch,1843年-1910年)和法国的巴斯德(Pasteur,1822年-1895年)在培养细菌等实验中发现,有些细菌经过多次传代培养后,失去了致病能力。巴斯德用鸡霍乱做实验,发现失去致病能力的、“弱化的(attenuate
10、d)细菌虽然不能致病,却能使寄主免疫。当时欧洲畜牧业正在为一种传染病一一炭疽病(anthrax)所困扰。牛、羊等牲畜成群死亡。巴斯德从病畜血中分离出致病菌(Bacillus anthracis),并在实验室中培养。他用高温处理细菌,使之弱化,将弱化细菌注射到健康羊体内,羊出现一些轻微的症状,但同时却获得了免疫力而不再感染炭疽病。当时人们对此种疗法持高度怀疑的态度。于是,巴斯德邀请社会上有影响的人到现场参观他的如下实验。给25只健康羊注射弱化病原,另2 5只健康羊不注射(对照)。几周之后,他邀请这些人再到现场,看他给这50只羊一一注射足以致病的未弱化的强毒病原细菌。几天后,注射过弱化病原的羊全部
11、正常生长,而未曾注射弱化病原的健康羊全部发病死亡。巴斯德接着又进行狂犬病(rabies)的治疗实验。狂犬病是当时最可怕的传染病之一,死 亡 率 达100%,病原是一种病毒。在巴斯德时代,人们还不知道病毒的存在。巴斯德只是根据经验,深信狂犬病必有微生物病原。他将一只狂犬的唾液注射给兔,兔果然发生了狂犬病。兔死后,他将死兔的脑和脊髓晾干,研成末,放到水中,使之弱化而成疫苗(vaccine)。他给狗注射弱化疫苗,狗果然获得了对狂犬病的免疫力。后来,一男孩被患狂犬病的狗咬伤,不治必死。巴斯德给这个男孩多次接种弱化病毒,希望在潜伏期过去以前能使他产生抵抗力,男孩果然平安无事。至今,巴黎的巴斯德研究所还保
12、留着他的工作室和他治愈的第一个狂犬病患儿的塑像。但是,限于当时科学的发展水平,巴斯德这位伟大的生物学家还不可能明白病原引起免疫的机制。这是他留给后人的研究课题。免疫的研究是从人体及家畜、家禽疾病防治方面开始的,现在已经大大扩展,许多生命过程都与免疫有关。生物体的内稳态,肿瘤细胞的监视(surveillance)以及细胞的相互识别,生物的进化等问题都可通过免疫的研究取得有益的资料。种牛痘后,或患天花、麻疹等病痊愈之后,人体淋巴细胞(B细胞)产生的抗体游离于体液中,遇有天花病毒入侵,抗体就将它们迅速消灭。这种靠抗体实现免疫的方式为体液免疫(humoralimmunity)。做器官移植手术时,移植的
13、器官常常萎缩脱落,这也是一种免疫反应。但这种免疫反应和体液免疫不同,不产生游离的抗体,而是依靠另一种淋巴细胞(T细胞)直接冲击移植器官,使移植器官萎缩脱落。这种不依靠体液中的抗体,而 依 靠T细胞的免疫方式为细胞免疫(cellularimmunity)。这两种免疫的关系非常密切,互相影响,两者都要依靠淋巴细胞,只是所依靠的淋巴细胞属于不同的类型丽已。下面我们将分别扼要介绍这两种免疫类型。(一)抗原任何体外物质进入人或动物体内,能和抗体结合或和淋巴细胞的表面受体结合,引起人或动物的免疫反应的都称抗原(antigens)。牛痘疫苗和移植器官都属抗原。抗原是蛋白质或多糖类大分子,相对分子质量在10
14、000以上。相对分子质量小于6 000的-一 般都没有抗原性,不能引起免疫反应。一般说来,蛋白质的抗原性强于多糖。但复杂的多糖,如肺炎球菌、沙门氏杆菌等的荚膜多糖也能引发很强的免疫反应。细菌的表面带有抗原分子,所以细菌带有抗原性。细菌分泌的毒素大多是蛋白质,也有抗原性。病毒表面是蛋白质,因而病毒颗粒有抗原性。除细菌等微生物外,外来细胞的膜表面都有蛋白质和糖蛋白大分子,因而外来细胞或组织器官也都有抗原性。血型就是一种抗原(凝集原)、抗体(凝集素)反应。有些人对花粉过敏,花粉实际上起了抗原的作用,敏感的人吸人花粉后起了免疫反应即过敏反应(变态反应)。短链的糖类,即 只 含210个单糖的寡糖或低聚糖
15、,脂类、核糖分子等都没有抗原性,不能刺激动物产生抗体。有些分子本身没有抗原性,不能引起免疫反应,但如果把它们和某些载体分子,如蛋白质分子结合起来,就有了抗原性,就能使动物产生对这一分子,或者是对这一复合分子有特异性的抗体。这种本身无抗原性,与载体蛋白结合后有了抗原性的物质,称为半抗原或不全抗原(haptens)。吗啡是一种半抗原。吗啡和蛋白质结合就有了抗原性,能刺激细胞产生对吗啡特异的抗体。把嗜吗啡者的血液取出一滴,用特异抗体鉴定,就可根据有无抗体一抗原反应而确定此人血中有无吗啡,是否吸毒者。抗原虽然都是大分子,但抗原分子能与抗体或与淋巴细胞表面受体结合的部位只是抗原分子的一些特定部分,即在分
16、子构象上与抗体互补的部分,或者说是能与抗体分子嵌合的化学基团,即抗原决定子(antigenic determinaants)每一抗原有多种抗原决定子,有的多达200种,有的只有二三种。抗原有特异性。对一种花粉敏感的人对其他花粉不一定敏感。牛痘病毒能使人和牛发病,但症状甚微,只是出水痘,而天花病毒能使人发生可以致死的天花。但是,这两种病毒结构很相似,有相似的抗原决定子,所以用牛痘病毒能使人产生对天花病毒的抗体。现在,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已经能够合成抗原分子,并利用合成的抗原分子制造疫苗来预防疾病,如利用人工制成的乙型病毒性肝炎疫苗来防治乙型肝炎。(二)B细 胞 和T细胞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直到20世
17、纪50年代才发现。用大剂量的射线照射大鼠,杀死其淋巴细胞和其他白细胞,大鼠就失去了免疫的功能,因而很容易感染疾病。此时,给大鼠分别输入各种类型的白细胞就可以找出哪种白细胞有免疫的功能。实验证明,只有在注入淋巴细胞之后,大鼠才能恢复免疫的功能(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功能)。由此证明,免疫功能是来自淋巴细胞的。根据免疫功能的不同,淋巴细胞可分为B 细 胞 和 T 细胞两类(图 82)。用大剂量 x 射线照射去胸腺的小鼠,小鼠可失去全部免疫功能。此时如果输给来自胸腺的淋巴细胞,免疫功能虽得到恢复,但仍与正常小鼠不同,即不能产生游离于体液中的抗体。如 果 在 X 射线照射后不输给来自胸腺的淋巴细胞,
18、而输给来自骨髓的淋巴细胞,去胸腺小鼠的细胞免疫功能不能恢复,但产生抗体的功能却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显然,骨髓的淋巴细胞不是T 细胞,而是能够产生抗体的淋巴细胞,这 就 是 B 细胞。由此可知,小 鼠 的 B 细胞是来自骨髓的。如果同时给X 射线照射的去胸腺小鼠输入T 细 胞 和 B 细胞,小 鼠就可恢复全部免疫功能,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胸腺是一个淋巴器官,位于人体胸腔前纵隔的上部,分左右两叶。胸腺随年龄而增长,青春期达到高峰,以后逐渐退化萎缩。新生儿胸腺重约12g 1 5 g,青春期胸腺重约30g 4 0 g,老年时退缩至15g以下,但一经刺激,仍能产生大量T 细胞。如将新生小鼠的胸腺切除
19、,小鼠仍能生长发育,对某些抗原入侵仍有一定的产生抗体的能力,即仍能发生有所减弱的体液免疫反应,但却失去了细胞免疫的功能。做器官移植时,如果切去小鼠胸腺,移植器官较易停留在小鼠体上。如将小鼠胸腺的淋巴细胞再输给去胸腺小鼠,免疫功能又得到恢复,而移植器官又被抵制。可见,来自胸腺的淋巴细胞,即 T 细胞,是细胞免疫的细胞。比较两类淋巴细胞,可以看到:B 细胞是体液免疫的细胞,T细胞是细胞免疫的细胞,两者在功能上是互相支援的。例如,B 细胞对于某些抗原,只有在T 细胞存在下才能产生抗体,因此这些对体液免疫起促进作用的T 细胞称为助细胞(helper cells)。但是,有 时 T 细胞不但不帮 助 B
20、 细胞,反而起相反的作用,即 抑 制 B 细胞的免疫反应。所以,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关系是很复杂的,两者是不能截然分开的;2 种细胞在未被抗原活化时,形态上没有什么不同(图 82),只 是 B 细胞略大,表面绒毛样突起略多。但两者的细胞表面蛋白却很不相同。例如,小鼠T 细胞表面的Thy 1糖蛋白,就是B 细胞所没有的。利用这一特点,可以通过实验 把 2 种细胞分开而获得纯净的T 细 胞 或 B 细胞,这对研究2 种细胞的功能是很有用的;2 种细胞的寿命不同,B 细胞的寿命很短,不过几天或一二周;T 细胞可以生活几年,甚至10年以上,在分布上,B 细胞大多集中在淋巴结等淋巴器官中,T 细胞虽然也
21、存在于淋巴结、脾脏等器官中,但血液和淋巴中的淋巴细胞80%都 是 T 细胞,只有20%是B 细胞。(三)淋巴细胞的发生和发育血液和淋巴中的各种细胞都是从造血干细胞(hemopoietic stem cells)分化而来的(图 8 3)。造血干细胞存在于骨髓中(在动物的胚胎时期存在于肝脏中)。它们分裂分化而产生各种血细胞,其中能够产生淋巴细胞的称淋巴母细胞。淋巴母细胞一部分随血流而入胸腺,经过胸腺的作用分 裂 分 化 而 生 成 T 细胞;另一部分不入胸腺,在鸟类,它们进入腔上囊(bursa of fabricius,图 8-4),经过腔上囊的作用,分裂分化而产生B 细胞。人和哺乳动物没有腔上囊
22、,造血干细胞就在骨髓中分裂分化而成B 细胞。T 细 胞 和 B 细胞分别在胸腺和腔上囊或红骨髓长成后,大部分很快死去,只有部分随血液而转移到淋巴结、脾脏、扁桃体、阑尾中,并随血液和淋巴在体内流动。胸腺、腔上囊、淋巴结、脾脏以及扁桃体、阑尾等都是淋巴器官。胸腺和腔上囊是淋巴细胞生长和分化处,为中心淋巴器官,淋巴结等则是淋巴细胞集中的地方,为外围淋巴器官。人和哺乳类的B 细胞是来自红骨髓的,所以红骨髓也是中心淋巴器官。鸟类的腔上囊是一个盲囊(图 84),开口于泄殖腔。腔上囊在胚胎和新孵化的雏鸟时期很发达,以后逐渐退化,性成熟时消失。如果将雏鸟的腔上囊切除,雏鸟失去产生抗体的功能,但仍保留细胞免疫的
23、功能。可见鸟类的腔上囊是制造B 细胞的器官。图 8-4鸟类的淋巴器官人体淋巴细胞很多(约 2X10 12个),十分活跃,时刻在监视外物的入侵。它们能穿过微血管壁,而活动于血液、淋巴及血管之外、各组织细胞之间的组织液中。淋巴细胞的表面带有许多受体分子,即能和抗原结合的分子。受体分子的构象与相应的抗原分子上的抗原决定于是互补的(参见图810),所以能和抗原结合。由于不同的淋巴细胞表面带有不同的受体分子,所以能分别和不同的抗原分子结合,发生免疫反应。(四)免疫系统能识别自我和非我免疫的对象是外物,如细菌、病毒、其他动物的细胞组织等。免疫系统遇到这些外物时,坚决消灭,对自身的细胞则“不予侵犯”,这就是
24、免疫的自身耐受性(self-tolerance)。这是正常人和动物免疫系统必须具有的特性,否则就要发生自身免疫的疾病,如关节炎、肾小管肾炎等。自身耐受性决定于一组特异的糖蛋白分子,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简 称 M HCo最早M HC是在小鼠细胞表面发现的,称 H-2 抗原。人的M HC称 HLA抗原,已在第二章中讲过。身体的各种有核细胞表面都镶嵌有MHCo MHC是遗传决定的,种类极多,构象千变万化,除同卵双生外,不同的人MHC不同,和人的指纹各不相同一样。淋巴细胞的表面带有受体,受体种类也非常多。在胚胎时期,当淋巴细胞走向成熟时,那些带有能和自身细胞MHC结合的受体淋巴细胞全部被消灭,剩
25、下的都是不能和自身MHC结合的,因而双方相安无事,这就是自身耐受性。M HC有两类,第 1 类分布于几乎身体全部细胞的表面,第 1 类只定位于巨噬细胞和B 细胞的表面。M HC的分子构象有一个特点,即它们的表面有一个沟。第 1 类 M HC的沟较小,可 接 受 1220氨基酸的肽链,第 1 类 MHC的沟可接受较长肽链。(五)体液免疫1.B 细胞产生浆细胞和记忆细胞这个过程一般包括两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B 细胞遇到互补的抗原分子(多糖、细菌等)时,细胞表面的受体分子就和抗原的决定子结合。B 细胞在连续接受了带有互补决定子的抗原之后就“活化”、长大,并迅速分裂(图 85),产生了一个有同样免疫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普通生物学 韶关 学院 普通 生物学 复习 重点 第十一 免疫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